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964 Views
体育休闲娱乐导论 新时期体育理论之二 休闲论. 胡小明 WWW. tiyujie.cn/. 第二章 休闲论 第一节 休闲的学说 一、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念 二、西方的休闲学说 三、对休闲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新价值观 一、休闲是工作的目的 二、休闲是改善身心的过程 三、休闲是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方式 第三节 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休闲娱乐体育 一、休闲性体育活动的特点 二、休闲娱乐体育项目的选择 三、体育活动融入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潮流. 休闲( Leisure )论.
E N D
体育休闲娱乐导论新时期体育理论之二休闲论 • 胡小明 WWW.tiyujie.cn/
第二章 休闲论 • 第一节 休闲的学说 • 一、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念 • 二、西方的休闲学说 • 三、对休闲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新价值观 • 一、休闲是工作的目的 • 二、休闲是改善身心的过程 • 三、休闲是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方式 • 第三节 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休闲娱乐体育 • 一、休闲性体育活动的特点 • 二、休闲娱乐体育项目的选择 • 三、体育活动融入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潮流
休闲(Leisure)论 • 近年来,“休闲”一词已成为时髦用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度假、旅游等休闲活动,休闲已经成为时尚和值得炫耀的事情。不知不觉,“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但是,对休闲的涵义,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里面有深奥的学问。
第一节 休闲的学说 • 休闲是一种社会现象,休闲的观点与定义,乃因各国学者之学术背景与文化立场、观察角度不同而不同。 • 由于休闲本身的复杂性及学者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休闲的意义界定具有多重观点,没有任何单一的定义能将休闲的全部呈现。
一、东方的休闲学说 • 在中国的《辞海》,休闲被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 • 《辞海》这种解释,显然是代表东方文明的传统观念,来源于原始农业社会。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 • “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 • 《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次有约束限制之意。《易。家人》:“闲有家。”闲通娴,熟悉。 • 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文化象喻,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辨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修正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
在中国,休闲和余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说文解字》和《词源》这样解释它们的含义:“余”指多余、剩余;“暇”指空闲,也指无事之时;“闲”是指安静无事。孟子公孙丑上 :“国家闲暇 ,乃是时 ,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 “休”在史记中表示休息,在汉代则指休暇,从结构上讲 ,“休”是个会意字,会人依木而休的意思,“息止也 ,从人依木”,意思是人在大树的庇荫下,颐养活动得以进行并得到精神的休整。
由于精神修养活动是指向善与美的 ,是生命的审美活动,所以“休”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吉庆、美善、福禄的引申含义。 • 从上述词源分析不难看出 ,余暇、闲暇都是两个基本意思相同的字组合起来的纯名词 ,表示剩余、安静无事的时间 。
中国古人很懂休闲。从《诗经》、《易经》、孔子、老庄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休闲观。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常常以休闲形式为载体。中国古人很懂休闲。从《诗经》、《易经》、孔子、老庄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休闲观。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常常以休闲形式为载体。 • 我们不但把休闲当作生活,更提高为最高人生境界,像陶潜的归田园居及历代隐逸之士、山林文学、水墨丹青都是最懂“偷得人生半日闲”的模式,但多属个人的生活体验,而不像西方人变成学问,将休闲视为“自由” 的代名词,认为对休闲的认识其实就是对自由与哲学的认识。
相对于西方的“畅”,东方更重视“养”,忽视宣泄而重视健康平衡。相对于西方的“畅”,东方更重视“养”,忽视宣泄而重视健康平衡。 • 中国人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意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养”字。俗语“养生”、“养家”、“养孩子”、“养身子”、“养精神”、“养老”,就连中国式的“乌托邦”——“大同世界”这个理想天地,讲的也是个“皆有所养”。 • 因此,中国更需要建立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体育休闲理论,对世界文明增添色彩。
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无不反映了我国先哲们创造性、审美性地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休闲的概念引申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来,休闲是指:休养劳动者体力,精力的一种措施,是一种心情或心境,是让让人摆脱繁杂的事务,解脱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从而获得一种宁静安谧的感受。[1] • [1]邢哲:让青年走进积蓄生命活力的港湾,当代青年研究,1999(3)
东西方的身体活动有“动”、“静”的不同。 • 譬如钓鱼……
二、西方的休闲学说 • 英文的leisure 一词来源于古法语leisir,古法语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 • leisure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多,主要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现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意涵。
(一)古典休闲观念 •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描述的休闲理想,仅仅是认为统治阶级不受现实生活烦忧,所有时间以深思真、善、美后所得之快乐的结果。 •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但他肯定平民化社会中休闲就是目的;他认为休闲和思考不可分,休闲耕耘了心灵、精神和个性,但自由时间却非必要的;而必要的组成是一个人在自由时间里的态度或意向。只有在休闲中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快乐,因他可全心地思考最高和最好的真理,人仅在休闲中才能成为完整、成熟的人。
休闲是什么?休闲是所有人类活动之目的。 • 这种最彻底的休闲行为理论,可溯源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们战争是为了和平,工作是为了休闲”而引发的重要思想萌芽。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命中的任何事都与休闲有关,休闲是所有人类活动之目的,是所有行动导向之最终结果。 • 这种观念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明确指出休闲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终极目的,其中当然包括体育活动。
中世纪的基督徒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沉思去了解基督的真理,进而得到终极的快乐。天主教更认为休闲是一种心灵即宗教的态度。中世纪的基督徒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沉思去了解基督的真理,进而得到终极的快乐。天主教更认为休闲是一种心灵即宗教的态度。 • 当代人重新品位休闲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目的的思想;在生活中参与身体运动作为休闲方式,也成为现代人与体育发生联系的主要渠道。
(二)现代休闲理论 • 欧美国家研究休闲的学者很多,体育界的研究者也早已经把休闲娱乐作为体育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关于休闲的作用和功能有很多观点,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度较高的主要有下列的一些理论。
1.补偿理论: • 这是最普遍,最常被提到的休闲行为理论,它强调休闲是为补偿工作上的损耗与生活中之辛劳。 • 在工业社会里工作被视为生活中的主导,而休闲则被视为工作单调后或劳累之余的补偿。如现代人常以旅游散心来补偿自己前一阵时间的忙碌。 • 根据补偿理论,人们是用空间和时间来消解单调辛苦工作的苦闷,可以说明某些休闲行为的动机。恩格斯曾举例:劳工酗酒、吸毒或用暴力示威,有的矿工喜欢户外活动,是为补偿在地底下工作受限制又少见天日、少与人接触的痛苦。[1]
当代人对在森林里进行休闲娱乐行为甚有兴趣,也可用补偿理论说明,城市居民渴望在森林乡野从事休闲活动。多数受雇者都是在室内长时间坐着,做着人为的枯燥工作。能够逃到户外去,做些如远足、打猎、钓鱼或骑马等体能活动,或是到自然中,完全没有人工的环境里去,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妙生活。当代人对在森林里进行休闲娱乐行为甚有兴趣,也可用补偿理论说明,城市居民渴望在森林乡野从事休闲活动。多数受雇者都是在室内长时间坐着,做着人为的枯燥工作。能够逃到户外去,做些如远足、打猎、钓鱼或骑马等体能活动,或是到自然中,完全没有人工的环境里去,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妙生活。 • 根据这个理论,体育活动需要提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缺少的有趣因素,才能吸引人们的自愿参与。
2. 后遗理论 • 补偿理论有很多其他事实无法解释。比如说,为什么有的人在休闲时候,继续从事与工作相似的活动?便导出了另一休闲理论:因工作而来的“后遗”(spillover)现象决定了休闲的内容。 • 后遗理论认为,工作时所发生之一切,像后遗症一样带到闲暇里来,并决定人想做的事及如何去做。如果工作使人感觉非常兴奋、顺畅或刺激,那么工作者就会持续有这样的感觉去选择较令人兴奋又刺激的休闲。
后遗休闲理论最早是由恩格斯与马克思提出?瓦兰斯基(Wilensky)对其做了清楚的说明;研究显示,那些工作得好,且为职务感觉兴奋的人,通常有良好的休闲,并且也追求较为刺激的休闲;而那些工作无趣的人,若非立即要求补偿,便将其无趣的工作惯性带到无趣的休闲活动之中了。后遗休闲理论最早是由恩格斯与马克思提出?瓦兰斯基(Wilensky)对其做了清楚的说明;研究显示,那些工作得好,且为职务感觉兴奋的人,通常有良好的休闲,并且也追求较为刺激的休闲;而那些工作无趣的人,若非立即要求补偿,便将其无趣的工作惯性带到无趣的休闲活动之中了。 • 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下课以后的继续练习,就是这种理论的例证。
3.熟悉理论 • 此理论的假设是那些已在社会生活中站稳脚跟的人,为了追求安全感而参与自己熟悉的休闲活动。熟悉理论将休闲行为与惯例、习性相连,休闲者因习惯或安于某习惯而从事某种休闲活动。 • 例如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去乡下溪边从事钓鱼活动,而长大成人后,常从事休闲的活动也是去钓鱼。
熟悉理论将休闲行为与习惯相连。比如,你喜欢做自己做得好的事,因此同样的当你做那些曾经给你带来成就感与喜悦的事情时,便会有轻松的感觉。熟悉理论确实可以说明许多休闲行为,打猎和钓鱼的人可能是固定的重复童年时习得惯性的典型。熟悉理论将休闲行为与习惯相连。比如,你喜欢做自己做得好的事,因此同样的当你做那些曾经给你带来成就感与喜悦的事情时,便会有轻松的感觉。熟悉理论确实可以说明许多休闲行为,打猎和钓鱼的人可能是固定的重复童年时习得惯性的典型。 • 很多固定玩牌、看电视或看报纸的人也能从熟悉安适的放松方式中获得放松。以史金纳(B.F.Skinner)的认为,这是一种“操作约制”。 • 熟悉理论对于休闲模式是个很有帮助的理论,也是预测某些休闲行为的良好工具之一。
4.个人社区理论: • 人类是喜社交又喜群居的。休闲活动通常是团体活动,有相当高比例的休闲行为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 • 人的休闲行为常受到同年龄、同阶层、同学、同事、工作环境、或是邻里环境影响。人一生中所玩的竞技游戏,大多数是由已熟悉该游戏的人引导和介绍的。 • 较具冒险性的活动如滑雪、滑水、滑翔翼等,需要有同伴一起,而且经常需要一群人的鼓励,并通过艰难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今后, •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形成越来越多的新兴社区,如何在这些社区中发展适应个性化不同差异的运动项群,是需要休闲理论指导的新课题。
5. 休闲是客观消费的学说 • 美国经济学家(Veblen,1892)认为休闲的内涵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性消费,而人们之所以愿意进行此种非生产性的消费,是由于认为生产性工作没有价值以及对懒惰有支付的能力,故仅有有钱人才可以进行休闲。 • 马克思曾说过,与劳动时间相对的自由时间,即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如何利用“自由时间”休闲,是大有学问的,可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6.主观休闲学说 • 与上述观点针锋相对,法国学者De Grazia在1962年否认自由时间就是休闲。他指出: “休闲应是指一种感觉的品质”,如果一个人看似悠闲,但却为无事可做而烦恼,此时就不能称之为休闲,休闲的获得与否是由个人认定的。 • 林德(Staffan Linder)认为:闲暇虽然增加,但人们却忽略因欲望上涨,促使自己陷入必须不停赚钱、不停购买的消费活动,从而导致占用更多的时间,反而无法好好享受休闲。这种观点认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并不能必然导致休闲。因此,休闲将首先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态度。
7.整体休闲观(Holistic Concept of Leisure) • 这是一种全面的休闲概念(如时间、活动和存在状态的综和)。无论休闲是被作为它本身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还是被作为一系列娱乐活动,都是有限意义上的休闲,当它们被整合为一个全面的休闲概念文化体系中时,休闲必须是中心元素。 • 可布兰(Max Kaplan)认为,休闲是一种整体倾向,自愿性愉悦是休闲的要求,无论尊贵或贫贱,只要是自由选择并享受其中便可以构成休闲。
由于休闲本身的复杂性及学者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休闲的学说具有多重观点,没有任何单一的学说能得到广泛的认同。由于休闲本身的复杂性及学者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休闲的学说具有多重观点,没有任何单一的学说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 休闲是一种发展中的社会现象,休闲的观点与定义,乃因各学者之学术背景与基本立场、观察角度不同,不可能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进行“刻舟求剑”式的确认。 • 下列的一些仍然是西方学者的观点,对休闲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学说,为深入探讨带来启迪。
三、休闲的构成 • 什么是休闲?换言之,对休闲的界定,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 从拉丁词“Licere”演变而来的“休闲”,可分为三个基本语义:“自由时间、各种活动和一种精神状态”。据此,欧美国家体育界的研究者把休闲娱乐作为体育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外的体育专业教材也综合介绍了这些有代表性的休闲理论:
(一)不同意义上的休闲 • 第一,作为时间意义上的休闲: • 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是普遍的观点,即指从事休闲活动所使用的时间,是生活当中可自由,随心所欲运用的部分。把休闲作为没有强迫性色彩或自由的时间。在生活之中扣除实际需要消耗的时间后所剩余之部份,因此有所谓的剩余说的产生。 • 把时间分成几个片段:“生存”指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做的事情(吃、个人健康护理、睡觉等等);“生计”指为了发展生存活动(如工作)或为生存做准备(如上学)而必须做的事情;“自由支配”指用来娱乐的时间,对大部分人来讲,只有这段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休闲,这也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时间。
第二,作为活动意义上的休闲: • 从活动的角度定义休闲,包括休养生息、自我娱乐、增加自我知能及增进其感兴趣的技能,或是卸下其专业、家庭及社会责任之后所自愿参与的社区服务工作,认为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所追求的并非为了维持生计,而是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 • 有时,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对于参与者来讲并非都意味着休闲,很多活动都只是名义上是休闲。比如非主动参与的游戏或对结构、组织和动作技巧的质量有限制的运动会,经常被作为休闲活动。 • 任何体育运动,都可以被认为是一项休闲活动。但通常休闲活动与专业竞技相比,身体活动量相对较少,动作结构复杂性上较小。
第三,作为一种精神或存在状态的休闲: • 以此观点定义休闲,关键在于个人对于休闲的体验上,是否感到自由、无拘束,或者在从事活动之时,是否能从心所欲地控制活动而非让活动控制个人。 • 在休闲活动占用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能获得巨大的正面意义上的精神和情感的体会,人们不但能体验到在智力、文化、或艺术上的成长和创造力,而且也能接受到各种实用的知识。在拥有机械和技术知识的时代,人类可以很容易地把休闲归为一种精神或存在状态。
(二)从休闲的存在结构的视角出发,出现了几种观点(二)从休闲的存在结构的视角出发,出现了几种观点 • 第一种,休闲是最后剩余之事: • 休闲是一切必要之事都处理完毕,最后剩余的时间里所做的事。这种定义中的休闲是可以计量的,因此受到时间预算分析专家的欢迎。这个方法几乎将休闲视为自由时间、娱乐或游戏。休闲因此成为各种闲暇活动的代名词。
第二种,休闲是一种心灵状态: • 休闲是一种状态、一种态度、一种心智的状况,它无关时间、空间与活动。 • 这种休闲见解,最早由古典休闲观引申而来,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思想,是最具休闲性质的活动,这类活动是人类才能的最佳使用。 • 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也需要一种健康心态,特别观看比赛其实不需要强调政治意识,在紧张节奏下生存的人类需要寻求个人与宇宙和谐境界。
第三种,休闲就是为了休闲: • 只要人们认为是休闲的,它就是休闲。休闲是有功能的,是人格塑造的自由选择活动。 • 休闲本身就是人的需求,是生产的需求,是生活的需求,也是人生的需求。 • 我国体育应该消除耻谈休闲的陋习,大张旗鼓地宣传体育的休闲功能
(三)休闲是放松、娱乐及个人发展的活动 • 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哲(Joffre Dumazedier)提出休闲有不可分的三部分: • 首先是放松:休闲之始,因为需要克服疲劳,消除烦恼。 • 其次是娱乐:提供休闲的转移功能,使我们脱离自己和关注的事情,产生情绪上的愉悦。 • 第三是个人发展:使视野开阔,生命更有意义。
本书定义 • 综合理解上述的观点,本书把休闲的定义归纳为: • 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为修养生息和享受生活而从事的娱乐活动。
六、休闲的效益 • Verduin & McEwen(1984)提出可从休闲参与经验中获得六项体验效益; • 经过同类合并,为下列四项。
(一)生理的效益(Physiological benefits): • 从事休闲活动如慢跑、游泳、打网球等运动,能避免因缺乏运动而发胖或罹患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疾病,定期的肢体动作活动能确保身体的健康。 • 休闲分为两类行为。 A类型行为:(1)具竞争性、攻击性;(2)对时间有急迫感;(3)不安定感。而B类型行为:温和不具攻击性和竞争性、不会有急迫感、无不安定感,此种类型者较能享受闲暇。
(二)心理效益(Psychological benefits): • 具研究约有50%-80%之各类疾病皆导因于心理压力太大,休闲活动对于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疲劳有非常大的助益。 •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认同的欲望,休闲活动提供机会让每个参与者均能从中获得有形或无形被肯定的机会,因此获得成就感亦是其效益之一,对于情绪的缓冲及恢复心态的调适有所助益。
(2)社交效益(Social benefits): • 休闲和社会阶层是有联系的。工业时代以前,休闲是上层阶层的专利,“游手好闲的富人”,休闲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特权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 • 休闲参与的时候,能与拥有相同嗜好的朋友及家人相聚,分享珍贵的情谊与乐趣,并藉此达到社交效益。
(4)教育效益(Education benefits): • 休闲活动提供艺术、人文科学等不同兴趣的体验,可从中学习到新的事物,让人浸淫在吸收新知识,充实生活,提高个人生活的品质并有机会接触社会、甚至宗教、文化等其它领域之事务。 • 艺术活动是休闲活动的一种,因此艺术活动中所具有审美意识与美学价值即成为休闲效益所在。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新价值观 • 休闲、休闲产业,假日、假日经济等名词,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人们面对一年四季数量众多的节假日,不知如何安排。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与“休闲”结合的体育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以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理论和体育休闲文化。
一、休闲具有与劳动相对应的地位 • 休闲的本质是对应于劳动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劳动,必须将劳动者组织到一个社会网络中,以提供服务和产品为目标;而休闲正相反,是以个人生活为中心,使个人体力得以恢复、兴趣得以满足、智力得以提升。休闲可以看作个人的再生产活动,也是保持健康的必要环节。
二、休闲是塑造人的过程 • 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成为人”意味着要摆脱“必需后”的自由;要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要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统一;要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1] • [1]Bammel & Bammel,(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second edition, Wm. C. Brown Publishers, pp.186-196 & pp275-278
三、休闲是维护身体的时间 • 现代社会对时空的高度组织和密集型的生产和学习方式,以及信息社会的高虚拟的室内活动方式,已经使很多城市居民失去了拥有自己身体的感觉。讲一句通俗的话,休闲在家,我们可以不必化妆打扮,可以随便放松。消极的休闲容易使人懈惰,降低身体运动能力。 • 休闲是人体回归其自然状态,消除工作紧张疲劳,恢复其体力和智力(以及情感)机能的人生时段。所以,传统的休闲方式就是闲静下来,使身体好好休息,使机体的劳累和损伤得以弥补;而现代最积极的休闲方式是使工作时得不到活动的身体得到锻炼。
四、休闲是回归自然的行为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休闲的概念引申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来,休闲是指:休养劳动者体力,精力的一种措施,是一种心情或心境,是让让人摆脱繁杂的事务,解脱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从而获得一种宁静安谧的感受。综观对古今中外“休闲”的分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认为休闲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文特性。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工具与技术,而是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1][1]邢哲:《让青年走进积蓄生命活力的港湾》,当代青年研究,1999(3)。
五、休闲是新的生活方式 • 在相当长的年代,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作,生活,也是为了工作。如今,工作时间越来越短,休闲的时间甚至已经超过工作时间,休闲,已经成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 让体育运动的形式进入生产之外的“休闲”,是群体渗及个体的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新生活方式。经济愈发达,休闲时间越多,个人面临的压力愈大,越需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疏导压力和享受快乐的良好渠道。人们将从被动消极的休闲,追求高质量的娱乐休闲;体育方式也从群体的指令性锻炼,过度到个体的主动性锻炼。
第三节 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休闲体育 • 一位哲学家带着学生漫游世界后,坐在郊外一块荒地上说:你们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旷野上的这些杂草。 • 学生们提出各种方法。哲学家说:“你们回去吧,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 • 里旷野地里种上庄稼,可以除掉杂草; • 面对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时间,体育要去占领它,避免了不健康事物的滋生。
一、休闲娱乐体育的特点 • 体育融入新生活方式,它的形式将发生变化。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休闲娱乐体育,可以视为“轻体育”。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它的兴起,标志着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