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04 Views
台灣常見的鳥類. 台灣常見的鳥類. 金胸椋鳥. 學名: Cosmopsarws regius 英名: Golden-Breasted starling 分佈:非洲索馬利亞到坦尚尼亞的東部。 習性:全世界 椋鳥科計 106 種,其外形亮麗,性情機警,遇外來侵襲時,會以啁啁的哨聲示警。一般群集於草原或灌木叢中,以覓食小果實為主,並大量捕食昆蟲 。. 白耳畫眉.
E N D
金胸椋鳥 • 學名:Cosmopsarws regius英名:Golden-Breasted starling分佈:非洲索馬利亞到坦尚尼亞的東部。習性:全世界 椋鳥科計106種,其外形亮麗,性情機警,遇外來侵襲時,會以啁啁的哨聲示警。一般群集於草原或灌木叢中,以覓食小果實為主,並大量捕食昆蟲 。
白耳畫眉 • 中文名稱:白耳畫眉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英文俗名:Taiwan Sibia科別:畫眉亞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白耳畫眉,為台灣特有種。同屬有7種,分布於喜馬拉雅、雲南西北部、中南半島的山岳地帶和蘇門答臘之高地。在台灣大抵分布於中海拔山林,尤其常見於海拔2,100~2,500公尺附近,為高山性鳥類;冬季會降至數百公尺之低海拔山區避寒,為普遍的留鳥。
夜鷺 • 鄉土名:暗公、暗公鳥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英文俗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科別:鷺科 棲息地:河谷溪澗區夜鷺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也廣泛分布於歐、亞、非三大洲 。夜鷺顧名思義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夜間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或昆蟲等。
畫眉 • 鄉土名:花眉學名:Garrulax canorus 英文俗名:Hwa-Mei科別:畫眉亞科棲息地:農田丘陵區畫眉為台灣特有亞種。尚有二亞種,一在大陸長江以南至華南沿海,西達雲南東部,另一則於海南島。畫眉在台灣隔以台灣海峽,長久以來其形態與體質,演化成和大陸種不同之特徵。四百年來在台灣,畫眉名稱,亦由其音之演變,而成為亞種名之『花眉』。
翠鳥 • 學名:Alcedo atthis英文俗名:Common Kingfisher科別:翡翠科棲息地:河谷溪澗區翠鳥在台灣為普遍之留鳥,常出現在平地至低海拔之河川、溪流、池塘及溝渠地帶。雄鳥的嘴為黑色,腳為紅色,頭上至後頸為暗綠色而有光澤,密布淡藍色斑點。眼先至耳羽橙紅色,前後方有白斑,喉為白色,胸以下為橙色。
綠繡眼 • 鄉土名:青笛學名:Zosterops japonica 英文俗名:Japanese White-eys科別:繡眼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綠繡眼常被稱為〝青笛〞或是〝青笛仔〞,這乃是取其綠色的形態與生態而得名的。分布地除台灣外,亦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南部。在台灣,分布於低海拔至平地,最高曾在廬山海拔1,000公尺處有觀察記錄,為普遍的留鳥。
鳳頭蒼鷹 • 鄉土名:粉鳥鷹、打鳥鷹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英文俗名:Crested Goshawk科別:鷲鷹科 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鳳頭蒼鷹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大抵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性極兇猛,除捕食蛙類、蜥蜴、小型鳥類外,有時亦捕食較大型的烏鴉、啼雞,甚至赤腹鷹、領角鴞等猛禽,又為家禽粉鳥之剋星,故有粉鳥鷹之稱,亦作打鳥鷹。
環頸雉 • 鄉土名:雉雞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英文俗名:Ring-necked Pheasant 科別:雉科 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環頸雉為台灣特有亞種。其特徵為白色頸圈在前頸部份,大約中斷三公分。目前在台灣屬於稀少的鳥類。在中部清泉崗附近偶爾可見,嘉南、高屏等地的甘蔗園或蕃薯園,以及東部山坡地、草地,也可見牠們的芳蹤。
藍腹鷴 • 鄉土名:華雞、哇雞、山雞學名:Lophura swinhoii英文俗名:Swinhoe's Pheasant科別:雉科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藍腹鷴昔日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是很普遍的鳥類。過去與帝雉同列於國際動物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現已除名,降級為瀕危物種。牠們通常棲息於原始闊葉林或樹林邊緣,大抵於晨昏時覓食活動。主食昆蟲、植物嫩芽、漿果或是種籽等。
紅冠水雞 • 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英文俗名:Moorhen科別:秧雞科棲息地:湖泊沼澤區紅冠水雞的分布,北自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中國大陸、海南島,東至日本、台灣,西及印度、錫蘭等地。近似亞種分布至南北美洲、非洲、馬拉加西等,範圍相當廣泛。紅冠水雞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棲息於水邊草地、水田、河畔草中,亦見於農耕地、草叢裡。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後期常見組成小家族群,喜在茂密的水草叢中穿梭。飛不高,且很少飛翔。多活動於清晨和黃昏,以水生小動物、昆蟲、水生植物之葉片或種籽為食。
小燕鷗 • 學名:Sterna albifrons 英文俗名:Little Tern科別:鷗科棲息地:海岸溼地區牠們是唯一在台灣本島繁殖的鷗類,尤其在大肚溪口,出現的族群數量相當龐大,為普遍的過境鳥與夏候鳥。小燕鷗在彰濱工業區附近、溪口南岸、火力發電廠與污水處理池一帶之水域覓食生活。
戴勝 • 鄉土名:墓坑鳥、臭婆娘學名:Upupa epops 英文俗名:Hoopoe科別:戴勝科棲息地:海岸溼地區雖然牠們在地上奔跑快速,但飛翔卻不快。喜歡捕食蠅、蜘蛛、煌蟲、蚯蚓,或蜥蜴等小動物。金門人稱戴勝為墓坑鳥,因牠們常棲息或營巢於破墓穴(按閩南語墓穴音為幕坑)而名。也因為牠們常在墳地出入,故金門人認為戴勝是一種不吉祥的鳥類。
綠啄木 • 學名:Picus canus英文俗名:Gray-headed Green Woodpecker科別:啄木鳥科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棲息於針闊葉混合林或闊葉林,很少見其深入針葉林中。多單獨活動,有時亦在地上取食,尤其在倒木上活動較多。鳴聲和大赤啄木很難區別。繁殖期鳴聲較頻繁,且會互相追逐,雌雄共同營巢於高樹幹上,並不利用舊巢。
棕背伯勞 • 學名:Lanius schach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Shrike科別:伯勞科 棲息地:農田丘陵區棕背伯勞分布於平地至丘陵地帶,最高曾在霧社附近海拔1,150公尺處有觀察記錄;牠們和大卷尾、白頭翁、紅嘴黑鵯等,可以說是台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代表性鳥類。具有模仿聲音之能力,常單獨站立於木樁或電線上,發現食物,如蝗蟲、蚱蜢、螻蛄、甲蟲或蜥蜴、青蛙之類,即急促俯衝捕捉然後飛回原處啄食。性凶猛,嘴爪銳利,也常攻擊綠繡眼等小鳥,並將之撕裂啄食。
喜鵲 • 鄉土名:客鳥學名:Pica pica 英文俗名:Magpie科別:鴉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在台灣喜鵲分布於西部南北平原或低山區,為不普遍的留鳥。棲息於農耕地帶或村落郊區;常成對或成群在田野覓食。為雜食性鳥類,以大型昆蟲、蜥蜴、雛鳥、卵或果實為食。牠們常以樹枝或竹枝在尤加利樹、木麻黃等高樹上,甚至在高壓電塔上營巢,其直徑達60~100公分的大型球形巢,出入口則在側面。
鉛色水鶇 • 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英文俗名:Plumbeous Water Redstart科別:鶇亞科棲息地:河谷溪澗區在台灣普遍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在高海拔地方,曾於松泉崗海拔2,490公尺處,日新崗2,600公尺附近有觀察記錄。常見活動於溪邊岩石、枯木上及附近的電線、屋頂;有上下拍動或展開尾羽習性。大抵單獨或成對出現,雄鳥的紅褐色尾羽極明顯。覓食水邊小昆蟲。營巢於岩壁隙縫或樹洞,以鮮苔、草莖葉為
黃嘴角鶚 • 學名:Otus spilocephalus英文俗名:Spotted Scops Owl科別:鴟鴞科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黃嘴角鶚,為台灣特有亞種。雌雄羽毛同色;小腿的中部以上覆被羽毛。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大抵單獨活動,白天休息於樹洞或濃密樹叢中,而在夜間掠食。飛翔無聲,以野鼠、小鳥或大型昆蟲為食。牠們和一般貓頭鳥一樣,眼大、臉盤向前,少動眼球,頭部能轉動180度看後方。獵殺小動物時使用前後各二趾之腳趾和銳利的趾爪。
黑枕藍鶲 • 學名:Hypothymis azurea 英文俗名:Black-naped Blue Flycatcher科別:鶲亞科棲息地:農田丘陵區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低山區或丘陵地帶,棲息於雜木林、果樹林或竹林,多活動於濃密且蔓藤糾結之叢林裡,性活潑好動,飛翔快速卻不遠飛,常棲止於小樹枝上,發現飛蟲則追捕獵食。鳴聲清脆宏亮。營巢於小樹枝椏上,極精緻,呈倒錐形,以細草根、草葉、樹皮纖維或或苔蘚構成,外壁以蜘蛛網編織而成。
白耳畫眉分佈於喜馬拉雅,雲南溪北部,中南半島的山岳地帶和蘇門答臘之高地白耳畫眉分佈於喜馬拉雅,雲南溪北部,中南半島的山岳地帶和蘇門答臘之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