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229 Views
從精神分析探討 《 玻璃動物園 》 Laura 的角色型塑與人格養成. 姓名:陳欣霓 學號: 9853040. 問題意識 與研究動機. 擁有 善於 交際的 父母 ,為何 Laura 的個性 會如此內向 , 躲 在自己的世界 裡 ? 這 樣子的人格是如何 養成呢? 作 者 在構思角色性格時,又是用什麼樣的背景去型 塑 Laura 的 呢 ? 關鍵 詞: 《玻璃動物園》、 Tennessee Williams 、溝通恐懼、人格形塑、自卑. 溝通恐懼.
E N D
從精神分析探討《玻璃動物園》Laura的角色型塑與人格養成從精神分析探討《玻璃動物園》Laura的角色型塑與人格養成 姓名:陳欣霓 學號:9853040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 擁有善於交際的父母,為何Laura的個性會如此內向,躲在自己的世界裡? • 這樣子的人格是如何養成呢? • 作者在構思角色性格時,又是用什麼樣的背景去型塑Laura的呢? • 關鍵詞:《玻璃動物園》、Tennessee Williams、溝通恐懼、人格形塑、自卑 1
溝通恐懼 • 「高溝通恐懼者不喜歡和別人互動,不積極主動與別人建立關係,給別人的吸引力較低,往往成為團體中的孤獨者。」(王政彥1991:73) • 生活習慣:經常有顫抖、緊握雙手、神情緊張不安等表現。 • 學習態度:母親送Laura上商業學校之後,她因為太過於緊張,無法正常的學習,甚至嘔吐在地板上,自此之後便拒絕上學。 2
溝通恐懼 • 人際關係:在公眾場合不和任何人交談,也沒有人來和她攀談,可以想見Laura沒有朋友,人際關係等於零。 • 心理特質:不敢和母親溝通,說出她真正的想法與處境,只好選擇欺瞞。 • 職業選擇:溝通恐懼的人通常會盡量避免需人際溝通的工作,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Laura沒有工作。 3
家庭的影響 • 父親的離去:根據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一個女孩最初的愛戀對象是她的母親,而後將會轉移到父親身上,最後轉移至他人,但Laura在尚未將對父親的愛戀轉移至他人身上時即失去了父親。 • 幼小的心靈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甚麼,同時也會對不健全的家庭感到自卑,行為變得保守、思想變的悲觀,且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 4
家庭的影響 • 母親的期望:Amanda一心一意的想把Laura嫁出去,姑且不論Amanda的動機為何,這樣子的行為勢必對Laura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 父母對孩子使用的詞句與態度是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工具之一,而性別刻板印象不只導致社會對女性有著較負面的看法,也使得女性的自信心較男性低落。 • Laura在社交上的差勁表現,是否可以視為來自於淺意識裡對母親的反抗呢? 5
家庭的影響 • 家人的爭執:可以想見Laura的父親必定與Amanda有過許多次的衝突才選擇離家出走,父母爭吵的高分貝在她心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陰影。 • 每當Tom與Amanda爭吵不休時,壓力與焦慮都會一次次排山倒海的向Laura襲來,對內心造成難以想像的負荷,Laura的性格與思考也就不可避免的更趨向於負面、悲觀。 6
自卑 • 「通常一個母親,在命運賜給她一個體弱多病或有其他缺陷殘障的孩子時,往往會由於其不公平的缺陷,而設法加以補償,加倍的愛她,甚至是過分溺愛。」(Freud2004:164)「對被寵慣的孩子而言,疾病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當他們害病時,他們會比往常更受到關顧。」(Adler1988:109) • 自卑情結通常會造成兩種結果,其一是自卑反自大,其二是懷疑自己、不自信、自閉。溝通恐懼、單親家庭等因素造成自尊心低落,更進一步的加強了她的自卑情結。 7
認知治療 • 「認知治療法就是利用這種主觀的、偏差的負面認知來加以糾正和調整,改變個人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增加自我肯定,以提高自信心,減低焦慮或恐懼。」(王政彥1991:228) • Jim對Laura進行了所謂的認知治療。劇末,面對Jim給予的強大打擊,她勇敢的挺了過來,面露微笑,脫胎換骨。第七幕中,Jim不斷的給予Laura鼓勵、稱讚。心愛的人給予自己許多的正面肯定,甚至吻了自己,這對Laura的內心無疑是一場大革命。 8
結語 • 儘管無從得知劇作家在寫作時,內心對於Laura真正的想法,但本文試著以不同的角度去看這齣劇,把Laura當成真實存在的人物去探究她種種行為背後的成因。也許因為所學不夠專精與成熟,使得文章略嫌無病呻吟、過度揣測,卻希望可以藉此找到另一種詮釋Laura的方法。 9
參考書目 • 王政彥。1991。《溝通恐懼:面對人際溝通的焦慮與害怕》。臺北:遠流。 • 李素楨。2010。〈一位女瘸子重構「障礙與性/別」演出的行動知識〉。《應用心理研究季刊》48:79-99。 • 吳齊殷,陳易甫。2001。〈家內暴力的成因與後果:以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究季刊》11:69-91。 •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季刊》11:25-44。 • 島田一男著,陳中玉譯。1992。《女性深層心理》。臺北:新雨。 • Adler, Alfred著,黃國光譯。1988。《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 • Burger, Jerry M.著,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臺北:揚智。 • Butler, Pamela著,黃慧鶯譯。1994。《女性自我肯定》。臺北:希代。 • Freud, Sigmund著,楊韶剛譯。2004。《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臺北:百善。 • Freud, Sigmund著,吳康譯。1998。《精神分析引論新講》。臺北:桂冠。 • Leader, Darian著,龔卓軍譯。1998。《拉岡》。臺北:立緒。 • Phares, E. Jerry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4。《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