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23 Views
第八章. 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 一.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 P166. (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综述 1. 个人收入及分析 个人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 改革前和改革后在个人收入来源上是不一样的 。 计划经济下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或工分 ; 市场经济下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 中国现阶段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主要有 : P171 城镇个人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经营管理收入 + 专利费 + 信息费 + 其他收入
E N D
第八章 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
一.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P166 •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综述 • 1.个人收入及分析 • 个人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 改革前和改革后在个人收入来源上是不一样的。 • 计划经济下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或工分; • 市场经济下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中国现阶段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主要有:P171中国现阶段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主要有:P171 • 城镇个人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 +经营管理收入+专利费 • +信息费+其他收入 • 200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构成: • 可支配收入13785.81元 总收入14908.61元.其中: • 工薪收入10234.76元,占比:68.65%; • 经营净收入940.72元,占比:6.3%; • 财产性收入348.53元,占比2.34%; • 转移性收入3384.6元,占比22.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农村个人收入=出售农副产品收入+工资收入 • +利息+租金+利润+其他收入 • 2007年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纯收入4140.36元.其中: • 工资性收入1596.22元,占比:38.55%; • 家庭经营纯收入2193.67元,占比:52.98%; • 财产性收入128.22元,占比3.10%; • 转移性收入222.25元,占比5.37%.
2.个人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 P167 ▲初次分配:市场分配层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贡献大小对要素所有者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政府分配层次: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征税和转移支付抽肥补瘦。 ▲第三层次分配:社会分配层次,即按慈善原则分配。社会成员出于爱心或社会责任自愿捐助,对个人收入进行的再次分配。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本状况1.改革后中国人民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本状况1.改革后中国人民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 表8-1 1952-2007中国居民收入变化 • 年份职工年均工资 元/月 城镇人均可支 农村人均 • (元) 配收入(元) 纯收入(元) • 1952 445 37.5 • 1978 615 51.3 316 133.6 • 1998 7479 623.25 5425 2210 • 2002 12422 1035 .16 7703 2476 2007 24932 2077.66 13786 4140 •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指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后的收入.即按城镇人口平均的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费用后的人均收入总和.
2.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 (1)城乡居民之间(包括城镇之间和农村 • 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 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 • 如1978年,二者之比为2.37:1; • 2001年,二者之比为2.90:1 • 2007年,二者之比为3.33:1 • 2008年,二者之比为3.31:1
(2) 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 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收入差异。2007年居于首位的上海和最后一位的甘肃,两者平均工资之比为2.40:1 • 仅从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来看, 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为: 1.85: 1.24: 1.21 .
(3)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 不同的行业,收入差距各不相同。近年来,由于存在垄断等各种原因,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 1980年,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为: 1.68:1 • 2007年,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为: 4.46:1
表8-2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4)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 一方面出现了巨富阶层(见表8-3),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只要他们的收入来源合法,就应该是允许的。 • 另一方面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为数不小的贫困阶层人口阶层。 • 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达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准的状况。
表8-3 《福布斯》亚洲版2008年中国前10位富豪榜单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finance.sina.com.cn 访问时间:200710/10
农村贫困人口: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为1196元,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2008年有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社会保障。农村贫困人口: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为1196元,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2008年有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社会保障。 • 城市2008年有2334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三)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P182 • 1.市场经济的分配性失灵所致 • 2.经济转轨过程中政策与制度的不完善所致 • 3.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主因 • 4.与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合理程度相关 • “提低,扩中,调高”是中国党和政府针对地区间和部分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而明确提出的改革思路。是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
5.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P181 •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贫穷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富裕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 •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收入差距) • B • A • C • 0 • 转折临界点 人均 GDP增长 •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库兹涅茨观点: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倒U型状态,个人收入差距将先拉大再缩小。
二.中国居民个人消费 P184 • (一)中国居民个人消费由计划向市场转变 • 1.改革前消费品的计划供给制 实行抑制消费以扩大生产的政策 居民个人的衣食消费定量、定点和定时计划供给,凭票限量消费。
城镇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个人消费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单位。城镇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个人消费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单位。 • 农村居民的消费没有纳入计划供应体系,基本采用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
2.改革后消费品供给制度的变化P186 (1)实行刺激消费以扩大生产的政策。 (2)城市供给型消费逐步被自理型消费替代. (3)农民逐渐改变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市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P187 消费水平指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的人均居民消费总额.反映消费者消费状况的高低. 改革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居民家庭消费百元商品; 上世纪80年代居民家庭消费千元商品; 上世纪90年代居民家庭消费万元商品; 进入21世纪,居民家庭消费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商品。
(三)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P187 1.消费结构: 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
表8-4 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及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公报。
2.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P189 生存型: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支出 享受型:收入主要用于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的消费 发展型:收入用于教育、文化等为自己未来发展而进行的投资消费
3.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时期。由“吃、穿、用”的消费结构逐渐转向“吃、穿、用、住、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元消费结构。多层次消费明显,消费档次拉开,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 . • 见表8-5
表8-5 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