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871 Views
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预防.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预防 参考资料. 肿瘤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研究目的 调查发病情况和分布规律 寻找病因及发病条件 采取措施预防. 肿瘤流行病学. 研究对象 —— 人群 研究方法 描述性 descriptive studies 分析性 analytical studies 生存分析 survival studies. ㈠ 描述性研究. 肿瘤发病频率 相关性研究. ㈠ 描述性研究 —— 发病频率. 发病率 死亡率 患病率 构成比. 肿瘤登记 死亡回顾 肿瘤普查
E N D
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预防 • 肿瘤流行病学 • 肿瘤预防 • 参考资料
肿瘤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 研究目的 • 调查发病情况和分布规律 • 寻找病因及发病条件 • 采取措施预防
肿瘤流行病学 • 研究对象——人群 • 研究方法 • 描述性 descriptive studies • 分析性 analytical studies • 生存分析 survival studies
㈠ 描述性研究 • 肿瘤发病频率 • 相关性研究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发病率 死亡率 患病率 构成比 肿瘤登记 死亡回顾 肿瘤普查 病理资料 地理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 morbidity rate 某年该肿瘤新出现病例数 = —————————————— 同年平均人口数 (/10万)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某年该肿瘤死亡人数 = —————————————— 同年平均人口数 (/10万)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 患病率provelence rate 调查期间病例总数(新+旧) = —————————————— 调查期内人口数 (/10万)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 构成比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 地理分布 • 时间分布 • 年龄分布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胃癌 肝癌 食管癌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肺癌 乳腺癌 膀胱癌 肠癌 鼻咽癌
发病率 肺癌 宫颈癌 胃癌 鼻咽癌 年份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㈠ 描述性研究——发病频率 持续上升 如:食管癌、胃癌、肺癌 发病率 升-平 如:肝癌 老-平 如:鼻咽癌 升-降 如:宫颈癌 年龄
相关程度 ㈠ 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 肿瘤发病(死亡)率 暴露可疑致癌因素 • 选择地区 • 监测和积累资料 • 多因素相关研究,要注意 暴露因素、暴露时间、资料可靠
㈡ 分析性研究 • 人群个人经历特征与肿瘤关系 • 分为 • 回顾性(病例——对照) (果→因) • 前瞻性(因→果)
㈡ 分析性研究——回顾性 • 病例选择 • 符合标准 • 来自同一地区和时段 • 活人 • 对照选择 • 酷似病例组,有可比性(年龄、职业、性别、住处等) • 有一定数量, ≥病例组
㈡ 分析性研究——前瞻性 • 选择人群 • 暴露某因素 • 有/无某种生活习惯 • 患过某种病,等
A C A+B C+D 如 —— > —— ㈡ 分析性研究——前瞻性 • 随访若干年 暴露因素 有肿瘤 无肿瘤 合计 + A B A+B - C D C+D 合计 A+C B+D 且 P<0.05 成立
㈡ 分析性研究——前瞻性 具某种因素的人群发病率 不具某种因素的人群发病率 A/(A+B) C/(C+D) RR= ———————————— = —————— Relative risk 注意: 两组数量、配对 控制混杂因素
㈡ 分析性研究——干预性 • 根据病因假说 干预措施 选定人群 发病率改变 追踪观察
㈡ 分析性研究——干预性 • 效果指数 = ———————————— • 保护率(×100 %) = ————————————— 对照组发病率或绝对数 实验组发病率或绝对数 对照组发病率-实验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
㈡ 分析性研究——干预性 • 注意 • 病因假设可信 • 对照组易感性,暴露有可比性 • 干预措施执行有保证,效果确定 • 随访时间长 5~10~10+年
㈢ 生存分析 • 概念 • 生存概率 该时段结束时存活可能性 • 生存函数 病人经历t个单位时段后仍存 活的可能性 • 研究方法 • 参数法 • 非参数法 • 半参数模型 比例危险率回归模型(Cox)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点 • 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 种族易感性 • 发病稳定性 • 家族聚集现象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点 国家、地区 男 女 • 部分国家和地区NPC发病率(1/105) 拉丁美洲、南美洲 0.6~0.9 0.3~0.4 加拿大 0.6~1.2 0.2~0.5 美国加州 中国人 19.1 6.4 黑人 1.1 0.3 白人 0.7 0.3 美国夏威夷 中国人 10.3 5.1 当地人 4.4 1.6 欧洲 0.1~0.6 0.1~0.3 日本 0.1~0.4 0.0~0.1 新加坡 中国人 18.7 7.1 马来亚人 4.8 0.6 印度人 0.9 0.0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点 省、市、区 男 女 • 各省市NPC调整死亡率(1/105) 全国 3.40 1.77 广东 12.46 5.00 广西 8.54 3.54 福建 6.05 2.87 湖南 5.55 3.02 江西 4.21 1.97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点 • 中山市NPC发病率 发病率 (1/105) 30 20 10 年代 70 80 90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点 • 四会NPC发病率 发病率 (1/105) 100 男 女 20 10 1 年龄 10 40 80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点 • 家族聚集现象 代 人 NPC 其它癌 3 49 13 1 3 9 5 0 4 63 4 2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概念 • 流行病学研究中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 • 在分子和生化水平上确定致癌内外因素 • 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生物标记方法(细胞、生化分子上的异常改变并可测量) • 将分子生物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结合,客观、敏感、准确、定量反映体内暴露剂量,揭示所引起的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改变即癌症发生机制
肿瘤预防 Cancer prevention • 概念 • 病因预防 • 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㈠肿瘤预防概念——三级预防 • 一级——病因学预防 • 消除、避免致癌因素 • 干预致癌物质代谢 • 抑制致癌物与细胞DNA结合
㈠肿瘤预防概念——三级预防 • 二级——发病学预防 • 早发现 • 早诊断 • 早治疗
㈠肿瘤预防概念——三级预防 • 三级 • 防止复发 • 减少并发症 • 防止致残 • 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 • 减痛
㈡肿瘤病因预防 • 肿瘤病因的确定 • 化学致癌物检测 • 病毒病因检测
㈡肿瘤病因预防 • 化学干预 intervention • 定义 用一种和几种药物防止癌的发生发展,或使其分化逆转 • 肿瘤化学干预药物的作用 • 常见的肿瘤化学干预药物
阻止物 阻断物 抑制物 ㈡肿瘤病因预防 前驱物 致癌物 与细胞分子反应 肿瘤形成
㈡肿瘤病因预防 肿瘤化学干预药物的作用 • 减少致癌物内源性合成 VC、VE • 减少或降低化学致癌物吸收 纤维 • 改变致癌物代谢或自由基、活性氧生成 视黄醇、β胡萝卜素、番茄红 • 抑制致癌物与DNA结合 黄酮类 • 抑制肿瘤形成 巯基化合物、多酚物质 • 抑制促癌过程或细胞增殖 孕激素
㈡肿瘤病因预防 常见的肿瘤化学干预药物 • 阿司匹林 • 钙 • β胡萝卜素 • 视黄醇类(VA) • 维胺酸和维胺酯 • 中药 • VE
㈡肿瘤病因预防 • 病毒疫苗 • 重组EBV痘苗病毒 • 多价病毒疫苗
㈡肿瘤病因预防 • 主要问题 • 判断综合因素的致癌性 有困难 • 在病因线索中找出关键性因素加以检查 有困难 • 动物试验结果外推至人 有困难 • 在流行病学资料不足时更 有困难 • 人体活动复杂性,常见人癌病因研究 有困难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 普查 • 肿瘤标志物 • 综合诊断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 普查 • 一般方法 • 确定对象 预建档案 • 据现有资料定出 制表格 宣传发动 普查率>90% • 确定方法和频率 第一次 初查筛选 复查临床 病理确诊 第二次、第三次…… • 资料分析统计 作出进一步防治计划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 普查 • 结果评估 • 敏感性= ————————×100% • 特异性= ————————×100% • 准确性= ————————×100% 真阳性 真阳+假阴(总瘤数) 真阴性 真阴+假阳(非瘤数) 真阳+真阴 普查总数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 普查 • 结果评估时要考虑几种偏性 • 时间领先偏性 • 选择偏性 • 生物学特性偏性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有症状 死亡 • 时间领先偏性 肿瘤大小 时间 普查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 选择偏性 志愿者-自我选择-高危-预后好
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和易感者 • 生物学特性偏性 “间期癌”生长快、恶性、预后差、易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