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32 Views
專題討論一. 姓名:鐘郁茹 學號: M97B0223. 內容簡介. 題目: Identif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two broad affect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來源: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作者: R.A. Burns 、 M.A. Machin 出版日期: 2010. 摘要.
E N D
專題討論一 姓名:鐘郁茹 學號:M97B0223
內容簡介 • 題目:Identif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independent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two broad affect components ofsubjective well-being • 來源: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作者:R.A. Burns、M.A. Machin • 出版日期:2010
摘要 • 研究對象:679位高中教師 • 研究結果:在階層回歸控制了人格特質因素後,確認心理幸福感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1. Introduction •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聚焦在使生活快樂與否的經驗上。 • 廣義「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定義已確立(e.g. 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而愉悅情緒的增加及負價狀態的減少則是「最佳主觀幸福感」之義(Vitterso, 2001)。 • 動態平衡理論(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DET) 提出一個說法:主觀幸福感非常容易受到生活中的事件及經驗影響(Headey & Wearing, 1989),但這些改變在情感上通常會再回到恆定狀態(Kahneman, 1999)—而這是似乎有一大部份是由基因所決定的(Lykken & Tellegen, 1996)。
1. Introduction • 心理幸福感可做為主觀幸福感反應在程度及期間的自變量。 • Ryff (1989)用了一套多面向的心理幸福感模式,其中涵蓋了六種和幸福相關的概念:獨立、個人成長、自我接受、生活目標、環境控制及和他人的正面關係等,而這六項概念在時間穩定性上較高。(Ryff & Singer, 1998)。
1.1.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 一般來說,在主觀幸福感模式中,幸福和人格特質的關聯很明顯。 • DeNeve and Cooper’s (1998)的統合分析指出,主觀幸福感和外向性、和善性為正相關,而其和神經質則為負相關。 • 主觀幸福感高的人擁有自我提升的歸因性格,而這讓其對生活比較滿意、快樂。且和主觀幸福感較低的人比較,這些人面對壓力時,會以較正面的方式處理(Lyubomirscy & Rnss, 1998)。
1.1.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 Kling, Ryff, Love, and Essdx (2003)的研究也證實了在面臨壓力後,神經質及開放性等和負面情緒相關的自變量的確如預測一般增加,而外向及開放性則反應了其在正面情緒的上升。 • 不同性格在不同主觀幸福感要素的影響也證明了辨別各個主觀幸福感要素的必要性(Ryan & Deci, 2001)。 • 心理幸福感在個性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影響卻很有限。 • Schmutte and Ryff’s (1997)對五大人格特質測驗的分析,另一則是Ryff將情緒做為控制變項的心理幸福感模式。控制情緒變項後,心理幸福感和個性之間的相關性依然不明顯。這說明了這兩者之間有著重要且不重覆的變因。
1.1.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 先驗的六因素模式已證明心理幸福感的四個變項之間有強烈的關聯。這四個變項分別是:環境控境、個人成長、生活目標、及自我接受(environmental mastery, personal growth, purpose in life, self-acceptance,EPGS)。 • 這些變項之間的關聯則反映出其決定性的心理幸福感因素(Abbott dt al., 2006)。 • 近來的一篇分析(Burns & Machin, 2009)亦支持此修改後的心理幸福感架植,它也分辨了這個修改後的心理幸福感結構及主觀幸福感中兩個主要的情感元素—正面情緒及負面情緒。
1.2Aim • 在控制個性及人口統計這兩個變項後,本文確認了心理幸福感在正面情緒及負面情緒這兩個廣義主觀幸福感狀態上的特殊影響,此分析將針對性別差異的所有變項做測試。 • 另一個是多族群的分析將測試主觀幸福感中的個性及心理幸福感自變項模式是否不受性別影響。
2.1. Participants and design • 本文數據引用自一組織氛圍研究 (N = 679)。採計樣本為三組高中教師:澳洲坎培拉首教特區裡私立高中的教師 (n = 253)、挪威教師公會成員 (n = 250)、全球各國學校中的教師 (n = 176)。 • 受試者主要是女性 (63%),將近一半的人(46.2%) 為30~ 55歲之間;而63.2 %的挪威受試者為45歲或大於45歲。 • 許多受試者並不住在大學鄰近地區,因此他們是在南昆士蘭大學心理系職員陪同下,經由安全的網路設備連結網路並參與測驗。該校的倫理道德委員會已同意進行此測試。
3.1.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 • Ryff’s (1989)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連結了其六個面向:環境控制、個人成長、生活目標、自我接受 (EGPS; a = .785)、獨立(A; a = .613)及與他人的正向關係(PR; a = .777),這項測試共有54個題目,受試者以李克特的六點量表方式做答。 • 每個量表得分都較高的受試者在六個面向中也都有較高的幸福感。
3.2.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 在積極和消極情感量表(PANAS; Watsonet al., 1988 )評估主觀幸福感的20項有關的積極影響( a = 0.877)和消極情感( a = 0.885)。 • 使用 5點李克特式量表,得分較高者,顯示受試者有較高的幸福感。
3.3. Five-factor personalitystructure • 50項人格測量從國際人格試題庫(IPIP; Grucza & Goldberg, 2007)評估五個特質:神經質( a = 0.871),外向性( a = 0.789),和善性( a = 0.771),開放性( a = 0.737)和嚴謹自律性( a = 0.839) • 所有內部信度的所有分量表的這些措施是在可接受的水平。
3.4. Statistical procedure • 計算分析利用SPSS及AMOS v17。雙變量相關性測試心理幸福感,人格特質和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和t -檢定鑑定性別差異對這些變項之間的關係。 • 階層回歸分析控制了人口變項和人格特質測試心理幸福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 多群組的結構方程式測試當心理幸福感與人格回歸模式在階層迴歸分析中在性別之間是有差異的
4. Results • 除了兩個負面情緒及神經質的負相關係數之外,正面情緒和其它變項都呈現正相關,而負面情緒則只和神經質、開放性有正相關。(表一) • 決定性因素EGPS和正面情緒的關聯最強烈,而神經質、開放性則只和負面情緒有強烈關聯。這兩者之間的共享變異量只有40%,因此,神經質和負面情緒之間並沒有嚴重的共線性。 • 針對性別進行的t測試指出,女性得分較高的項目在負面情緒、EGPS、和善性及嚴謹自律性,男性得分較高的項目則為自主性。
4. Results • 為了證明第一個假設,階層迴歸分析(Table 2)控制了人口統計變項(模式1)及人格變項(模式2),測試了心理幸福感對正面及負面情緒的影響。 • 心理幸福感在正面情緒中的解釋變量影響極大,在負面情緒也有一些額外的變量。 • EGPS是正面情緒最強烈的自變量,但它和外向性、和善性及嚴謹自律性的相關係數並不高。另一方面,神經質、開放性、自主性和正面情緒上雖然沒有之前那麼高的雙變量相關,但它們卻有著顯著的關聯。 • 雖然有著雙變量相關為正,但此正相關在正面情緒上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小的顯著負係數(-.083)。
4. Results • 加入了心理幸福感變項後,性別對最終模式(模式3)的正面情緒產生重大影響,且呈現了抑制效應。 • 負面情緒最明顯的自變項是神經質。 • 隨著年齡增加,和善性及嚴謹自律性則成了負面情緒的負自變項。
4. Results • 深入探討迴歸分析中產生的三個抑制效應。EGPS和負面情緒間的部份相關依序排除了每一個人格變項,再去測試並確定是哪一個變項和EGPS交互影響,改變了和負面情緒的負相關雙變項關係(Table 3)。 • 嚴謹自律性及和善性是兩個較小的影響。 • 其中大的影響證實和神經質有關,且解釋了對於較神經質的人來說,EGPS的增加和負面情緒有關聯(Fig. 1)。這項發現非常重要,它說明了並不是每一個有著較高心理幸福感的人都能免於負面情緒。
4.1. Multiple-group analysis of SWB regressed on PWB and personality • 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Fig. 2) 替稍早進行的階層分析確認了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主要自變項。自主性和兩種情緒都沒有關聯,因此不列入結構方程模式中。 • 此適配模式有非常好的模式適配指標 (GFI; v2 = 8.294, df = 8, p = .405; AGFI = .985; CFI = 1.00; RMSEA = .007 (.000–.046)),而兩個性別族群分析後的結果也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男性: v2 = 18.460, df = 8, p = .017; AGFI = .914; CFI = .988; RMSEA = .073 (.029–.116)、女性v2 = 18.999, df = 8, p = .015; AGFI = .945; CFI = .992; RMSEA = .057 (.024–.090)
5. Discussion • 這個研究證實了人格及心理幸福感在正面情緒及負面情緒上的影響是獨立的。 • 藉著合併修改Ryff’s (1989)心理幸福感量表後的結構,此研究證實了以下理論:EGPS這個心理幸福感四變量的決定性因素,做為正面情緒最強大的自變量,影響的程度超過「人格」。 • 此相關又因為加入心理幸福感變項而遭到弱化。神經質最能影響負面情緒,而開放性、和善性則對正相關係數及負相關係數的影響都不高。開放性同時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正自變量這點強化了先前的發現(Headey & Wearing, 1989)。
5. Discussion • 心理幸福感變項中,只有正相關和低負面情緒有關聯,這說明了社會支持的增加和較好的主觀幸福感結果有關。 • 這似乎和社會支持功能有關:它緩衝了負面經驗在主觀幸福感上的影響,因為相反的正面情緒正相關上的正面效應沒有被發現。 • 多群體分析揭露了預測主觀幸福感的迴歸路徑裡有著性別差異,但其主要的自變項如負面情緒中的神經質、正面情緒中的EGPS,則不因性別而有所改變。
5. Discussion • 重要的是,在控制包括主觀幸福感的共享變異量的個性變量後,結果顯示出心理幸福感大幅增加了主觀幸福感的自變量,特別是正面情緒;而它並不只是證明一般個性量表能夠預測的相同變量而已。 • EGPS和神經質在負面情緒之間有著顯著且強烈的交互作用。 • 雖然較高的EGPS有可能是件好事,但分析卻發現,較神經質的和擁有高EGPS的人和較高的負面情緒相關。 • 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因為探討幸福的文獻通常有著「高EGPS=較快樂」這種假設。
5. Discussion • PGS可以反映出一般程度的自我概念之認知元素(Burns, 1979),因此 也可能同時反映出以下概念:自我參照、個人應變能力、積極性及自覺性(Seligman, 2003)。 • EPGS和主觀幸福感間強烈且獨立的關聯說明了EGPS對主觀幸福感來說是顯著的自變項,再深入探討此關聯的本質是重要的,但心理幸福感的變量很明顯的即是主觀幸福感的顯著自變項。
5. Discussion • 在此強調幾個本研究上受限的部份。 • 首先,數據來源是橫向資料。先前的理論及研究都建立在時間關係上,所以進一步將本文的發現展延至縱向資料,才能建立這些橫向資料和時間之間的關係,這也特別能夠表現出把心理幸福感當做主觀幸福感自變項的結果。 • 另外有兩點不能忽視:第一,主觀幸福感的情感狀態有可能是顯著的心理幸福感自變量,第二,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交互關係。
5. Discussion • 還有,心理幸福感在何種程度上可被視為人格造成的結果? • 近來學者提出一個論點:人格和心理幸福感是兩個完全不同、且和一系列自我參照態度中各層面相關的認知構念。 • 心理幸福感及主觀幸福感變項之間明確但相關的本質近來已被確認(Burns & Machin, 2009),在本文中也獲得支持。 • 幸福感和個性變項之間有著強烈的連結,那麼本研究的發現就可說明:心理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及個性等構念都是獨立的。
5. Discussion • 一般研究上關注的是,回應偏差及社會回應偏好可能影響到受試者對幸福感及人格的回答。尤其是這些數據得自於三個教師族群,而族群效應在本研究中並沒有被排除。 • 應被納入考量的是:受試者的文化同質性高,而他們主要來自於富有的西方工業化國家。 • 受試族群中有兩個是澳洲及挪威的教師人口,而另一個由全球教師組成的族群大部份也來自於英國、澳洲、紐西蘭或美加。 • 因此,我們希望讀者能注意這些研究結果來源的同質性,這對於非西方國家或共產主義國家來說,有可能不適用。
6. Conclusion • 本研究展示了,在控制人格及人口變項後,心理幸福感在決定主觀幸福感上似乎是顯著的因素。 • 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性在於,藉由專注在發展個人心理幸福感的各種面向,它帶入了長期且持續的縱向改變,這些改變可能使人感到活力,並減少環境觸發的情緒反應。 • 未來的研究應設法記錄主觀幸福感的動態本質,並確認個性及心理幸福感在決定主觀幸福感反應扮演何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