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444 Views
台大講座. 華南與台灣的梅雨. 陳 泰 然. 國立台灣大學 學術副校長 / 大氣科學教授. 時間: 97 年 5 月 21 日下午 2 : 35 – 3 : 35 地點:第二行政大樓第四會議室(新農化館). * 東亞季風與梅雨 * 極鋒與梅雨鋒 * 梅雨季豪(大)雨 * 梅雨鋒面系統 * 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 TAMEX ;追雨計畫) * 台灣季風降雨實驗( TIMREX ;追雨計畫) * 30 年來與近年來的研究. 東亞季風與梅雨. 40 N. 中緯度系統. 鋒面. 東. 北. 30 N. 歐亞大陸. 季. 風.
E N D
台大講座 華南與台灣的梅雨 陳 泰 然 國立台灣大學 學術副校長 / 大氣科學教授 時間:97年 5月21日下午 2 : 35 – 3 : 35 地點:第二行政大樓第四會議室(新農化館)
* 東亞季風與梅雨 * 極鋒與梅雨鋒 * 梅雨季豪(大)雨 * 梅雨鋒面系統 * 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追雨計畫) * 台灣季風降雨實驗(TIMREX;追雨計畫) * 30年來與近年來的研究
東亞季風與梅雨 40N 中緯度系統 鋒面 東 北 30N 歐亞大陸 季 風 太平洋 中央山脈 20N 西 南 季 熱帶系統(颱風) 風 100E 110E 120E 130E 140E 台灣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四季分明、天氣多變,各季節均有災變天氣。
2007年5月18日20時 華南與台灣梅雨季(5月中旬 – 6月中旬)
2006年6月23日1時 日本梅雨季(5月下旬 – 6月下旬)
2007年7月9日9時 長江流域梅雨季(6月中旬 –7月中旬)
2007年7月19日6時 韓國梅雨季(7月中旬 – 8月中旬)
L 2007年2月7日9時 極鋒雲圖
極鋒與梅雨鋒 • 氣團與鋒面(挪威學派) • ▽T, ▽q, ζ, D, ω, , , • 主要差異:▽T, ▽q :季節、緯度、天氣
梅雨季豪(大)雨 2003年6月7日0023 UTC(國際時)美國NOAA GOES9地球同步氣象衛星之紅外線衛星雲圖,顏色越白表示雲越深厚對流越旺盛。經台灣中部的梅雨鋒面伴隨的雲帶正影響台灣地區與華南沿海,雲帶裡的白色區域就是可以導致豪(大)雨的中尺度對流系統,而台灣南部高屏地區在7日當天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300 mm。 梅雨季雨量集中
梅雨季豪雨全台皆發生,並以西南部最多。 全台皆有梅雨,並以西南部最顯著。
C F QPF(定量降水預報) 現況 T得分之概念示意圖。F為預報定量降水的範圍,為觀測到的定量降水範圍,C為正確預報範圍 前估: T得分: 後符: 偏倚:
中央氣象局豪(大)雨預報能力 • 綜觀尺度過程 V.S. 中尺度過程 • 梅雨季豪(大)雨:對中尺度過程缺乏了解
{ 數學方程:非線性 參數化:輻射、亂流、對流 觀測資料:不完整、誤差 預報能力受限
梅雨鋒面系統:鋒面、鋒面低壓、低層噴流(LLJ)梅雨鋒面系統:鋒面、鋒面低壓、低層噴流(LLJ) (a) 0000 UTC 6 Jun (c) 1800 UTC 6 Jun (b) 1200 UTC 6 Jun (d) 0000 UTC 7 Jun 2003年6月6日(a) 0000、(b) 1200、(c) 1800及7日(d) 0000 UTC之850 hPa高度場(實線,間距為10 gpm)、溫度場(虛線,間距為1℃)及風場(細風標,全、半桿分別為5、2.5 m s-1,陰影區為風速 12.5 m s1)之分布;粗風標為探空觀測,粗虛線為850 hPa梅雨鋒面位置。
1981年5月28日 豪雨 / 暴洪事件:百億新台幣災害損失 TAMEX計畫向國科會提出 國科會推動 防災研究計劃 1983–1986年TAMEX規劃階段 台灣:5學術單位+3氣象作業單位(CWB, CAF, and CAA) / 40位專家學者 美方:15所大學+4研究單位 / 50位教授、科學家及專家 1981 1982 1983 1986 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計畫(TAMEX;1983–1992) 1987年實地作業階段前重要事件
1985年2月7日TAMEX規劃小組訪問NCAR與該單位主要主管及科學家合影1985年2月7日TAMEX規劃小組訪問NCAR與該單位主要主管及科學家合影
1985年2月7日上午TAMEX 規劃小組赴NCAR訪問,陳泰然教授在對流風暴組(CSD)做科學實驗構想報告。
1985年2月7日下午TAMEX 規劃小組赴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訪問,陳泰然教授在大氣科學系做科學實驗構想報告。
1986年9月3日台美雙方代表於NCAR召開第3次TAMEX工作會議時合影1986年9月3日台美雙方代表於NCAR召開第3次TAMEX工作會議時合影
12月TAMEX 於TAO以專刊形式發表科學成果 9月24–26日 研討會 / NCAR 2月9–11日 研討會 / NCAR 1993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6月22–30日 研討會 / 台北 11月TAMEX 於Mon. Wea. Rev以專刊形式發表科學成果 12月3–6日國際中尺度氣象與TAMEX研討會 / 台北 4月26–30日國際中尺度研究與TAMEX計畫回顧研討會 / 台北 1988年起TAMEX之基礎研究重要事件
11月22日 預報實驗規劃小組成立 12月15日 預報實驗計畫辦公室成立 12月30日 預報實驗8個工作小組成立(60人) 2月26日–3月3日 台 / 美規劃會議(I)/ 台北 5月14日 重新整合工作小組與訓練團隊 12月17日 美方顧問團隊成立(6人); 增為10個工作小組(80人) 5月1日–6月30日 利用中央氣象局建置之即時預報系統進行Post-TAMEX預報實驗 1989 1990 1991 1992 4月22–23日+5月1–3日 台 / 美 規劃會議(II) / 台北 5月19–6月20日 先驅實驗 / 中央氣象局 6月25日 顧問會議 / NCAR 12月7–10日 台 / 美規劃會議(III)/ 恆春 1988年起TAMEX之作業 / 應用研究重要事件
1992年12月1日TAMEX規劃小組成員再聚與右上圖1985年2月7日規劃小組成員於NCAR合影比較1992年12月1日TAMEX規劃小組成員再聚與右上圖1985年2月7日規劃小組成員於NCAR合影比較
台灣季風降雨實驗(TIMREX;2008.5.15 – 6.30) 〈Taiwan –WRP ;2000 – 2010〉 ˙國外參與大學及研究機構: 美 國:華盛頓大學、洛杉磯校區加州大學、猶他大學、夏威夷大學、北卡州立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奧克拉荷馬大學、NOAA、NASA、NCAR 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 日 本:名古屋大學 韓 國:漢城大學、釜慶大學、慶北大學 澳大利亞:氣象局 菲律賓:氣象局 ˙國內外主要額外設備: NCAR之S波段雙偏振雷達(SPOL)、名古屋大學之X-band Doppler radar、釜慶大學之PHONE08/VPR/disdrometer;飛機投落GPS探空儀、船舶和山區地面GPS氣球探空儀、X-band雙偏極雷達、福衛三號GPS sounding
TIMREX之科學目標 加強台灣梅雨季西南氣流導致之豪大雨天氣系統的基礎了解,探討南海和台灣海峽西南氣流的動力和熱力性質,以及西南氣流內之中尺度低壓、中尺度氣旋、低層噴流條、低層氣流輻合帶及密集溫度和水氣梯度帶等現象。此外,增進對豪雨系統對流組織動力、降水雲微物理過程及島嶼環流與地形效應之了解,以改進現有定量降雨預報的精確度。
強(▽T大;ζ, q, 大) 斜壓性 弱(▽T小;ζ, q, 小) 梅雨鋒面 動力上的傳播 移動 運動上的平流 ▽T 及/或 ζ, q 增大 CISK 變形場 鋒生 旋生 變形場 CISK 30年來與近年來的研究 低層噴流 鋒面、鋒生及旋生 • 形成機制 • 與豪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