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气象物候

专题. 气象物候. 第一课时. 气象物候. 气象 :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 : 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 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气象物候. 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 、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 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 3 、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课文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气象物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 气象物候 第一课时

  2. 气象物候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3. 气象物候 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

  4. 看云识天气

  5.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 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课文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6. 阅读·交流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 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7.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一、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8. 阅读第三节,完成表格: 名称 形 状 天气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天气晴朗 卷积云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像鳞波 积云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像棉花团 高积云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 像羊群

  9. 阅读第四、五节,完成表格: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高层云 像毛玻璃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下降 雨层云 布满天空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马上就会下暴雨

  10. 阅读第六节,完成表格: 晕 华 虹 霞

  11.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二、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2.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三、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以课文第二部分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13.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14.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三、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 文章的其他部分还有类似的语句,请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5.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16.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 【答】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17. 盘点收获,收藏经验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方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18. 卷 云 返回

  19. 卷积云 返回

  20. 积 云 返回

  21. 高 积 云 返回

  22. 卷 层 云 返回

  23. 高 层 云 返回

  24. 雨 层 云 返回

  25. 积 雨 云 返回

  26. 日 晕 月 晕 返回

  27. 返回

  28. 速读·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 • 说一说你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呢? • 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29. 《大自然的语言》 • 1-3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 • 4-5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6-10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 • 11-12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0. 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 首先是纬度(南北) •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 •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主 次

  31. 思考·质疑: • 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 课本第45页问题二 《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32. 课外作业:1.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2.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

  33. 第二课时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34. 赏读诗歌 明意悟旨 从《塞下曲六首(其一)》、 《凉州词》、《塞下曲》、 《惠崇〈春江晚景〉》四首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与同学研读 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所写自然景象的特征; 2 这样的景象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35.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6.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其中的“晓”和“宵”,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肃然起敬。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时,楼兰王贪图财物,屡次杀害西汉往来的使者,傅子介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这句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其中的“晓”和“宵”,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肃然起敬。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时,楼兰王贪图财物,屡次杀害西汉往来的使者,傅子介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这句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 【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7.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意】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赏析】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38. 【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行到暗示。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而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尽而意未尽。

  39. 【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40. 寻找物候 探究成因 • 你能找出各首诗中有关物候描写的诗句吗?这些物候现象分别表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 • 分析这些物候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1.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42.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43.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44.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45. 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 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46.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47. 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书中的理解,谈谈你的认为哪中更合理?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书中的理解,谈谈你的认为哪中更合理? •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48. 4、数学家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4、数学家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 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49. 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在清代学者中引起了争论。关于“春江水暧鸭先知”一句,有一种意见说,水中的生物都知道冷暖,为什么一定要说“鸭先知”呢?鸭无论冬夏都在水中,又怎能知道鸭“先知”冷暖?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在清代学者中引起了争论。关于“春江水暧鸭先知”一句,有一种意见说,水中的生物都知道冷暖,为什么一定要说“鸭先知”呢?鸭无论冬夏都在水中,又怎能知道鸭“先知”冷暖? • 查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苏轼看到了画中有鸭,故有此说,如果画上是鹅,他也许会说:“春江水暖鹅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比水中鱼敏感。 • 也许有人认为,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鸭自然就“先知”了。春回大地,桃花始开,江水变暖,鸭子活跃;春天的野草,芦苇的嫩芽,相继争发;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