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主讲人:刘臻荣. 教 学 目 的 掌握 法律遵守、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含义 明确 法律遵守的条件,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分类, 了解 法律遵守的意义.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本章知识体系: 第一节 法律遵守的含义 一、法律遵守的含义 二、法律遵守的意义 三、法律遵守的条件 第二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普法教育 四、法律信仰。.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ryan-kid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主讲人:刘臻荣

  2. 教 学 目 的 掌握 法律遵守、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含义 明确 法律遵守的条件,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分类, 了解 法律遵守的意义

  3.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本章知识体系: 第一节 法律遵守的含义 一、法律遵守的含义 二、法律遵守的意义 三、法律遵守的条件 第二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普法教育 四、法律信仰。

  4. 第十一章 法律遵守 第一节 法律遵守的含义 一、法律遵守的含义 法律遵守,也称守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全体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在我国,法律遵守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法律遵守的主体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全体公民。 2.法律遵守的内容包括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

  5. 3. 法律遵守的范围包括我国整个宪法和法律。 4. 法律遵守的层次分为三层: 第一层次是不违反法律的情形。 第二层次是依法办事。 第三层次是法律信仰的树立。 二、法律遵守的意义 法律遵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法律遵守是立法的基本要求,是法律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法律遵守是执法和司法的社会保障。

  6. 三、法律遵守的条件 法律遵守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人们遵守法律一般受以下几方面条件的制约: 1.社会成员良好的法律意识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应是“守法意识”,即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其次是要培养和树立与现代法精神相适应的一系列现代法意识,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观念等。

  7. 2.法律的可遵守性 法律制度自身的建设是法律遵守的客观条件之一。法律必须是可遵守的,一方面要求法律在形式上必须是科学的。首先,法律具有公开性,为社会所知悉。其次,法律规范应具备语言的明确性、法条的具体性、内容的易懂性、结构的合理性、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等。最后,法律应当是稳定的。另一方面要求法律在实体内容方面,应充分体现现代法的一些价值要求,满足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利益、人权保护等需求。

  8. 3.良好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指一个社会整体法制运行状况良好,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环节的良好运作,这些都与法律的遵守有密切的联系。 4.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个社会整体的环境是否良好也是法律遵守的条件之一。每一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这个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影响到人们的守法行为。

  9. 第二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形式。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法律意识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

  10. 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法律意识可以划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他直接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 法律观念是介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它不像法律心理那样,完全处于感性的情感体验和直觉的情绪阶段,而正处于意识逐步理性化的认识过程;也不像法律思想体系那样,有一种相对明确的、理性化、理论化的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认识体系。 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显现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自觉反映。

  11. 3.从意识主体的角度,法律意识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个人法律意识是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和情绪,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 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级、阶层、民族、政党等不同的社会集合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 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 4.从法律意识的专业化、普及化程度,可以划分为职业 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 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研究与教学人员等专门的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群体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最一般的理解。

  12. 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普法教育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自发形成的只可能是处于法律意识低级阶段的法律心理,而在法律意识中起支配作用的法律思想体系,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才能形成。 普法教育的途径是能否使普法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和司法实践等来进行。

  13. 四、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两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法律信仰从不同角度可以作如下分类: 1.从主体需求与法律满足主体需求的规则形式之关系划分,法律信仰可分为自由——权利信仰和秩序——义务信仰。自由—权利信仰是指当权利规则不断满足主体自由需求时,产生于主体的法律信仰。秩序—义务信仰是指当义务规则不断满足主体之秩序需求时产生于主体的法律信仰。

  14. 2.从法律信仰的具体对象看,可分为法律制度信仰和法律职业信仰。法律制度信仰是法律主体对法律制度产生的信仰。法律职业信仰是法律职业的从业者信仰自己的职业。 3.从法律信仰的构成来看,可分为对法律的心理信仰和行为信仰。 4.从法律信仰的内容看,可分为法律目的信仰和法律技术信仰。 5.从法律信仰的目的看,可分为实在法信仰和理想法信仰。

  15. 思 考 题 1.法律遵守的含义与条件。 2.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分类。 3.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4.法律信仰建立的基础有哪些?

  16. 拓展阅读书目 1.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版。 2.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版。 3.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版。 4.〔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版。 5.范进学:“守法法精神论纲——法治精神要件分析”,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丁以升、李清春:“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评介西方学者关于公民守法理由的理论”,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6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