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信息社会发展与数字鸿沟测度

信息社会发展与数字鸿沟测度. 国家信息中心 张新红 2009 年 6 月 29 日 无锡. 目录. 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数字鸿沟基本概念 数字鸿沟测算方法 几个基本结论. 一、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 国际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国内信息化测评研究 主要测评方法简介. 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资源 信息与知识生产 ……. 产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 资本与技术 工业化生产 ……. 农业社会 农业革命 土地 农产品种植 …….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 1.1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

Download Presentation

信息社会发展与数字鸿沟测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社会发展与数字鸿沟测度 国家信息中心 张新红 2009年6月29日 无锡

  2. 目录 • 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 数字鸿沟基本概念 • 数字鸿沟测算方法 • 几个基本结论

  3. 一、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 • 国际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 国内信息化测评研究 • 主要测评方法简介

  4. 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资源 信息与知识生产 …… 产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 资本与技术 工业化生产 …… 农业社会 农业革命 土地 农产品种植 ……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 1.1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

  5. 1.2 国际信息社会测评研究 • 1995年,芬兰推出“面向信息社会”战略,对建设信息社会提出了具体目标,现每年发展《信息社会统计报告》,并逐步被欧盟接受 • 1995年,韩国电算院开始研究“信息化指数” • 1997年,IDC首次发布“信息社会指数”(ISI) • 1997年,OECD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社会统计指标,1999年起成立信息社会统计工作组(WPIIS) • 2002年,英国信息时代联盟推出“电子经济指数” • 2002年,澳大利亚信息经济办公室推出“信息经济指数” • 2002年,联合国研究并推出“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BEG体系) • 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推出“数字接入指数”(DAI) • 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网络准备度指数”(NRI) • 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信息通信发展报告》 • 俄国、日本、台湾……也都分别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6. 1.3 国内信息化测评研究 •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1年成立,2002年发布“国家信息化总指数”(NIQ)。后停止研究,2004转向发布“企业信息化500强”。 •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启动《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2005年提出报告,对全国及十个省份的信息化指数进行了分析。2006年,该报告数据被作为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数据。

  7. 1.4 世界经济论坛:NRI体系 • 机构:世界经济论、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 • 载体:《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2年首次发布,每年发布一次 • 发布方式:全球排名网上公开,整个报告印书销售 • 样本:首次75个经济体(占全球80%的人口和90%的产出),2005-2006年度发展到115个 • 评测内容:对样本经济体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分析 • 主要评价依据:“网络准备度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 指标框架: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个,四级指标60个。最终指标65个(20个硬指标、45个软指标) • 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 • 最终指标计算:6*(样本值-最小样本值)/(最大样本值-最小样本值)+1 • 数据来源:统计数据来自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软指标主要是专家调查数据

  8. 1.5 联合国BEG体系(Benchmarking e-government) • 机构:联合国经社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司同美国公共行政学会 • 载体:《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2002年首次发布,每年发布一次 • 发布方式:全球排名网上公开,整个报告印书销售 • 样本:联合国成员单位(191个国家) • 评测内容:政府网站 • 主要评价依据:“电子政务准备度”(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 • 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13个。硬指标8个,其余为专家网上搜查结果。 • 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 • 最终指标计算:(样本值-最小样本值)/(最大样本值-最小样本值) • 数据来源:统计数据来自于联合国及各成员国公开资料、专家网上查询结果。

  9. 1.6 国际电信联盟DAI体系(Digital Access Index ) • 机构:国际电信联盟 • 载体:《世界电信发展报告》,每年发布一次 • 样本:178个经济体(2003) • 评测内容:个人信息技术接入和使用能力 • 主要评价依据:“数字接入指数”( Digital Access Index ) • 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8个(全部为硬指标)。 • 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部分指标略作调整 • 最终指标计算:样本值/标准值 • 数据来源:各经济体公开数据。

  10. 1.7 IDC:ISI体系(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 ) • 机构:IDC公司 • 载体:《信息社会指数报告》,1997年首次发布,每年发布一次 • 发布方式:销售报告(3500美元/份) • 样本:53个经济体 • 评测内容:国家(经济体)信息技术接入及应用水平 • 主要评价依据:“信息社会指数”( 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 • 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23个。 • 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 • 最终指标计算:未公布 • 数据来源:IDC调查数据

  11. 1.8 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 • 机构: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 载体: 内部研究报告,尚未正式公开 • 样本:31个省市区 • 评测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 • 主要评价依据:“信息化指数” • 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23个。补充指标体系: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4个 • 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 • 数据来源:抽样调查统计数据

  12.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 总量观测 • 排名比较 • 指标:有限指标,不断调整 • 数据:统计数据+专家调查 • 计算:线性 • 用途:统计分析,政策建议 • 观测对象:国际、国内 • 样本:大小不一 • 指标:有繁有简 • 数据:有效时间差距 • 计算:方法不一,权重不一 • 发布模式:收费与免费均有 • 发布机构:政府、第三方、企业、联合等多模式 1.9 小结:各种方法比较

  13. 二、数字鸿沟基本概念 • 数字鸿沟问题是怎么来的? • 什么是数字鸿沟? • 为什么要关注数字鸿沟? • 数字鸿沟的是怎么形成的?

  14. 2.1 数字鸿沟是怎么来的? • 1995年,美国Markle基金会总裁莫里塞特率先使用“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一词。 • 1995年,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发布调查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关于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后又连续发布了三份报告,引起克林顿政府关注。 • 2000年,数字鸿沟问题成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八国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论坛的主要议题。 • 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理解数字鸿沟》报告。 • 2002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发布《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年度报告。 •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发布了旨在缩小全球数字鸿沟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联合国陆续发布“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国际电信联盟、世界银行等也将缩小数字鸿沟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 • 欧盟及其成员国在数字鸿沟的调查和理论研究方面后来居上。 • 日本2003年提出要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韩国则在2004年明确制定了“缩小数字鸿沟”的中长期方案,中国2006年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计划”。

  15. 2.2 什么是数字鸿沟? •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 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 (1999):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数字鸿沟” 系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 • 经合组织(OECD) 《理解数字鸿沟》报告(2001):数字鸿沟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 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2003):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的准确含义是什么?这两个词是指世界上享有技术社区和排斥技术社区之间的差距,以及这些社区内部和彼此之间不转让信息的情况。

  16. 2.3 为何要关注数字鸿沟? • 大量信息贫困者的出现——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 • 数字鸿沟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新的贫困,即“信息贫困”,被称为 “21世纪的新型贫困”、“信息时代的无家可归者” 。这种使信息贫困者日益脱离信息社会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 • 信息均享程度下降——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 “信息差别”在我国被称之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新的社会差别会诱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这种使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 社会脆弱性加大——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 • 数字鸿沟进一步影响到收入分配、就业和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公,加大原有的贫富差距,进而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根源。这种使原有社会差距进一步加剧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 • 降低信息化成效——数字鸿沟的短板效应 • 木桶原理表明,决定木桶有效容积的是最短的那块板。数字鸿沟是信息化整体效益最大的漏斗,也是构成信息化这一大木桶的最短板。这种影响、浸蚀信息化整体效果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短板效应”。 • 弱势群体的风险与机遇并存——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 • 数字鸿沟在使一部分人远离信息社会的风险不断加大的同时,信息技术的跳跃性和快速渗透特征也给弱势群体发挥后发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使弱势群体风险与机遇都增加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

  17. 2.4 数字鸿沟是怎样形成的? • 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 • 拥有和使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在技术扩散初期,其成本还相当高。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低收入人群因支付不起高昂费用而被排斥在新技术之外。 • 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 • 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效果存在天壤之别。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很难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时会不会外语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 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 • 没有人会责怪婴幼儿不上网,老年人不玩计算机也情有可原。而对于存在身体或智力障碍的人来说,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 • 个人习惯 • 受个人秉性使然,总会有人尽管有钱也有知识但不愿接受新技术,从而在网络中落伍。 • 政策导向 •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都会引发全球生产力的重新布局,总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得以脱颖而出,国家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导向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8. 三、数字鸿沟的测算 • 数字鸿沟4个质的规定性 • 数字鸿沟测算三原则 • 美国电信管理局: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法 • 帕沃·西切尔(Pavle Sicherl):时间差距法 • 法比奥拉.里卡帝尼、莫罗.法里奥:相对集中度指数 • 托比阿斯·休星和汉尼斯.塞尔霍夫:DDIX——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 国家信息中心: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

  19. 数字: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 鸿沟:差距。 比较:对比结果。 内容:接入/应用,单一对象/多对象 3.1 数字鸿沟4个质的规定性

  20. A理论通用 B内涵直观 C数据完整 可进行国际、国内、静态、动态的比较分析。 计算结果含义清晰,便于直观理解。 全部采用有公信力的统计数据,避免使用主观判断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 3.2 数字鸿沟测算三原则

  21. 3.3 美国电信管理局: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法 • 1995 ,《在网络中落伍:对美国农村和城镇信息穷困群体的调查 》 • 1987,《在网络中落伍:数字鸿沟的新数据》 • 1999 ,《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 • 2000, 《在网络中落伍:走向数字包容》 • 绝对差距法:“1994年,黑人与白人家庭电话拥有率差距为10.6个百分点,1998年差距降到7.9个百分点,降幅为25.5%。” • 相对差距法:“城镇地区高收入家庭互联网普及率是农村低收入家庭的20倍。” • 考察变量:电话、电脑、互联网。 • 考察对象:收入、教育、地区、种族、年龄、家庭结构。

  22. 3.4 帕沃·西切尔(Pavle Sicherl):时间差距法 • 帕沃·西切尔:斯洛文尼亚鲁布尔雅那大学法律系的经济学教授、社会经济指标研究中心创始人 • 2004年,《数字鸿沟新视点》 • 时间差距法: “1998年西欧落后于北美3年左右,到2005年差距扩大到4.2年。” • 考察变量:互联网普及率 • 考察对象:西欧与北美地区

  23. 3.5 里卡帝尼、法里奥:相对集中度指数法 • 法比奥拉.里卡帝尼:意大利国家统计学会高级研究员;莫罗.法里奥:通信部统计办公室主任 • 2002,《数字鸿沟测算报告》 • 相对集中度指数法:基尼系数 • 考察变量:服务器、互联网、联网主机、PC、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 考察对象:国家、地区 • 经合组织29个国家1997-1999年数字鸿沟指数测算

  24. 3.6 托比阿斯·休星和汉尼斯.塞尔霍夫:DDIX——数字鸿沟综合指数法 • 托比阿斯·休星、汉尼斯·塞尔霍夫:德国恩皮里卡(Empirica)企业研究员。 • 2002,《DDIX——一种测量ICT应用不公平状况的方法》 • DDIX:弱势群体与平均水平间的综合差距 • 考察变量:计算机、互联网 • 考察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 • 2002年欧盟15国数字鸿沟指数

  25. 3.7 国家信息中心: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DDI) • 数字鸿沟总指数计算公式: • 分类数字鸿沟计算公式: • 最终指标相对差距计算公式:

  26. 四、中国数字鸿沟:几个基本结论 • 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整体进入快速扩散期 • 中国存在比较明显的数字鸿沟 • 城乡数字鸿沟巨大,缩小速度慢 • 地区数字鸿沟明显,趋势变化不明显 • 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超过数字鸿沟总水平 •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数字鸿沟 • 缩小数字鸿沟是巨大挑战,也是巨大机遇 •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7. 4.1 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整体进入快速扩散期 •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成功实现了跨越发展; • 2007年,中国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6%、27.8%、41.7%,每百户居民家庭PC拥有量达到26.2台; • 按照罗相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目前中国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整体上已进入快速扩散期,未来几年仍将呈现高速发展趋势。

  28. 4.2 中国存在比较明显的数字鸿沟 • 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DDI)为0.46; • 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成为关注重点; • 数字鸿沟日益成为影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新因素。

  29. 4.3 城乡数字鸿沟巨大,缩小速度慢 • 2007年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65,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65%左右,表明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 从分类指标看,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方面的差距居中,彩电方面的差距最小。 • 从变化趋势看,城乡数字鸿沟呈缩小趋势,2002-2007年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下降了12.2%。由于农村信息技术扩散起动相对较慢,城乡数字鸿沟缩小的速度还不够快。 • 2007年有了较大改观,除移动电话因素外,主要得益于这一年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出现了大幅度增加。城乡计算机普及率方面的差距近几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30. 4.4 地区数字鸿沟明显,趋势变化不明显 • 地区数字鸿沟是指各地区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对象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地区数字鸿沟缩合指数(地区DDI)是反映不同地区间在拥有和使用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方面存在差距的缩合性指标,其基本含义是最落后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缩合差距。 • 2007年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53,即最低地区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3%左右,表明地区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06年以前地区数字鸿沟呈逐年缩小趋势,2001-2006年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下降了16%左右。2007年地区间数字鸿沟比上年有所扩大,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和彩电方面的差距有所扩大。

  31. 4.5 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超过数字鸿沟总水平 • 2007年城乡互联网差距指数为0.74%(即农村落后于城市74%),此前这一指数一直在0.85以上; • 2007年地区互联网差距指数为0.63,近期间变化不大。

  32. 4.6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数字鸿沟 • 2007年中欧数字鸿沟综合指数为0.69,即中国主要信息技术拥有和使用总体水平比欧盟落后69%,表明中国与欧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 从分类指标看,中国与欧盟差距最大的是计算机(2007年中欧计算机差距指数达到0.88),其下以次是互联网(0.69)、移动电话(0.65),差距最小的是固定电话(0.33)。 • 从变化趋势看,中欧数字鸿沟呈逐年缩小趋势。2001-2007年,中欧数字鸿沟综合指数从0.87下降到0.69,6年中缩小了约21%。从分类指标看,固定电话差距缩小的速度最快(6年中缩小了54%),其下依次是移动电话(26%)、互联网(22%),差距缩小速度最慢的是计算机(8%)。

  33. 数字鸿沟 数字机遇 • 农村彩电普及率仅为城市的68% • 46%城市家庭、96%农村家庭没有计算机 • 固话普及率仅27.7部/百人 • 手机普及率仅41.7/百人 • 网民普及率仅16% • 1亿台潜在家用彩电 • 3亿台潜在计算机用户 • 3亿部潜在固定电话用户 • 8亿部潜在手机用户 • 8亿潜在网民 4.7 缩小数字鸿沟是巨大挑战,也是巨大机遇

  34. A 发展是硬道理 B提升国民素质 • 推进两化融合 • 鼓励技术创新 • 做强民族产业 • 提高覆盖率 • 提升应用度 • 在校师生 • 公务员 • 企业员工 • 农民 C实现普遍服务 D力求跨越发展 • 关注农村地区 • 关注中西部地区 • 关注弱势群体 • 认识跨越 • 产业跨越 • 应用跨越 • 政策跨越 4.8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5. Thanks! •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zhangxh@mx.cei.gov.c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