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50 Views
中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 178990915 电话 : 18981539788 E-mail: jksyf@163.com. 中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E N D
中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E-mail:jksyf@163.com
中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 三、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 • 四、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 他从逻辑学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 1.最初,所有的儿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为。 • 如:把你的手放在婴儿的手掌中,他将会抓握。这些最初的行为都是本能的,是儿童建立其最初的图式的基础。
2.随后的发展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2.随后的发展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 最初这种学习是通过偶然的方式进行的,以后是通过有目的的试误进行的。 • 3.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的“思维”开始萌芽。 • 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具体而言: • 1.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 2.思维仍然是原始的,体现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两个特点。 • 3.只注重状态。如将牛奶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中,学前儿童会忽视倾倒这一过程,仅仅注意起始状态(一个容器中的牛奶)和结束状态(另一个容器中的牛奶)。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具体而言: • 1.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 2.能通过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 3.自我中心的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的方向发展。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 1.命题之间关系 •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 4.可逆与补偿 •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 5.思维的灵活性 •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 • 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 进入中学以后,每个学科几乎都要求中学生发展自觉的观察力,而且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 对事物观察的精确度是与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 • 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 此外,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也逐渐增加。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 由于思维的发展和思维参与到观察中去,中学生的观察逐渐变得全面和深刻。 • 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能够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能够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既能进行全面观察,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重点观察。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 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 进入中学后,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材内容,独立地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 能逐步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主动选择良好的识记方法等。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 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加深以及言语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意义识记得到了发展。 • 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初中以后,中学生的意义识记就超过了机械识记,并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相反,机械识记运用得越来越少,其效果也越来越差。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 初中学生在抽象记忆发展的同时,具体形象记忆也在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慢于前者; • 到了高中时期,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而具体形象记忆则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还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还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 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 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三、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 • 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时常会遇到一些矛盾问题,比如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易与父母产生矛盾; • 充满活力和激情,对新鲜事物充满情趣,却又缺乏自控能力,易违反纪律,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相矛盾;
开始认识自我,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使主观愿望与现实生活相矛盾;开始认识自我,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使主观愿望与现实生活相矛盾; • 渴望友谊,但内心产生封闭、孤独感,这些矛盾常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组统计资料和数据:美国一家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全国每10名少年儿童就有一人患有心理疾病,比例为10﹪;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公布的报道说:不到15岁的少年儿童中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在发达国家多达5﹪-15%,发展中国家也呈上升趋势;我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近几年调查发现,有各种精神不健康现象的儿童却占全市儿童总数的20﹪左右。让我们来看一组统计资料和数据:美国一家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全国每10名少年儿童就有一人患有心理疾病,比例为10﹪;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公布的报道说:不到15岁的少年儿童中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在发达国家多达5﹪-15%,发展中国家也呈上升趋势;我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近几年调查发现,有各种精神不健康现象的儿童却占全市儿童总数的20﹪左右。
中学生的整体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中学生的整体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 • 首先,中学生是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时期,该时期中学生的心理既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的幼稚和天真,又多少带有青年人的自立与成熟,表现为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心理特征。 •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日趋复杂,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逐渐失去了童年时代的天真和幼稚,不太轻易将自己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这就是心理闭锁现象,这是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表现。
再次,青少年心理的过渡性表明他们心理的不成熟性,这也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时常出现波动,有时甚至好走极端,这种动荡心理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一味想摆脱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另一方面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太少造成的。再次,青少年心理的过渡性表明他们心理的不成熟性,这也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时常出现波动,有时甚至好走极端,这种动荡心理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一味想摆脱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另一方面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太少造成的。 • 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是指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智慧品质及性格等特征的全部思想和情感,表现为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1. 自我观察的特点 • (1)进入中学后,由于身体的迅猛发展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观察了解自己的意识有了较大发展。 • 随着身体的成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多,中学生的成人感也逐渐发展,注意力开始从外界转向自己,他们有时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或默默思考,他们关心自己胜过关心他人。
(2)自我观察日益准确和全面,他们有时下定决心并干好某件工作,有时凭借自己的理智和情感做一些在成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2)自我观察日益准确和全面,他们有时下定决心并干好某件工作,有时凭借自己的理智和情感做一些在成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 • 所有这些都表明青少年学生对自己有较清楚的了解,并有较强的自信。
(3)自我观察侧重于身体的外部形象。 • 由于处于中学生的青少年学生要经过两性的相互远离和继之而来的两性吸引这两个阶段,所以中学生都对自己的相貌、仪表等外部形象格外关注。他们常常为自己的相貌、身材而忧心忡忡或得意洋洋。中学生之所以在镜子面前消磨许多时光,或者装束过分的注意,常常不是出于自负,而是由于担心,他们希望自己的身材和仪表令人满意,却往往要求过高而不符合实际。
2. 自我评定的特点 • 自我评定是自我观察的深化,他是在观察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能力和品质好坏的判断或估量,他也包括对社会行为准则、社会道德等复杂社会现象的自我认识和判定。
(1)自我评定的目的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为了进行有效的活动,中学生常常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价,以确立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自我评定的目的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为了进行有效的活动,中学生常常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价,以确立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2)中学生的自我评定能力落后于评定别人的能力,他们常对自己的优点评估过高,而对自己的缺点不愿意承认。所以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当受到批评时常感到委屈。
3. 自我监控的特点 • 自我监控是人的心理活动能动性的表现。是指个体依据情景线索对其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控制和调整。 • 他既能遏制不符和目标需要的活动机能,又能激发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活动机制,他是人由他律性转向自律性行为的过程。
中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童年的那种喜怒无常的现象已经消失,立志与自律的成分日趋增多。中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童年的那种喜怒无常的现象已经消失,立志与自律的成分日趋增多。 • 中学生开始由以前的主要依赖他人受人支配开始慢慢的转向依靠自己,自作主张。他们已经不太情愿的无条件的接受别人支配,而在努力争取自主行动,他们常常乐意自己去独立完成某项任务而不愿听大人们的唠叨,即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也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但中学生的自控能力的发展还不完善,他们有时也会感情用事,控制不住自己而出现一些过失行为。
4. 中学生学生自我完善的特点 • 自我完善是自我认知的最终目标,他是在自我观察、自我评定、自我监控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不足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和完善自己,使自己尽量减少失误和过失,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人。 • 人的自我完善是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教育来实现的。
(1)中学生的自我完善首先表现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1)中学生的自我完善首先表现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 中学生的思想虽然略显幼稚和天真,但毕竟是他们为自己设计的美好蓝图,他们向往上大学、当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向往自己将来能为社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向往自己成为时代的英雄等等。
(2)中学生的自我完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 (3)中学生的自我完善还表现为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不断增强。 • 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增强使中学生更加相信自己凭能力可赢得在同学中或社会上的地位,从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作用和意义。 • 中学生自我完善的动机虽然强烈,但自我完善的能力还处于初级水平。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幼稚和简单,而且表现在他们的毅力和耐心不足。
四、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 1. 中学生的情感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 情感的两极性是情感体验中的两种极端属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紧张和松弛,激动和平静,强和弱,情感的两极性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乐极生悲)。
每个人的情感都有两极性,但是中学生的情感的两极性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中学生的情感来得快,去得快,情感的转变也快。在学习上,一旦取得好的成绩,就情绪高涨,劲头十足,甚至目空一切,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万一成绩不好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认为自己确实不是学习的料,从而放弃努力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每个人的情感都有两极性,但是中学生的情感的两极性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中学生的情感来得快,去得快,情感的转变也快。在学习上,一旦取得好的成绩,就情绪高涨,劲头十足,甚至目空一切,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万一成绩不好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认为自己确实不是学习的料,从而放弃努力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两同学之间本来亲密无间但因为一句话而大动干戈,反目为仇;做事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三分钟的热血”,自信心不足,行为容易失控。两同学之间本来亲密无间但因为一句话而大动干戈,反目为仇;做事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三分钟的热血”,自信心不足,行为容易失控。 • 青少年学生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在激情状态下常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做出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出有因,这在青少年犯罪中屡见不鲜。
2. 具有较大的冲动性 • 中学生的情感富有冲动性,这与他们情感的两极性是紧密相关的。中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可能由于激动而忘乎所以,可能由于愤恨而违法乱纪,但对产生的后果顾及很少。 • 这种情感冲动,一方面是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性亢进造成的, • 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有关。青少年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并努力改变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和不尊重。
这种争强好胜,常常基于一种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之上,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筹,盲目自我崇拜,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这种尊严受到损害,就会焦躁不安,爆发出攻击性行为,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这种争强好胜,常常基于一种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之上,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筹,盲目自我崇拜,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这种尊严受到损害,就会焦躁不安,爆发出攻击性行为,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力量。 • 其实这种盲目自尊近乎一种虚荣,在强烈虚荣心的支配下,青少年对外来刺激的承受力逐渐减弱。一旦有不良刺激出现便会做出令人惊诧的事情。
3. 情感的闭锁性 • 中学生的情感虽有冲动外露的一面,但也有不愿向别人吐露内心秘密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把有些内心体验深深地埋藏起来不随意向别人表露,这就是情感的闭锁性。 • 青少年的情感十分复杂,他们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了解自己的隐私,这种矛盾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
许多观点、看法、体会想说却又羞于启齿,不说又憋得难受,于是就有了一种倾诉交流的最好方式——写日记。许多观点、看法、体会想说却又羞于启齿,不说又憋得难受,于是就有了一种倾诉交流的最好方式——写日记。 • 它不仅能够使青少年尽情倾诉自己的酸甜苦辣,发泄自己的感情,而且不易被人发现,起到一种自我安慰的作用。
4. 情感的模糊性 • 青少年的情感有时热烈而敏感,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深刻和稳定,但常常又把握不住感情的“度”,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往往分不清交情和爱情,分不清英雄气概和哥们义气等。这常常给他们带来许多不安和烦恼。 • 例如,如果仅把对某异性产生好感即当成“爱情”,一旦遭到拒绝,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更重要的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甚至因长期的抑郁而引发精神疾病。
因此,中学生应当正确把握自己的感情,不要意气用事,也不要小题大做胡思乱想,应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因此,中学生应当正确把握自己的感情,不要意气用事,也不要小题大做胡思乱想,应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应该了解这一阶段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便能够正视自己、了解自己、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的情感既乐观向上,又稳定平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使自己能够顺利从花季少年走向成熟,做一个体魄健全、心理健康、富有爱心、有益于社会的人。
中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 三、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 • 四、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欢迎访问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E-mail:jksyf@163.com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