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k likes | 2.95k Views
网络文化传播.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化新形态. 绪论.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 (关于“网络文化”的若干种提法)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网络文化综汇了当前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垂青和喜爱。
E N D
网络文化传播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化新形态
绪论 •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 (关于“网络文化”的若干种提法)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网络文化综汇了当前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垂青和喜爱。 (2)、为了解网络文化,先了解什么文化。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这类创造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3)所谓网络文化,是基于已建立的网络上产生的现已发展壮大的文化现象所衍生出的一个新生名词.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覆盖范围扩大,网虫数量剧增,网络资源为人们提供的服务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文化这个上层建筑就由萌芽,茁壮,乃至欣欣向荣了.网络文化包括各种信息的急速传播和资源共享,包括各类论坛上的唇枪舌战,包括qq,msn,popo上的眉来眼去,包括email的传情达意,更包括人们沉迷着并快乐或痛恨着的第四维的虚拟空间。
二、“网络文化”成长的条件 ⑴网民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新的网络美学观念 ⑵网络文化的创造方式 ⑶网络外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素材创造的新资源 ⑷新的网络社会出现 ⑸网络技术的进步
三、“网络文化”包罗的内容 •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我们只能按照个人的品味和兴趣来进行大概的分类: • (1)网络原创系列(网络文学、闪客原创系列『 MV 、flash作品等』) • (2)网络社区(虚拟社会的打造『“网恋”“虚拟婚姻”等』、BBS营造的数字化“公共领域”) • (3)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产业) • (4)传统文化“数字化”后的衍生产物(包括影视剧创作、教育、金融、医疗等生活各个领域) • (5)略谈网络法律文化
大众狂欢的新民间话语——网络文学 •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辨析: •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莫衷一是,是仅仅限定为“为网络写作的作品”,还是通称“网上发表的作品”,或是规定了某种前卫的、休闲的、聊天式的作品才算具备了网络文学的气质?很难做出对“网络文学”明确的判断。大概只有一点可以得到肯定,即随着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显媒体”,网络文学已经凭借其庞大的数量进入了网民们的视野。 ——摘自余岱宗《网络文学》 2000年网易公司(www.163.com)在网上作了一项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心目中的网络文学具有以下四种特征:(1)通过网络进行传播(2)文字具有网络特征(3)基于网络思维(4)首发在网络上。 概括起来:“网络文学”指采用网络思维的形式,语言上具有网络特征,依赖网络进行传播的网上原创文学。
二、“网络文学”兴起的缘由: • 1、“网络文学”:文学新生的可能性 • (1)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三大征候 • (2)从“纸面文学”到“网上文学”再到“网话文学” 2、游戏的精神:
三、“网络文学”风格的大体分类: • 1、与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紧密相联 • 经典作品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2、小资情调、风花雪月、爱语呢喃的风格体系 经典作品安妮宝贝《告别薇安》 3、暗示某种前卫的风格、俏皮的表达、无所顾忌的语言驰骋、某种叛逆情感的自由扩散以及某种创造文学新世纪的野心。 经典代表作今何在《悟空传》 4、“新写实主义”,以“流水帐”式的叙事手法接近和还原了生活的原生状态(写实范围相当广泛,从乡村农民生活、乡镇里的“边缘人”成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民俗、都市里各种职业各色人等的生活)。 经典作品零之《毕业一年间》,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等。 5、接龙小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文学创作变成一项集体参与的文学活动。 代表作《网上跑过斑点狗》
四、网络文学——“喧嚣的游戏” • (1)众声喧哗 • 在网络文学这个众声喧哗的庞大家族中,要准确的总结出一种大家都接收的相似性是困难的,但从网络文学审美态度的开放性、审美目的的快乐性和审美规则的无序性来看,网络文学和“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游戏 游戏的文本 游戏的情趣 游戏语言游戏修辞 …… 游戏叙事和游戏结构 …… 游戏世界和 游戏人生 …… 游戏主题和游戏审美 ……
(2)戏谑文本 -网络语言由于其独特的数字化生存形式使得它更加指涉戏谑性,在网络中,繁殖、联想、创新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动力方式。 在这种环境中,语言的引伸义、比喻义极度膨胀,语言的“能指”变得繁复,经常滑动,总是割断人们通向“所指”的途径,因而网络文学语言千奇百怪甚至不可理喻,带有戏谑色彩。 如):网络数字爱情密码: 1564335你无聊时想想我;3207778想和你去吹吹风;1487你是白痴; 5871我不介意;6785753 老地方不见不散 ;55646我无聊死了; 574839我其实不想走;51396我要睡觉了…… 利用电脑语言来表达情感状态,爱情主题的严肃性和情感被压抑的状态自然而然地被消解,一切关于爱情的体验(羞赧的、热烈的等等的)自然流于轻松的戏谑之中。 -在网络文学中,文本的瞬时阅读和消费使得网络写手们总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夸大其辞地描绘出生活中稍具特色的点点滴滴,他们满足于一个个生活表象的堆砌,忽视或者说是刻意漠视生活中具有普遍同一性的人生意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等等。“表象叙事”是其最贯常的手法,与表象叙事结伴而行的是“拼贴手法”的大量运用。
比如下面的这段文字: 有一天,也许我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我穿着雪白的拖地长裙,水红色的紧身上衣,你从办公室出来,我把头上盘起的长发突然为你解下,任其飘散在风中,我似笑非笑地望着你,记住我只望着你,就三十秒钟,你能认出我吗?当然!只要你看我一眼,我不但可以认出你,而且当着政府大院门口的卫兵,我还要张开双手拥抱你,让远方飞来的鸟儿栖上我的树枝,我当着卫兵的面长久地吻你,让他也跟着我们成为最幸福的人…… 在这里,为了虚构一个与情人相会的场景,长裙、上衣、长发、眼神 卫兵、办公室政府大院……,作者的意图似乎要利用一个个具有意义 的画面去打造一个格外具有浪漫情调氛围。 由此可见,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文本的戏谑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语言的严肃到谐趣,从叙事的宏大到微观,从主题的单一到多维度 等等,它似乎有意和传统文学背道而驰。
(3)调侃生活 网络空间的虚无飘渺,迎合了人们拓展生活空间的需要,而网络文学 的开放性又让人们找到一件锐利的武器,可以肆无忌惮地调侃生活。 网络文学的写作更在乎一种娱乐体验,这种娱乐体验不仅是现实世界 缺乏的,而且作者有意把它当作回避现实世界的途径。 在这样的写作中,文学放弃了探寻人类整体性、必然性的尝试,倾向于叙述一个零碎的、调侃的游戏世界,乐此不疲的追求审美体验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这里,历史被有意的淡忘,时空被刻意地消弭,一切由历史时空带来的经典性和示范性被风驰电掣的健忘式叙事消磨得丧失殆尽。奇谈怪论比比皆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式的奸夫淫妇也被描写成追求爱情自由的社会英雄。 即使是生命这样严肃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多种游戏体验的试验品。 如:辛心《1+1:小资的八十一种死法》 <1>网络文学在娱乐体验中表现出对生活的调侃态度,首先表现在它不断捕捉生活中一个个具有调侃意义的事物。 如:铁屋《30岁男人的心态》
<2>其次,网络文学对生活的调侃表现在它惯用多种修辞方法对生活进行讽刺和谐趣。<2>其次,网络文学对生活的调侃表现在它惯用多种修辞方法对生活进行讽刺和谐趣。 如:《食神的情书》 <3>网络文学对生活的描述总是表现为一种絮叨的述说。 过多插科打诨体现出作者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成为网络文学语言上 的鲜明特点。 在网络中不乏如珠的妙语,“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那我情愿一错再错”“娶老婆应是娶小昭,交朋友应是令狐冲,做男儿最好做乔峰,出来混还得韦小宝”“所谓网虫,就是在杂志上看到下划线也想用鼠标去点”“废话是人际关系的第一句” 这些具有反讽意义的琐碎语言就是要大胆嘲弄一下刻板的生活,在显 得程式化的世界进程中,这种嘲弄无疑有力地鞭挞了铁板一块的僵化 生活。
“浅阅读”的深忧 • 最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受人关注,原因是其有关数据“直指人心”。报上如此公布道:“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
这是事实吗 ?当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恐怕,就“阅读”总体而言,我们的有关数据可能要比公布的乐观得多。想想,“读”电视算不算阅读?读“盘”即看碟算不算阅读?上网算不算阅读?回答都是肯定的。甚至包括在手机上“读”信息,也应算作阅读范畴——去年不是有了第一例手机小说问世了吗?这是事实吗 ?当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恐怕,就“阅读”总体而言,我们的有关数据可能要比公布的乐观得多。想想,“读”电视算不算阅读?读“盘”即看碟算不算阅读?上网算不算阅读?回答都是肯定的。甚至包括在手机上“读”信息,也应算作阅读范畴——去年不是有了第一例手机小说问世了吗?
其实,再广义地去看,包括听广播,听MP3,都可算是阅读。传媒工作者亦应从这样的“算法”中摸索其走势,找到其规律,拿出其对策,进而壮大其自身。比如,这几年新闻出版界就十分注意多种媒体的信息共享与共同开发,像出书的同时配盘,报上的好文章结集出书,平面媒体的好作品搬上荧屏、拿到广播中去,如此等等,都是“阅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变化新形式,都是新闻出版界在新的历史时期乃至“全球语境”之下对于“阅读”的新开拓,值得充分肯定并不断总结经验。其实,再广义地去看,包括听广播,听MP3,都可算是阅读。传媒工作者亦应从这样的“算法”中摸索其走势,找到其规律,拿出其对策,进而壮大其自身。比如,这几年新闻出版界就十分注意多种媒体的信息共享与共同开发,像出书的同时配盘,报上的好文章结集出书,平面媒体的好作品搬上荧屏、拿到广播中去,如此等等,都是“阅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变化新形式,都是新闻出版界在新的历史时期乃至“全球语境”之下对于“阅读”的新开拓,值得充分肯定并不断总结经验。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十分遗憾和十分清醒地看到,如今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我们这些年的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浅阅读”和“快餐化”已渐成风气!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十分遗憾和十分清醒地看到,如今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我们这些年的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浅阅读”和“快餐化”已渐成风气!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读图”者,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画书,而是指多上插图的文字图书,现在有的几乎是文图各占半壁江山了。“速读”者,主要形式是“缩读”,即将天下名著“瘦身”,删砍减杀。“时尚阅读”者,是指时下的“流行书畅销书炒作”,将商业化推销手段运用到图书营销中来,制造大众“读点”。客观地说,以上三者,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价值,不可偏废。但其中的问题又深藏其中,乃至“深入成灾”了,这是令人可怕的。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读图”者,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画书,而是指多上插图的文字图书,现在有的几乎是文图各占半壁江山了。“速读”者,主要形式是“缩读”,即将天下名著“瘦身”,删砍减杀。“时尚阅读”者,是指时下的“流行书畅销书炒作”,将商业化推销手段运用到图书营销中来,制造大众“读点”。客观地说,以上三者,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价值,不可偏废。但其中的问题又深藏其中,乃至“深入成灾”了,这是令人可怕的。
怕的是“每月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怕的是“有读书习惯者”越来越少,怕的是“书虫”成为稀有物种或濒危物种!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书的阅读,与上文提及的各种“阅读”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即,它是很“深”很“深”的思想库和文化库。自然科学典籍,传递的是深刻的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典籍,承载的是深刻的人文社科思想和道理;即使是“轻松”的文学典籍,让人潜移默化的,是越过迷人的情节后面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现在可好,居然一股脑地“缩水”,一个劲儿地“图释”,有的还“一点儿正经也没有”地去“戏说”。一句话,让书的阅读也滑向浮浅的一路。浅若横行,深何以处?现状是,有些青少年,肚子里多的是“电子游戏”,多的是“缩过水”的“经典”,多的是有图画无文化的玩艺。长此以往,“阅读”安在?怕的是“每月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怕的是“有读书习惯者”越来越少,怕的是“书虫”成为稀有物种或濒危物种!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书的阅读,与上文提及的各种“阅读”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即,它是很“深”很“深”的思想库和文化库。自然科学典籍,传递的是深刻的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典籍,承载的是深刻的人文社科思想和道理;即使是“轻松”的文学典籍,让人潜移默化的,是越过迷人的情节后面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现在可好,居然一股脑地“缩水”,一个劲儿地“图释”,有的还“一点儿正经也没有”地去“戏说”。一句话,让书的阅读也滑向浮浅的一路。浅若横行,深何以处?现状是,有些青少年,肚子里多的是“电子游戏”,多的是“缩过水”的“经典”,多的是有图画无文化的玩艺。长此以往,“阅读”安在?
这种阅读过程的随意与阅读兴趣单一一样,再清楚不过地凸现了都市人在阅读目的上的迷失。因为事实显然是,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其最根本的质性更无关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助成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自我反省,并从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从而求得对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觉解和对情感层次最诗意的丰富。这种阅读过程的随意与阅读兴趣单一一样,再清楚不过地凸现了都市人在阅读目的上的迷失。因为事实显然是,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其最根本的质性更无关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助成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自我反省,并从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从而求得对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觉解和对情感层次最诗意的丰富。
那永远能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因为它保留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最艰苦的开拓,也最能证明人的心智所可达到的精神高度。 • 在当今变化迭生的信息社会,一切知识不断被刷新,也惟有经典历久弥新,能让人反复体味,并引导人克服格式化的生存,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此所以费迪曼要将从荷马到毛姆、佛斯特的作品列入从18岁到80岁《一生的读书计划》,卡尔维诺要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可现在,“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即使是经典,也多被掺了水透了气,如坊间迭出“缩水名著”即是一显例。那些《文学名著精缩》、《外国文学速读手册》、《文学名著快读》,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据说销得不错,但对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一种偏航。可现在,“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即使是经典,也多被掺了水透了气,如坊间迭出“缩水名著”即是一显例。那些《文学名著精缩》、《外国文学速读手册》、《文学名著快读》,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据说销得不错,但对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一种偏航。
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乃至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现在是到了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落实到从出版到发行各个方面的时候了。我们不需要面上的花团锦簇,而急需切实的长养扩充。而对读者来说,进食但求适口是可以的,但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依此衡量,“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乃至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现在是到了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落实到从出版到发行各个方面的时候了。我们不需要面上的花团锦簇,而急需切实的长养扩充。而对读者来说,进食但求适口是可以的,但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依此衡量,“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4)游戏——人的延伸 游戏是人类重要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游戏机会太少的情况下,网 络文学让人们找到了一条通向游戏狂欢的阳关大道,这大大迎合了现 代人寻找心灵家园的迫切感,从而也大大延伸了人类生活的空间。 游戏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伽达默尔:艺术作品就是游戏。现代艺术的 多样性和前沿性自然使它成为现代游戏的代言人,在现代艺术的诸种 形式中,网络文学的狂飙突进使得它成为体现现代社会游戏精神的一 颗闪亮新星。 网络文学是一个狂欢场,网络文学的游戏精神总是能够自动构建出一 个狂欢的空间,那些极具游戏姿态的文学创作不仅带给作者们纵欲式 的狂欢,也带给读者们欢乐。“狂欢”是网络文学游戏不可或缺的特色 又是它最终的结果之一。 进入网络文学时空,我们常常有进入喜庆节日般的感受,而此刻的时 间特征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叫做“原时”。
五、电脑书写与网络文学 (1)电脑书写的特征: 网络文学存在的前提就是电脑书写。文学的这种变化不仅使文学创作 工具和文学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还使文学创作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1>传统书写中语言思维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动作思维和语言思维再一次平起平坐了,传统书写中由于语言思维占绝对优势而引起的那种连续性结构被打断了。电脑书写成为动作思维和语言思维相互交织的“间断性”书写。(写作趋于平面化) <2>词语是否“在场”对于电脑书写的重要性。 在汉语电脑书写的选词过程中,“在场”也是被建构的,区分“在场”“不在场”的标准就是词语的使用频率是否高。(语言趋于浅俗化)
(2)对主体性的颠覆 紧紧注意到电脑书写对网络文学的语言层面上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电脑书写对文学的影响是更加深刻的,这种深刻性被描绘为 主体失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1>从形式上看,电脑书写属于典型的人机对话,以键盘为界面,把主体和客体截然分开,又让主客体在书写过程中混淆起来。 <2>主体失去稳定性,失去了对文本的绝对控制权。 这种权力的削弱,直接导致“主体去中心”,即主体再也不能在文本的 形成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网络文学的“主体去中心”对网络文学作者们并无多大冲击。 网络作者的匿名性,审美标准的独特性,都说明网络写手们并不在意 “主体去中心”,相反,文本被讨论、被更改的次数越多,主体越是去 中心,作者越是焕发出高涨的创作热情。
(3)在电脑上阅读 一场文学活动总少不了作者、文本、读者,对于读者而言,网络文学 的阅读不是在纸上而是在电脑上进行的,这种阅读方式的改变对读者 又有何种影响呢? <1>在电脑上阅读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显得非常复杂和不便。 <2>在电脑上阅读,面对的电脑文本是一种影像而非实像,电脑上的阅读更像是欣赏影像而非阅读文字。 <3>电脑文本的阅读方式是“让我读”(纸张是“我要读”),这种阅读方式直接导致了阅读者和电脑文本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这在以前的传统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总之,纸张阅读和电脑阅读是两种很不同的阅读方式,纸质文本是单 一具体的物质形态,电脑文本是一个非物质性的事物的复杂文本界, 在这里,电脑文本不仅与声音、影像等一起共舞,还与信息、游戏等 一起狂欢。
(4)信息时代的文学 文学首先是一种信息。作为文学进入信息时代的最明显的标志,网络 文学极大地拓宽了文学发展的空间,但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信息并不 是越多越好,信息也可能带来麻烦,不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和规划, 信息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就看看信息潮流对网络文学产生的影响: <1>信息含量(不同于信息数量,对于接受者而言,所接受的信息中又多少是他需要的,才是信息的含量) • 网络文学在发展之初,有着独特的信息含量,但到后来在一次次复制粘贴背后,展现出的网络文学信息含量就越来越稀少了。 <2>信息的失真(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可能会失去它本来的面目)。 <3>信息的模糊性:为了能在众多的网络写手中脱颖而出,一些标新立异者发明了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复杂的人类思想情感的方法。
六、当文学批评走进网络 (一)、“审美之雾”与“文本之流”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对文学批评的冲击与改造,并且体现出能够 引发更深刻变革的潜力,在于文学创作的特征在网络文学中产生了种 种新的变化。可以说,网络文学中出现的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每一点新 特征都会最终对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并有所显现,因此,已有的对其创 作特征的论述也正是文学批评在网络文学时代变化的动力分析和原因 展示。 (1)文学传播载体的网络化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之一就是文学信息的电子化。网络文学的作品在“电子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空前的传播速度,同时也在数字颗粒的幻化中变得同一和虚幻。 (2)在具体的文学书写中和阅读活动中,网络文学的作品还具有一种“依存性”。 (3)网络文学文本数量和传播速度的大河流势所隐含的一个必然后果:文本更新速度的加快。 网络文学雾一般的形态特征和水流般的传播特征给文学的研究和批评 活动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渗透与改变 • 网络文学的创作与更新在加速之后影响到文学活动的下一个流程——文学批评,其脚步也被迫加快,在逐渐加速中产生变化并偏离原来的轨道 • (1)批评权力的扩散: 网络把文学创作的权力赋予大众的同时,也把文学批评的权力返还给普通的读 者。文学批评权力的分散与扩散,使文学批评的权威高度在不断地降低,经受 着一种消解的力量。 网络文学中特殊的民主氛围使得现代意义上的“批评”及其对应的话语活动在网 络上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尴尬境地,网络语言因为民主而平等,因为平等而排 除“独白”,形成了“复调”和“对话”。 (2)跟帖化文体与连锁批评 文学批评中的这种灵动气息影响到了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使之更加朝着一种 散文化、随笔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跟帖化文体,而这种跟帖文体 又造就了奇特的连锁式的批评景观。 (随笔点评式的文体特征,给网络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与传统文学批评资源相结合的支点体现了文学固有的传承性。) (但是表面形式的相似不能掩盖深层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在于共同趣味感所透视出来的内涵深浅与高下。)
(3)趣味批评与反拨理论化 • 网络上的文学批评趣味横生,能把古老严肃的文学批评变得生动活波、鲜活生猛,把稳重变成锋芒毕露、灵活出击。使人在一阵忍俊不禁之后产生深刻的思考,在轻松适意中感到批评的无限趣味。 • 趣味批评拒绝了生硬晦涩的理论名词,也难以容得下理论体系的精细和严密,这对当前的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化倾向形成了一种反拨,是文学批评的趣味化在网络文学出现后产生的另外一个必然特征。 • 当前的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具体文本的分析这两者的失衡,相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单方面极度发展,具体的文本批评则不断萎缩,文学批评经历着一种理论的“异化”。这种失衡状态所带来的后果已经引起了众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焦虑。 • 网络文学在创作中强调的无功利性创作动机,重新提醒人们,在纯审美的领域中,文学批评的趣味化和印象主义的方法论倾向,以及文学批评语言在面对网络文学时的生活化、口语化甚至戏谑化,成为补救性的批评实践的努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 (语言的自由带来了生活的气息,文学批评经历了从生活走进理论的丛林,终于又接触到了这片活生生的生活土壤。)
(4)格局层面的汇集 • 媒体变换的因素不仅在网络文学创作的背后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网络文学批评中同样是一种举足轻重的力量。种种批评的特点汇集到一起共同加强了媒体批评的力量,从而对批评格局产生着影响。 • 网络文学对于不同的批评形态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加强或削弱,而是强调了不同批评形态的融合。 • 三种不同的批评形态: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批评家蒂博代(法)《批评心理学》)。 • 面对网络文学提出的批评要求,只剩下一种应对的选择(能够适应这种文学生产速度和更新频率的批评)——媒体批评。文学的媒体批评不需要借助纷繁杂芜的学术概念,只要明白清楚即可,生动活泼就好。 • 网络文学和媒体批评都具有的高速更新频率,助长了一种速成化的批评。大众媒体天生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追求,使针锋相对的“帮派之争”在媒体批评之中随处可见,并且往往造成跟风批评,使文学批评成为一场意气之争而带有狂热的色彩。
三、从差异到融合 • 多种批评形态在网络媒体里被引向了一种交汇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的力量来自于发展中的网络文学对于文学研究方法形成的冲击。 • (1)差异:从目的到方法 • 作为文学批评的传播载体,网络同样是学院批评极力开拓的重要阵地,媒体批评与学院批评的区别并不在于批评者的媒体身份不同,而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批评立足点和目的,同时代表着不同的批评观念和研究方法。 • <1>首先,学院批评是以文学活动为中心的,立足于文学作品本身,把文学活动作为解读的对象,同时也把这种解读当作目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态度是淳朴而诚实的,为了文学而批评,文学是其秉持的价值信念。 媒体批评则往往把文学批评当作哗众取宠的途径,当作制造媒体景观的手段。制造轰动以吸引读者注意力已经成为媒体的价值观,也成为媒体批评的鲜明特点。 网络文学批评(具浪漫气质的主观化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资料研究性)体 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个凝重厚实,一个轻灵飘逸;一个是在考据中艰难求索,一个则在个性发挥 中纵横;一个是在文学长河中滤出经典,披沙拣金,一个则 更倾向于对当下的作品做出快速的反应,瞬间出手。
四、博客,迎面走来 • 网络文学提出的批评变革要求根源于文学研究资料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新兴起的“博客”发展出一种新的资料整理方式,给网络文学的批评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未来。 • (1)博客的定义: • “博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词,英文原名“Weblog”,指的是一种网络日志,是由来自各个领域的人写下的日志或者思想笔记。 • 它具有不同于以往日志的特征:完全公开的,不断更新的,呈现为超文本链接的形(以超链接的技术整理出来的)。 (2)博客的运作模式: 博客不妨看作是网络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方式,博客的广博和思想的深度实现了初步的筛选,而博客日记通过主题性的链接又把整个网络范围内相关的有价值的思想成果综合在了一起。 博客似乎是网络上的一种搜索引擎,但是这种搜索引擎的对象是“有用的资源”,是有深度的信息。于是,博客又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进一步筛选。
(3)博客运用到网络文学批评中: 这种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理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网络文学的研究之中。 可以设想一种博客式的文学批评模式,批评者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阅读日记,同时可以把相关的批评链接以超文本的形式予以供应。 文学博客将成为网络文学大潮中逐渐生长起来的陆地,他们就像是传说中的息壤,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能力,在每天艰辛的思索与更新链接的工作中,把网络文学中的有效资源逐渐树立出来,建立起网络文学批评井然有序的家园。 博客式的网络文学研究只是我们的一种设想,在中国的博客日记中,还没有出现专门的文学研究者的链接。但是博客天生是一个批评的平台,文学批评必定会成为博客日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网络文学研究资料或许会由博客之间的超链接形式存在,点击会由博客日记统领,引导我们走进批评的有序链接。 网络文学带来了文学的无限丰富,博客将实现对这种无限丰富的有限筛选,这无疑将会大大有利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活动的进行。
网络新词汇 • 一、网络新词汇的概念: 网络是一种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学者将这种新媒介称为“第四媒体”,有学者将之定位为“后大众传播媒介”,以区别于仅能实现大众传播功能的广播、电视、报纸。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无形之中,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与网络有关的新现象,既包括一些可喜的新事物,也有一些让人棘手的新问题。网络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就是其中之一。
(一)、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和已有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较,网络传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网络在传播路径上打破了国家的疆域和政治的局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空间障碍有所突破。第二,在传播语言上,因为网络上通行英语,也减少了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障碍。第三,网络传播快速便捷,随着带宽的增加,传播交流将更加及时,从而进一步突破信息传播中的时间障碍。第四,网络传播双向可逆,线民既可以是受众,同时也可以是传者,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由上而下的单一传播路径,淡化了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可以说,网络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一场彻底的革命,它改变了人类交流传播信息的方式,空前提高了人类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储存信息的能力。
媒介形态变化的概念,它刺激着人类以新的方式看待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世界——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体系和文化的发展”。媒介形态变化的概念,它刺激着人类以新的方式看待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世界——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体系和文化的发展”。 •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强力激活了词语,新词语大量产生,一些旧词被赋予新的意义,部分旧词渐渐地转入休眠状态。
(二)、 网络普及现状与网络新词语使用范围的关系 使用网络的“门槛”在降低,网络的使用不再仅限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特定行业内的人群,网络的普及率上升。显然,线民人数的增加和网络普及率的上升也意味着网络新词语使用队伍的扩大。
(三)、 研究网络新词语的意义1、研究掌握网络新词语的使用状况、构成规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网络; 2、有利于规范网络新词语;因为网络传播双向可逆、隐匿性强的特征,导致了网络新词语不太规范、难以规范的问题; 3、研究网络新词语也能为解决网络文明的维护问题和网络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网络新词语的类别和特点 (一)、 网络新词语的分类: (1)、旧词新义类新词语 当一种新事物出现时,不会有现成的表达方式虚位以待,但人们又必须用一种方式来描绘它,称呼它,于是新词语应运而生。 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创造一个新词语描绘新事物;二是选择一个在意义上与新事物有相同、相通之处的旧词语,再赋予它新的含意(更常用),即旧词新义类新词语 。
严格来说,旧词新义类新词语它是新词义的产生而非新词的产生。但由于其词义的“新”往往很引人注目,所以大家宁愿把它当成新词语。正如赵克勤先生所说:“新词语不应该仅仅限于新词形,也应包括旧词形所包含的新意义。”以下是这类词的几个典型例子:菜鸟: 指刚刚上网的新手。恐龙: 一些网友戏谑地用“恐龙”一词代指长得不漂亮的女线民。青蛙: 与恐龙相对,网友习惯用“青蛙”代指长得不帅的男线民。
(二) 创新的新词语 年轻的线民在上网的过程中,时常有一些表达上的小小创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使用新词。 最初它们可能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使用,但由于网络传播在空间上的畅达和时间上的快捷,这些灵感闪烁的表达方式便渐渐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成为网络社区约定俗成的用语。这些新词语通常有以下两类:
1. 将错就错的谐音词 所谓“谐音词”就是不用原有的词语,而是将它们的读音略加改变而使用另一个词形所产生出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文老师看来都是错别字,但特别喜欢表现自我的线民们却喜欢“将错就错”。这种故意用错的方式造出来的“新词”的特点是一开始产生容易流传难。但是它们一旦得到千万网迷的认可,就可能借助网络传播的巨大法力,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们往往比谐音的原词更为形象生动,更俏皮亲切,更有生活气息。
例如:美眉: 妹妹,也指漂亮的姑娘。这个词在网上使用频率极高,并且已经蔓延到日常生活用语中,报刊中也开始使用它。它比原词“妹妹”更具传神效果。 格格: 哥哥。与“美眉”相对,“格格”的叫法也俏皮生动。斑竹: 即“版主”,BBS管理员,因过去的词库中没有现成的“版主”一词,为了省时省事,就用了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现成词语“斑竹”来替代。大虾: 原叫“大侠”,指“网技”高超的资深线民。但是网友们更钟情于声调不同的“大虾”这种叫法,这恐怕是网络世界里对网友最温馨、最肺腑的尊称了。
2. 外来词 外来词指从英语借用过来的词语。根据其翻译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音译、意译、半音半意等几类。重点了解音译词。 音译词音译词指用汉语的同音词(或者近音词)直接从英语对译过来的词,如:伊妹儿:E-mail (electronic mail) 电子函件,用户或用户组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发信息的服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7年7月召开了首批信息科技新词发布会,对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中的17个词作出了规范性的、权威性的命名,其中就明确将E-mail 意译为“电子函件”。9但显然,线民们更爱用拟人化的“伊妹儿”的叫法,有的线民还把它译为更加暧昧的“姨妹儿”。
烘陪鸡 :home page主页。网站的第一页,用来作为站点的入口,有点类似杂志的封面。将这个单词音译为“烘陪鸡”,给“主页”加上了一种亲切感。猫:modem (modulator-demodulator) 调制解调器,在模拟传输线路上远距离传输数字资料所用的一种设备。“猫”比“调制解调器”更简洁、形象可亲。这类词语虽属音译,但翻译得颇为有趣,所以有人称之为“谐译词”。
(三) 缩略语新词语 在使用网际网络的时候,由于是线上关系,时间极为重要,不论是在网上查询信息还是交友聊天,都以节省时间为最高原则,因而一些英文或汉语拼音缩写、符号语、表情符应运而生。这些看似简单的缩写符号,都是世界各地的网络精英智能的产物,个个幽默风趣、形象实用,逐渐风行而成为网络社会的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