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69 Views
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认真做好六项分析,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顾建辛 gujxhzzj@hotmail.com. 善于做好三项分析 把握复习基本策略. 我们主要做三项研究: 1 .各类试题的研究 ------ 研究什么 2 .学生答题的研究 ------ 怎么研究 3 .日常教学的研究 ------ 怎样教学. 2. 答题情况:. 试题 平均分. 26 ( 15 分). 27 ( 14 分). 28 ( 15 分). 29 ( 14 分). 平均分 1. 6.12. 6.06. 6.16. 5.90. 平均分 2.
E N D
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认真做好六项分析,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顾建辛 gujxhzzj@hotmail.com
善于做好三项分析 把握复习基本策略 我们主要做三项研究: 1.各类试题的研究------研究什么 2.学生答题的研究------怎么研究 3.日常教学的研究------怎样教学
2.答题情况: 试题 平均分 26(15分) 27(14分) 28(15分) 29(14分) 平均分1 6.12 6.06 6.16 5.90 平均分2 7.11 6.96 7.18 7.33 平均分1包括0分卷;平均分2 不包括0分卷 对2011年理综卷II化学部分答题情况的反思 1.试题特点:
4.反思分析: 反思一:试题理解上存偏差,试题考查的落点不清; 反思二:对试题本质认识和学生的了解还有待深入; 反思三: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我们的教学和考试; 反思四:自选模块分差很大,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IB模块的答题情况分析 1)第15题《化学与生活》模块: 浙江省有9万多考生选做,平均分6.02, 2)第16题《化学与技术》模块: 浙江省有7万多考生选做,平均分5.01,
二、对2011届高三教学的反思 1.对教学进度的反思 实际情况: 第一轮复习教学进度过慢,导致市一模成绩不理想; 过后反思: 1)第一轮复习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第一轮复习后段必须强化综合训练。
2.对过程练习的反思 实际情况: 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自编练习; 第二轮复习:主干知识练习,练习资料以7+4为主 过后反思: 1)第一轮学生情况不理想,大容量作业不是解决问题 的办法; 2)要将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收集、归类,在纠错中 夯实基础; 3)第二轮学生情况较好,说明有针对性的练习方能使 学生有所得。
3.对考试安排的反思 实际情况: 二轮复习考试过频,尤其是理综,教师被试卷牵着鼻子走,师生疲惫。影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的落实;影响了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师的备课质量。 过后反思: 1)不能以考代课、代复习,必须要科学、合理安排考试 时间和次数; 2)对每一套练习要力图做到:练中求变,变中求新, 提高特别是试卷的质量; 3)对每一个题要力图做到:既体现知识的掌握,又体现 现代生活、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4.对IB模块的教学反思 实际情况: 教学研究不够,责任不到位; 学生做时底气不足,目标不明确; 学科间不协调,整合不理想; 练得多效果甚微,未能使IB充分发挥其功能。 过后反思: 1)计划要早,关注重要知识的不断再现; 2)责任明确,建立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 3)强加研究,重视选修模块的教学研讨。
日常教学的研究---明确各阶段复习的主要任务 第一轮---基础阶段 重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结构 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指导思想: 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第二轮----小综合阶段 重点: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巩固、强化——对高考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指导思想: 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第三轮----模拟阶段 重点: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指导思想: 返扣——调节——模拟——强化
日常教学的研究---明确需要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日常教学的研究---明确需要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 1、研究课堂 不同模块复习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问题情景式复习课模式研究; 以讲促思、少讲多动 2、研究习题 第一类是:教材相关的拓展性习题, 第二类是:易忘、易错,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第三类是:高考试题中相关知识内容相匹配的习题, 3、研究说明 一是变化点,包括调整、增删、提法、要求等; 二是新增点,包括概念、原理、知识点等 4、研究高考 研究近三年全国及各省份高考卷,重点研究新课程实施省份试卷,分析命题的走向, 热点知识与冷点知识的分布点;双基与能力的落脚点。
认真做好六项分析 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①历年高考试题;综合研究,找特征 ②近三年高考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考点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④不同模式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各地调研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⑥考纲例题样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上所施”的一项研究工作---对各类试题的研究
第一项分析 历年高考试题-------综合研究,找特征
对卷II命题提出几个思考 第一:对卷II试题的变化分析 1.实施新课改之前所涉知识内容顺序为: 物质结构推断、无机框图推断、实验、有机化学; 2.实施新课改之后所涉知识内容顺序为: 无机化学推断、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有机化学。 思考问题: 当IB模块调整后,物质结构试题不应该再次成为II卷试题的首选内容。
第二:对卷II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分析一:元素化合物类试题的特点分析 分析二:化学反应原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分析三: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分析
分析一:元素化合物类试题的特点分析 1.多种不同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 2.试题背景材料和设问指向更为丰富
1.多种不同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 1)原高考:命题指向多数比较单一; 2)新高考:命题指向更为丰富多彩。 原高考中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试题,其命题指向多数比较单一,尽管涉及问题有多样化、多角度、多知识点(如包括结构推理、性质分析、反应式书写、氧化还原知识应用等),但一般往往集中在同一主族或同一类物质的性质推理。
例1:(08浙江II卷)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W、X、Y、Z。 (填化学式)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
实施新课程之后的高考,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理试题,不但设问内容更为丰富(除以上设问指向之外,可以包括有机与无机之间的融合、实际应用问题的分析等等);实施新课程之后的高考,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理试题,不但设问内容更为丰富(除以上设问指向之外,可以包括有机与无机之间的融合、实际应用问题的分析等等); 同时,所涉及元素及化合物的种类也更为丰富,在一个试题中所涉及到的往往不是局限于性质相似或同元素的推理
例2:09浙江卷26,14分)各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部分生成物省略。C、D是由X、Y、Z中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Y、Z原子量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D为无色非可燃性气体,G为黄绿色单质气体,J、M为金属,l有漂白作用,反应①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例2:09浙江卷26,14分)各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部分生成物省略。C、D是由X、Y、Z中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Y、Z原子量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D为无色非可燃性气体,G为黄绿色单质气体,J、M为金属,l有漂白作用,反应①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 1)写出A的化学式, C的电子式 2)比较Y与Z的原子半径大小>(填写元素符号)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举出该反应的一个应用实例。 4)已知F溶于稀硝酸,溶液变成蓝色,并放出无色气体。请写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研究表明:气体D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晶莹透明的晶体N,其结构中原子的排列为正四面体,请写出N及其2种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
2.试题背景材料和设问指向更为丰富 1)原高考:背景知识比较单一(以周期表、物质结构为背景,物质间转化框图为形式) 2)新高考:背景内容丰富多彩(以生产生活实际或实验现象分析为背景,多以文字描述为基本形式)
例3.(2010浙江II卷25题)洗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例3.(2010浙江II卷25题)洗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丙的电子式为。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 A. KCl B. KNO3 C. Na2S D. 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例4.(2011浙江II卷26题)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IO3->Fe3+>I2;还原性:S2O32->I-;例4.(2011浙江II卷26题)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IO3->Fe3+>I2;还原性:S2O32->I-; 3I2+6OH- === IO3-+5I-+3H2O; KI+I2 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加KSCN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CCl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 ①写出潮湿环境下KI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Na2S2O3 B.AlCl3 C.Na2CO3 D.NaNO2 4)对含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Fe3+),可选用KI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___________ 实验方案简答要注意规范性,“如取…加入…现象…结论…”,本实验I―对Fe2+的检验有干扰,用过量氯水又可能氧化SCN-,当然实际操作能判断,不过对程度好的同学来说,用普鲁士蓝沉淀法确定性强
3.对教与学的两点启示: 1)无机化学试题作为卷II的第一题,命题趋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类试题的最大变化就是其综合性增强,往往突破了以往以框图推断,而是以实际生产或生活为背景,将无机理论(氧化还原\物质结构\电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 等多个内容融为一体,纯而又纯的推断题已不再现. 2)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除了一般意义上性质的复习之外,尤其是实验内容与试题的相互融合又是一个新的趋势,应该关注实验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探究和验证功能的指导、以及突出并加强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价值的分析。
学生在以简答方式回答问题主要问题有: 只关注方法设计,忽视了方案选择; 只关注原理分析,忽视了现象描述; 只关注一般程序,忽视了实验细节。
分析二:化学反应原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1.命题方向: 强调了数据阅读与分析处理; 凸现了图表信息的综合运用; 减少了无厘头式的理论分析; 2.题型特点: 模块内的综合程度明显提高 模块间的联系结合方式多样
例1(2011年27,14分)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例1(2011年27,14分)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 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①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___。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④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H_0,熵变△S_0(填>、<或=)。
(2)已知:NH2COONH4+2H2O NH4HCO3+NH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NH2COO-)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⑤计算25℃时,0~6min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_____。 ⑥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2.(2010年26,15分)已知:①25℃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数:Ka(CH3COOH)=1.8×10-5,Ka(HSCN)=0.13;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ap(CaF2)=1.5×10-10例2.(2010年26,15分)已知:①25℃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数:Ka(CH3COOH)=1.8×10-5,Ka(HSCN)=0.13;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ap(CaF2)=1.5×10-10 ②25℃时,2.0×10-3mol·L-1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得到c(HF)、c(F-)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旬问题: 1)25℃时,将20mL0.10mol·L-1CH3COOH溶液和20mL0.10mol·L-1HSCN溶液分别与20mL0.10 mol·L-1NaHCO3溶液混合,实验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为图2所示:反应初始阶段,两种溶液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c(CH3COO-)c(SCN-)(填“>”、“<”或“=”) 2)25℃时,HF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列式并说明得出该常数的理由。 3)4.0×10-3mol·L-1HF溶液与4.0×10-4 mol·L-1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调节混合液pH为4.0(忽略体积的变化)通过列式计算说明是否有沉淀产生。
★案例3:2009浙江(27题,节选) 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其反应为: 2NO+2CO 2CO2+N2。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280 1.20×10-3 5.80×10-3 1.20×10-3 5.80×10-3 请回答下列问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 (5)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3.对教与学的两点启示: 1.化学反应原理作为教学的一个模块之一,其意义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反应在高考命题中,连续三年都作为一个独立试题出现在理综卷II中,也反映了命题题者对该模块的重视 2.其命题方向也呈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强调了数据的阅读和处理、图表信息的综合运用,减少了无厘头式的理论分析(如所谓的等效平衡的问题)。
例1:(2009年浙江·28)[15分]单晶硅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通常用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含铁、铝、硼、磷等杂质),粗硅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硅(反应温度450~500℃),四氯化硅经提纯后用氢气还原可得高纯硅。以下是实验室制备四氯化硅的装置示意图。 相关信息如下:①四氯化硅遇水极易水解; ②硼、铝、铁、磷在高温下均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 ③有关物质的物理常数见下表: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装置A中g管的作用是;装置C中的试剂是; 装置E中的h瓶需要冷却的理由是。 (3)装置E中h瓶收集到的粗产物可通过精馏(类似多次蒸馏)得到高纯度四氯化硅,精馏后的残留物中,除铁元素外可能还含有的杂质元素是(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分析残留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残留物预处理,使铁元素还原成Fe2+,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Fe2++MnO4-+8H+ = 5Fe3++Mn2++4H2O
①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①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②某同学称取5.000g残留物后,经预处理后在容量瓶中配制成100 mL溶液,移取25.00 mL试样溶液,用1.000×10-2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20.00 mL,则残留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例2(2010浙江卷·27)[15分]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重要的染料及农药中间体。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设计的合成路线为: 信息如下:①[Cu(NH3)4]SO4·H2O在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解离)过程:[Cu(NH3)4]SO4·H2O=[Cu(NH3)4]2++SO42- +H2O [Cu(NH3)4]2+ Cu2++4NH3 ②(NH4)2SO4在水中可溶,在乙醇中难溶。 ③[Cu(NH3)4]SO4·H2O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如下:
(1)方案1的实验步骤为: a. 加热蒸发 b. 冷却结晶 c. 抽滤 d. 洗涤 e. 干燥 ①步骤1的抽滤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应先,然后。 ②该方案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得到的产物晶体中往往含有杂质,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 (2)方案2的实验步骤为: a. 向溶液C中加入适量,b.,c. 洗涤,d. 干燥 ①请在上述内填写合适的试剂或操作名称。 ②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步骤c的洗涤液是。 A. 乙醇 B. 蒸馏水 C. 乙醇和水的混合液 D. 饱和硫酸钠溶液 ③步骤d不宜采用加热干燥的方法,可能的原因是
例3(2011浙江·28)[15分]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如下: +2FeCl2+2HCl +2FeCl3 在反应装置中,加入原料及溶剂,搅拌下加热回流。反应结束后加热煮沸,冷却后即有二苯基乙二酮粗产品析出,用70%乙醇水溶液重结晶提纯。重结晶过程: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1)写出装置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__ 2)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有利 于得到较大的晶体:____。 A.缓慢冷却溶液 B.溶液浓度较高 C.溶质溶解度较小 D.缓慢蒸发溶剂
如果溶液中发生过饱和现象,可采用______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如果溶液中发生过饱和现象,可采用______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 3)抽滤所用的滤纸应略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布氏漏斗内径,将全部小孔盖住。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下列液体最合适的是______。 A.无水乙醇 B.饱和NaCl溶液 C.70%乙醇水溶液 D.滤液 4)上述重结晶过程中的哪一步操作除去了不溶性杂质:________。 5)某同学采用薄层色谱(原理和操作与纸层析类同)跟踪反应进程,分别在反应开始、回流15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用毛细管取样、点样、薄层色谱展开后的斑点如图所示。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是________。 A.15min B.30min C.45min D.60min
命题特点: 1.试题内容背景几乎均取之于生产实际,特别是物质制备 过程中的物质分离与提纯; 2.试题问题指向几乎均取材于自教材《实验化学》中的内 容,特别是实验操作的细节; 关注一个问题: 方案设计类、定量分析类的实验往往与无机物推理类试题相融合,未出现独立命题。 对教与学的两点启示: 1.复习教学应尽量还原、复原课本实验,尽量将课本实验 综合化是重要的复习思路。 2.改变习惯的复习方式,关注点应侧重《实验化学》教材 中所体现的基本思想。 (设计、比较、选择、控制、探究等思想)
第二项分析 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近三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卷试题知识点内容双向细目对照表近三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卷试题知识点内容双向细目对照表
命题特点 有机化学考查形式相对比较稳定; 选择题部分综合程度大幅度增加; 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综合难度增加; 化学实验渗透与考查力度明显加大; 图表类的试题形式出现的频率增高;
举例说明1----化学用语一般综合离子反应、热化学计算、甚至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分析等举例说明1----化学用语一般综合离子反应、热化学计算、甚至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分析等 (2010年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D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来源: CH4(g)+2O2(g)=CO2(g)+2H2O(g) △H=-890.3kJ·mol-1 B. 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 2NH3(g) △H=-38.6kJ·mol-1 C.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g(OH)2↓ D. 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Al2O3+2OH-+3H2O==2Al(O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