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60 Views
构建 “ 高效思维课堂 ” 的基本策略. 山东省特级教师 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 郭 道 胜. 构建“高效思维课堂”的基本思路 激发 — 布疑 — 探析 — 构建 — 培育 — 深化. 1 、激发 —— 创设“优势思维兴奋中心”,激发活化思维 2 、布疑 —— 注重问题教学,提高思维效度 3 、探析 —— 建立思维模式,提升思维品质 4 、构建 —— 生成认知结构,构建思维码头 5 、培育 —— 加强思维训练,促进能力形成 6 、深化 —— 拓展思维路径,创新学习方式. 1 、认真求实的态度.
E N D
构建“高效思维课堂”的基本策略 山东省特级教师 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 郭 道 胜
构建“高效思维课堂”的基本思路 激发—布疑—探析—构建—培育—深化 1、激发——创设“优势思维兴奋中心”,激发活化思维 2、布疑——注重问题教学,提高思维效度 3、探析——建立思维模式,提升思维品质 4、构建——生成认知结构,构建思维码头 5、培育——加强思维训练,促进能力形成 6、深化——拓展思维路径,创新学习方式
1、认真求实的态度 2、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3、激发方式多样化。 4、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明显增强。
1、要紧紧围绕课题的主旨进行,要上升到技术层面;1、要紧紧围绕课题的主旨进行,要上升到技术层面; 2、基本的格式要规范; 3、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具体的思维目标; 4、问题激发要体现思维含量; 5、探析过程要进一步丰富; 6、克服习惯和惰性思维,构建系统思维,增强研究意识。
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只要学生思考了,主动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才能实现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只要学生思考了,主动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一、有效激发策略 • 通过“优势思维兴奋中心”(兴奋岛)的建立,使其成为一节课中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活动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并利用其辐射作用,将学生的兴奋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故称之为“场”效应。
根据分布思维兴奋中心的类型 (1)起始阶段“优势思维兴奋中心” (2)强化阶段“优势思维兴奋中心” (3)持续阶段“优势思维兴奋中心” 激发的方式 (1)目标激发 (2)情境激发 (3)兴趣激发 (4)探究激发 (5)问题激发
“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 • 每一节课要有吸引学生的地方,有让学生感到惊奇的地方,更要有让学生感到难忘的地方。
二、问题解决策略 1、师源性问题 • (1)问题的典型性: • (2)问题的思维化: • 什么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思考? • (1)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 (2)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 (3)能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 • (4)新颖有趣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2、生源性问题 3、生成性问题
三、探析生成策略 1、过程探析 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2、细节探析 浅处深究法——师生要善于追问
1、知识系统构建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充满了支离破碎、毫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象一个混乱的储藏室,在那儿连主人自己也找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体系而没有知识的头脑,则象一个小店铺,里面每一个盒子上都贴着标签,然而盒子里却空空如也” 充实、有序 (1)体现严密性 (2)体现开放性 • 四、认知构建策略
2、思维方法构建 • 系统思维法 • 立体思维法 • 发散思维法 • 辩证思维法 • 逻辑分析法 • …………
系统思维法 系统思维就是大脑必须首先从系统、总体、全局的观点,对一项工作进行研究,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时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系统的结构性。 1、系统的整体性: 2、系统的结构性:
系统的上下级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是并列关系。系统的上下级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是并列关系。 人体八 大 系 统 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消化管 消化腺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1)合作关系 (2)对立关系 (3)因果关系 (4)阶段关系 (5)可能没有相互关系 3.系统中的连续性与无限性
立体思维法 立体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1、空间性思维 4、联系性思维 2、时间性思维 5、层次性思维 3、多向性思维 6、背景性思维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性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 它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四个特点。 辩证思维法 1、对立统一观点 2、联系发展的观点 3、批判思维
逻辑分析法 (一)分析综合法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研究,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的思维过程。 1、对象分解法:在学习时将学习的材料先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以部分为单位进行学习。 2、要点提炼法:在材料分析时,先分析出学习材料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以要素为线索展开学习。
3、结构分析法: 分析信息材料的结构组成,以结构为线索进行学习。 4、层次分析法: 剖析信息材料的逻辑层次关系, 根据层次规律和递进关系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抽象概括法 抽象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从同类事物中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中,抽出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而撇开一切表面的复杂的次要的内容。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概括出来的属性不只是个别事物的属性,而是该类事物的共有的本质的属性。 学生的概括可以分为两种水平。 (1)初级形式的感性的概括。 (2)高级形式的科学概括。
1、在观察的基础上抽象概括 2、在分析比较中进行抽象概括 3、在启发中进行抽象概括 4、在实验中进行抽象概括
(三) 归纳演绎法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 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
五、拓展深化策略 1、知识的拓展: 2、研究性学习:
1、先规范,再创新; 2、要有系统思维; 3、善于做能力边缘的事情。 4、教师三性 记性、悟性、灵性 没有记性,规范不了; 没有悟性,提高不了; 没有灵性,发展不了。
5、教师要从教研走向科研 教师要先当“明师”,再当“名师” 一个教师的一生应该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由实习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的转变, 二是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