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612 Views
藻、菌、地衣类中药. 藻类、菌类、地衣类植物合称为低等植物,在形态学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叶状体或菌丝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中柱。. 第一节 藻类( Algae ) 共有八个门,根据其植物形态、所含色素、细胞内贮藏物、细胞壁结构及其繁殖方式进行分类。 藻类植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绝大多数是水生的。植物体大小不一,有的极小,而有的长达 100 m 以上。供药用的藻类共有 30 余种,少数在绿藻门,多数在红藻门和褐藻门。. 生活环境.
E N D
藻、菌、地衣类中药 • 藻类、菌类、地衣类植物合称为低等植物,在形态学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叶状体或菌丝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中柱。
第一节藻类(Algae) • 共有八个门,根据其植物形态、所含色素、细胞内贮藏物、细胞壁结构及其繁殖方式进行分类。 • 藻类植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绝大多数是水生的。植物体大小不一,有的极小,而有的长达100m以上。供药用的藻类共有30余种,少数在绿藻门,多数在红藻门和褐藻门。
生活环境 植物体颜色 贮存养分 细胞壁组成 主要色素 举例 绿藻 多数在淡水中 蓝绿色 淀粉、油类 内层:纤维素 外层:果胶质 叶绿素类 石莼、孔石莼 红藻 多数生于海水中 红色至紫色 红藻淀粉、红藻糖 内层:纤维素 外层:藻胶层 藻红素 鹧鸪菜、海人草 褐藻 绝大多数生于海水中 褐色 褐藻淀粉、甘露醇、油类、糖类、碘 内层:纤维素 外层:胶质(褐藻胶) 墨角藻黄素 海蒿子、昆布 与药用有关的藻类的主要特点
海藻(Sargassum) • 【来源】为马尾藻科(Sargassaceae)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Ag. 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 Setch 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性状】全体皱缩卷曲,黑褐色,被有白霜;质柔韧,水浸后膨胀,肉质,粘滑;气微腥,味咸。【性状】全体皱缩卷曲,黑褐色,被有白霜;质柔韧,水浸后膨胀,肉质,粘滑;气微腥,味咸。
第二节菌类(Fungi) • 无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异养型生物。菌类有细胞壁,因此它属于植物,但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异养型,似乎又属于动物,因具有两重性的特点,故目前有人把真菌单列为真菌界,而把细菌列为原核生物门。在我们中药学中,归属于植物,与药物密切相关的是细菌门和真菌门。有关情况比较如下:
形态 核 细胞壁组成 药用部位或成分 细菌 单细胞 无真正的细胞核(原核生物) 蛋白质、类脂质、多糖 代谢产物为主(青霉菌等抗生素) 真菌 多为多细胞 有细胞核 几丁质、少数有纤维素 菌核、子实体等 真菌和细菌的区别:
相关概念 在环境条件不良或繁殖的时候,菌相互紧 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菌丝体组 织,如呈坚硬的核状体,则称为菌核。 菌核: 在繁殖时共同形成的有一定性状和结构, 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叫子实体。 子实体: 子座: 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叫子座。
冬虫夏草(Cordyceps) • 【来源】为麦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 )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e. 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oborthiir 幼虫的干燥子座和虫体。
冬虫夏草 • 【产地】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区。 • 【采收】夏初子座出土,孢子发散时采收,晒至6-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为子座和虫体的复合体。 • 虫体:形如蚕,长3~5cm,粗约3~8mm。外表深黄至黄棕色,偶褐棕色,粗糙,环纹明显,共有20~30条,近头部环纹较细;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部1对,以中部4对最明显。头部黄红色,尾如蚕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白色略发黄(中间有一深色被压缩的内脏痕,呈“U”字形。) • 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一般比虫体长,长4~8cm,粗约3mm;表面有细小纵向皱纹,顶部膨大,具颗粒状物,尖端光滑,称为不孕顶端。质柔韧,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气微腥,味淡。
【显微】子座头部横切面: • ①子座周围一列子囊壳,子囊壳卵形至椭圆形,半埋于子座内。 • ②子囊壳内有多个线形的子囊,每个子囊内有2-8个线形的孢子。 • ③子座中间充满菌丝,其间有裂隙。 • ④具不孕顶端。
虫体中间横切面: • 可见体表有刚毛及体内的肌肉组织和内脏,另外有脂肪组织等。
【成分】粗蛋白、脂肪、D-甘露醇、尿嘌呤、腺嘌呤、腺嘌呤核苷等,其中虫草素为3ˊ-脱氧腺苷。【成分】粗蛋白、脂肪、D-甘露醇、尿嘌呤、腺嘌呤、腺嘌呤核苷等,其中虫草素为3ˊ-脱氧腺苷。 【成分】HPLC法测定腺苷(C10H13N5O4)的含量,不得低于0.01%。 腺苷
来源 使用地区或产地 性状 子囊壳着生方式 冬虫夏草 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物 四川、云南 虫体形如蚕,全身有足8对,中部4对明显。 子座一般比虫体长,顶部膨大,具颗粒状物,具不孕顶端。 半埋于子座内 亚香棒虫草 霍克斯虫草菌寄生于蝙蝠蛾或栎蚕蛾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物 安徽、江苏、湖南 外表菌膜灰白色,虫体黄褐色,足明显可见;子座淡黄色至灰黑色,少数上部分枝,无不孕顶端;质脆易断;气微香,味淡。 埋于子座内 凉山虫草 凉山虫草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物 四川雷波县 外表菌丝膜棕褐色,虫体红棕色,足不明显,子座细长(10~30cm),不孕顶端长0.3~0.5cm;质脆易断;气腥。 生于表面 蛹虫草 蛹草菌寄生于夜蛾科的一种昆虫虫蛹上的子座及虫体复合物(壮虫草) 吉林、河北、山西、广西 虫体为蛹,呈圆锥形,有九节;子实体肉质,似垒球棒;头部呈椭圆形,表面着生突起细疣。 仅开口处露于表面 分枝虫草 分枝虫草寄生于鳞翅目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经染色后的干燥物 浙江 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体表粗糙,有体环25~35节;去掉染附物后可见胸部每个体节有6~8点状痕;子实体有1~3(5)分枝,少数有侧枝分生。 埋于子座内 地蚕 唇形科地蚕(stachys globombycis )的干燥地下块茎 华南及中南 草石蚕 唇形科草石蚕( stachys sieboldii )的干燥地下块茎 石蚕 水龙科植物石蚕polypodiods nipponica)的根茎 表面类白色,茎节4-10个,断面可见形成层环,髓明显,有的呈空洞状。气无,味甘 模制品 面粉、玉米粉、石膏 北京及云南 虫体呆板一致,质坚难断,断面散布棕色和白色小点;气无,味淡 僵蚕 为蚕蛾科家蚕感染白僵菌死后的干燥体 具白色粉霜样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断面为“胶口镜面“
凉山虫草 蛹虫草 亚香棒虫草 蛹虫草子座
草石蚕 模制品
茯苓(Poria) • 【来源】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 •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 目前有栽培和野生两种,栽培产量较大,并以湖北、安徽为多,故有“安苓”之称。野生者以云南为优,称“云苓”,习惯上以云苓质优。
茯苓(Poria) • 【产地】主产于湖北安徽云南和贵州等省区。 • 【采收】于7-8月到松林中采挖,栽培者于第二年7-8月采挖,将鲜茯苓堆放于不通风处,用稻草围盖,进行发汗,使水分析出,取出放阴凉处,待表面水分干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至外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取出,阴干,称“茯苓个”;鲜茯苓称鲜去皮后切片,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长块状者,称“茯苓块”,皮为“茯苓皮”,去皮后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中间抱有松根者为“茯神”。 • 茯苓的商品规格有: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茯苓片、茯神、赤茯苓和白茯苓。
茯苓个 • 【性状】 • 呈类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凹凸不平,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折面不平,呈颗粒状,现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 • 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多为长条形,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成块状的茯苓,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片状,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块:为去皮后切成块状的茯苓,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片状,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 茯苓片:茯苓去皮后切成片状,性状同茯苓块但较薄。
茯神:中间有松根者称“茯神”,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一块茯神木,质坚实,色白。茯神:中间有松根者称“茯神”,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一块茯神木,质坚实,色白。 • 赤茯苓:去皮后显淡红色者,称赤茯苓,即靠茯苓皮的一层。 •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显微】粉末:灰白色。 菌丝细长,稍弯曲,有分枝,无色或带棕色(外层菌丝),直径3~8μm ,稀至16μm ,横壁偶可见。 粉末加α-萘酚及硫酸,团块即溶解,可显橙红色至深红色。不含草酸钙结晶。 用水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 用5%氢氧化钾装片:团块溶化露出菌丝,菌丝
猪苓(Polyporus) • 【来源】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山西等省区。 【采收】春秋采挖,去净泥沙,干燥。
【性状】 • ①呈不规则的条块状、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 • ②表面皱缩或有瘤状突起,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 • ③ 质致密而体轻,能浮于水面。 • ④断面细腻,按之较软,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 • ⑤气微,味淡。
【显微】粉末:灰黄白色。 • ①菌丝团:大多无色(内层菌丝),少数棕色(外层菌丝)。散在的菌丝细长、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及结节状膨大部分。 • ②草酸钙结晶:正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形,直径3-32-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聚合。
形状 表面颜色 质地 断面 气味 茯苓 类球形、椭圆形 棕褐色、黑褐色 体重,质坚实 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外层淡棕色,内层类白色,现棱角,颗粒状 味淡,粘牙 猪苓 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 乌黑色、棕黑色,皱缩,有瘤状突起 质致密而体轻,能溶于水面 断面细腻而软,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 味淡 茯苓和猪苓的性状比较
菌丝团块 草酸钙结晶 菌丝 茯苓 颗粒状或分枝状团块 无 无结节状突起 猪苓 颗粒状或分枝状团块 有,呈八面形或双锥形 有结节状突起 • 猪苓和茯苓显微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