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24 Views
p.323~350. 劉美慧. 第一節 導論 -1. 1 、 福利殖民政策 :環繞在硬體設備及教育資源的分配 ,本質上未考慮族群性之差異 2 、學校文化以 漢人價值體系 為主, 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3 、補救教學仍以 主流文化的標準及方式 來要求原住民 學生,忽略了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 、許多老師是 文化盲 ,不了解弱勢族群學生之文化, 無視於學生的文化差異. 第一節 導論 -2. 5 、研究發現: (1) 阿美族學生面臨兩種文化選擇,產生學校適應困難
E N D
p.323~350 劉美慧
第一節 導論 -1 1、福利殖民政策:環繞在硬體設備及教育資源的分配 ,本質上未考慮族群性之差異 2、學校文化以漢人價值體系為主,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3、補救教學仍以主流文化的標準及方式來要求原住民 學生,忽略了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許多老師是文化盲,不了解弱勢族群學生之文化, 無視於學生的文化差異
第一節 導論 -2 5、研究發現: (1)阿美族學生面臨兩種文化選擇,產生學校適應困難 (2)文化差異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課程理解、學習過程 與結果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6、認識了解文化差異 貼近原住民學生的問題與需求 7、不同文化脈絡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1 • Ogbu(1991)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2 • Gibson(1997)批評Ogbu的文化模式理論 1、太過簡化、太過於決定論 2、弱勢族群的學習問題不僅僅是二元分類 (同化&抗拒、成功&失敗、自願&非自願) 3、未顧慮到性別對學生的認同、學校經驗 和學業表現上的影響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3 • 針對批評,Ogbu(1998)加以修正理論 • 生態:情境、環境或弱勢族群的世界 • 弱勢族群在學校表現有差異,源於社群力量的差異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4 • Hall(1976)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5 • Bennett(1995)運用此理論分析美國教育 大部分的學校都是依循低脈絡文化發展 1、學校有密集的、事先計畫的行事曆 2、強調競爭與個人責任與表現 3、人際關係、非語言溝通及合作不受重視 • 高脈絡文化的學生無法融入,有陣痛期 • 應將高低脈絡文化納入學校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文化中的衝突,培養多元文化觀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1 • 文化背景是影響學生學習型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 Stairs(1994)歸納原住民的學習型態特色: 非口語的 非分析的 非教師導向 非左腦的 非個體的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2 • Swisher(1990) • Smith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3 • 蔡中涵(1996),原住民傾向具體的描述、抽象概念較少 • 陳枝烈(2001),原住民的文化特質與主流文化不同,會產生下列影響: 1、居住在自然環境,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2、原住民語法與國語的差異 3、觀察模仿的學習特性VS.學校文字概念學習 4、合作與分享的高脈絡文化特性VS.競爭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起源:1970年代 • 別稱:文化合適、文化相關、文化相容等 • 內涵:對文化普遍性或文化中立的傳統教學進行挑戰,反對學校成為製造相同產品的工廠 • 基本假定:弱勢族群學生的學業困難,是因其學習型態、語言使用和行為規範等與學校的期望不同所致 • 避免用主流文化的標準來評斷學生的學習行為,依據文化差異實施適性教學(重視母文化)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Ladson-Billings(1994)定義:「運用文化相關要素,培養學生知識技能與態度,使其在知識上、社會上、情感上與政治上增能的一種教學方式。這些文化相關要素不只是連結或解釋主流文化的工具,也是課程的一部分。」 • Gay(2000):目的在提升不同文化背景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表現,強調教育機構須接受族群文化在提升學習成效的合法性及可行性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強調母文化在學習過程中的位置,回應學生的母文化及因母文化而產生的認知方式的一種教學模式 • 認知方式的理解須透過文化分析的工作,以學生的文化脈絡為基礎,檢視學生理解、詮釋與建構知識的方式 • 回應的方法:課程與教材、教學型態與教室文化的建立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p.336 Wlodkowski & Ginsberg(1995)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Gay認為文化是弱勢族群學生學習的關鍵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三)課程中的族群與文化多樣性 1、優弱勢族群學生共同享有獲取高階知識的權力 與機會 2、課程應涵蓋弱勢族群的文化、貢獻與觀點 • (四)教與學的文化一致性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Thomas(2000)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文化回應教學成功的關鍵: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Jackson(1994)提出七種方法: 建立信用、知覺文化差異、運用不同方法、 運用有效的提問技巧、提供有效的回饋、分 析教材、建立積極的家庭與學校間的關係 • Wlodkowski & Ginsberg(1995) 認為之特色: 尊重差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安全 與尊重的學習環境、跨科技與文化的教學、 促進公平與正義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弱勢學生欲達到的基本目標: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文化回應教學是提升學業成就的有效策略, 但不是萬靈丹。 • 教學是一個脈絡化、情境化的過程,需要配 合教育的其他面向(教育政策、學校與社區 的關係、家庭經濟等),文化回應教學才會 更加成功。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在師資養成過程,需提供教師文化回應教學的相關理論 • 師培課程本身就是文化回應教學的典範 • 培養師培生的文化敏覺度、關心弱勢學生的胸懷、能批判自我的意識型態與偏見 • 在教學現場採取「返鄉的陌生人觀點」,重新解釋並建構其生活經驗 ~ 會注意到環境中從未注意到的細節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國外有許多針對弱勢族群學生學習問題的實證研究,可做為文化回應教學論述依據 • 國內有關原住民學習型態方面的研究較少 • 分析時未深入原住民文化脈絡 • 引用外國論述時,無法符合本國之歷史經驗和社會文化脈絡 • 建立台灣原住民學習理論的相關研究,有其必要性
報告結束 感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