2.06k likes | 2.15k Views
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12 年 9 月. 出版社经营管理. 课程介绍 出版社经营管理属于出版业管理的微观层面,涉及到具体的经营主体。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教学目标:了解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基本业务流程 ( 运行 ) 要点和管理制度。 教学时间:总学时 32 ,其中 2 学时实践课, 2 学时考查。 参考教材:刘益等:出版社经营管理,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9 /07/1. 出版创业小组实践教学内容说明:
E N D
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12年9月 出版社经营管理
课程介绍 • 出版社经营管理属于出版业管理的微观层面,涉及到具体的经营主体。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 教学目标:了解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基本业务流程(运行)要点和管理制度。 • 教学时间:总学时32,其中2学时实践课,2学时考查。 • 参考教材:刘益等:出版社经营管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07/1
出版创业小组实践教学内容说明: • 分九组组建模拟公司制创业小组 • 政策法规调研 • 架构组织,落实分工 • 市场调研确立经营目标、商业模式 • 出版传播商业模式讨论 • 产品开发调研策划方案制定、实施 • 营销策划方案制定、实施 • 财务筹资和经营核算 • 激励机制模拟 • 数字化商业模式讨论 • 渠道建设模拟
理论教学安排 • 第一章: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8学时 • 第二章:出版社的组织结构 2学时 • 第三章:出版社生产流程和流程变革 4学时 • 第四章: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和选题管理· 4学时 • 第五章:出版社组稿与编审管理 2学时 • 第六章:出版社印务流程 2学时 • 第七章:出版社质量管理 1学时 • 第八章:出版社营销管理 1学时 • 第九章:出版物的成本核算 2学时 • 第十章:人力资源管理 学时 • 第十一章:版权管理 学时 • 第十二章:信息管理 学时 • 第十三章:综合案例分析 4学时 • 实践讨论 2学时
先提几个问题 • 什么是出版,其构成要素是那几项?出版流程(或称产业链)有那些?规律和动力是什么? • 什么是出版物?如何分析其本质属性。 • 什么是出版业,它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居于何种地位?由那些系统构成?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 出版与文化、出版与社会、出版与软实力的关系如何分析? • 什么是经营与管理?
“它不受广告的影响,也不必针对大众。它可以逆潮流而动,可以宣扬新的观念,可以向现状发起挑战。它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的读者就会出现。它就是——出版业。” • 出版业一书环衬广告语
第一章 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 第一节 出版的含义与社会作用 • 第二节 出 版 物 • 第三节 出版业 • 第四节 我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
第一节 出版的含义与社会作用 • 一、“出版”的概念和要素 • 1.“出版”的定义 • 所谓出版,是指将知识信息作品经过加工后,以一定的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 内容版面复制、公开化 • 网站发布属于出版吗? • 信息知识、复制和广泛传播构成了出版的三大要素。
把可供阅读或通过视听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 • ---《世界版权公约》 • 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构成出版的要素 前提是作品 包括文字、 图形 、音乐、美术、录像、计算机软件等多种门类 要素 选编作品 加工复制 广泛传播 关系到出版的起源
图书演进或出版起源: • 自然记忆阶段、口耳相传 • 图画、契刻、结绳记事、实物、语言 刻画阶段→抄写阶段 • 造纸、缣帛、竹木简牍、石刻文字、青铜器铭文、甲骨文、文字 • 印刷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 •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机械铅印、静电复印 • 信息社会: • 网络、光盘、多媒体、视听型、机读型、缩微型、光电技术……
3.出版流程(系统论) 1.编辑: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发稿检查、读校样、看样品(上源是作者,是智力) 2.复制:制版、成批复制、产品合成、包装 3.发行:进货、储运、销售、宣传、营销现在还要加上催款、退货(下家是读者 是市场) (4.物质供应 5.出版管理等)
出版发展的规律 • 自然与人工:科学技术方面是媒介发展的关键 • 淘汰与继承:媒体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 单一到多元: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 取代与并存:关键在是否有 压倒优势 • 进化与分化:媒体的功能与结构越来越丰富 • 内容和形式:内在联系,相互促进 • 图书与社会:外在联系,互动前行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 (二)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传统的“义利观”,孟子 “舍生而取义” 追求义与利的统一) (三)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出版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 一、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 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三、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四、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出版与社会 • 出版与传播 出版在知识传播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 出版与教育 • 出版与经济 知识经济的载体 • 出版与文化 培育读者 、塑造大众、养成时代的文化精神 • 出版与阅读 出版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 出版是最需要思想和理念的行当,出版是民族精神的映照
中华书局创始人 陆费逵说: • “我们希望国家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 “书业商的人格,可以算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算是最卑鄙龌龊的。此两者之判别,惟在良心上一念之差;譬如,吾人如用尽头脑和心血,出一部有价值的书,贡献于社会,则社会上的人们,读了此书之后,在无形中所获的利益,定非浅鲜;反是,如以诲淫诲盗的书籍,贡献于世,则其比提刀杀人,还要厉害,盖杀人不过杀一人,恶书之害,甚于洪水猛兽,不知要害多少人。所以我们当刊行一种书的时候,心地必须纯洁,思想必须高尚,然后才可以将最有价值的结晶品,贡献于世;否则,不但于道德方面要抱缺憾,即自己良心方面亦受责罚。”
引申讨论 新媒体中那些属于出版? • 博客是出版吗? • 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带来那些冲击 • 现代出版业应该如何管理
第二节 出 版 物 一、出版物的概念 出版活动的产品。 出版物是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选择、编辑、加工、复制在一定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 • 将要传播的知识信息 • 用文字、图画或其他信息符号 • 记录在一定的载体材料上
二、对出版物的分析(经营管理) • 内容:精神——主观——隐性知识 • 内在——价值——人—智能 • 资源、信息资源(文化价值) • 形式:物质——客观——显性 • 知识—外在—使用价值—物-自然 • 资源、资本(市场价值)
三、出版物的种类 • 按照总体特征划分: 六类 • 图书 • 报纸 • 期刊 • 音像制品 • 电子出版物 • 互联网出版物
1、图书 图书是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电子图书方兴未艾。 特点:内容比较稳定、系统、非定期的、非连续、装订成册、一版再版、一印再印
2、期刊 也称 “杂志”,是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特点:稳定的名称、连续出版、注重时效性、一定的出版周期、一般不再版或修订
3、报纸 报纸是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 特点:新闻报道、连续出版、注重时效性、一定的出版周期、一般不再版或修订
4.音像制品(音像出版物) • 利用现代声、光、电、磁之间的相互转换技术手段,将内容录制在一定载体上的出版物。 • 录音制品:用于记录声音,具有再现音乐作品、语言等功能。按照载体和记录信息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录音带、唱片、激光唱盘等。 • 录像制品:用于记录动作、画面、表情和场景等,具有类似或再现电影、电视剧(片)的功能。按照载体和记录信息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录像带、激光视盘,其中激光视盘又有LD、VCD、DVD等。
5.电子出版物 • 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的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的分类: • 按载体不同:优盘类、只读光盘类、集成电路卡类等; • 对读者操作的反映:单向类、交互类; • 包含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类、图片类、声音类、图像类、图文类、动画类、综合类等; • 按基本用途:信息检索类、阅读类、素材类、教育类、游戏类等; • 按所含的传播媒体特征:电子图书类、电子期刊类、电子报纸类等。
电子出版物的特点 • A、记录信息采用数字代码方式; • B、使用时需要专门设备; • C、能用多种媒体形式表达内容; • D、高容量、小体积、易保存、复制成本低等。
6、互联网出版物 指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 特点:可先复制再发行、也可边复制边发行,全电子化, 没有物流配送
四、出版物的特殊性 (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益关系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统一又矛盾 (四)图书印数、价格、利润关系的特殊性
第三节出版业 一、出版业的性质与特点 • 1.出版业的性质。出版业是从事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又是一种文化产业。 • 认识过程:政治工作——阶级斗争工具——无产阶级专政工具
对出版单位性质认识的转变 • 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规改制以往的事业单位,对投入产出、经营等概念基本上是排斥 • 现在出版社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框架和经营模式对出版产业进行改造,建立规范的公司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市场运行机制。
现代出版产业的特征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高度的社会化生产和适当的专业化分工 生产过程和手段的现代化 资本运作特征明显 国际间的密切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
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分析 • 1 出版业实力增强,内部竞争初步形成 2 出版物质量有所提高,买方市场形成 3 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载体形式发生变化 4 出版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建立 5 出版的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6. 出版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二、出版业面临的形势 1.出版社转制尚未完成: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出版业内全面推进,绝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将转制为企业,由原来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向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企业转变。中国出版业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正在提速。
2.业务创新与转型: 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深刻影响: •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出版已进入产业成熟期,增长乏力; • 出版的概念、内涵、外延都正在发生变化,出版与其他一些行业正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 互联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业务的商业模式; • 数字化带来的新机遇。
3.出版产业发展趋势 1)市场化(垄断能否被打破?) 2)集团化? 3)立体化(跨媒体发展) 4)数字化 5)连锁化 6) 国际化
三、出版系统 • 出版单位(图书出版社580 ;报社1900 期刊社9400 ;音像出版社320 电子出版社170 ) • 印刷复录单位(印刷厂18万 排版厂 装订复录社) • 发行渠道(新华书店 民营书店 国家、集体、个人15万) • 出版物质供应单位 • 出版管理单位 • 出版教育单位 • 出版科研单位 • 出版外贸单位 • 出版社团单位 • (中介服务机构 • 书坊、文库、工作室)
大出版观念及其系统的组成 • 编辑出版系统、 • 出版物传播系统、 • 宏观管理系统 • 教学科研系统、 • 物资供应系统、 • 出版物信息与评估系统等
四、中国出版产业概况 (一)编辑出版系统 1.图书 全国共有出版社579家(包括副牌社35家),其中中央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3家(包括副牌20家)。
(一)编辑出版系统出版情况 • 2.期刊 • 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多种,平均期印数16435万册,总印数约29亿册 (含高校学报、公报、政报、年鉴1742种,平均期印数374万册,年总印数3979万册)。 • 3.报纸 • 全国出版报纸1938种,平均期印数19703万份,年总印数约424亿份。
(一)编辑出版系统出版情况 • 4.音像出版 • 全国共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20家。 • 1)录音制品 • 2)录像制品 • 3)数码激光视盘(VCD) • 5.电子出版物 • 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7207种、16035.72万张。
(二)出版物传播系统 • 2006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59706处,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11041处;供销社发行网点2431处;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561处;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29883处; • 二级民营批发网点5137处;集个体零售网点110562处。 • 特点: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发展迅速 ;股份制企业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 ;读者俱乐部数量增长较快 ;网上书店发展速度快 。
(二)出版物传播发行 •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总销售156.53亿(册张份盒),1290.94亿元。 • 纯销售约64.66亿(册张份盒)、504.33亿元。
(三)印刷业情况 • 书刊印刷全国共有书刊印刷两级定点企业1100多家。其中:国家定点厂280多家(出版系统国家定点厂78家);省级定点厂800多家。 • 中国的出版产业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