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87 Views
海洋文化主題 融入社會領域的教學. 黃綉媛 博士. 一、前言. 台灣扼西太平洋海運交通樞紐,擁有豐富海洋資源,惜因受到昔日時空背景的限制,遂行封鎖性的海防政策,未有合宜的海洋教育 , 遑論認識海洋對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幸好近幾年我國政府深切體認到:唯有重視海洋教育,培育具備海洋素養的公民,才能永續經營海洋資源,繁榮我國海洋科技、產業與文化 。.
E N D
海洋文化主題 融入社會領域的教學 黃綉媛 博士
一、前言 • 台灣扼西太平洋海運交通樞紐,擁有豐富海洋資源,惜因受到昔日時空背景的限制,遂行封鎖性的海防政策,未有合宜的海洋教育,遑論認識海洋對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 幸好近幾年我國政府深切體認到:唯有重視海洋教育,培育具備海洋素養的公民,才能永續經營海洋資源,繁榮我國海洋科技、產業與文化。
2007年3月制定國家海洋教育政策方針,並積極推動大學、中學及小學各級學校實施海洋教育,同年《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應政策之需要而出爐。本課綱強調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進而奠定海洋台灣的深厚基礎。[1]2007年3月制定國家海洋教育政策方針,並積極推動大學、中學及小學各級學校實施海洋教育,同年《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應政策之需要而出爐。本課綱強調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進而奠定海洋台灣的深厚基礎。[1] [1]參見:《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修訂稿2007年1月3日頒布。電子文獻參見:http://203.68.253.130/~nature/master/1/13/13-75.htm
中小學海洋教育的目標與主題軸 教育目標:培養親海、知海、愛海的觀念與態度 五大主題軸: 1.海洋休閒:水域休閒、海洋生態旅遊 2.海洋社會:海洋經濟活動、海洋法政 3.海洋文化:海洋歷史、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 4.海洋科學:海洋物理與化學,海洋地理地質、海洋氣象、海洋應用科學 5.海洋資源:海洋食品、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二、海洋對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海洋經濟產業 海神信仰 因航海活動充滿冒險,因此祈求海神庇佑的信仰即成為重要的心靈依託,如媽祖信仰 海外活動與文化交流 藝文創作 海洋 透過書寫或繪畫海洋,將海洋美好的意像傳達給人們,或者是省思人類對海洋的所做所為 漁業、鹽業、造船業、船舶海運業、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科技以及觀光產業 海洋是不同地區人群來往與貿易的通路,海外活動促成不同族群的接觸與文化交流
重要的海洋文化主題 • 海外移民史 • 海外探險與新世界發現 • 海外貿易與文化交流 • 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 • 南島民族的海洋文化
三、「海外移民史」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三、「海外移民史」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人口遷徙是人類歷史上常見的活動,大規模移民潮的出現反映的是社會、經濟、政治的劇變,而跨地域人口流動更帶來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效應。 • 以下舉例說明之…
三-(一)古希臘人的移民活動 • 西元前八至六世紀間,由於希臘本土山多平原少、耕地不足是人口外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頻繁的海外貿易也帶動人口外移的廣大效應。 • 海外移民的航線,一條是沿愛琴海東岸北行到達黑海南岸移民,另一條航路是西行經由克里特島,往西地中海區域殖民。 • 希臘新殖民地廣布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形成「泛希臘世界」。
三-(一)古希臘人的移民活動 • 希臘人海外移民造成的影響: • 因航海移民而找到的新航路,也成為希臘人進行海外陶器貿易的重要商路 • 加深對地中海區域的地理認識,如發現有海峽通道讓地中海可通向其它海域,於是希臘人開始稱呼地中海為「內海」,其它的海域則稱為外海 • 海外殖民地也成為希臘文化傳播的重鎮。
三-(二)明清~近代華人的移民活動 • 以閩、粵地區的居民為例,向海外移民的主要推力以經濟因素為主,戰亂期也會促成人口大量遷徙。 • 在1840年前華人海外移民人口約100至150萬人左右,移出地以東南亞沿海的商業城鎮為主。 • 近代華人海外移民的新世界 • 鴉片戰爭後至1910年代,海外移民人口高達700至900萬人,移民地區從南洋延伸到美洲、澳洲,甚至歐洲、非洲部分地區。
三-(三)、南島民族的移民活動 • 在距今約6000年前,南太平洋的南島民族開始活躍於海上遷徙活動,他們藉由星象、海流、海象、風向、鳥類飛行等自然徵兆去設定或修正航道,駕著獨木舟從一個島嶼航向另一個島嶼。 • 文化人類學家認為:對於尚未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傳說就是他們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傳說內容本身就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
三-(三)、南島民族的移民活動 • 台灣原住民祖先的渡海來台的傳說: • 達悟族有祖先從南方巴丹島渡海到蘭嶼島 • 卑南族傳說其祖先因颱風從菲律賓漂流到台灣,進而定居於台東海岸平原 • 花蓮阿美族的傳說包括有:祖先是太古海島的男神,帶著妻兒乘坐木船到花蓮沿海;或說祖先原居蘭嶼,再跨海到火燒島,但因居住不適又跨海到台灣的台東海岸居住 • 噶瑪蘭族有一則傳說提到:祖先原住在三賽(Sunasai)地區,有三兄弟因耕地不足而想遷往他處,於是打造舟船出航,最後到達台灣
四、「海外探險與新世界發現」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四、「海外探險與新世界發現」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海外探險活動,足以了解人類航向充滿危險海域的精神動力,以及來自經濟需要或社會、政治驅力的各種混合因素。 • 海外探險活動也有助於瞭解人類活動範圍,以及其對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大影響。 • 著名事例: 「維京人的海外探險」、「鄭和下西洋」以及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的海外探險」。
四-(一) 鄭和下西洋 • 十五世紀上半葉明朝帝國派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所代表的意義,中、西方解讀觀點的不同: • 西方研究者的觀點:「鄭和下西洋」標幟了中國人邁進印度洋、非洲東海岸探險的時代,也有人稱之為中國稱霸海上的時代。然而,中國何以停止此項航海壯舉?對其後歷史發展有何深遠的影響? • 國人的解讀多半偏向:政治外交意義遠大於航海通商或探險的意義
四-(一) 鄭和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力 • 1.擴大中國對南洋與印度洋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即所謂的「聲威遠播」 • 2.擴大中國的海外貿易圈,範圍遍及東南亞、印度洋及非洲東海岸 • 3.促成華僑移民東南亞,中華文化得以傳播到東南亞 • 4. 增進國人對海外世界地理文化的認識,例如,隨鄭和航海的費信所著《星槎勝覽》,就紀錄下所到國家的種種風土民情。另一位隨行的馬歡,同樣地將所經歷國家的航路、海潮、地理、政治、風土、人文、物產、交易、動植物等狀況紀錄下來。
四-(二) 大航海時代 • 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是歐洲人積極向海外探險的時期,史家稱之為「大航海時代」或「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 海外探險的主要動力→重商主義下尋找通往亞洲貿易的新航路。 • 海外探險的最大收獲就是新航路與地理大發現,自此以後,西歐各國相繼大舉向美洲大陸、環印度洋及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商貿據點與殖民地爭奪戰。 • 歐洲海權國家的海外貿易及拓殖範圍遍及全球,故而讓十七世紀的臺灣成為荷、西各國角逐的對象而登上世界舞台。
海外探險與新世界的發現 (三)歐洲人海外探險的影響: 1.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 2.海權國家競相擴張海外商業殖民地→ 建立廣大海外市場 全球經濟體系逐漸成形;並且產生「哥倫布大交換」效應 A.動、植物跨洲移植→如美洲玉米、馬鈴薯、甘薯等作物 養活眾多的歐、亞、非人口 B.人口跨洲遷移→數以百萬的歐、非人口大量移往美洲 C.致命病毒的跨洲傳染→如歐洲人將天花病毒帶 入美洲,讓美洲原住民喪命殆盡。
四-(三) 維京人的海上探險活動 • 原居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維京人,是善於造船航海且具備冒險強悍性格的海洋民族,由於土地資源的有限及寒冷的氣候,促使他們積極向海外拓展尋求新天地。
四-(三) 維京人的海上探險活動 • 從8~12世紀之間,維京船活躍於北海、波羅的海、北大西洋海域,進行商貿及殖民擴張,範圍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島、諾曼第(今法國西北部)、丹麥、冰島、格陵蘭。東達俄羅斯,南達黑海沿岸。 維京人因通商及建立殖民地或殖民政權,而與各種不同的民族接觸,包括北歐系民族、不列顛民族、法蘭西民族、斯拉夫民族、羅馬人 維京人的文化核心是造船、航海,但最終有不少維京人信仰了基督教。
五、「海外貿易與文化交流」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五、「海外貿易與文化交流」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跨海通商帶來的效益並不止於物質的互易,更大的影響層面是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 古希臘人活躍於地中海地區經商,在海外建立的商業殖民據點,也成為希臘文化傳播的據點。海外商貿據點,就成為希臘文化傳播的據點。 • 希臘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眾多的商貿重鎮,當殖民城邦建立後,神廟、劇場隨之建立,有知識的教育家也踏進來,因此海外商貿據點,就成為希臘文化傳播的據點。 • 希臘人向海外大規模的經商或移民,所帶來的文化交流效應就是加速「希臘化」世界的形成,以及「希臘化」文化的發展。
華人的海外通商與文化交流 • 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條件: • 造船、導航技術進步 • 工、商經濟繁榮,生產技術及生產力均高 • 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主動向海外招商 宋朝政府主動往海外招商的做法,經常是遣使到貿易對象國,贈以絲綢之禮來誘導外商至華貿易
1.宋、日貿易促進文化交流:如器物、書籍的交流;禪宗文化與茶文化東渡日本。1.宋、日貿易促進文化交流:如器物、書籍的交流;禪宗文化與茶文化東渡日本。 2.華人往東南亞經商,見識當地的風土民俗。 3.中國與阿拉伯人的通商與文化交流: 如香藥文化的交流,伊斯蘭教傳入中國 4.明清時期中、日貿易與文化交流:如媽祖信仰傳入日本。
海外貿易與文化交流 事例:媽祖信仰傳播至日本 図1 日本所在の古媽祖像一覧(2006年6 月現在)(藤田明良氏,2006年12月による)
「迓媽祖」風俗畫 媽姐揚(ボサアケ)圖 弘化版『長崎土産』22丁b 25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1.唐代: 廣州港設有「市舶司」, 重要航路「廣州通海夷道」即「海上絲路」 • 2.宋代的港口、航路及造船航海技術的突破: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近代海上帝國(海權國家)的興起,必須掌握三個條件: • 掌握重要港口:船舶停靠、貨物的吞吐、轉運與 補給。 • 掌握海運交通動脈:安全、便捷的航道 • 掌握船舶海運航行權 • 歷史見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在亞洲競逐的事例,以及臺灣做為亞洲航運及貿易轉運站的重要性。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葡萄牙商船的航路是沿著南大西洋海岸而行,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船隻先在葡人掌控的印度果阿港( Goa)裝運胡椒香料,再前進到葡人的商貿殖民地滿剌加(麻六甲)裝載香料,接著航向廣東沿海的澳門殖民地,以澳門做為對中國、日本貿易的前進據點。 1 2 3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西班牙的航線則是從大西洋繞過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再橫越太平洋到達其商貿據點馬尼拉。西班牙掌控這條航路,讓他們得以載運墨西哥殖民地的白銀去換取中國所產的絲織商品,再賣到歐洲大賺其利。這條航路被稱為「太平洋的海上絲路」,而馬尼拉是西班牙與中國貿易的轉運站。西班牙佔領北台灣的主因,就是要串起馬尼拉經台灣到日本貿易的南北商路航線。 1 2 3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荷蘭船往遠東的航線與葡萄牙人略同,只是更為偏南。荷蘭東印度公司先在爪哇的巴達維亞設立大本營,做為聯繫印度與摩鹿加群島香料貿易的據點;進而與葡國爭奪澳門據點,但因事以願違,故轉而奪取台灣,以做為連結東南亞、中國與日本多邊貿易的轉運據點。這是因為可以穿越全年無休的盛行西風帶,還可避開葡國海軍。 1 2 3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以清領及日治時代為例:1860年以前台灣的海外貿易對象主要是中國,海峽兩岸以帆船運送商品到對岸的貿易港口,但在1860年台灣開港後走向國際市場。 • 英商「道格拉斯汽船公司」與華商的帆船海運競爭。 到底這過程發生什麼事??
當時英商開闢的黃金航線 • 日本據台初期,英商仍繼續經營香港至華南以及香港至台灣(淡水、安平)的航線。惟以台灣總督府採取獨佔東亞海域航權的政策,故銳意開闢四通八達的海運網絡,以航線並行、包抄及削價各種方式,和英商競爭東亞航運權,儘管英商也曾以運費降價方式回應日方,但終究不敵而退出台灣到華南的航運市場。
日治時代台灣對外海運航線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編, 《臺灣の海運》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昭和5[1930] ,頁13附03頁。
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六、「港口、船舶及海運航線」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臺灣在亞洲航運及貿易轉運站上的優越地位: 台灣具有天然良港並居西太平洋貿易航線上的樞紐地位,十六世紀以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循著新航路前往亞洲貿易,這些國家發現台灣在航運地位的優勢,故而競相爭奪台灣,以做為對中國、日本與東南亞貿易的轉運中心。
台灣成為東亞地區貿易的轉運站 大陸 蔗糖、瓷器、絲織品 日本 銀、硫磺 歐洲、 波斯 台灣 鹿皮、米、蔗糖 東南亞 香料(胡椒) 、鉛、錫 十七世紀東亞地區貿易關係圖 黃綉媛老師設計 製作 歐洲、波斯
七、「南島民族的海洋文化」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七、「南島民族的海洋文化」主題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 南島民族多居四面環海的島嶼,生活文化的產生與海洋息息相關。
七-(一) 美拉尼亞人 • 「美拉尼西亞人」的造船與航海文化及相關的信仰儀式: • 「舷外撐杆」的平衡設計 • 造船及新船下水典禮結合巫術信仰 圖片來源: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102 經典雜誌
七-(二) 蘭嶼-達悟族人 • 拼板舟、漁團組織、漁撈文化、漁曆、「飛魚祭」,相關儀式及敬重海洋的信仰與觀念。 • 遵守「魚獲夠吃即可,不須過度捕撈的原則」,好讓海洋生物得以休養生息。 圖片來源:http://blog.citytalk.tw/?p=7608 Citytalk
八、結語 • 講述海洋文化主題對歷史教學的幫助: • 1.有助於銜接、會通本國史與世界史。 • 2.有助於連貫歷史與地理的教學 • 3.有助於進行跨地域的文化比較 • 總之,多一點海洋史的或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才能夠更周全的看到人類歷史活動的面貌。 • 期待跨領域的學術合作,得以建立以海洋文化為主軸的課程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