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55 Views
企業家成功經驗淺談. 99 學年度校內研習 報告:黃建鈞 100.5.4. 目錄. 巴菲特簡介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巴菲特的經營祕訣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巴菲特簡介. 華倫 · 愛德華 · 巴菲特 - 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一般人稱他為股神,但這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因為巴菲特本身並不熱衷於股票操作。他藉由睿智地投資,匯聚了非常龐大的財富。 根據 《 富比士 》 雜誌公布的 2010 年度全球富豪榜,他的淨資產價值為 470 億美元,僅次於卡洛斯 - 斯利姆 - 埃盧 ( 控制著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許多電信公司,是拉丁美洲最富有的人 ) 和比爾 . 蓋茲為全球第三。
E N D
企業家成功經驗淺談 99學年度校內研習 報告:黃建鈞 100.5.4
目錄 巴菲特簡介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巴菲特的經營祕訣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巴菲特簡介 華倫·愛德華·巴菲特-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一般人稱他為股神,但這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因為巴菲特本身並不熱衷於股票操作。他藉由睿智地投資,匯聚了非常龐大的財富。 根據《富比士》雜誌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富豪榜,他的淨資產價值為470億美元,僅次於卡洛斯-斯利姆-埃盧(控制著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許多電信公司,是拉丁美洲最富有的人)和比爾.蓋茲為全球第三。 2006年6月,巴菲特承諾將其資產捐獻給慈善機構,其中85%將交由蓋茲夫婦基金會來運用。巴菲特此一大手筆的慈善捐贈,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的紀錄。 儘管巴菲特擁有龐大的財富,卻以生活儉樸著稱 2007年,巴菲特獲選為《時代》雜誌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懂得錢為你工作,不是你為錢工作 善於借用他人力量為自己創收 成功之人具開拓性、創新精神 反對拼命,贊成技巧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6歲沙灘賣可樂:提供便利、直接、地點 10歲紐約逛華爾街,愛上投資 中學:送報,喜歡關注媒體(投資華盛郵報、美國廣播公司) 只有喜歡的事,才會創造性地把它做好。其中的主動性、開拓性會無知覺的發揮出來。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把錯誤轉化為經驗 從錯誤中發現成功的契機 成功的經驗不是經驗,只有失敗的經驗才是經驗 失敗,其實是成功的另一種形式 失敗,是走上更高地位的開始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充滿激情 比爾.蓋茲名言: 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激動。 積極、熱情、認真的態度,工作才有成效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志存高遠,規劃人生藍圖 明確的目標 要知道該怎麼去做 以敏銳感來辨識各類回饋訊號 發展出達成目標的變通能力 人能設想和相信什麼,就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完成什麼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承認錯誤,立即糾正 越及時,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補救 達爾文:任何改正都是進步 歌德:最大的幸福在於我們的缺點得到糾正和我們的錯誤得到補救
巴菲特的經營秘訣 知道如何用人 人力資源浪費是企業最大的浪費 用人要有膽量,瞭解越多,判斷越準 對的時機、對的人、對的位子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既顯其能、又避其短
巴菲特的經營秘訣 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正確思考、獨立思考 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風 如果你想理髮,就不要問理髮師你需不需要理髮
巴菲特的經營秘訣 做人做事,誠信第一 雇人時,看三方面:誠信、智能、精力 雇一個只有智慧和精力,卻沒有誠信的人會毀了雇者。一個沒有誠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懶惰,而不是聰明和精力充沛。
巴菲特的經營秘訣 勇敢 敢想、敢做、敢成敗 敢想的勇氣、敢做的能力、敢成敗的決心 強者所以為強者,因為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 更大的膽量、更快的速度、更奇的招數
巴菲特的經營秘訣 時間的力量 珍惜時間、善用時間 沒有意義的人生,一秒都覺得很長 珍惜時間,可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謙遜做人 高規格做事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定位準確專注於既定目標 哪有什麼天才,成功者都是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讀書,省下別人喝咖啡的金錢來投資。 專心工作,講求效率,才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輕鬆生活,而能促進工作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培養良好習慣 性相近、習相遠 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習慣,是一切成功的鑰匙 經常做一件事就成習慣 聰明人卻不成功:習慣、性格、心態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子女教育 家庭氣氛和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教養方法,基本上決定了子女的人格和性格 讓孩子通過自已的努力獲取一片成功的天地 尊重、愛而不寵、加深親情 財富應該用一種良好的方式回饋給社會,而不是留給子女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更喜歡簡單一點 蓋茲對巴菲特的總結是: 生活上,簡單隨意 工作上,執著如一 投資上,堅持原則 做人上,保持低調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 要有業餘愛好 男人真正的財富:家庭、健康 與其事後設法擺脫困境,不如事先避開困境 事情要親自去做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一言堂出版社.孫勁彥著 報告結束:共勉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