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第 2 章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 2 章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本章从逻辑代数的基本知识、逻辑门电路的构成及特性出发,介绍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方法;介绍了加法器、译码器等常用芯片的逻辑功能;介绍了加法器、译码器等中规模器件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读者应深入理解基本逻辑运算、逻辑运算规则、逻辑函数的标准表达式、代数化简、卡诺图化简等基本理论;掌握利用逻辑代数知识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掌握用小规模器件设计组合电路的一般过程;深入理解中规模器件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章要点:.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 逻辑函数的化简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 章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2章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

  2.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 本章从逻辑代数的基本知识、逻辑门电路的构成及特性出发,介绍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方法;介绍了加法器、译码器等常用芯片的逻辑功能;介绍了加法器、译码器等中规模器件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读者应深入理解基本逻辑运算、逻辑运算规则、逻辑函数的标准表达式、代数化简、卡诺图化简等基本理论;掌握利用逻辑代数知识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掌握用小规模器件设计组合电路的一般过程;深入理解中规模器件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

  3. 本章要点: •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 • 逻辑函数的化简 • 加法器设计 • 译码器设计 • 计数器设计 • EDA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

  4. 2.1.1 逻辑代数的基本知识 2.1 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 • 逻辑代数是研究逻辑电路的基本工具,是描述输入逻辑变量和输出函数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逻辑代数又称为开关代数或布尔代数,是由英国数学家乔治· 布尔(George Boole)于19世纪中叶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客观事物逻辑关系的数学方法,是按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反映逻辑变量运算规律的数学,主要应用于继电器开关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上。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后,被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和数字系统中,成为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有力工具。 计算机组成原理

  5. 1.数字逻辑信号 • 通常电子系统中都含有模拟和数字两种模块。和模拟电路相比较,在存储、分析或传输信号时,数字电路更具优越性。在数字电路中,常用二进制数来量化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而二进制数正好是用数字1和0来表示的。这里的0和1不是十进制数中的数字,逻辑0和逻辑1不代表数值大小,仅表示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种逻辑状态,这样就可借助复杂的数字系统来实现信号的存储、分析和传输。 计算机组成原理

  6. 2.逻辑电平 • 逻辑代数与普通代数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变量,用代数式描述客观事物间的关系。但不同的是,逻辑代数是描述客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逻辑函数表达式中的逻辑变量的取值和逻辑函数值都只有两个值,即0 和1,称之为数字逻辑。 • 在电路上,可用电子器件的开关特性来实现,由此形成离散信号电压或数字电压,这些数字电压通常用逻辑电平来表示。应当注意,逻辑电平不是物理量,而是物理量的相对表示。在正逻辑体系中,用1来表示高电平,用0来表示低电平。在负逻辑体系中,用0来表示高电平,用1来表示低电平(本书采用正逻辑)。这种高电平和低电平统称为逻辑电平。 计算机组成原理

  7. 2.1.2 常见的门电路 • 1.与门 • 真值表表示的两输入端与门如表2-1所示,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从与门的逻辑关系上可以看出,如果输入端A作为控制端,则A的值将会决定输入端B的值是否能被输出到端口Y。 表2-1 两输入端与门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8. A & Y B 符号表示: • (a)国外符号 (b)国标符号 • 图2-1 两输入端与门逻辑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

  9. 2.或门 • 真值表表示的两输入端或门如表2-2所示,逻辑符号如图2-2所示。 表2-2 两输入端或门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10. A ≥1 Y B 图2-2 两输入端或门逻辑符号 • (a)国外符号 (b)国标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

  11. 3.非门 • 非门可以用反相器电路实现,因此非门又称为“反相器”。真值表表示的非门如表2-3所示,逻辑符号如图2-3所示。 表2-3 非门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12. A 1 Y B 符号表示: • (a)国外符号 (b)国标符号 • 图2-3 非门逻辑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

  13. 5.或非门 • 真值表表示的两输入端或非门如表2-5所示,逻辑符号如图2-5所示。可以利用或非门的输入端A来控制输入端B。当A=0时,(输入信号被反相输出);当A=1时,则不管B的值是什么,Y都为0。 表2-5 两输入端或非门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14. Y ≥1 A B 符号表示: • (a)国外符号 (b)国标符号 • 图2-5 两输入端或非门逻辑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

  15. 6.异或门 • 真值表表示的两输入端异或门如表2-6所示,逻辑符号如图2-6所示。从逻辑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异或门能够用与门、非门和或门来实现。 表2-6 两输入端异或门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16. A =1 Y B 符号表示: • (a)国外符号 (b)国标符号 • 图2-6 两输入端异或门逻辑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

  17. 7.同或门 • 真值表表示的两输入端同或门如表2-7所示,逻辑符号如图2-7所示。 表2-7 两输入端同或门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18. Y =1 A B 符号表示: • (a)国外符号 (b)国标符号 • 图2-7 两输入端同或门逻辑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

  19. 2.2.1 加法器 2.2 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 在数字系统中,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核心都是加法,因此加法器是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元,在逻辑电路中经常使用。 • 半加器和全加器是算术运算电路中的基本单元,它们是完成1位二进制数相加的一种组合逻辑电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

  20. 1.半加器 • 不考虑低位进位的加法器称半加器。 • 设A为被加数,B为加数。本位和为S,本位进位为C,根据半加器的概念得出半加器的真值表如表2-8所示。 • 由真值表可得出本位和S,本位进位C的表达式: 表2-8 半加器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21. 实现半加器运算的逻辑电路 • 如图2-8(a)所示,(b)图为半加器的符号。 图2-8 半加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

  22. 2.全加器 • 半加器只是解决了两个一位二进制数相加,没有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如果要多位二进制数相加,必须同时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这种加法器称全加器。 • 全加器真值表如表2-9所示,表中Ai为被加数;Bi为加数;本位和Si;进位Ci,低位进位Ci-1。 • 根据全加器的概念得出全加器真值表如下页表2-9所示。 计算机组成原理

  23. 表2-9 全加器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24. 由真值表写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

  25. 根据表达式画出全加器逻辑图如图2-9(a)所示,图2-9(b)是全加器的符号。根据表达式画出全加器逻辑图如图2-9(a)所示,图2-9(b)是全加器的符号。 (a)逻辑图 (b)符号 图2-9 全加器电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

  26. S3 S2 S1 S0 CO CO CO CO S S S CO S Σ Σ Σ Σ A A A B B B CI CI CI A B CI A3 B3 A2 A1 B1 A0 B0 B2 3.多位二进制加法电路 • 用全加器可以实现多位二进制加法运算,实现四位二进制加法运算的逻辑图如图2-10所示。图中低位进位输出作为高位进位输入,进位信号是后级向前级一级一级传输的。 图2-10 四位二进加法器逻辑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27. A0 B0 S0 B1 S1 A1 A2 S2 B2 Σ 5 A3 S3 B3 0 3 P 14 4 0 12 1 3 6 Σ 13 0 2 10 3 15 Q 11 3 7 9 CI CO CO CI 4.集成四位二进制加法器74283 • 集成四位二进制加法器74283采用了超前进位方式。74283逻辑符号及引脚图如图2-11所示。 (a)逻辑符号 (b)引脚图 图2-11 4位二进制加法器 74283的逻辑符号、引脚图 思考:结合集成四位二进制加法器74283的引脚图,查阅相关资料请分析设计出四位二进制加法器详细的电路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28. 2.2.2 译码器设计 • 译码器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组合逻辑电路。它的作用是通过对编码的译码,形成相应的控制信号或输出信号,即把给定的代码进行“翻译”,变成相应的状态,使输出通道中相应的一路有信号输出。译码器在数字系统中有广泛的用途,不仅用于代码的转换、终端的数字显示,还用于数据分配,存贮器寻址和组合控制信号等。不同的功能可选用不同种类的译码器。 • 译码器可分为通用译码器和显示译码器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变量译码器和代码变换译码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

  29. 1.变量译码器(又称二进制译码器) • 用以表示输入变量的状态,如2线-4线、3线-8线和4线-16线译码器。若有n个输入变量,则有2n个不同的组合状态,就有2n个输出端供其使用。而每一个输出所代表的函数对应于n个输入变量的最小项。 • 以3线-8线译码器74LS138为例进行分析,图2-12(a)、(b)分别为其逻辑图及引脚排列。其中 、、为地址输入端,~为译码输出端,S1、、为使能端。 • 表2-10为74LS138功能表。 • 当S1=1,+=0时,器件使能,地址码所指定的输出端有信号(为0)输出,其它所有输出端均无信号(全为1)输出。当S1=0,+ =X时,或 S1=X,+=1时,译码器被禁止,所有输出同时为1。 计算机组成原理

  30. 图2-12 3-8线译码器74LS138逻辑图及引脚排列 • 图2-12 3-8线译码器74LS138逻辑图及引脚排列 计算机组成原理

  31. 表2-10 74LS138功能表 + 计算机组成原理

  32. 利用使能端能方便地将两个3线-8线译码器组合成一个4线-16线译码器,如图2-13所示。利用使能端能方便地将两个3线-8线译码器组合成一个4线-16线译码器,如图2-13所示。 图2-13 用两片74LS138组合成4-16译码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

  33. 2.数码显示译码器 • (1)七段发光二极管(LED)数码管 • LED数码管是目前最常用的数字显示器,图2-14(a)、(b)为共阴管和共阳管的电路,(c)为两种不同出线形式的引出脚功能图。 • 一个LED数码管可用来显示一位0~9十进制数和一个小数点。小型数码管(0.5寸和0.36寸)每段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压降,随显示光(通常为红、绿、黄、橙色)的颜色不同略有差别,通常约为2~2.5V,每个发光二极管的点亮电流在5~10mA。LED数码管要显示BCD码所表示的十进制数字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译码器,该译码器不但要完成译码功能,还要有相当的驱动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

  34. (a) 共阴连接(“1”电平驱动) (b) 共阳连接(“0”电平驱动) 计算机组成原理

  35. (c) 符号及引脚功能 • 图 2-14 LED数码管 计算机组成原理

  36. (2)BCD码七段译码驱动器 • 此类译码器型号有74LS47(共阳),74LS48(共阴),CC4511(共阴)等。以CC4511 BCD为例,图2-15为CC4511引脚排列图。 图2-15 CC4511引脚排列 计算机组成原理

  37. 其中: • A、B、C、D — 8421 BCD码输入端。 • a、b、c、d、e、f、g — 译码输出端,输出“1”有效,用来驱动共阴极LED数码管。 • — 测试输入端,=“0”时,译码输出全为“1”。 • — 消隐输入端,=“0”时,译码输出全为“0”。 • LE — 锁定端,LE=“1”时译码器处于锁定(保持)状态,译码输出保持在LE=0时的数值,LE=0为正常译码。 • 表2-11为CC4511功能表。CC4511内接有上拉电阻,故只需在输出端与数码管各段之间串入限流电阻即可工作。译码器还有拒伪码功能,当输入码超过1001时,输出全为“0”,数码管熄灭。 计算机组成原理

  38. 表2-11 CC4511功能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39. 续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40. 在实际应用中,将十进制数的BCD码接至译码器的相应输入端A、B、C、D即可显示0~9的数字。四位数码管可接受四组BCD码输入。CC4511与LED数码管的连接如图2-16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将十进制数的BCD码接至译码器的相应输入端A、B、C、D即可显示0~9的数字。四位数码管可接受四组BCD码输入。CC4511与LED数码管的连接如图2-16所示。 图2-16 CC4511驱动一位LED数码管 计算机组成原理

  41. 2.2.3 移位寄存器设计 • 移位寄存器和数码寄存器不同,移位寄存器不仅能存储数据,而且具有移位的功能。按照数据移动的方向,可分为单向移位和双向移位。而单向移位又有左移和右移之分。 • 1.单向移位寄存器 • 图2-17所示为4位单向右移移位寄存器,由4个D触发器构成。将前一位触发器的输出与后一位触发器的输入相连,将前一位数据移至后一位。在CP移位指令控制下,数据依次由D0输入,经4个CP脉冲,可并行输出Q0~Q3。 计算机组成原理

  42. 图2-17 单向移位寄存器 设输入数码为1101,那么,在CP移位脉冲作用下,其数据移动情况如表2-16所示。可见,当经过4个CP脉冲后,1101四位数据全部移入寄存器中,并从四个触发器Q端得到并行数据输出。再经四个CP脉冲,则由Q3全部串行输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

  43. 表2-12 移位寄存器中数据的移动 同样方法,数据由右输入可构成左移移位寄存器。 上述移位寄存器数据都是串行输入的,事实上,在数据输入形式上还可实现并行输入,左移或右移串行输出而构成多种工作方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

  44. 2.中规模集成移位寄存器 • 将左移和右移移位寄存器结合起来,加上移位控制端,在方向控制信号作用下可构成双向移位寄存器。集成移位寄存器种类很多,功能与前所述相同。它有双向,单向;也有并入/并出、并入/串出、串入/并出、串入/串出;还有四位、八位等类型。图2-18所示是一种功能较强的集成四位双向移位寄存器74LS194。它具有并行寄存,左移寄存,右移寄存和保持四种工作模式,由M1M0端信号确定74LS194的工作模式。  为低电平有效的清零端,DSR为右移串行输入端,DSL为左移串行输入端,D3D2D1D0为并行输入端。 计算机组成原理

  45. CR 1 16 VCC DSR QA QB A 74194 QC B C QD D CP DSL M1 8 9 M0 GND Q3Q2Q1Q0 DSR M1 DSL M0 74194 CR CP D3D2D1D0 • (a) 逻辑符号 (b) 引脚图 • 图2-18集成四位双向移位寄存器74LS194 计算机组成原理

  46. 74LS194功能表见表2-13。由表2-17可以知道,74LS194在 端为低电平时具有异步清零功能。条件下,M1M0=00时,寄存器实现保持(数据)功能;图2-23(b)中QA作为寄存器高位输出,即QAQBQCQD=Q3Q2Q1Q0,M1M0=01时,寄存器实现右移功能,CP作用下,数据由高位向低位移动,右移输入端DSR数据移入Q3;M1M0=10时,寄存器实现左移功能,CP作用下,数据由低位向高位移动,左移输入端DSL数据移入Q0;M1M0=11时,寄存器实现并行输入(预置)功能,并行输入数据D3D2D1D0=ABCD寄存到Q端,时钟上跳后Q3Q2Q1Q0= D3D2D1D0=ABCD。 计算机组成原理

  47. 表2-13 74LS194功能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

  48. 将74LS194各功能端,控制端适当级连,可实现容量的扩展。图2-19所示是由74LS194构成的8位双向移位寄存器。将74LS194各功能端,控制端适当级连,可实现容量的扩展。图2-19所示是由74LS194构成的8位双向移位寄存器。 图2-19 74LS194构成的8位双向移位寄存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

  49. 1.计数器分类 2.2.4 计数器设计 • 计数器是时序逻辑电路的一个基本功能模块。能够实现计数功能的电路称为计数器。它是现代数字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用于对脉冲计数,还可用于定时、分频、数字运算等工作。 • 计数器种类很多,按对脉冲计数值增减分为:加法计数器、减法计数器和可逆计数器。 • 按照计数器中各触发器计数脉冲引入的方式不同,分为:同步计数器、异步计数器。若各触发器受同一时钟脉冲控制,其状态更新是在同一时刻完成,则为同步计数;反之,则为异步计数器。 • 按照计数器循环长度可分为:二进制计数器、八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十六进制计数器、N进制计数器等。也就是不同的计数长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

  50. Q0Q1Q2Q3 CTT CO CTP 74161 LD RD CP D0D1D2D3 CR 1 16 VCC CP CO Q0 D0 74161 Q1 D1 D2 Q2 D3 Q3 CTP CTT 8 9 LD GND 2.同步二进制计数器—74LS161集成计数器 • 74LS161是一种同步四位二进制加法集成计数器。其逻辑符号如图2-20(a)所示,管脚的排列如图2-25(b)所示,逻辑功能如表2-14所示。 (a)逻辑符号 (b)管脚图 图2-20 集成4位二进计数器74LS161 计算机组成原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