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51 Views
第八章 群体行为与绩效. 本章要点: 1. 群体的定义和类型 2.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影响 3. 群体行为的定义、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群体及其发展. 一、群体及其组成要素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1 、定义 :. 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共同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2 、群体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 1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 2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 3 )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 4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3 、群体的主要功能:. (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E N D
第八章 群体行为与绩效 • 本章要点:1.群体的定义和类型2.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影响3.群体行为的定义、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群体及其组成要素(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1、定义:一、群体及其组成要素(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1、定义: • 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共同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2、群体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互动关系(3)有共同行动的能力(4)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3、群体的主要功能: • (1)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2)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3)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二)个体和群体的关系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二)个体和群体的关系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个人主义意味着与群体相区分和隔离,在工作设计中强调个人目标,表现出对群体很少的关心和感情依附。 • 集体主义意味着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员,个人目标从属于群体目标,注重整个群体之间有强烈的情感纽带。
2、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 • (1)目标冲突的几种表现①目标冲突确实存在,必须加以考虑②目标冲突能转变为最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对个体和他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③目标冲突既可以产生好的结果又可以产生坏的结果,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 (2)免费乘客
(二)小群体和大群体 • 小群体的成员数目没有确切的规定,但它的一个特征是成员能够直接地相互交往和沟通信息。组织行为学重视的的小群体。 • 大群体也称为第二级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关系比较松散,接触较少,面员之间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组织机构、目标等发生联系。
(四)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 实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树立先进典型是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果要想获得真正的更大的效果,必须进一步研究使先进集体成为全体职工的参照群体。
(五)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指为组织结构所确定的,也即为组织所正式承认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正好相反。
1、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 (利益型、爱好型、信仰型、情感型、亲缘型)(1)观点和利益的一致性(2)个性心理特征,共同兴趣爱好的一致性(3)经历、血缘、背景、地理等因素的相似性
2、非正式群体的作用(1)积极作用 • 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成员的需要,对成员行为进行规范,给成员以更多的帮助,保持良好的气氛。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③帮助正式群体克服困难,完成任务。④促进积极的信息交流。⑤在做后进转化工作上有特殊功效。
(2)消极作用 • ①非正式群体可能对正式群体的利益或目标起破坏或干扰作用。(目标不一致的)②影响工作效率。(活动冲突的)③影响生产活动(规范冲突的)。④影响正式群体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意识冲突)。⑤可能容易扰乱人心,影响安定团结(信息冲突)。
3、正确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 (1)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2)不同类型的群体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3)做好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工作(4)合理地组织非正式群体
(六)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 • 友谊群体是为了满足其成员的个人安全感、自尊和归属需要而非正式组成的。任务群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通过组织方式形成的。任务群体可分为:(1)抵制性群体。当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以解决某些类型的冲突时就产生了抵制性群体。(2)共同行动群体。当群体成员暂时性相对独立地完成他们的工作时形成的群体。(3)交互群体。当一个群体直接到其成员已经完成各人项目相关工作后才能实现目标时形成的群体。
三、群体的发展(一)四阶段说(130)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有所作为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 首次会议 变革时期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因素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奖酬体系、组织文化、工作环境 2、个人能力和性格特征 3、群体结构因素: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群体任务、角色、地位、规范、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规模 1、小群体比大群体内聚力更强 2、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感会降低。 3、大群体较之于小群体决策速度慢。 • 群体规模与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群体构成 • 群体构成指群体中诸个体特点的组合。特征相似的群体称作同质群体,反之称作异质群体。 • 同质群体完成常规任务的绩效更好,异质群体人际关系更好!
三、角色(一)古典角色的表现 1、自我中心角色(132) 2、任务角色(132) 3、维护角色(132)
(二)角色的发展阶段 1、角色期待 2、角色知觉 3、角色扮演 4、角色冲突
四、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含义 1、定义:是指为了保证群体活动的正常进行,由群体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 2、群体规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正式规范即明文规定的规范,非正式规范即自发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规范。 3.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压力
(二)群体规范的功能(P191) • 1、评价标准的功能:成员认知和评价的标准。 • 2、群体动力的功能: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 • 3、行为定向的功能。 • 4、群体支柱的功能:群体内的成员是根据规范认同的
(三)群体规范分析法1、创始人及时间: • 60年代后期美国组织心理学家皮尔尼克。
2、基本内容: • (1)明确规范内容(2)制订规范剖面图(3)进行改革。改革从最上层开始,逐级向下,确定俦改革的规范项目,主要考虑规范对企业改革影响的大小,不一定要把规范差距大的项目列为优先改革项目。
图7-2 某群体规范剖面图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1.组织荣誉 2.业务成绩 规范差距 3.利 润 4.合 作 5.计划性 6.工作督导 规范差距 7.训练 8.创造发明 9.用户关系 10.诚实与安全
3、群体规范改革的优点: • 对事不对人,不使任何人难堪,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
五、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及其影响要素1.定义:五、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及其影响要素1.定义: • 使成员维持在群体内的合力,通常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见下图) • (1)成员的共同性(2)群体规模的大小(3)群体与外部的关系(4)成员对集体的依赖(5)群体的地位(6)目标的达成(7)信息的沟通(8)领导的要求和压力以及加入人群的程度、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和从前的成功经验等方面有关。
图7-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成员的共同性 领导的要求与压力 群体的规范 群 体 凝 聚 力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信息沟通的程度 成员的地位 目的的达成 成员在需求满足上对群体的依赖性
2.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P135) •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实验表明: • (1)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 • (2)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且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也越高,而消极的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率,且群体凝聚力越高,其生产率越低。
二、群体决策中的几个问题(一)群体决策的利和弊1、决策与解决问题二、群体决策中的几个问题(一)群体决策的利和弊1、决策与解决问题 • 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 解决问题的质量=决策本身的质量+贯彻执行决策的质量
2、理性决策:寻求最优化决策 • (1)理性决策的六环节(2)有限理性决策:现实可行,只求满意,因最佳方案受制于诸多条件。
3、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 是否需要群体决策,需考虑下列因素:(1)待决问题的类型(2)群体成员接受与认同的重要性(3)对决策质量的要求(4)个人特点(5)组织文化氛围(6)时间限制
4、目标及方案的评价标准 • 可以从相关性,现实性,挑战性,可测性,均衡性,灵活性,及时性,技术先进性,增长性,成本有效性,责任可究性及道德性等诸多方面予以评价。
5、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1)优点,群体决策的质量较有保证。 (2)前提条件应该是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平等性。
6、常规群体决策程序 (1)步骤 A.发安民告示预告通知与会者会议的时间、地点、议程与议题,要求人人预先作思考,作好准备。 B.会议开始,主席宣布议题,每人就此“畅所欲言”。 C.争论-达成共识-形成决议。 D.集体决策的方式:或表决、或协商、或掷币、抽签随机决定。
(2)主要弊病 A.社会从众 B.权威主宰 C.铁路效应,先入为主 D.争论易伤感情,造成僵局
7、决策群体中的主要意见(方案)类型及其质量顺序7、决策群体中的主要意见(方案)类型及其质量顺序 • (1)主要意见类型有:专家-领袖-多数及少数-平均。 • (2)理想状态下的质量顺序:群体-专家-少数-领袖-平均-平均-多数。 • (3)实际状况下的质量顺序:专家-少数-领袖-多数-群体-平均。
8、决策中的认知偏见(P197) 群体的见识和经历及偏见与心理行为倾向会影响决策: • 简单化的判断; • 最近发生事物的影响; • 样本的选择; • 概率的主观估算 • 获得好处时避免风险,回避损失时较甘冒风险。
(二)群体思维(P139) • 是指决策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 群体思维是在一定条件下易于出现的一种群体行为,是一种心理性症状,能使决策群体在不自知状况下做出愚蠢决策,导致消极乃至灾难性的后果。
1、群体思维的症状(138) • 将反对意见合理化 • 对反对派施加压力 • 反对派会尽量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 认为沉默就是认可
2、群体思维产生的条件 • 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离会影响群体决策行为方式。
(三)群体转移(139) • 群体转移就是群体成员倾向夸大自己最初立场和观点。 (1)风险分摊:个人决策,后果责任人由决策者一人承担;群体决策的责任大家分担,所以较不谨慎。 (2)领袖影响:群体决策往往受领袖影响较大,而领袖人物一般较为进取,较具胆魄,敢冒风险。 (3)文化放大效应:群体决策反映了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观。
(四)其他问题 • 缺乏组织、信息中的系统偏差、无意识的机制、无生产力的角色、与局外人不合作、人际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