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 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 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 武 汉 大 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兼 职 研 究 员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http://www.edu11.net/?1214 邮箱 : iangzh@163.net. 凤凰卫视 1 月 12 日 《 冷暖人生 》 : 《 女研究生自缢身亡 杨元元三十年的人生历程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 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 武 汉 大 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兼 职 研 究 员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http://www.edu11.net/?1214 邮箱:iangzh@163.net

  2. 凤凰卫视1月12日《冷暖人生》:《女研究生自缢身亡 杨元元三十年的人生历程》 陈晓楠:最困难的都已经过去了,都已经经历了,还有什么会令人畏惧,令人退缩的呢,这是一个叫杨元元的女孩子,在2009年写在自己日记里的几句话,但是就在写下这段话不久之后,正是这个觉得自己应该无所畏惧了的杨元元,却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09年11月26号,上海海事大学一年级女研究生杨元元,被人发现以极其痛苦的半蹲姿势,在洗手间自缢身亡。

  3. 前 言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25号中午她对母亲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这可称之为”杨元元之问”。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在此探讨:为什么杨元元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命运却没有改变?我们应该学习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特别是,我们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的途径让类似于杨元元一样的青年避免走向自杀的惨烈之途?

  4. 探讨的问题 一、沉思“杨元元之问” 二、我们教给了青少年什么样的知识? 三、我们应该教给青少年什么样的知识? 四、对教育及教育方法的反思 五、简短的结论

  5. 一、沉思“杨元元之问” 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于2009年11月26日早上在宿舍24#506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30岁的生命。她曾经喃喃自语:“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个沉重的“杨元元之问”可以分解为二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知识没有改变命运”——杨元元没有找到成功的人生之路,反而陷入严重的生命困顿之中,并最终以自杀而落下了人生之幕;二是“知识改变了的命运”——杨元元确实学了许多的知识,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研究生,可是她并没有因为知识的丰富而改变贫弱困顿的命运,相反却在知识的殿堂内丧失了生命,这似乎也是一种命运。关键在于,杨元元获得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足以改变她的命运吗?我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基础,只有素质才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

  6. 杨元元的人生轨迹(《新京报》 2009年12月16日) • 早年丧父,携母求学:杨元元出生时,父亲为她取了名字,希望她长大后挣大钱。望瑞玲称,丈夫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一直是儿女的榜样。1986年3月,丈夫因肝病去世,留给望瑞玲的只有6岁大的女儿杨元元和4岁大的儿子杨平平。望瑞玲在湖北的一家军工厂里当过车工,也看过大门。两个孩子成绩不错,1998年,杨元元考取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两年后弟弟杨平平也考取了武大环境科学专业。同班同学李某和卢某回忆,本科期间,元元腼腆、内向,没谈过恋爱。进入大学前,杨元元梦想当个老板,挣好多好多钱,所以选了经济专业。望瑞玲说,后来,杨元元发现,没有资本基础,几乎实现不了老板梦,索性跨院学起了法学,“她说,今后要给穷人维护正义”。 • 毕业欠贷,求职受挫:临近毕业,因无力偿还助学贷款,杨元元毕业证和学位证被学校扣留。2002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像现在难。然而,杨平平说,没有两证,意味着姐姐很难找到一个“正经”工作。当时摆在女儿面前的选择有五个。最好的,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不过自费生需要缴3万元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至今,杨元元的遗物中,笔记本内仍夹着一张当年北大法硕入学考试题单。当时最稳定的工作是去湖北枝江县当公务员,望瑞玲说,“不用考,先到先选”。但这个选择遭到望瑞玲的强烈反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另一个机会,西北大学向元元发来面试通知。杨元元买好了火车票,但望瑞玲担心女儿被骗,不让去。另外的选择,一个是到广西青州港经贸公司当文员,一个是到浙江义乌工厂当会计,母女两人认为不靠谱,未去。

  7. 杨元元的人生轨迹 • 生活困顿,工作漂泊毕业前,杨元元向往月薪3000元以上的工作,但始终没有获得这种机会。毕业后,杨元元第一份工作是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当讲师。每月七八百元钱。工作后攒了5年钱,杨元元才还清本科助学贷款3970元,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杨元元觉得当讲师没前途,存不到钱,两年后放弃这个工作。从2004年9月,杨元元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拉了一年保险。随后4年,望瑞玲介绍,杨元元工作愈加不稳定。她曾出几千元,和一些同学成立《花语》杂志社,办过“小记者培训班”。可杂志社和培训班很快不了了之,钱也赔了。本科同班同学卢某称,到2009年读硕,杨元元同班同学纷纷硕博毕业,在上海、北京等地金融业、大企业里混得有滋有味,“她从不和我们交往,想等自己混好了再说。” • 上海求学,艰难租房 杨元元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硕士,她与母亲一起进出食堂,一同散步,同睡一张床。斜对门宿舍的女生说,杨元元没有朋友,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开学不久,同寝室同学搬走,把床位腾给了杨元元母亲望瑞玲。一切从11月21日发生了变化,校方开始禁止望瑞玲进入宿舍借住。从11月20日开始,母女俩忙着找房,最终与学校一体育老师商定一处校外房屋,每月450元,先交半年。450元,也是母女俩一个月伙食费。但母女俩必须等到23日下午才能拿到钥匙。中间的两天成了难题。21日,杨元元陪母亲夜宿宾馆,130元,望瑞玲感到心疼。22日晚,望瑞玲拒绝女儿陪住要求,并告诉女儿找到了每晚50元的住处,让杨元元放心。望瑞玲觉得不安全,最终没去。是夜,最低气温降至4℃,她在学校电影院与礼堂间徘徊。下半夜,一名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允许望瑞玲在电影院的坐椅上靠着休息到天亮。望瑞玲后来得知,那一夜,女儿彻夜无眠,她看着母亲的空铺位发愣,确定母亲舍不得花钱住旅店。第二天,杨元元找到妈妈,在操场上搂着妈妈,沉沉睡去。晚上,杨元元陪妈妈一起拿着钥匙看房。房里没有任何装饰,没有家具,没有床。杨元元返回学校,带来被褥垫子。两人把地拖干净后,在水泥地上睡了一夜。

  8.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 半蹲自缢,争议频出11月26日,杨元元自杀,而那个盥洗池距地面不足一米。同学说,只要有一丝生存欲,杨元元随时可以站起来重回生门。望瑞玲没有上救护车,她在宿舍楼道里时断时续地哭,并对杨元元对门的同学说,“她教育我们,杨元元就是太内向了,你们不要太内向。”至今,望瑞玲仍坚持,造成杨元元的直接死因是学校领导和宿管员说过一些特别伤自尊的话。从11月20日始,学校责令望瑞玲搬出宿舍。望瑞玲称,一见到24号楼宿舍管理员高华梅,就知道对方不通融。望瑞玲指认,事发前几天,在她试图进楼时,高华梅曾称她“乡下人”,并告知:如再违规进楼,就对杨元元不发毕业证。母亲望瑞玲认为,学校的冷漠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校方否认了所有指责,称相关人员并未刺激死者。死者母亲介绍,女儿事发前提到一些自杀事件,并感叹知识无法改变命运。心理咨询专家认为,杨元元有80%的可能处于抑郁症状态。

  9. 追求完美,或处抑郁 • 望瑞玲透露,杨元元生前担忧毕业前景,曾表示毕业后想留校当辅导员。自杀前几天,杨元元曾对母亲提到武大校内的一些自杀事件,还有她当老师时一个小孩逃学自杀。望瑞玲回忆,11月25日下午吃饭时,女儿突然对她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当晚8点多,她照旧参加了“自然辩证法”课堂表演的排练,内容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她只是担心表演不好。参加排练的同学也未发现她有异样。“她是完美主义者,可能有压力。”弟弟杨平平说。找房时,杨元元曾告诉母亲:“我30岁了,你跟我不但没享到福,还受罪。”望瑞玲感觉杨元元压力过大,曾提议陪女儿去看心理医生,但被杨元元拒绝,“找妈妈宽心一下就好了”。12月13日,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董海涛老师说,杨元元自杀前有80%的可能处于抑郁症状态。如果能尽早疏导,就不会出事。因此,他倍感痛心。董海涛表示,杨元元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消极面非常关注,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对自己要求苛刻。据多人描述,30岁的杨元元在临终前仍未等来她的第一场爱情。 • 杨元元生前最大的嗜好,除了游泳,就是翻来覆去地读《红楼梦》。杨平平说,姐姐喜欢读一切细腻的文字。杨元元临走前一天,她对妈妈说:“那些巧克力再也吃不完了”。那些巧克力,是弟弟从荷兰带给她的。在课堂表演作业上,杨元元扮演罗密欧的第一句台词是:“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伤痕。

  10. 是什么导致杨元元自杀?不是忧郁症,而是人生无法解决的难题;知识确实改变不了她的命运,也的确改变了她的命运是什么导致杨元元自杀?不是忧郁症,而是人生无法解决的难题;知识确实改变不了她的命运,也的确改变了她的命运 1、是贫困导致的极度自卑(软弱)与好强导致的极度自尊(自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孤僻性格:有困难从来不和同学老师说;生活中缺少朋友,生命中缺少爱人,人生中缺少人际关系与社会的温暖。得不到帮助,无法抱团取暖,生命只能枯萎! 2、是其坚定的信念与现实遭遇的巨大反差:她的信念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她奋斗多年学到了许多知识,名牌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等,希望以此想改变人生,却无任何起色,反而越来越糟——“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于是,活着又有何益呢? 3、是其强烈的孝心和母亲无法过好日子的现状产生出的深深愧疚感:她长期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让母亲经受着贫困与白眼,甚至连一个容身的地方都没有,体制的冷漠与强大,让她无力也无法改变现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4、对杨元元来说,“为何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问题恰恰可以转化为“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来理解:她学了许许多的知识,取得了学校体制内的极大认可——高分优等学生、考进名校、入读研究生,等等,但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养不好家人与自己、解决不了面对的种种人生难题,于是她走向了绝路——自杀身亡——这即是命运! 为此,社会与教育界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教了学生一些什么知识?学生又学了一些什么知识?为什么杨元元这样的高材生学了许多的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却得出了“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的结论,并走向毁灭生命的惨烈之途?

  11. 二、我们教给了青少年什么样的知识? • 1、“知识拜物教” 的认识肓区 • 杨元元用生命为代价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知识无法改变命运?”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学到了知识我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前途:好工作、高收入、在大城市生活。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拜物教”的想法 • 古希腊哲学家坚信,知识就是德性,人们拥有了丰富广博的知识,也就有了良好的德性。近代大思想家培根宣布:知识就是力量。近代科学的高歌猛进,对一切社会的领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使人类产生了“知识拜物教”,以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一种虚幻和错误的观念。 • 那么,我们可以顺着这一思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杨元元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知识?为何一个名牌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无法在社会寻找到一个可以养活自己及家人的职业?为何她做了多份工作都以无果而告终?最后,她的创业活动为何也以亏损而结束?

  12. 2、从知识的教育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二大问题2、从知识的教育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二大问题 首先,一般而言,知识是“人类的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这种对知识的“成果或结晶”式的理解,往往让人们以为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文字与符号”,是记载在各类教科书上的东西,于是,知识的学习成了对书本的阅读与记忆——先“认”,后“习”,再“背”,最后则为“考”。学生们、甚至老师们大多以为这就是学习的全部,岂不大谬哉!“知识”者,是由“知”与“识”二者构成,“知”是知道、知晓什么之意,相当于现在人们理解之“知识”;而“识”通“智”,指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既通晓天地之道,亦深明人世之理;既满腹经纶,又有深刻而有见地的新见。所以,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全面的知识与创新见识的培育,绝非仅仅是在学校和课堂中读书、课后复习、考试做题得高分而已。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人们在学习了许多前人创造的知识之后,涵育成智慧,产生创新性的见解;并且由自然之理的认识达到对做人做事之理的体会和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对学生们“知”的学习和掌握抓得很紧,也很有成效;但对学生们“识”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了,这导致许多青少年们有“知识”而少“见识”;得高分、获高文凭却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更缺乏创新的追求与能力。如此怎么不会在进入社会之后,犹如杨元元一样,常常碰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呢?

  13. 其次,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二种,广义的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类其次,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二种,广义的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类 • 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内容:符号表征、概念、命题。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如水果、物质、精神等。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第二、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 我们的学校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生陈述性的知识,却没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程序性知识,导致学生成为“盛知识的柜子”,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偏弱

  14. 再次,世界经合组织(OECD) 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1)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 - what) ,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2)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3)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 how) ,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4) 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 who) ,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我们的教育偏重于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却疏于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道怎么做、知道是谁的知识” ,使学生难以养成知识的创新能力。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获得较好较快的发展,使人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

  15. 而且,在校青少年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功利化的学习态度,这更加让知识的学习变形走样。而且,在校青少年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功利化的学习态度,这更加让知识的学习变形走样。 清华副校长袁驷教授说:名师难提大学上座率,呼吁要改进高校学风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介绍,清华大学学工部做过一次学风检查,其中有一门课,选课的学生至少有40人,3次检查,每次上课的人数都比上一次少,最差的一次打上课铃的时候就来了五六个学生,最终教室里也就坐着20个学生。“不管是精品课还是别的课,也就70%的上座率,和课程的好坏无关。”袁驷介绍,就是清华的精品课,名师讲的课,照样会有10%、20%的学生缺课。 袁驷说:“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正确,学习态度功利化,甚至以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为学习目标。” 在大学中学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知识?大学生们常常是没有解决的,更不用说获得学习的正确方法了。

  16. 当前的教育往往成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的灌输,学生以知识的背诵、接受、考试、获得高分为学习的全部内容——最高成就“各科状元”当前的教育往往成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的灌输,学生以知识的背诵、接受、考试、获得高分为学习的全部内容——最高成就“各科状元” • 2009年5月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中的全国各省高考状元(1800个)没有一个在政界、商界和学术界有所突出。也即,这些“杰出人才”一走入社会就全军覆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立足于表层教育而非深入生命的根本进行培养让这些天才只有知识的累积,却缺乏创新的能力。 • 我国的学术界、文化界,尤其是教育界一定要改变观念,把对国民文化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做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培养出大量的有素养的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7. 一位中学老师赵伟建说:韩寒的成功甩了教育一个耳光(《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日)一位中学老师赵伟建说:韩寒的成功甩了教育一个耳光(《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日) 韩寒已成为“80后”标杆性人物。这十年,他不但文字更趋成熟、老练,而且成了职业赛车手,做了主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就个人发展而言,韩寒是成功的。面对韩寒,我想教育界应该思考,我们要怎样的教育?因为韩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甩了中国教育一个耳光。特别是在全社会热棒高考状元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理性地来对待教育。 韩寒,1982.9.23出生于上海金山。作家,赛车手。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其文笔老练,语言犀利。 1999年三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万多册。后退学,现为上海大众333 车队职业赛车手,成绩优异。

  18. 杨元元同学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教育下结成的果实——当无数的孩子以“知识改变命运”为理念而刻苦读书时,我们教育界的人士应该扪心自问:他们会不会成为明天的杨元元呢?杨元元同学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教育下结成的果实——当无数的孩子以“知识改变命运”为理念而刻苦读书时,我们教育界的人士应该扪心自问:他们会不会成为明天的杨元元呢?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用文化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健全人的品格、滋润人的精神。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成人与成才。成人就是能自觉履行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成才就是能找到安身立命的职业。然而现行的教育有时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把教育与读书划等号;读书与考试划等号;高分数与成才划等号。教育变成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的灌输。教育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而是成为压抑着他们的不可承受之痛。从某些方面来看,如知识的接受来说,杨元元其人相当成功,顺利考上名校,顺利毕业,且又以经济学本科的学历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学硕士,虽然没有去读,但确实说明她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但是,这些学校中传授给她的知识并没有能让其进入社会之后一帆风顺,她是学经济学的,却无法找到有足够收入、能够让其尽孝心的工作,最后她的唯一一次创业活动也以失败而告终,还亏损掉她千辛万苦积蓄下来的几千元,这无疑对其人生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确实要反省学校中给学生们教的究竟是一些什么知识的问题,更应该去解决我们应该给青少年一些什么知识的问题。

  19. 三、我们应该教给青少年什么样的知识? • 承上所述,我国的学术界、文化界,尤其是教育界一定要改变观念,要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做好知识性的教育,从而把对国民之文化素质、道德人格、做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做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一者能够为青少年进入社会获得成功,取得好的收入提供条件;二来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微软公司原全球副总裁、谷歌中国创始人、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先生认为:“大学4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4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4年。学校除了要培养高智商人才之外,还必须培养人品好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否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全面发展。”由杨元元毕业以后所遭遇的种种困厄来看,她的“智商”也许很高,而“灵商”与“情商”却比较低。教育不只是提高人的智商,也要重视提高学生们的“灵商”与“情商”。时下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的“智商”飞速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甚至压制了“灵商”与“情商”的提升。可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青少年们步入社会之后,“灵商”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应该说,杨元元通过学校的学习,其“智商”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她的“灵商”与“情商”并没有与“智商”同步得到提高。更可忧虑的是,这不是杨元元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共同碰上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大学没有注意去培养学生们的人品与团队精神。

  20. 我们一要让学生明白: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我们一要让学生明白: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 许多人通过了小学、中学进入了大学,在知识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勿容置疑的。但是,有知识者未必就有“文化”。“文”通“纹”,是人为之为的意思;而“化”则是“人文化成”之意,是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教化、涵养人们的性情,使之有教养、高贵得体、有风度、谈吐文雅,懂礼貌,这即是人们综合的素养问题。有许多人,他们知道得很多,在知识的水平上可谓是满腹经纶,但却没有文化,谈吐粗鄙,没有风度,不知分寸,缺乏修养,没有礼貌。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书没读几本,甚至不识字,但却很有文化,有风度,有雅趣,待人接物得体,这是父母的教育、风俗习惯的陶冶,个人的注意使然的。古语云:“知书达礼”,我们许多人的悲剧往往是“知书”而不达“礼”,如有用流酸泼狗熊的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等等,皆如此。 刘海洋"我想验证狗熊笨不笨"

  21. 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破四旧”之名,将中国传统中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礼乐文化破坏掉了,使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没有了礼仪,缺少待人接物的必要规范。某高校国际关系开设“各国礼仪课”,老师教学生日本礼仪、韩国礼仪、欧洲各国的礼仪、美国礼仪,等等,同学们发现:就是没有中国礼仪!可悲呀!号称五千年的礼仪之邦,却没有了一套礼仪规范,所以,社会上粗野、粗暴、粗鲁横行,无理性无礼让的行为比比皆是,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也是我们每个有知识者都要深刻反省的事情。怎么办?很简单,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要将知识转化为“文化”,懂规举,守礼节,既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更做一个文雅之士,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素质的人。

  22. 我们二要让学生们明白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性”我们二要让学生们明白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性” 知识是理性的结晶,理性可以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可知识决不等于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人们一种内在自觉后表现于外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对在学校阶段求学者而言,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告诉他们:决不能以学知识为全部,还要学习如何做人,获得道德的知识,并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因为,德性好者因其具有诚实、乐于助人等品质,而可以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一个人人生幸福与快乐的主要来源。

  23. 我们三要让学生们明白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素质我们三要让学生们明白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素质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素”就是白,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质”即特性、品质之意。所以,“素质”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人们天生具备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品质,如智力水平,反映能力,兴趣,注意力、敏捷度等等。但现代的“素质”一词,其意义已经有所发展和变化,不仅仅包括人们先天的那些品性,更涵括了在这些先天品性的基础上,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及实践所获得并形成的那些品质,如德性、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交往能力、表现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甚至一个人的体能亦被认为是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21世纪的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的学生拥有了这些素质吗?我们在教育战线的领导与老师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21世纪的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的学生拥有了这些素质吗?我们在教育战线的领导与老师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 第一、21世纪是开放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第二,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第五,21世纪是充满生机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第六、21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 如果杨元元拥有了这样一些素质,人生一定不会如此失败,也绝然不会发生另人心痛的自杀事件。

  25. 如果杨元元拥有了这样一些素质,人生一定不会如此失败,也绝然不会发生令人心痛的自杀事件。如果杨元元拥有了这样一些素质,人生一定不会如此失败,也绝然不会发生令人心痛的自杀事件。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们在校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而言,一定要有所谓人生设计、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素养。一个真正有知识并转为高素质者一定不会把自己人生的目标定得太高,定得太死,以至于“摸不着”、“够不上”,造成强烈的现实与心理上的反差。杨元元及其母亲所规划的人生之路是:大城市生活,特别能赚钱的工作,要出人头地。于是宁愿放弃到县城做公务员及其他的比较稳定的工作机会,也一定要在武汉、上海生活,以至于遭遇到许许多多没有办法克服的生活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杨元元人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最终导致她走向放弃生命的不归之路。所以,从根本上而言,杨元元在学校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但也就是仅有“知”而缺少“识”,她不会安顿生命,不会安排人生,不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才而定地进行自我的生涯规划。其结果是触目惊心的,教训也是十分沉重的。

  26.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欧阳康教授说 过去我们曾经批评过没有“没有灵魂的卓越”,现在我们发现了一种可能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根基的卓越”,“没有生命的卓越”。生命是人们的全部活动与奉献的基础,珍爱生命才能热爱事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放弃生命意味着放弃一切责任。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以致教师的轻生事件剧增,尽管其比例与社会上的同类事件相比并不高,但频频发生在高端知识人群之中则格外令人关注,也特别引人深思。没有恰当的生命理解,大学生难以成人,更谈不到成才。

  27. 四、对教育及教育方法的反思 • 为了避免杨元元事件反复发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生命教育的性质与方法——用生命去涵养生命。 • 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是在课堂里接受知识的教育,更应该在老师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得到潜移默化,受到老师判断事物好坏、优劣、是非、美丑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还应该得到教师无形的人格力量的感召,接受教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训练,等等,这一切都非仅仅在课堂中完成,而是在老师与学生间亲密交往中通过生命的融通来达到。

  28. 六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跃式发展,但也存在着二大问题:一是教育的行政化——为考试做教育、为考核做教育、为升官做教育,却就是不为受教育者本身来考虑教育六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跃式发展,但也存在着二大问题:一是教育的行政化——为考试做教育、为考核做教育、为升官做教育,却就是不为受教育者本身来考虑教育 我们研究所调查生命因顿问题,从大学调查开始,发现大学生的生命困顿由中学引起,到中学调查,发现由小学引起,到小学调查,发现孩子们的生命困顿是在幼儿园中工荫芽的。故而,我们研究所一直调查到了幼儿园。 毛园长:其实,我们幼儿园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安全教育。因为安全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安全出了问题,那有再大的业绩也是白搭。我们采取了许多的方法来保护幼儿,而很少让孩子学会自己去保护自己,例如:幼儿园的水泥地面要放上安全垫,以防孩子摔伤;桌子或者其他的地方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我们都要考虑到,其实就是营造一种温室环境。有一次上级来评估时,专家发现园中有一块地方没有安全垫,他们就说不行,要赶紧补上。其实这是把孩子放在一个保温箱里,希望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危险的环境中,我也知道,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就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孩子的自身保护能力反而削弱了,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 郑:我觉得把幼儿的生命教育归结到“安全教育”这一点上,是有非常大的问题的。特别是,为了对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所谓“安全问责制”,便违背教育规律,把幼儿人为地关进“温室”中,使其不接触到任何一点生活中的“风浪”,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为何许多中国的小孩子在生活中极端缺乏“抗压力”,经不住风吹雨打,经不住困难挫折,也许问题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幼儿园的教育。所以,我想,我们的教育部门,是为“上级”做教育工作呢,还是真正为教育对象来做教育呢?也就是说,眼光对着“下面”呢,还是为了应付“上面”呢?

  29. 当前中国的教育第二大问题:教育的产业化追求。当前中国的教育第二大问题:教育的产业化追求。 • 这带来了教育本质的扭曲与道德理想主义的沉沦,以及科技型、功利型、文凭主导型的教育大行其道。 网民老愚《教育的绝境》中写道:“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地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无暇顾及自己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目标在前,没有当下。教育把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与生活和广大的世界隔离开,他们在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30. 教育的行政化、产业化冲动及对金钱的追求已成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伴随着的必然是功利性突显,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教育的行政化、产业化冲动及对金钱的追求已成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伴随着的必然是功利性突显,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 • 我最反对一句口号:学生是老师和学校的衣食父母。这句话颠覆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颠覆了师生间的伦常关系。从中国传统教育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以事父之道事师,老师也以教子之心来教书和育人。在生理上,老师与学生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人不仅有生理生命,更重要的是人有精神的文化生命,老师培育学生,实际上即是养育学生的精神文化生命,对其知识的、人格的、精神的成长负责。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老师能称得上是学生的“父亲”。现在可好,学生变成了老师的“衣食父母”了!老师也不需要为学生精神文化生命的成长负责了,这简直是人伦颠倒,师伦颠倒,师将不师,学将不学,对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害无穷!

  31. 更可忧虑的是,因为“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许多老师就这样想:学校既然没有付给我们普通老师辅导学生的钱,那么,教书者只教书,“育人”则可以分离出去,让班主任、辅导员、政工干部、校长们去操心吧。于是,每到下课,老师们从不愿多呆一分钟,夹起皮包急匆匆地赶校车去了。目前中国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情感、生活、生命、人格感化等方面的交流可能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最少的,更不必与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相比。更可忧虑的是,因为“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许多老师就这样想:学校既然没有付给我们普通老师辅导学生的钱,那么,教书者只教书,“育人”则可以分离出去,让班主任、辅导员、政工干部、校长们去操心吧。于是,每到下课,老师们从不愿多呆一分钟,夹起皮包急匆匆地赶校车去了。目前中国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情感、生活、生命、人格感化等方面的交流可能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最少的,更不必与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相比。 • 于是,学生的感概、迷茫、困惑、挫败多多呀!由此发生类似于杨元元自杀的事件就不可避免了。

  32. 知识性教学与生命性教育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知识性教学强调科学、逻辑、规范、统一:1+1=2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这个答案。 生命性教学则强调个性化、情感化、生命化、非标准化,是不可能统一性的。 40度的水不同的人饮之会有不同的热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论语》对仁的解释有多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又“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孔子对不同的生命体,对仁的定义有不同。所以,德性的、价值性的生命教育是因人而异、因情而不同的,故而,生命教育必须是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实践式教学。 我们的德育课、思想政治课为何成效不理想?关键在还是以知识性教学方法在教,可是,一名德育课、思想政治课考试能考一百分的学生,其德行就一定很好吗?未必呀!

  33. 而教师则必须是身兼“经师”与“人师”二职,改变“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的状况而教师则必须是身兼“经师”与“人师”二职,改变“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的状况 现今中国的学校里大多只有“教员”而无“老师”;只有“经师”没有“人师”。许多教师都只是一名“教书匠”,是知识的传授者,相当于古代之“经师”,而无法成为“人师”——以“道”的追求来培育学生的人格与道德境界。 一般而言,知识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的讲授来解决;但学生们的生命成长却需要靠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人格融汇、精神文化生命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但恰恰是在这一块,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出了大问题。老师几乎丧失了成为学生“人师”的素质与能力,与学生缺乏生命层面的沟通、交流、感召,使学生只关注生活问题而置生命存在于不顾,于是,便出现了如此之多“不想活”了的学生。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危机。有一位当过多年农村小学校长的王老师指出:“现在很可怕的是许多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岗位,有些教师甚至自嘲教书是——卖身(声)、吸粉、站台——只付出声音(身体)不付出感情,教书成为匠人,对学生缺乏爱心。”

  34.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自杀、校园暴力及各类生命困顿的问题,我们应该为青少年建构一个生命意义的世界,而非仅仅只有一个生活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老师应该培养在校的大学生二类的能力:一种是生活的能力,亦即我们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大学生们要通过课堂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相当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二是生命的能力,亦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建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我们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价值观,并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自杀、校园暴力及各类生命困顿的问题,我们应该为青少年建构一个生命意义的世界,而非仅仅只有一个生活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老师应该培养在校的大学生二类的能力:一种是生活的能力,亦即我们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大学生们要通过课堂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相当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二是生命的能力,亦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建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我们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价值观,并明白人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

  35.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我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此“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涵摄“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去理解,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要以之来指导整个国民教育,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真正回归到原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更好地展现生命之能量和生命之美的空间、能力与方法,而不是仅仅沦为赚取金钱、获得财富、只会物质享受的“生物机器”。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学校中的显性课程,也不仅是一种应该渗透到学校中各类课程中去的隐性观念,生命教育就是公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因为,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每一个人在生存与生活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36. 笔者为了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特别恢复“讲会”的传统,特立其宗旨为:“相与讲明,兼取众善,深通义理,以修其身。” 这些讲会的基本形式是:外请二三位老师,好友(老师)五六人,再携学生十七八,于古贤哲讲学修道之地去明义理、养心性,相聚讨论,“润物细无声”;诸生则济济一堂,学圣希贤,商量之,问辩之,甚或责难之。然后,师、友、生共悠游山水之间,访古贤哲之故地,体察当今之国计民生,吟诗作文,陶冶情性,“风乎舞雩,咏而归。”“讲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其独特之求道的内容和悠游山水之间的形式,在今日恢复讲会的传统既是克服当前教育弊端之必须,对培育青年学子的道德人格、思想境界和生命涵养等也是十分迫切的。

  37. 1、2007年3月30 日至4月1日举办了“鹅湖讲会” • 赣、鄂、宁三地近三十位老师(硕导、博导)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江西铅山县鹅湖书院举办了“鹅湖讲会”。 • 由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三夕教授首讲《辛弃疾与铅山因缘及其瓢泉词的魅力》。张教授从回顾辛弃疾生平事迹入手,着重谈了其与铅山的因缘,并进一步分析了“瓢泉词”的魅力。这一讲集中道出了大词人辛弃疾忧国忧民之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品质,让学子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笔者以《“江西之学”与“生死哲学”》为题开讲。笔者这一讲,主要立足于学术创新,以及与传统学术之血脉相系的自觉意识的培育。让青年学子们明白,今天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从事学术的研究过程里,都应该接上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之根脉。

  38. 徐春林博士以“明学精髓在王学,王学精神在江右——江右王学的历史地位”为题开讲。这一讲,让青年学子们理解了王学及江右王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学术的创新之路是如何开拓的。李丕洋博士以“阳明心学的江西渊源与精神特质”为题开讲,这一讲,使学子们听后知道了“求道”与“求知”之分,对王学之精髓有了深刻的体悟。罗炽教授以《论葛家仙道学及其当代价值》、杨雪骋教授以《江西禅宗与陆王心学》为题也发表了演讲,让青年学子在了解儒家之学的同时,也对道与释有所认识。不过,这一次鹅湖讲会,最让听众受益的也许还不在各位老师的演讲,而在下午的争辩之中。

  39. 鹅湖讲会的争论:朱陆之辩重现(道问学抑遵德性)鹅湖讲会的争论:朱陆之辩重现(道问学抑遵德性)

  40. 鹅湖之会争辩的阶段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又专程去拜祭了辛弃疾墓。罗伽禄先生记之曰:“鹅湖讲会结束的次日,我们早早地用过餐后,乘车前往阳原山祭拜辛弃疾墓。汽车在乡间小路行进,约一小时后到陈家寨村,再沿田间小路,步行约一公里,就到了阳原山。辛弃疾墓坐落在半山腰上,墓前有台阶数级,拾级而上就可到墓前,墓前有两根水泥柱,刻着郭沫若撰写的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忝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立在墓前,从墓碑上的文字可知墓为辛氏后裔25代玄玄孙在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的。我们向辛弃疾墓敬献了我们采摘的山花,集体在墓前三鞠躬。随后,在墓前每人吟诵辛弃疾的词或者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他,缅怀他。每人最少吟诵一首,多则不限,一时间或激情澎湃之声,或悲愤填膺之声,或娓娓道来之声,……在那空旷的大山中回荡。有的老师还当场作诗并吟诵,向一代伟人辛弃疾献上心香一瓣。”鹅湖之会争辩的阶段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又专程去拜祭了辛弃疾墓。罗伽禄先生记之曰:“鹅湖讲会结束的次日,我们早早地用过餐后,乘车前往阳原山祭拜辛弃疾墓。汽车在乡间小路行进,约一小时后到陈家寨村,再沿田间小路,步行约一公里,就到了阳原山。辛弃疾墓坐落在半山腰上,墓前有台阶数级,拾级而上就可到墓前,墓前有两根水泥柱,刻着郭沫若撰写的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忝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立在墓前,从墓碑上的文字可知墓为辛氏后裔25代玄玄孙在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的。我们向辛弃疾墓敬献了我们采摘的山花,集体在墓前三鞠躬。随后,在墓前每人吟诵辛弃疾的词或者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他,缅怀他。每人最少吟诵一首,多则不限,一时间或激情澎湃之声,或悲愤填膺之声,或娓娓道来之声,……在那空旷的大山中回荡。有的老师还当场作诗并吟诵,向一代伟人辛弃疾献上心香一瓣。”

  41. 辛弃疾墓前吟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墓前吟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2. 《鹅湖会语》 杨雪骋教授《丁亥年清明时节谒稼轩墓》: 寂寞山中八百年,清明时节祭先贤。 河山一统春辽阔,北调南腔诵壮篇。

  43. “鹅湖讲会” 鹅湖讲会在辛弃疾的墓前正式结束,这次讲会有讲论有辩析,有祭拜有吟诗的活动,还有考察铅山古街道及聚餐的安排,参加的老师与同学还赋诗十余首,其乐也融融。有学生由衷地感慨:三年来的学习,就这一次印象最深刻,收获也最大。

  44. 2、2007年10月29日至30日于吉水县举办了“石莲洞讲会”2、2007年10月29日至30日于吉水县举办了“石莲洞讲会” • 张红卫博士:罗念庵学行述评 • 郑晓江教授:阳明的生死困顿与明代思想主题、儒者政治实践的转型 • 陈寒鸣教授:罗洪先的儒学思想及其生命精神 • 徐春林博士:阳明子生死观探析 • 李丕洋博士:禅诗、偈语中的生命境界与妙用

  45. 石莲洞讲会:晚间的辩论会

  46. 艺文及修练活动

  47. 杨万里 《小 池》: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

  48. 老师与学生之悟 平飞博士:当我有幸应郑晓江教授邀请参加“杨万里88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石莲洞讲会”,……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良心多少钱一斤”的问题也已出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探寻人生的价值意义,找到人生的立命之本,也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儒家的生命学问将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良心地发现良心”,能不引起特别的注目!直接到先贤圣地去进行思想访古——讲会石莲洞,吟诗万里坟,谁能不在感性生命活动中存活一点“苍天盈正气,不朽理长存”的儒家情怀呢?“天理良心”的确在每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宋代理学家的理气之辩、天理良心之辩,在我看来归根到底是一个道德律令与道德自律的问题,指向人类行为的应然性和主体性。 • 朱清华硕士:在讲会中,我们不仅深深地领悟到了先贤们的生死智慧,而当我们走进那满山翠竹,触摸那先贤所睡的石床时,更让我们体会到先贤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当时的生活的。无论是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政治环境的险恶,他们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应对。这让我们更能理解何谓“君子忧道,不忧贫”;现代人为何物质如此丰富,而精神生活却如此之贫乏。由此可见,我们现代人若想不被外物所累,那就必须回归内心的寂静,保持良心的操守。不仅如此,徐博士更是用音乐告诉大家如何对待生命与生活,他在石莲洞中用二胡所拉的《二泉映月》犹如天籁之音,这是一曲生命的美妙音符,让大家如痴如醉,仿佛都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节拍;李丕洋博士所展示的静坐,也教给了大家调节自己身心的一种良方。所以,这种走进自然,开拓视野;走近先贤,陶冶情操;能在身临其境中聆听老师们传授安顿生命知识,凝聚朋友之情的讲会,难道还不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吗?

  49. 《石莲洞会语》 • 古洞幽深秋风吹,老滕巨树怪石垂;师生切磋声回响,神接先贤意陶醉。——六七老师、十七八学生讲会于明状元罗洪先修学讲道之吉水石莲洞有感

  50. 3、2007年10月29日宜丰县佛教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禅寺举行以《心经》为主要内容的“洞山讲会”。郑晓江教授《“洞山讲会”之缘起》;徐春林博士《心经》中的生命意境;李丕洋博士:《心经》中的智慧3、2007年10月29日宜丰县佛教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禅寺举行以《心经》为主要内容的“洞山讲会”。郑晓江教授《“洞山讲会”之缘起》;徐春林博士《心经》中的生命意境;李丕洋博士:《心经》中的智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