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67 Views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涵义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E-mail likd@scnu.edu.cn. “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 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全面实施 “ 校校通 ” 工程,以信息 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 育跨越式的发展。 ” —— 教育部长 陈至立. “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 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
E N D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E-mail likd@scnu.edu.cn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 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 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 育跨越式的发展。” ——教育部长 陈至立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 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 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 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 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 合。” ——教育部长 陈至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四、信息技术於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 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 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 •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支持环境) • 信息资源 • 信息方法 • 人力资源 • 课程内容
(1)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 学校学习支持系统(校园网络系统) 课堂学习环境 • 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 •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 • 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课外学习环境 • 电子阅览室 • 多媒体工作室 •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通讯 学习者界面 学习者界面 学习空间 资源库 平台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特点 •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通道; •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学习界面的人本性,为学习者展现可以个性化选择的学习界面; •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商讨论通讯手段; • 知识学习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 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 特点: •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 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三层意思: (1)利用共享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2)利用共享资源,经过选择,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1)作为课程学习成果,组织学生以专题作品形式进行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
(3) 信息化学习方式 • 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 探究学习; • 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 探索性的学习; • 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 讨论式的学习; • 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 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4)人力资源 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群体 • 观念更新,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 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技能 • 掌握教学设计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5)课程内容 • 依据教育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改个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与学 S 学生 教师 平台+资源 通讯+工具 S 收集/利用/发现/ 创作/展示/评价 讨论/合作 S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扩大了学习的空间 情境探究 讲授空间 个别自主 学习空间 协商讨论 学习空间 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综合学习过程 继承性学习 (信息获取) 综合学习过程 批判性学习 (信息分析) 创造性学习 (信息重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1、信息环境: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 息化环境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资源利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对课程教 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 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利用资源探究发现 4、协商讨论:充分利用通讯工具发表交流意见 5、知识重构: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 目标定位于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 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 学习过程要把自主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和谐统一 • 学习结果能够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1)目标定位: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 “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 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个 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应有 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培养创新意识 •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 敏锐观察 • 求异思想 • 丰富联想 • 个性化知识结构 •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利用信息工具创造作品 • 培养创新品格
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 能自觉发现社会需求 • 能根据需要,自我制定学习目标 • 能自我规划、自我管理 • 能自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
(2)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2)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 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 •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 情境观察的指导者 • 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 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 协作活动的参与者 • 学习问题的解决者 • 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 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具 •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 • 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4)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4)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 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提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 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 创设情境,观察分析 • 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 虚拟实验,科学探索 • 网络通讯,协商学习 • 语文表述,意义建构 • 创作实践,知识重构 • 网上评测,自我评价
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基本方式 •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 基于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模式 •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 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 基于专题研究的开发型学习模式
(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 情境探究教学 情境资源共享 问提呈现工具 资源操作展示 信息加工工具 自我 评测工具 目标 个案情境 提出问提 思考探索 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 课程教学过程
(2)基于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模式 • 围绕“概念框架”进行的支架式自主学习 • 围绕“真实问题”进行的抛锚式自主学习 • 围绕“事物多面性”进行的随机进入式自主学习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形成/展示作品 评价作品 创作作品 意义建构 在线研究性学习模式
(4)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评比 网页3 网页1 成员3 网页2 成员1 成员2 协作成员的活动 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 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
(5)基于专题研究的开发型学习模式 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 结构化知识展示 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 扩展性学习资源 专题网站 网上协商讨论 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区域 网上自我评价 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 提供学习工具 协商、集成、创作工具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的扩展 • 学习策略的扩展 • 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设计 • 学习情境的设计 • 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设计 • 学习组织的设计 •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 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 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