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18 Views
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杨少军. 目 录. 1. 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2. 我省信息化发展情况. 3. 我省信息化未来发展思路. 4. 县域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信息化时代逐步走向成熟.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工业和信息化时代.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中叶. 以电机为代表电气化时代. 18 世纪中期.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大机器工业时代.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1 、信息化的概念内涵.
E N D
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杨少军
目 录 1 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2 我省信息化发展情况 3 我省信息化未来发展思路 4 县域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信息化时代逐步走向成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工业和信息化时代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 以电机为代表电气化时代 18世纪中期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大机器工业时代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1、信息化的概念内涵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2、信息化的主要框架 信息资源 信息网络 2 3 信息技术应用 1 信息技术产业 4 7 5 信息化人才 6 信息安全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3、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 信息化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引擎 3. 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4. 信息化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手段
二、我省信息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围绕建设“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我省始终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始终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实施,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局面。 1、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 98% 94.4部 1923.5万户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51万公里 移动电话用户 固定电话用户 电信光缆总长度 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700万户,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本实现。 Click to add Text
2、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省信息技术产业以2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 2011年全球主营业务收入 9119亿元 同比增长24.2% 软件业务收入1329亿元 增长45.7% 5家企业进入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7家企业进入软件百强,10家企业进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济南市被工信部授予全国第2个“中国软件名城”。
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04 经济领域 • 国家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等试点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 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 • 服务业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03 01 02 政务管理领域 社会事业领域 城市服务领域 • 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 • 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试点、社区信息化进展顺利 • 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外网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 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业务协同取得显著成效
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数字证书推广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面向质监、工商等重点行业共发放数字证书超过100万张。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建成运行,互联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行,80%的省直部门、市级和县级政府开展了门户网站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渐成规模,形成了中间件、安全服务器、密码产品及隔离设备等特色安全产品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安全咨询、测评、外包服务的专门机构。
5、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省市县各级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 1 2 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开通 3 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加强
我省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 资金投入不足,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协调 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有待提高
三、我省信息化未来发展思路 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领先行列,部分地区和行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45%,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8,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万亿元,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的区位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实现由信息经济大省向信息经济强省的跨越。
1、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 2、着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3、着力打造电子商务发展新优势。
2、推动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化 积极落实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实施物联网发展“5412”工程。继续加强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发展10家以上骨干企业跻身国内物联网百强。 智能工业 智慧农业 智能电网 继续深化 智能物流 智能交通 智能矿山
3、抓好信息技术与农村融合 积极推进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着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一批涉农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加强农业领域市场信息化建设,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改造完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站,提升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
4、推动“智慧山东”建设 认真总结“无线城市”试点工作,公布示范工程、重点技术产品和服务目录,研究制定智慧山东建设指导意见,启动全省“智慧城市”建设。 在社区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农村)建设,建立街道和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构建高效快捷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信息化。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各重点经济区域平稳较快发展。
5、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5、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深化“三网融合”国家级试点工作,推进双向进入业务商业化运营。优化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光纤到户”试点示范。积极做好济南市国家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申报后续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市积极开展三网融合。研究制定推进三网融合的扶持政策,引导培育三网融合产业发展。联合省广电、通信、建设等部门,制定出台规范我省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配套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促进共建共享。
6、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 围绕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深化电子政务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 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通过绩效评估推动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建设。依托各级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将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推进基于五大基础数据库的共享与应用试点,启动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力争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新突破。
7、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快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新的增长点。 促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产学研协同攻关,力争尽快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和标准。 进一步放大济南软件名城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几千人级规模软件企业。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2 3 原则要把握,善于抓住关键环节 思想要重视,勇于正视困难和问题. 措施要得力,敢于“啃骨头”破难题
(一)思想要重视,勇于正视困难和问题 困难和问题 1 2 3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思想认识不到位 体制机制不完善
(二)原则要把握,善于抓住关键环节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动信息化建设 把握好 以下关键 3、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 4、通过信息化应用拉动新兴产业发展 5、大力抓好培训工作
(三)措施要得力,敢于“啃骨头”破难题 工业强县 信息兴县 产业振兴,信息先行 新农村建设,信息带动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 农村信息化 发展战略 发展思路 发展重点
1、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 1、把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方法和重点工作 2、培育、储备一些重点项目 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 3、强化服务,创新商业模式 4、吸引信息化人才
2、发展农村信息化 1 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2 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3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4 搭建农村电子政务 5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