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64 Views
第六节、地球的表面结构 1 .海陆分布 水圈的主要部分 “ 海洋 ” 和地壳露出水面的部分 “ 陆地 ” ,构成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也就是说, 海陆分布 是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形态。 在 5 . 1 亿㎞ 2 的地球表面面积中,海洋面积约为 3.611 亿 km 2 ,约占 70.8 % ; 陆地面积为 1.489 亿 km 2 ,占 29.2 %。海洋为陆地面积的 2.4 倍。 海陆之别,且以海为主,这是地表结构的最大特点。 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相互连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却相互隔离,被海洋包围、分割,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E N D
第六节、地球的表面结构 1.海陆分布 水圈的主要部分“海洋”和地壳露出水面的部分“陆地”,构成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也就是说,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形态。 在5.1亿㎞2的地球表面面积中,海洋面积约为3.611亿km2,约占70.8%;陆地面积为1.489亿km2,占29.2%。海洋为陆地面积的2.4倍。海陆之别,且以海为主,这是地表结构的最大特点。 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相互连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却相互隔离,被海洋包围、分割,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面积相差悬殊,因此,在任何地球大圆划分的两半球,其海洋面积都超过陆地面积。如在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陆地占39.3%,南半球海洋占80.9%、陆地占19.1%;东半球海洋占62.0%、陆地占38.0%,西半球海洋占80.0%、陆地占20.0%。如果以北纬38°、经度0°一点和南纬38°、经度180°的一点为两极,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那么,前一半球的陆地多于任何一个半球,是陆地最集中的半球,叫做陆半球;后—半球海洋面积多于任何—个半球,是以海洋为主的半球,称为水半球(图2.54)。这样,在水半球中,海洋占绝对的优势,占总面积的89%,陆地仅占11%;在陆半球中,海洋仍然多于陆地,海洋占53%,陆地占47%。由于海洋和陆地的面积相差悬殊,因此,在任何地球大圆划分的两半球,其海洋面积都超过陆地面积。如在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陆地占39.3%,南半球海洋占80.9%、陆地占19.1%;东半球海洋占62.0%、陆地占38.0%,西半球海洋占80.0%、陆地占20.0%。如果以北纬38°、经度0°一点和南纬38°、经度180°的一点为两极,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那么,前一半球的陆地多于任何一个半球,是陆地最集中的半球,叫做陆半球;后—半球海洋面积多于任何—个半球,是以海洋为主的半球,称为水半球(图2.54)。这样,在水半球中,海洋占绝对的优势,占总面积的89%,陆地仅占11%;在陆半球中,海洋仍然多于陆地,海洋占53%,陆地占47%。
海陆按纬度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北纬40°-70°范围陆地面积占该纬度范围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球陆地分布最集中的纬度带,而南纬50°-60°范围几乎全部为辽阔的海洋所占据。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海陆按纬度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北纬40°-70°范围陆地面积占该纬度范围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球陆地分布最集中的纬度带,而南纬50°-60°范围几乎全部为辽阔的海洋所占据。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海陆分布状况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常常是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海陆分布状况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常常是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 海洋不仅在面积上超过陆地,而且它的深度远超过陆地的高度。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29m,而陆地的平均高度仅875m,大部分(约75%)海洋的深度超过3000m,而大部分(约71%)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图2.55)。由图可见,地球表面的起伏,基本上在+1000~-6000m之间的范围内。
地球表面垂直起伏的变化与广大的地球表面积相比,是极其微小的。陆地上的最高 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13m,海洋最深处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 11034m,从最高峰到最深海渊,垂直距离为19882m,也就是说,地球表面垂直高差最大值 约20km,与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之差值(约21km)相近。在5.1亿km2的地球表面上,垂宜起伏最大不超过20km,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地表起伏虽然不大,但是,陆地上海拔高度的变化,却是产生垂直带的原因。
2.世界大洋 地球上的海洋彼此沟通成为一个整体,称为世界大洋。依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把世界大洋划分为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面积达1.81344亿km2,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一半,它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冰洋为邻,东以南美洲的合恩角向南沿西经67经线至南极洲为界线与大西洋分隔;西以通过塔斯马尼亚的东经147°经线与印度洋分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的大洋,平均深度达3940km,特别是它的西部岛弧附近,排列着一系列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大西洋为世界第二大洋,面积约9431.4万km2,北与北冰洋直接相通,大致以北极圈为界。它的东南以通过非洲南部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与印度洋分界。大西洋外形最大的特征是:东西狭窄,南北延伸,略呈“s”形。在大洋底的中部,有一和外形走向一致的巨大海岭,也称大洋中脊,它占据了大西洋宽度的1/3,它是世界大洋中最典型的大洋中脊。 印度洋为世界第三大洋,面积为7411.8万km2。它的北部被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所包围呈封闭状,南部敞开,东与太平洋、西与大西洋贯通。 北冰洋是世界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面积仅为1225.7万km2,平均深度为1117M,它位北极圈内,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抱。
世界大洋的边缘部分通常称为海。海的性质既受大洋影响,也受邻近大陆的影响。根据其位置特征,海又分为边缘海、地中海和内海。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中间或间隔着一些岛屿,如日本海、黄海等;地中海又叫陆间海,它位于大陆之间,有狭窄的海峡与大洋相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等;内海是深入大防内部的海,以狭申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如渤海、黑海等。 大洋底部形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沟、海脊等(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3.陆 地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按照面积大小,可分为大陆和岛屿:大块的陆地叫大陆,小块的陆地叫岛屿。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世界上大陆与岛屿的划分,就是以它们为准的。 世界大陆共分为6块:亚欧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四周为海洋包围,成为独立的大陆。而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实际上是相连的。通常以苏伊士运河为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以巴拿马运河为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的分界线。
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经过地壳运动,一部分陆地下沉被海水淹没,形成与大陆脱离的岛屿。海洋岛与大陆没有直接联系,根据成因海洋岛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习惯上,一个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合在一起,称为大洲。亚欧大陆以乌拉尔山脉一乌拉尔河一里海一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士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界,分为亚、欧两大洲。因此,一般说地球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经过地壳运动,一部分陆地下沉被海水淹没,形成与大陆脱离的岛屿。海洋岛与大陆没有直接联系,根据成因海洋岛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习惯上,一个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合在一起,称为大洲。亚欧大陆以乌拉尔山脉一乌拉尔河一里海一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士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界,分为亚、欧两大洲。因此,一般说地球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 陆地总面积为1.489亿km2。其中各大陆总面积为1.391亿km2,岛屿总面积为0.098亿km2。各大陆的面积和最大高度见表2.8。
4.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都集结成对,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组成大陆辨,大陆瓣都向北极区汇合,组成大陆星(图2.56)。 (2)除南极大陆外,每个大陆都像底边朝北的三角形,即每个大陆都是北宽南尖的。 (3)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彩状的岛的所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而在大陆西缘没有这这种岛弧。 (4)南半球除南极大陆外,每个大陆的西部有凹曲,而在东部有突出。 (5)每对大陆之间被所谓“地壳断裂带”分开,断裂带有很深的海洋和众多岛屿。如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地中海,以及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海洋和群岛。 (6)大陆表面中央部分比大陆边缘低,反之,海洋中的中央部分都是高于边缘的高地。因此,整个岩石圈由南北向的高地带和低地带交替组成 (7)北极地区的海域(北冰洋)恰好与南极大陆的面积相抵消。 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