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877 Views
二零一四年五月. 2014 年度中国核医学医师奖、中国核医学医师终身成就奖,于 2013 年 11 月 1 日正式启动,至 2014 年 3 月 28 日公示结束,历时 4 个月。. 2014. 潘中允教授. 叶维新教授. 常国钧教授. 他们都已 80 多岁高龄,他们将一生中最宝贵的 50 多年的青春和岁月献给了核医学事业,但是他们仍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跟 50 年前一样!. 潘中允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32 年 12 月生. 潘中允教授五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核医学事业上,即使八十岁高龄,仍然为核医学著书立说而忙碌着!.
E N D
2014年度中国核医学医师奖、中国核医学医师终身成就奖,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启动,至2014年3月28日公示结束,历时4个月。
潘中允教授 叶维新教授 常国钧教授 他们都已80多岁高龄,他们将一生中最宝贵的50多年的青春和岁月献给了核医学事业,但是他们仍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跟50年前一样!
潘中允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32年12月生
潘中允教授五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核医学事业上,即使八十岁高龄,仍然为核医学著书立说而忙碌着!潘中允教授五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核医学事业上,即使八十岁高龄,仍然为核医学著书立说而忙碌着! 1957年 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 1958年 参与组建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同位素室 曾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硕士导师 1962-1963年-师从王世真院士进修实验核医学 1983-1984年-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 D.E.Kuhl和W.H.Blahd教授学习临床核医学 1986年 晋升教授、主任医师 历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二、四届委员,第三届常委 中华核医学杂志第1-5届编委 1998年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
1960,在国内首先成功研制I-131标记人血浆蛋白和胰岛素。1960,在国内首先成功研制I-131标记人血浆蛋白和胰岛素。 • 1975,是将王世真教授研制的I-131标记6位碘代胆固醇制备成适用于 • 人体的肾上腺显像剂的单位之一。 • 1994,与北京师范大学放化系合作研制成功99Tcm-ECD投产上市。 • 1998,国内首次成功牵头治疗新药多中心临床试验(153Sm-EDTMP)。 • 参加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制成功2环PET和4环PET样机 • 参加国产肾图仪、多功能仪、扫描仪和γ相机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 多次任SFDA核医学仪器审评组组长,包括审评两台国产PET、美国GE公司和日本滨松公司在我国生产的SPECT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合作者) 1988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 1988年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卫生部)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4年主编《简明核医学》第二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1959年土法测定心排血量 伽玛相机时代 为我国早期的核医学发展与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持高能所研制的国内首台PET样机应用性能试验
与年轻医生一起读片,培养了一代核医学精英 1999年受聘为南方PET中心顾问
1982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国际核医学大会,王先生任团长,潘中允教授和夏宗勤教授为团员1982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国际核医学大会,王先生任团长,潘中允教授和夏宗勤教授为团员 1983年在美国UCLA学习,与导师Kuhl,Blahd和Ross合影 参加IAEA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澳大利亚) 参加IAEA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土耳其)
突出贡献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
叶维新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29年4月生
1949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院(七年制) 1955年2月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在第二医院(同济医院)外科 1961年升讲师及主治医师,胸腔外科 1963年调放射医学专业,先后改称:放射医学研究室-核医学教研室及核医学研究室,历任副主任及主任 1978年升副教授,1986年升教授,硕士导师 先后担任多届中华医学院核医学分会常委,杂志编委等 先后兼任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顾问,实验医学研究中心同位素室主任,1995年退休,返聘至1998年,1999年受聘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担任核医学科教授及主任医师,2004年返家至今。
在甲状腺疾病和放射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我国实验核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甲状腺疾病和放射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我国实验核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推动我国核医学教学与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多部核医学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开设实验核医学课程。 • 培养了一批核医学的骨干人才,大多成为我国核医学的精英和学术带头人,包括副主委1人。 • 创立和推动中南六省(区)核医学协作组的学术交流活动。 • 先后主编出版医学教材8部,医学参考书10部。 • 先后招收18位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发表学术论文122篇,正式发表93篇
在甲状腺疾病的研究中 多次获卫生部、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成果奖励
1960年红旗标本 1995年三育人先进个人
2009年,叶维新教授八十寿辰与部分学生和同事合影2009年,叶维新教授八十寿辰与部分学生和同事合影
4月24日安锐、张永学教授代表核医学医师分会将终身成就奖奖杯送到叶教授家里,看得出来,叶教授非常激动。4月24日安锐、张永学教授代表核医学医师分会将终身成就奖奖杯送到叶教授家里,看得出来,叶教授非常激动。
叶教授虽已85岁高龄,但是他每天依然坐在电脑旁,孜孜不倦的撰写他的实验核医学研究计划建议报告,因为在他的心里只有两件事:核医学和他年迈生病的老伴。叶教授虽已85岁高龄,但是他每天依然坐在电脑旁,孜孜不倦的撰写他的实验核医学研究计划建议报告,因为在他的心里只有两件事:核医学和他年迈生病的老伴。
尊敬的常国钧教授 常国钧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1933年5月生
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 • 1955年考入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 • 1960 年留校从事核医学工作 • 1990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历任核医学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等。 • 先后担任多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常委 • 江苏省核医学会副主委、主委等 • 中华核医学杂志等编委
主要事迹 • 长期工作在核医学临床一线,精心为患者诊治。 • 参与国产γ免疫计数器研制。 • 率先开展多项核素治疗和诊断技术,推动核医学发展。 • 参编《实用核医学》,《PET/CT诊断学》等专著18部。 • 发表论文30余篇。 • 获省、部、厅级成果奖励7次。 • 推动所在地区核医学学术交流与发展。
马寄晓 赵惠扬 林祥通 潘中允 周前 刘秀杰 谭天秩 常国钧 ?
70多岁时,还在临床诊治病人。 服务热情 诊治细心 技术精湛 精益求精
2014 光荣榜
汪静 教授、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导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1962年7月生 威严不在于魁梧 时髦不在于浓妆 戎装掩饰不了秀丽 魅力散发英姿飒爽
1985-1989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住院医师 • 1992-1995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主治医师 • 1997-2002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 2003-至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博导 •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 • 第九届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全军分子影像与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陕西省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会主任委员 • 陕西省核学会副理事长 •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分会副主委等职务。
2003年担任科主任以来,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担任科主任以来,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 工作人员从10名发展到39名 • 影像设备由1台SPECT,发展为总值五千余万大科室。 • 医教研全面发展、亚专业设置门类齐全重要科室。 • 2013年诊疗人次超过26万人次。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全军医学影像中心 •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医学影像(诊断)基地 • 博、硕士授权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 • 经过10年的发展,核医学科医疗、教学、科研总体实力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肿瘤受体显像与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重点项目1项 • 全军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课题2项 • 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面上项目3项 • 陕西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 • 以学术骨干参与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及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课题等项目,目前在研项目课题经费530万元。 • 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科室人员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医、教、研都取得显著成绩
有志不在于环境多好 成功不在于学问多高 刻苦钻研乃成功之本 勤奋努力是创业之师 在西南偏僻山区打造一个强大的核医学科 陈跃 教授、主任 主任医师、硕导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68年7月生
1987-1992 泸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本科,获得学士学位 1996-1999 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11-201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1992-至今 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工作 • 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全国省级综合医院优秀医生”。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 中华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委员。 • 《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 •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核医学科学术带头人。
2003年在云贵川最先开展多功能ECT代谢显像 • 2010年在川滇黔渝结合区域最早开展PET/CT临床工作 • 西部地区第一家拥有2台SPECT/CT科室。 • 2013年西南地区引进首台小动物PET/CT。 • 核医学科室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设备6000多万元。 • 2013年PET/CT检查2900人次 • SPECT检查8200人次 • 核素治疗2800人次 • 体外分析76000多人次。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 省部级课题12项 •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资助。 • 2013年分子影像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 • 发表SCI论文30篇。 • 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转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