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2 Views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第 5 項議題 : 建立友善環境社會 ․ 營造生態城鄉 -降低環境負荷之人口政策 報告單位 : 內政部戶政司 報告人 : 謝愛齡司長 中華民國 95 年 4 月 22 日. 1. 目錄. 壹、緒論 貳、議題之現況分析 參、具重大爭議之特定議題 肆、因應對策 伍、結論. 2. 壹、緒論.
E N D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第5項議題:建立友善環境社會․營造生態城鄉 -降低環境負荷之人口政策 報告單位:內政部戶政司 報告人:謝愛齡司長 中華民國95年4月22日 1
目錄 壹、緒論 貳、議題之現況分析 參、具重大爭議之特定議題 肆、因應對策 伍、結論 2
壹、緒論 • 在20世紀前半葉,專家們一直擔心人口數量爆炸將造成生態環境被毀壞,自然資源被耗盡。事實上,許多國家的人口總生育率都在替換水準2.1以下,民國94年我國的總生育率預估僅有1.12人,低於南韓、西班牙及義大利的1.2人,日本的1.3人,新加坡的1.4人,法國的1.9人,美國的2.1人,造成了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現象,這也帶來了新的人口問題。 • 人口成長、結構及分布,無疑是環境壓力的重要來源,社會不斷的透過資源的擷取與廢棄物的排放影響自然環境,當自然環境被改變時,它會回過頭來影響人類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究竟應該如何?成為迫切的問題。 3
一、目前人口現況: • 民國40年代平均每一婦女生育高達6個以上子女,政府在民國50、60年代積極推行人口政策及家庭計畫,緩和人口成長,到民國73年降為2個子女。 • 民國40年出生數為38萬5,383人,出生率高達49.97‰,至94年出生數僅有20萬5,854人,出生率為9.06‰。近幾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快速下降,民國94年更降為1.12個子女,不到40年前的4分之1。 5
表1 歷年人口出生數及粗出生率 單位:人;‰ 說明:資料來源:內政部,歷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註:1.本表按登記日期統計。 2.出生率:每年每千人中出生人口之比率。 3.總生育率:依目前年齡別生育率,每一育齡婦女在生育期間,所生育嬰兒之平均數。 6
二、未來人口成長趨勢: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推估之臺灣地區民國93年至140年資料顯示,未來人口成長趨勢如下(圖1):二、未來人口成長趨勢: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推估之臺灣地區民國93年至140年資料顯示,未來人口成長趨勢如下(圖1): 中推計 :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假設在民國110年時穩定於1.2人後持續不變至140年。在此情況下, 112年人口自然增加率將轉為負成長,至140年時人口自然增加率為負12.77‰。 中高推計: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假設在民國110年時穩定於1.6人後持續不變至140年。在此情況下,117年人口自然增加率將轉為負成長,至140年時人口自然增加率為負8.18‰。 低推計: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假設在民國110年時穩定於0.9人後持續不變至140年。在此情況下,105年人口自然增加率將轉為負成長,至140年時人口自然增加率為負16.64‰。 7
圖1 我國總生育率及出生數推估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93年7月。 8
三、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係 • 為了滿足人口不斷成長的需求,有賴工業生產的持續增長,勢必對於水污染、空氣污染、水源的質與量、廢物處理、噪音、交通、城市環境及森林環境造成顯著的區域性環境影響及生態變化。 • 近年來因人口成長及經濟發展,加以因富裕生活型態而衍生的生產、消費行為,產生大量的污染物質,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地區94年工廠密度2.48家/ km2、機動車輛密度549輛/ km2、能源消費量10,809萬公秉油當量,呈現出污染負荷超越環境涵容及復原能力的現象。 9
四、人口素質與環境的關係 • 環境衛生對人體健康影響極深,環境髒亂將威脅人類生活及繁衍之空間,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中,人們很容易產生急躁、焦慮、憤怒行為。 • 另都市人口多、密度高、異質性高,導致了都市居民心理調適困難,都市的人口集中便直接改變了居民的社會生活與人格,而都市的建築形式,也減低與鄰居交往的可能,這些都可能造成對鄰居或陌生人的不信任。 10
五、人口分布與環境的關係 • 臺灣西部地區人口多、都市多且規模大,逐漸發展出5大都會區(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民國94年5大都會區居住人口高達57.77%;另東部地區和離島則人口少、都市少且規模小。 • 人口太過密集,易形成都市熱島現象,且一但有傳染病便很容易會有大規模的爆發產生,而活動時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棄物及噪音等難以妥善處理,必定降低生活品質。例如:目前廢(污)水總量5成以上來自生活污水,係因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偏低,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經妥善處理即予排放,使得自然環境承受極大壓力。 11
參、具重大爭議之特定議題-合理人口成長之探討 • 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永續經營是擬訂人口政策不可忽視的價值目標,以環境面來看國家永續發展,臺灣地區「最適當的人口數」應是多少,才能建立優質生活環境品質,殊值探討。 • 惟適度人口不僅僅和人口總量有關,其和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及人口素質等也都有關聯,面對第2次人口轉型的人口局面與課題,已經截然不同於先前的人口爆炸危機階段,實有必要從不同的思維觀點加以剖析探討。 • 目前台灣的生育水準已處於超低水準,根據穩定人口模型,目前的生育水準如果能夠維持固定且不再下滑,10年之後,出生人數下降至17萬人,40年後,則是每年出生人數低於10萬人,80年後更低至4萬人左右(表2) 。 • 臺灣人口出現負成長的局面,已經是無可避免的,故未來應衡量臺灣經濟及社會發展實際狀況,訂出未來總生育率之走向,防止生育率持續下降,確保合理人口結構,以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 12
肆、因應對策(一) • 評估國家人口趨勢與環境之關係:探討人口結構改變對永續發展可能產生的具體影響 。 • 建立國家級資料庫:建立長期間有關人口變動趨勢與環境變化的國家資料庫 。 • 減輕人口變動趨勢之不利影響:推動永續的經濟發展,必須減輕人口變動趨勢之不利影響,避免對環境造成長期破壞 。 • 落實生活、生態、生產之平衡:國土永續經營必須以生態保育為核心,而後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及生產效率的增加,並平衡這些向度之間的複雜張力與衝突。 • 規劃推動生態都市,提升生活品質:推動生態都市促使資源循環再利用、能源節省及綠美化,提高都市的可居性,增進舒適度。 14
肆、因應對策(二) • 加速污水下水道建設:臺灣地區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截至民國93年底止,僅12.40%,整體污水處理率為27.48%。而歐美先進國家污水處理率多已高達80%以上。 • 落實垃圾回收,愛護環境:持續推動相關具體措施,以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之目標。 • 推動永續綠建築政策:漸進推動綠建築發展,建立適合台灣濕熱、海洋型氣候之本土化綠建築技術,創造安全、健康、舒適及環保的居住環境。 • 提升產業界發揮環境保護責任:產業的發展應配合環境有關法令,進行低環境負荷之生產活動,防止對當地的環境造成污染,以求共存共榮。 • 推動人口與環境教育宣導:藉由意識、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價值觀的改變,促使國民主動保護環境,達到資源永續利用。 15
伍、結論 •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乃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應遵循的原則,未來應著力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問題。 • 基於國家對社會中各年齡層、性別、族群之人口及自然環境之關照,未來人口政策的規劃,應以合乎人權及人民福利為原則,並追求環境保護之永續發展與萬物共生之願景,建立健康、安全、舒適之生活環境。 • 目前行政院研議之「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修正草案,其重點包括人口結構、素質、福利、分布、永續發展及移民6大面向,俟行政院核定後,各相關部會將據以研議各項具體作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