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90 Views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江西省儿童医院 黎莲英. 静脉输液的历史. 1628 年 William Harvey 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1656 年英国医师 Christopher Wren 和 Robert 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入狗的静脉内的,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831 年,苏格兰医师 Thomas Latta 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入病人静脉,补充丢失的体液 , 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 静脉输液的历史. 输液针头经历了三个阶段:
E N D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江西省儿童医院 黎莲英
静脉输液的历史 • 1628年William Harvey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 1656年英国医师Christopher Wren和Robert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入狗的静脉内的,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 1831年,苏格兰医师Thomas Latta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入病人静脉,补充丢失的体液,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
静脉输液的历史 输液针头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代:尼龙铁针头头皮针。 • 第二代:一次性头皮式钢针。 • 第三代: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几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几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 • 我院于1990年最先在手术室使用,当时使用的是由浙江乐清医疗器械厂生产的直式套管针,1994年PICU病房开始使用德国贝朗静脉留置针,2000年在新生儿及普通病房开始推广,至2002年住院部基本取代了头皮针。 • 目前我院使用的是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第Ⅱ代(Insyte)和第Ⅳ代( Intime-Ⅱ)产品。
一、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 减轻病人的痛苦,保护病人的血管。 • 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 为抢救危重患儿开放一条有效可靠的静脉通道,可按时给药。
二、静脉留置针应用范围 • 静脉给药、输液、输血: • 留置针型号不同,流速有差异。24G流速19~25ml/min;22G流速33~36ml/min;20G流速55~65ml/min;18G流速76~105ml/min;16G流速220ml/min。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能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围手术期输液、静脉高营养等。
采取血标本: • 可间断多次采取血标本。石丹琴研究表明,在静脉留置针内采取血标本,对检验结果无影响。李彩虹等研究在留置针中滴血采取血标本比抽血法采取血标本检验结果更可靠,无一例产生溶血(抽血法标本溶血率9.2%)。
外周动、静脉换血 • 胸腔闭式引流 • 硬膜下穿刺、鞘内注射
三、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 留置针选择: • 其型号有24G、22G、 20G、 18G、16G不等。在满足静脉输液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小型号的留置针,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我院儿科一般选择24G,手术病人选用22G。
血管选择: • 选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同时还要结合患儿的年龄、血管的显露情况、个人操作习惯决定。在选择四肢浅静脉中,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输液,因上肢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手背至肘部静脉〈95ml/min,肘部至肩部静脉100~300ml/min,锁骨下静脉1~5L/min,上腔静脉2~2.5L/min,而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较上肢慢,静脉瓣多,输液时液体和药物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上肢时间长,容易发生静脉炎而影响静脉留置时间。下肢静脉输液时建议抬高肢体20~30°。
操作方法 • 洗手、备物, • 将一次性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与留置针相连,排气后备用。 • 剃头,消毒皮肤,转动针芯315°。 • 取下针头保护帽,检查针尖及套管尖端是否完好, • 左手绷紧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持针翼与皮肤呈15~30°角度穿刺,见回血后降低持针角度再缓慢进针0.2cm,以确保软管在血管中,将针芯退出少许,慢慢将套管送入静脉内,拔出针芯,敷贴固定穿刺部位,记录穿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