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98 Views
第 8 章 网络舆论传播. 引 论. 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下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无论是新闻学、传播学,还是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法学都在从各自的学科视角探讨网络舆论的相关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在促使我们如此关注网络舆论问题呢?.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互联网传播符合舆论多元化的现实
E N D
引 论 • 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下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无论是新闻学、传播学,还是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法学都在从各自的学科视角探讨网络舆论的相关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在促使我们如此关注网络舆论问题呢?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互联网传播符合舆论多元化的现实 • 陈力丹认为,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大众媒体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正如《南方周末》的负责人所说的,办《南方周末》是在解一道“三元方程”,这三元是:是否符合政策环境、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新闻人的理想且对得起历史。身处这样的过渡时期,普通人如果想要进行表达,很难在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上自由实现。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为183万个。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增长到 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网络舆论的超强影响力已经凸显 • 网络舆论第一次引起世界的瞩目始于1998年的美国“德拉吉报道”。 •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年”。 • 案例:孙志刚事件、山西省镇平县假华南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新余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事件、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等。 •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网络舆论已经引起官方的重视 • 2003年胡锦涛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看到《互联网信息择要》后,次日便就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 • 继胡锦涛总书记去年与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对话后,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8日也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聊天。仅人民网“有话网上说”栏目开设半年来,就有17位省委书记或省长回复了网友留言。据媒体统计,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30个省(市、区)106名官员,以及23个中央单位的30名官员先后与网友互动。
二、网络舆论的定义 • 所谓网络舆论,是在网络空间产生并传播的、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 • 网络舆论的舆论主体是所有使用互联网的公众,他们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带着“面具”在网络上发言,同时,网民的个体意识和主动参与传播意识更强,他们无处不在,对所触及的社会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网络舆论的特征 • 形式崭新、性状复杂的舆论主体。匿名性与虚拟性;泛化与分散; • 五色杂陈、包罗万象的舆论客体。与社会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客体远远要丰富、复杂得多,这一新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和“把关人”力量在网络传播中的削弱两方而共同作用的结果。 • 形成迅速、不易掌控的舆论自身。即时性、情绪化。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 • 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 • (1)网络舆论是民意的“晴雨表”,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舆情、体察民意。 • (2)网络舆论是公众的“助听器”,有利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 (3)网络舆论是社会的“粘合剂”,有利于扩大公众的参与权和公民社会建设。 • (4)网络舆论是监督的“千里眼”,有利于促进透明度的提高和社会良性发展。 • (5)网络舆论是道德“风向标”,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 • 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 (1)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假信息、谣言的“扩音机”,导致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 • (2)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消解社会凝聚力的“分离器”,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 (3)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对社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4)网络舆论有时可能会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宣言书”,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失衡。
知识延伸: 1、网络舆论与个人隐私 • 2006年2月,一网友在网上贴出了一组一女子踩死小猫全过程的视频图片,天涯、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迅速传播,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的震动。有网友甚至将虐猫女头像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寻找线索。不到6天,被怀疑和虐猫事件相关的三个人的个人资料被网友公布。 • 2006年4月,一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并在网上私自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五千字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随后一网友发布“铜须”的照片和视频并贴出“江湖追杀令”,短短几天内,追查此事的人数达到数万。网友查实并公布了“铜须”的真实身份、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受到网友的责骂和羞辱。
知识延伸: 2、网络舆论暴力 • 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多数网民通过网络言语和现实行为对网络最新事态中的当事人表达非理性的基本一致意见,从而造成人格侵权的不公正力量。 • 1、网络舆论暴力的主体是多数网民。 • 2、引发网络舆论暴力的是网络最新事态,包括私人事件和公共事件。 • 3、网络舆论暴力的形式是网络言语和现实行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网民表达对网络最新事态的意见,是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的延续与扩散。 • 4、网络舆论暴力的性质是不公正。 • 案例:“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五、网络舆论引导 • 江泽民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网络舆论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好舆论对社会的监督作用。 • 陈力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现在不想把舆论导向作为专门问题。舆论导向不是学术,是政治要求;舆论是自然存在的意见形态,社会的意见是多元的,舆论也是多元的,非要把社会的意见有目的、有计划的向一种意见趋同,是不对的。舆论一律不正常,舆论多元才是正常现象。” • 思考:网络舆论应不应该引导?
五、网络舆论引导 • 要实现网络舆论的合理健康发展,宏观上要实现社会作为,具体可从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和网络伦理的引导入手;微观上要实现媒介作为,加强主流网站的引导与调控。 • (1)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管 • (2)网络伦理的引导 • 卢梭:“所谓舆论,就是社会成员不自觉的道德状态。” • (3)加强主流网站的引导与调控 思考:网络舆论应该如何引导?
六、网络舆论监督 1、网络舆论监督的定义: •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民众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对社会管理者行使管理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
六、网络舆论监督 2、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 (1)监督主体的广泛性; • (2)监督平台的多样性; • (3)监督方式的匿名性; • (4)信息充分的交互与整合; • (5)个体利益的非直接关联性。
六、网络舆论监督 • 3、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 (1)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虚假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六、网络舆论监督 • 3、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 (2)网络舆论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论较为突出,这容易引发网络舆论监督中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进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并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
六、网络舆论监督 • 3、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 (3)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六、网络舆论监督 4、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措施: • (1)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 (2)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之间的互动,并着重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 (3)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一方面不断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服务商也要加强行业自律。
课堂讨论: • 问题1: • 网络是作为“公共领域”、“自由信息表达平台”、“信息自由交流媒介”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公众对它有着很高的期许——“话语权的获得”、“民主的表现”、“网络民意”等等。 • 然而当网络舆论显现出暴力的指向和后果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怀疑在这样的公共领域,我们用话语权究竟在是在表达民主,还是在滥用民主?如何让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发挥出很好的效果而不是以“暴力”的形式威胁社会控制?
课堂讨论: • 问题2: • 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10年。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适德秩序;谴责者也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