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69 Views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漢字偏誤分析淺探 : 以母語非漢語者為例. A Polite Study. Prof. Lin Domizio presenter: Hui-Mei Yang Shu-Yuan Wang July 5th, 2008. 前言. 母語以拼音為主的學生在學習第二外國語-中文時,除了在發音、語法方面的問題外,最大的困難就是認讀與書寫漢字。 ( 葉德明, 1980)
E N D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漢字偏誤分析淺探: 以母語非漢語者為例 A Polite Study Prof. Lin Domizio presenter: Hui-Mei Yang Shu-Yuan Wang July 5th, 2008
前言 • 母語以拼音為主的學生在學習第二外國語-中文時,除了在發音、語法方面的問題外,最大的困難就是認讀與書寫漢字。(葉德明,1980) • 大多數的學生因未掌握好漢字書寫的基本功夫容易妨礙中文學習的進度,也容易影響學習的興趣。 • 本文以調查與分析偏誤為主,未來將就研究結果再進一步導出更具效果的漢字教學策略。
前人研究-漢字教學研究 在現有的文獻之中,研究者多採用兩種方式 • 一是通過測驗獲取描述性的數據 • 二是通過問卷調查反映學習者對漢字學習的認知,進行推論性的分析。
通過測驗獲取描述性的數據 • 葉德明《漢字錯誤調查分析》(1986) • 陳玉、郭雯琪、杜紀壽惠、周美宏的《第二語言習得期末報告漢字偏誤及教學法研究》(2006) • 李蕊的《聲旁規則性對不同漢語水平留學生形聲字輸出的影響》(2005)
通過問卷調查反映學習者對漢字學習的認知,進行推論性的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反映學習者對漢字學習的認知,進行推論性的分析 • 1987年,葉德明教授在任教的台灣師範大學對外籍學生作了一項調查,主要內容以抽取該校國語中心教材內的基本漢字,按六書分類。讓學生標明所見漢字辨認上的難易度。 • 印京華(John Jing-hua Yin)的《美國大學生記憶漢字時使用的方法──問卷調查報告》(2003)
實驗數據兼問卷調查 • Chuanren Ke〈Effects of Strategies o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mong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1998)
前人研究-心理學 奧素伯(Ausubel,1964):「教學生已經知道的東西,因為教學生知道的東西對他才有意義。」 沙奇(Sachs,1967):「只有以實際行動書寫或參入對該字結構原理及各部分意義的了解才能增強記憶。」 福德(Foder,1975)提出「觀念學習」(Concept Learning)即「認知能力」-內在的自我組合能力。 總合以上,如果學習者在一開始學時漢字時,有正確的觀念引導啟發,加上與實際事物關連,可使其內認知過程清晰達學習效果
設計與實施 1.實驗物件:舊金山市州立大學中文102、中文103學生共7位。他們皆為非亞裔學習者。 2.實驗內容:測驗+問卷 1)測驗: 測驗依據: a. 為了使實驗更具有針對性,本研究搜集了前人研究所歸納的學習者易犯的書寫錯誤; b. 實驗的漢字必須為被試所學過,受試的學生至少在舊金山市州立大學中文系有一個學期以上的中文學習經歷。教材均為培生教育出版集團pearson education. inc出版的《中文天地Chinese Link》;
設計與實施 測驗材料:結合以上兩種材料,從中隨機抽取單音節詞與雙音節詞共15個。 測驗目的:找出受試者書寫時易犯的漢字篇誤。作為受試者漢字學習中問題的直觀反映依據,測驗結果是本次調查的重心。
設計與實施 2)問卷: -問卷內容:訪問受試者如何學習漢字,學習漢字是否使用一些策略,如何克服在學習漢字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問卷目的:調查受試者在漢字學習 中所採用的學習策略,並將受試者的學習方式與其測驗結果結合,分析認知對於漢字的記憶的影響。
設計與實施 3.實驗過程: 1)在未告知情況下,對受試者進行漢字測驗。由實驗者用標準普通話發音,被試將所聽到的單音節詞或雙音節詞寫在紙上; 2)如受試者聽辨不出所測驗的字時,實驗者使用適當的英語作為提示,以確定受試者知道所寫單詞的意思; 3)完成15個單詞的聽寫後,再請受試者填寫問卷。
結果分析 • 葉德明教授所整理的「錯字分類表」(1980) 1) 筆畫錯誤:缺少筆畫、多寫筆畫、該出頭儿而未出頭儿、不該出頭儿而出頭儿 2) 筆畫的移位或變形:移位, 變形 3) 部首錯誤:缺少部首/聲符, 擅加部首, 同部首字之混淆, 異部首字之混淆, 顛反字, 部首移位 4) 取代:形似取代, 同音取代/音似取代, 5) 自創字:合體字, 非字, 假字 *非字:不是漢字的字根,字根與字根之間也不合漢字的組字規則。 *假字:是漢字的字艮,但是字根之間不合漢字的組字規則。
結果分析 • 漢字偏誤主要收集來源為實驗時測驗被試者的15個單音節及雙音節詞,及學習者平時在作業及課堂試驗中所出現的偏誤。 • 本研究總共整理分析157個漢字偏誤 ,但其中不包括重複出現的偏誤。
結果分析 • 本研究觀察到學習者在書寫漢字時,大多不依照漢字筆畫順序,並且缺少對八種基本筆形的認識。 • 一般學習者反而像是使用“想像”的方式“畫出字。
結果分析 • 同樣的在不清楚漢字組成的部件時,自創字發生的機率也就升高了。
結果分析 • 研究同時發現,受試者在書寫漢字時,尤其是聽寫考試時,易受到所聽到的“字音”的影響,從而發生缺少部首或聲符/形符、擅加部首、同部首字之混淆和異部首字之混淆等部首上的偏誤。 • 例如:“功”寫成“工”;“起”只寫了“走”;“兩”個的“兩”多加了人字旁成了“倆”;“聞”寫成“開”;“談”成了“淡”;“餃”成了“烄”;“晚”變成“絻”等偏誤。
結果分析 • 學習者在顛反字和部首移位上的偏誤出現的情況不太高,在研究的157個字中,只發現把“想”寫成“ ”的情況。 • 學習者受到“字音”的影響還牽移到使用同音或是字音相似的字取代正確的字。例如:“場”和“常”;”雨“和”魚“; ”夏“天成了”下“天;”餃“和”叫“; ”視“和”是“等。
結果分析 • 受試者在筆畫的移位或變形上的偏誤雖不多,但主要原因便是由於對筆形和筆順知識的匱乏。比如”機”成了 “ ”和“”;“筷”寫成了“ ”; “萬”成了“ ”。
結果分析 • 有些偏誤類別非只屬單一類別 -同時具異部首之混淆及缺少筆畫: “謝”V.S.“ ” -同時缺少了部首及筆畫: “機”寫成“ ” • 單純依靠測驗的結果是無法準確判定偏誤的類型的。例如,將“什”寫成“休”的受試者可能犯了多寫筆畫的偏誤,但也有可能是形似取代,或者是同部首字之混淆,從而使研究者無法做客觀的判定。
結果分析 • 問卷調查--詢問受試者在學習漢字時所採用的策略,以及他們遇到漢字書寫上的困難時所使用的策略。 -記憶漢字的各個部首部件; -編造故事; -採用重複攻勢:重複書寫,反複看讀漢字,重複聽錄音等; -使用字卡來幫助學習和記憶。
結果分析 • 對於部件和部首的概念仍然是模糊含混的,沒有透徹理解形旁的含意,就容易出現部首偏誤,如:“談”和“淡”;“機”和“幾”等。 • 聽錄音來記憶漢字時,將同音字或近音字混淆的機率就相應增加。例如:“夏”和“下”;“雨”和“魚”。 • 漢字字卡對於漢字字義或許有效,但在漢字書寫或辨別上無太大幫助。
建議 • 受試者從初學漢字開始,並未專門經過漢字基本筆畫與衍生筆畫的認識與反覆操練,所以他們對漢字書寫基本知識的認識、辨別、理解從而內化為知識的過程是相對缺失的。 • 加入認知心理學,漢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顯而易見且筆畫少而有實用意義的字著手。例如基本部首。再逐步進入常用但筆畫稍多的字。即認識一個字根,即可認識一系列的字。
建議 • 當學習者對部件的含義還未充分理解時,根據認知心裡學理論,教師有必要將一些常用或容易產生偏誤的部件蒐集起來,對部件的意義作重點講解。學習者在理解了部件的含義之後,對於整字的理解和記憶將有顯著的效果。
建議 • 講故事方式對於記憶漢字確有幫助,同時也能幫助漢語教師針對學習者的偏誤找到對應辦法。 • “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