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220-276)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220-276). 机体的控制中心。与内分泌系统协同,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 应激 思维、意识、学习与记忆、情感、注意、兴趣、灵魂、意志. 内容安排.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神经、突触、反射弧等 二、人体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三、感受器与效应器. 几个问题. 1 、简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 、什么是神经冲动,如何传导? 3 、神经元之间如何传导信息?什么是递质?有何功能? 4 、 反射弧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简述信息传递过程。.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sask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 (pp220-276)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讲 神经系统(pp220-276) 机体的控制中心。与内分泌系统协同,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 应激 思维、意识、学习与记忆、情感、注意、兴趣、灵魂、意志

  2. 内容安排 •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 神经元、神经、突触、反射弧等 • 二、人体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 三、感受器与效应器

  3. 几个问题 •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 2、什么是神经冲动,如何传导? • 3、神经元之间如何传导信息?什么是递质?有何功能? • 4、反射弧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简述信息传递过程。

  4.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 (一)神经元 • (二)神经胶质细胞 • (三)神经、神经节 • (四)神经冲动 • (五)突触 • (六)神经递质 • (七)反射弧

  5. (一)神经元 • 1、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2、形态结构 • (1)细胞体 • Nissl’bodies:染色显示,是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的混合物,合成蛋白质。 • (2)突起 • 树突:短而多分支,接受刺激的功能,传入纤维 • 轴突:长而少,传导神经冲动功能,传出纤维外膜,神经膜细胞(施旺细胞)保护轴突作用、再生 • 髓鞘:成节排列,朗飞节。磷脂。绝缘并增进神经传导

  6. (二)神经胶质细胞 • 在哺乳类,与神经元的比例为10:1,对神经元的代谢和正常活动重要作用 • 少突胶质细胞:分支少,裹在细胞体外。髓鞘、分层绝缘 • 星状胶质细胞:数目多,功能多。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离子平衡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记忆功能

  7. (三)神经和神经节 • 神经:多个神经元伸出的神经纤维所组成,由结缔组织包裹,外面再围以结缔组织的鞘。 • 一个神经像一条电缆,可含有成百成千并行的神经纤维,外有髓鞘,高度绝缘,传导信息彼此不受干扰 • 神经节:细胞体集中形成,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

  8. (四)神经冲动的传导 • 神经传导是一个需能的代谢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传导。如电流、多米诺骨牌等 • 理想研究材料: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 • 1、离子和神经冲动(轴突传导) • 静息电位:神经未受刺激,处于静态时的电位, • -70v • 动作电位:Na+大量流入和K+大量流出,使膜内外发生极性的变化

  9. 2、神经传导 •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 • 传导过程: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 3、髓鞘和神经传导速度 • 跳跃式传导 1/5000

  10. (五)突触和神经递质 • 1、突触 • 轴突小支末端膨大成小球,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表膜相连处形成 • (1)电突触 • 电突触:2nm,腔肠动物、无脊椎动物。 • 特点: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直接通过,速度快;传导没有方向之分,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传导给另一个。 • (2)化学突触 • 2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宽约20~50nm的缝隙 • 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实现神经冲动传导机制:Ca、Ach • (3)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11. (六)神经递质 • Ach • 外周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神经递质 • NAD • 脑中常见,兴奋作用 • 多巴胺、血清素、5-HT、 • r-氨基丁酸(GAGB-)、甘氨酸- • 帕金森病

  12. 作用机制: • 1、离子通道的改变 • 2、启动第二信使,cAMP 或cGMP,改变突触后膜的极化程度 • 神经调质:调节神经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和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离子通道或启动第二信使。 • 内啡肽,有缓解疼痛、振奋情绪的作用。

  13. (七)反射弧 • 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神经系统的基本工作单位。 • 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 • 效应器:发生反应的器官或细胞 • 感觉—中间—运动

  14. 二、人体神经系统 • (一)中枢神经系统 • (二)周围神经系统 • (三)内脏神经系统

  15. (一)中枢神经系统 • 1、脑脊膜和脑脊液 • 2、脊髓 • 3、脑 • 脑的进化趋势:大脑日益发达、小脑也越来越重要、中脑则相对变小,重要性降低

  16. 1、脑脊膜和脑脊液 • (1)硬膜及形成的结构:硬脊膜、硬脑膜、硬膜下腔,大脑镰、小脑幕 •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乙状窦、窦汇、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 (2)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池、蛛网膜粒 • (3)软膜、脉络丛

  17. 2、脊髓 • 功能:反射与传导。 • 脊髓的外形: •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两对前后外侧沟、脊髓圆锥、颈膨大、腰骶膨大 • 脊髓节段的划分:颈8、胸12、腰5、骶5、尾1 • 脊髓节段与脊柱节段的对应关系: • C1-4与同序数椎骨相同,C5-8和T1-4高一位,T5-8高两位,T9-12高三位,L1-5平对第11和12胸椎。S和C平对第1腰椎

  18. 脊髓的内部结构 • (1)中央管 • (2)灰质 • 前角:前角运动细胞(α细胞、γ细胞),内侧群:颈肌和躯干肌。外侧群:四肢肌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前角的内侧,肢端肌位于外侧;伸肌和展肌位于前角的外周,屈肌和收肌位于深部;同一关节的屈肌和伸肌常位于同一或相邻脊髓节段内;前角内还有中央核,仅见于颈段和腰骶段,为支配膈肌的核团和副神经脊髓核。 • 后角: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 侧角:中间内侧、外侧柱。 • 灰质连合。

  19. 上行传导束 • 薄束和楔束: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 脊髓小脑后束(单个肌的张力变化):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 • 脊髓小脑前束(整个肢体运动的信息):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 • 脊髓丘脑束: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20. 下行传导束 • 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 • 皮质脊髓前束 • 红核脊髓束 • 前庭脊髓束 • 顶盖脊髓束; • 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网状结构。

  21. 3、脑 •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感觉区和运动区 • 联络区——语言与记忆 • 记忆、推理、学习、想象、心理活动等高级的智慧活动都是依赖于联络区的 • 丘脑:感觉整合中心 • 网状激活系统: • 下丘脑:内脏机能的重要控制中心

  22. 边缘系统:脑桥前部、大脑和丘脑的边缘部分(海马体和杏仁体),由控制情绪的功能。边缘系统:脑桥前部、大脑和丘脑的边缘部分(海马体和杏仁体),由控制情绪的功能。 • 中脑: • 小脑:调节各级肉的活动,以保持动物身体的正常姿势。 • 脑桥:联系和整合的环节,呼吸中枢 • 延髓:活命中枢,呼吸、心搏、吞咽、咳嗽、喷嚏、呕吐

  23. 小脑的功能 • 1、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 2、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 3、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24. 端脑的外形 • 3缘:上缘、下缘、外缘。 • 3面: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 3沟:外侧沟、中央沟、环状沟。 • 3极:颞极、枕极、额极。 •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25.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1.第一躯体运动区(motor area):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 2.第一躯体感觉区(somesthetic area):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 3.视区(visual area):距状沟周围皮质。 • 4.听区(acoustic area):颞横回。 • 5.平衡觉区: • 6.嗅觉区: • 7.味觉区: • 8.语言区(linguage area):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26. (二)周围神经系统 • 成对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 1、脑神经 • 12对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官、肌肉和腺体 • 2、脊神经

  27. (三)自主神经系统 • 分配到心、肺、消化管及其他脏器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调节体内环境条件,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 特点:不受意志的控制

  28. 三、感受器和效应器 • 神经系统传导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至中枢(脑、脊髓),经过计算后,再由中枢发出指令至效应器,使生物体发生相应的反应。 • 感受器:接受外界和体内刺激的器官,包括感觉细胞和附属结构 • 效应器:接受神经中枢的指令对刺激发出反应的器官 • 神经系统、感受器、效应器、再加上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行动保证了生物体的内稳态。 • 单细胞生物的整个身体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能接受光、热、电、化学等刺激而发生反应 • 多细胞动物有专门的感觉细胞和由感觉细胞构成的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

  29. 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是指对感受器最为敏感,其所需强度较小的刺激。 • 光感受器:370~740nm,声16~20000Hz机械振动波, • 一般,感受器的结构和机能分化愈高,其敏感性和特殊性也明显,有利于集体对刺激走出精确的反应。 • 2、感觉阈值 • 阈强度: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低于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或面积(皮肤的触觉)

  30. 3、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 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变为感觉神经元上的动作电位的作用换能作用 • 每一种感受器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光能、机械能、声能、化学能——电能。发生器电位或感受器电位,与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比例,二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频率又与发生器电位成比例。 • 4、感受器的适应 • 当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少。

  31. 物理感受器 • 1、触压感受器:指尖、口唇、乳头等部位的皮肤中,裸露的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触觉感受器)、环层小体(深部压力感受器) • 2、本体感受器:肌肉、腱、关节的张力和运动 肌梭 • 3、热感受器:皮肤、舌 • 4、平衡和听觉 耳蜗内的毛细胞、前庭器(半规管) • 5、视觉和光感受器 视锥细胞(颜色)、视杆细胞(暗视) • 6、化学感受器:味觉和嗅觉(味蕾、嗅觉细胞)

  32. 效应器 • 1、肌肉与肌肉收缩 • 骨骼肌、皮肤肌、神经肌肉接头 • 骨骼肌结构(运动终板) • 运动单位:一个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 肌肉收缩(单肌收缩) • 过程: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 • 全或无反应

  33. 收缩的总和:第二个动作电位在第一个反应完成之前被触发,张力的增加可以叠加,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反应。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收缩的总和:第二个动作电位在第一个反应完成之前被触发,张力的增加可以叠加,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反应。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 • 强直收缩:速率足够的快,单收缩变得模糊,肌肉张力达到最大 • 肌紧张:身体的许多肌肉,常常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张力。 • 肌肉的收缩机制 •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肉收缩的过程 、肌肉收缩需要Ca的参与、 • 肌肉收缩是个耗能的过程、快收缩和慢收缩(保持动物正常姿势) • 2、色素反应、生物发光等其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