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792 Views
教,必须有效! 学,必须快乐!.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王力耕. 新课改,促提升,不在于技术, 关键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观念跟不上,节奏就跟不上, 节奏跟不上,质量也就跟不上。 眼界决定观念 观念决定发展 发展决定生存. 更新什么?解决什么?. 更新 “ 知识中心 ” 的课程观, 确立 “ 能力中心 ” 的课程观, 以解决 “ 教什么 ” 的问题; 更新 “ 教师中心 ” 的教学观, 确立 “ 学生中心 ” 的教学观, 以解决 “ 怎么教 ” 的问题; 更新 “ 分数中心 ” 的评价观
E N D
教,必须有效! 学,必须快乐!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王力耕
新课改,促提升,不在于技术,关键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新课改,促提升,不在于技术,关键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观念跟不上,节奏就跟不上, 节奏跟不上,质量也就跟不上。 眼界决定观念 观念决定发展 发展决定生存
更新什么?解决什么? • 更新“知识中心”的课程观, 确立“能力中心”的课程观, 以解决“教什么 ”的问题; • 更新“教师中心”的教学观, 确立“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以解决“怎么教 ”的问题; • 更新“分数中心”的评价观 确立“素质中心”的评价观 以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
教,必须有效! “教什么”的思考 “怎么教”的探索 “教得怎样”的期待
“教什么”的思考 ——从对现行基础教育的反思,看课程观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化的必要性。
我们不一定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但至少要知道,哪些做法是不对的我们不一定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但至少要知道,哪些做法是不对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 反思办学目标,是否满足了学生的期待? 反思教育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仍然停留于“告诉”? 反思学校管理,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
反思1:知识,是否越多越好? ——正确理解“知识与负担”的关系 ●知识的多少是以“需要”为指向的,同样的知识对不同人的价值不一样; ●负担过重的原因是“过剩的学习”; ●学习与学生兴趣一致,则是享受,反之则是负担。
一个数学只考20多分的学生的周记: 明天就要考我最头疼的数学了,好象我心头的乌云,那么轻易地就遮住我世界中的阳光。现在,我的感觉就好象羽毛,被多雨的季节淋了一身冰凉。把这种感觉变为文字,实在有些不易。所以,现在你什么也别想,静静地听我诉说。 今天天气不好不坏,好象我的心情。拾起笔来,一时有些茫然,竟不知该写下些什么。那就随便些一些吧! 早上,做作业,如山的作业几乎要把我淹没。我好象一只折了翅膀的鸟,被关在笼子里,但还要被迫歌唱,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好象一个误入别人家的孩子,一抬手打翻了花盆,一转身又碰倒了杯子。我所能做的,就只有用我惊惶不安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或是一遍遍问自己:这世界怎么了?我怎么了? 中午,吃饭,好丰盛的一顿饭。一边吃得啊呜啊呜的,一边听父母唠叨学习的事,所以,看着一桌子饭好象也变成了一锅又苦又热的药,而父母好象不觉得,又加了几味更苦的药进去。唉! 下午,考试,好难的题目!做着做着,忽然厌烦得想把这试卷和笔统统撕碎扔出去,但我知道我不能。抬头,
美国: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 • 哈佛教授加德纳: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自由地寻找那些自感有意义的并值得追求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 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反思2:教学,是否就是传授知识?——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反思2:教学,是否就是传授知识?——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明确“引领”是比“传授”更重要的教学手段 ●明确“能力”是比“知识”更本质的教学目标 资料≠知识 分数≠学识 ●教育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来培养能力 知识≠能力
“怎么教”的探索 ——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看课堂教学的“四变三结合” 告别“告诉式”教学 告别“撒网式”训练
一、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一、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1、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特征。 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 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所以是因人而异的。
2、“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就是心理学上的“角色换位”,更有助于教材的“动态生成”。2、“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就是心理学上的“角色换位”,更有助于教材的“动态生成”。 (1)选材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设计要“活化”教材; (3)备课时,要处理好“预设” 和“生成”的关系。 误区:淡化“预设”,泛化“生成”。 因为后者的精彩,取决于前者的精彩。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四性、二度”。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四性、二度”。 • 目标性——内容反映目标 • 启发性——内容具有启发意义和实际价值 • 思想性——内容具有教育意义或培养价值 • 科学性——内容正确无误 • 深度——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 • 广度——“博”“精”结合,不局限于既定教材
4、一课三备: • 一课三备:每个教案必须历经“指定主备”“集体讨论”“个人复备”三道程序,方能作为成熟教案,进入课堂。 • 指定主备:按备课组分工的指定主备人,根据分工内容,必须提前一周备好课形成初稿。基本要求是确保各班教学的“进度、例题、作业、批改”四统一; • 集体讨论:是指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在主备人提供教案初稿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汇集集体智慧,统一教学指导思想,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 集体备课一般每周进行两次,第一次,重点讨论教材,核心内容、疑点难点易错点、深度难度拓宽度,统一例题、作业、批改要求;第二次,重点讨论学情,教学实施情况,学生错题汇总,确定周练内容(周练中要安排错题反复练内容)。 • 个人复备:在对初稿进行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个人对本周的各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如对情境设计、讲解顺序、板书设计等教学流程作个性化设计,以体现个人教学特点,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二、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 、启发思维 、 教给方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
反思3:讲解,学生是否就能理解? ——正确理解“态度与效果”的关系 ●好态度未必有好效果; ●学校应避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误人子弟的老师成为主流。
1、“讲清重点、分化难点”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讲清重点、分化难点”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学生主体的体现,首先表现在“顺应学生思维” 上;“示笨”,不是“示强”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4、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4、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 5、明确“能力”是比“知识”更本质的教学目标; 6、强化“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意识。
“三讲三不讲” 重点讲:核心内容、 思路方法、 疑点难点; 不必讲:学生已经会的、 学生一看就会的、 讲了也不会的;
三、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 、以练为主 、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1、遵循认知规律,“听、看、议、做”并举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并使之扩充、完善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是交往互动的过程,应具有生命性的特征,我们期待出现“教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老师”。
2、学习的有效性,就是要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之间的高度匹配。2、学习的有效性,就是要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之间的高度匹配。 • 讲得多≠听得懂 ——讲解与理解的关系; • 听得懂≠自己会 ——记忆与掌握的关系; • 会模仿≠能力培养 ——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3、 两个“15分钟”的吻合,是课堂学习效率高的重要标志。
四、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的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 、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尊重差异、减轻负担。
1、作业,怎么布置?是否越多越好? 反思4:训练,是否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正确理解“训练与兴趣”的关系 为什么没有“后劲”? 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难以为继的。
2、辩证理解“知识”、“作业”、“负担”三者之间的关系:2、辩证理解“知识”、“作业”、“负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作业的关系: • 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作业来巩固; • 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作业布置必须分层要求。 作业与负担的关系: • 使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不会成为负担; • 教育学生“宁可开天窗,不可抄作业”
四精: 精选, 精讲, 精练, 精评。 五必: 有布置,必收缴; 有收缴,必批改; 有批改,必订正; 有订正,必反馈; 要学生做,必先自己做。 3、建立作业反馈制度。作业布置“四精五必” 达到“讲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效果。 建议学生使用“错题本”
论“罚抄” 今些年来,不少老师都喜欢对学生进行“罚抄”,书背不出来,抄书;默写默不出来,抄答案……两天前,还有一位老师向我们宣布,从今以后,凡是她的默写,80分以下的抄10遍,70分以下的抄20遍,60分以下的抄30遍……对此,很多人都不当一回事,但我却对这种方法非常担忧。 其实,那些老师的想法很简单,你不是背不出来、默不出来吗?我帮你,罚你抄十遍二十遍,这样这些课文、知识就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了。可是依我看,让学生罚抄,不管你罚他抄多少遍,他也不可能记住这些知识,因为我们学生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有许多作业要完成,你再布置他们抄那么多东西,他们心里自然很不乐意,也不可能一遍遍地认真抄写,他们只会抱着一种为抄书而抄书的心理。
我们过去的英语默写,错的要抄十遍,据我了解,很多学生在抄句子时,总是把每个句子先抄一遍,然后照着例句一遍一遍地抄,根本不思考一下,还有更离谱的,先把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抄十遍,然后抄第二个词,再抄第三个词……照这样抄下去,学生根本不可能从抄书中学到任何知识,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想方设法欺骗老师。我就曾经看见过一件可能只有在马戏团才会发生的事,一位同学手拿三支笔在那儿抄句子,他手中的三支笔,一支蓝色、一支黑色,还有一支蓝黑色,而且写出来的字迹弯弯扭扭,估计连他自己也认不清楚。还有的同学,把那些句子首尾相连,写得密密麻麻,叫人不易数出遍数,他们往往只写8遍、9遍就交给老师,老师也没功夫跟他们慢慢数,于是干脆打个勾了事。用这样的伎俩欺骗老师,这已经远远偏离了老师“罚抄”的本来目的。我们过去的英语默写,错的要抄十遍,据我了解,很多学生在抄句子时,总是把每个句子先抄一遍,然后照着例句一遍一遍地抄,根本不思考一下,还有更离谱的,先把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抄十遍,然后抄第二个词,再抄第三个词……照这样抄下去,学生根本不可能从抄书中学到任何知识,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想方设法欺骗老师。我就曾经看见过一件可能只有在马戏团才会发生的事,一位同学手拿三支笔在那儿抄句子,他手中的三支笔,一支蓝色、一支黑色,还有一支蓝黑色,而且写出来的字迹弯弯扭扭,估计连他自己也认不清楚。还有的同学,把那些句子首尾相连,写得密密麻麻,叫人不易数出遍数,他们往往只写8遍、9遍就交给老师,老师也没功夫跟他们慢慢数,于是干脆打个勾了事。用这样的伎俩欺骗老师,这已经远远偏离了老师“罚抄”的本来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罚抄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依我看,对于那些默写默不出来的学生,单词可以抄5到10遍,长一点的,只要二到三遍,至于一大堆文字,最多抄一遍,而那些背书背不出来的,最好不要抄书,最多抄一遍,但一定要让学生在抄写的时候认真思考、认真记忆,老师也可第二天进行抽查,这样的效果,不是要比学生不动脑筋地死抄书要好得多吗?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看法,之中可能有些想法还不够全面,但抄书有害无益,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希望广大老师能认真思考,不要再让我们白白受罪了。
“教得怎样”的期待 ——从中考、高考改革的方案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期待。
教得怎样的期待 反思5:学习,是否就只讲产出,不讲投入? ——正确理解成绩与效率的关系 学习要重成绩,但更要重效率。
误区: • 我们往往崇尚勤奋而忽视效益, • 追求投入而漠视效率, • 以至对一些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在“误人子弟”的老师,大加表彰。
教得怎样的期待 反思6:质量,是否就是指“高分”? ——正确理解“分数与素质”的关系 学生培养三问: 在取得高分的同时,是否愉快? 进入高中以后,是否具有潜力? 毕业以后,是否眷念母校?
对教师“三盯住,四跟上”: • 盯住下滑的, • 盯住有反映的, • 盯住缺经验的; • 谈话跟上、 • 听课跟上、 • 作业检查跟上、 • 问卷调查跟上;
对学生的“三盯住,四跟上”: • 盯住有实力的, • 盯住临界的, • 盯住特殊的; • 短板分析跟上, • 课堂提问跟上, • 作业试卷跟上, • 家长联系跟上。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学生1.能够知道答案 1.能够提出问题2.带着兴趣去听 2.表达有力的观点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4.能抓住要领 4.能演绎推理5.完成作业 5.寻找课题6.乐于接受 6.长于出击7.吸收知识 7.运用知识8.善于操作 8.善于发明9.长于记忆 9.长于猜想10.喜欢自己学习 10.善于反思、反省
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价观: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 (1)因材施教的人材培养观 (2)人人皆有创造力的人才发展观 (3)发挥个性注重创新的人才评价观
反思1:知识,是否越多越好? ——正确理解“知识与负担”的关系; 反思2:教学,是否就是传授知识? ——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反思3:讲解,是否就能使学生理解? ——正确理解“态度与效果”的关系; 反思4:训练,是否有助于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正确理解“训练与兴趣”的关系; 反思5:学习,是否就只讲产出,不讲投入? ——正确理解“成绩与效率”的关系. 反思6:质量,是否就是指“高分”? ——正确理解“分数与素质”的关系
学,必须快乐! ——反思教育现状, 确立“三人”办学宗旨
一、现行的教育,对人的尊重关注不够——呼唤“差异教育” ,而不是“种方西瓜”的教育。 校长要反思: 是寻找适合我们教育的学生; 还是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进入重点中学, 但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都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有自己的智能弱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都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有自己的智能弱势。 • 我们应确立: • 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观; • 人人都有创造力的人才发展观; • 发挥个性注重创新的人才评价观。
素质教育,就是差异教育! • 我们的责任在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