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409 Views
P176. 課文整理. 城市的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從與西方接觸的地方開始,如通商口岸:上海、武漢、天津等 東方巴黎:上海 1. 景觀、建築、基礎建設、物質文化、感官娛樂 有別於傳統城市 2. 現代化生活設施的出現:煤氣、電燈、自來 水、電話、電話、銀行 3. 經 濟─郵政局、金融銀行 4. 現代化高樓─ 黃浦 外灘 5. 交通─輪船、汽車、火車、電車 …. P176. P177. P177. 課文整理. 城市的現代化. 新式教育也從上海開展: 1. 自清末西洋傳教士陸續在上海興辦西式學堂
E N D
課文整理 城市的現代化 • 中國的現代化從與西方接觸的地方開始,如通商口岸:上海、武漢、天津等 • 東方巴黎:上海 1.景觀、建築、基礎建設、物質文化、感官娛樂 有別於傳統城市 2.現代化生活設施的出現:煤氣、電燈、自來 水、電話、電話、銀行 3.經濟─郵政局、金融銀行 4.現代化高樓─黃浦外灘 5.交通─輪船、汽車、火車、電車…
課文整理 城市的現代化 • 新式教育也從上海開展: 1.自清末西洋傳教士陸續在上海興辦西式學堂 2.強調學生主動、注重強健體魄,為傳統教育 注入活力
課文整理 城市的現代化 • 現代都市生活的開展: 1.輪船和火車的出現 A.縮短人們的地理空間距離 B.擴展人們的視野→思想觀念為之開放 2.開始用鐘錶來計時→增強時間觀念,辦事效率提高 • 北京─抵擋不住現代化浪潮 1.自東洋傳入黃包車 2.馬路旁設置電燈、水管、電線 • 引進新式警察制度
P178 P179
課文整理 對時尚的追求 1.西方物質文化:肥皂、毛巾、抽水馬桶 2.西式裝扮:洋服洋褲逐漸流行 3.西式餐飲:西餐廳成為上流社會交際應酬的重要場所 4.傳統娛樂: A.京劇、說書、彈唱一樣受市民歡迎 B.梅蘭芳是當時著名京劇演員
大眾傳媒的導入 • 19世紀中期後,出現以一般民眾為訴求的近代報刊: 1.最早的中文報紙為在華洋人創辦→反映市民輿論 2.咸豐八年(1858)首份由中國人自辦報紙在香港發行→「中外新報」 3.甲午戰後,國人自辦報紙漸多,藉由閱報吸收新知,評議時政,成為城市知識分子生活一環 4.影響:形成一股強勁民眾思想啟蒙運動,如:立憲、革命、婦女解放,均藉由報紙宣傳
課文整理 大眾傳媒的導入 • 報刊類型的轉變: 1.報刊大量發行,使讀者的階層下降 2.迎合普羅大眾走向的畫報出現:《點石齋畫報》、《良友畫報》,以圖片為主要賣點 3.連文盲都能透過照片或畫片「看新聞」,這類報刊無形促進人民對「國家一體感」與危機意識
P179 P180
課文整理 鄉村的景況 一、特徵: 1.窮困狀況相較清末無甚改變 2.農民生產仍是歲入的主要來源 二、農村危機的來源: 1.土地分配不均:佃農占全國農民50%以上,南方比北方更為嚴重 2.耕地面積不足:耕地面積不即可餬口的十畝,造成農村勞動力轉向副業或外流 3.賦稅繁重:軍閥控制區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內戰直接造成徵兵與重稅,日軍同樣對農村掠奪,農村經濟持續惡化
P181 P182
課文整理 貧農的流向 • 失業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礦山、鐵路、企業、碼頭、工廠 • 不少農民淪為士兵或盜匪,使農村成為社會動盪的不定時炸彈
課文整理 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 • 農村生活的現代化 1.1920~30年代,農村依舊貧困,但現代化生活仍滲透入農村 2.實例:鐘錶、毛巾、肥皂、火柴、煤油燈的使用等等
課文整理 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 • 農村統治結構的轉變 一、清末民初: 1.傳統:縣令、宗族士紳領袖 2.更替:科舉的廢除,使新知識分子與宗族關係疏遠,血緣關係式微 二、國民政府時期的變動: 1.有電話、電報、公路,中央政令可立刻下達各地村鎮 2.中央派來的官員,推動政令,也建立 警察組織
課文整理 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 • 農村改革: 1.國民政府:曾企圖改革(二五減租),但無力採較為激烈的土改 2.共產黨:在農村展開土改,獲農民支持 3.知識分子投入鄉村重建改造建設:晏陽初在河北定縣農改成功
P182 平民教育之父 P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