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學習目標: 周室東遷後的情形 春秋及戰國時代的國際變化情勢 春秋戰國時代農、工、商業的發展 都市興起的情形 先秦學術文化興起之因 諸子百家的地理背景及學說內容. 課文整理. 東周的分期. 東周:周平王元年 ~ 周赧王 59 年( 771BC~256BC ) 春秋時代: 1. 因春秋一書得名 2. 周平王 49 年 ~ 周敬王 39 年(魯隱公元年 ~ 魯哀公 14 年)( 722BC~481BC ) 戰國時代: 1. 因戰國策得名

shana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第二節 時代劇變與學術教育的發達 • 學習目標: • 周室東遷後的情形 • 春秋及戰國時代的國際變化情勢 • 春秋戰國時代農、工、商業的發展 • 都市興起的情形 • 先秦學術文化興起之因 • 諸子百家的地理背景及學說內容

  2. 課文整理 東周的分期 • 東周:周平王元年~周赧王59年(771BC~256BC) • 春秋時代: 1.因春秋一書得名 2.周平王49年~周敬王39年(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 年)(722BC~481BC) • 戰國時代: 1.因戰國策得名 2.以資治通鑑的開始年代:周威烈王23年(三家分 晉)起至秦滅六國,完成統一止(403BC~221BC)

  3. 東周簡史 -770

  4. P19 因戰國策而得名 P20 秦滅六國 東周亡 三家分晉

  5. 春秋戰國演變圖

  6. 課文整理 春秋戰國的劇變 一、東周定義:  1.平王東遷雒邑,史稱東周  2.又稱春秋戰國時代 二、變化:  1.天子地位低落  2.禮樂制度崩毀  3.宗法制度敗壞

  7. P19 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前中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春秋晚期→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8. 補充講義 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比較

  9. 課文整理 春秋時代的現象 一、封建國家:稱為「諸夏」 二、諸夏文化:  1.與戎狄不同  2.面臨危機:諸夏內亂,戎狄趁機入侵,面臨文化淪喪之危機 三、出現霸者:起而代周天子維持封建秩序  1.第一位霸者:齊桓公,以管仲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號  2.春秋五霸:做到「尊王攘夷」者,僅有齊桓公、晉文公  3.重要性:是維持國際秩序的穩定力量

  10. P19

  11. 補充講義 春秋霸業簡表

  12.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 P19

  13. 春秋形勢圖

  14. P19

  15. 政治演變→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16. 課文整理 戰國時代政治上封建體制逐步瓦解 一、封建瓦解之實例: 1.三家分晉:周威列王二十三年(403B.C.), 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2.田氏篡齊 二、結果: 1.霸者式微:齊、晉二國無力維持國際秩序 2.各國力行變法:紛紛走上軍國主義,以求富 強

  17. 戰國七雄形勢圖

  18. P20

  19. 春秋戰國時代的比較

  20. 課文整理 春秋戰國時代的變動 一、政治上:封建制度瓦解 二、經濟社會:出現變革  1.背景:隨著政治上封建的逐漸崩解,當時的社會經濟也出現重大的變革  2.變革:   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遊士與處士的出現 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 農工商業的發達

  21. 課文整理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一、原因:  1.世官世祿制有限:封建制度下,貴族人數不斷增加,世官世祿制難以維持,部分貴族勢必淪為平民  2.用人唯才:國軍為求本國競爭力,求賢為才,具有才智的平民成為國軍網羅的對象 二、結果:開啟「布衣卿相」之局

  22. P20

  23. P20

  24. 課文整理 春秋戰國時代—游士與處士的出現 一、原因:西周時代,士是受過文武合一教育的基層貴族。封建制度崩解後,士多流落民間 二、遊士:憑著知識遊走各國之間求取仕祿 三、處士:不肯出仕,淡泊名利,隱匿社會基層與市井之間 四、情況:戰國時代尤為普遍

  25. P20

  26. 課文整理 春秋戰國時代—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 一、封建制度之下:土地為貴族所有 二、春秋晚期以來的現象:  1.貴族沒落,土地私有制度出現  2.賜田:國軍賞賜土地予有功戰士  3.土地自由買賣 三、戰國時代的現象:  1.新興的豪族富商購買土地的情形更為普遍  2.商鞅變法:准許田地自由買賣

  27. P20

  28. 課文整理 春秋戰國時代—農工商業的發達 一、農業方面:  1.鐵製農具的使用 2.牛耕技術的推廣  3.水利工程的發展 4.農業知識的進步 二、手工業方面:冶鐵、煮鹽及紡織業進步 三、商業方面:  1.各地物資交流,水陸運輸量大  2.出現大城市:如齊的臨淄、趙的邯鄲、含的宜陽、秦的咸陽  3.著名大商人:春秋的子貢、戰國的呂不韋

  29. P20 P21

  30. P21

  31. P20

  32. 春秋戰國時代經濟水利圖

  33. 課文整理 先秦教育普及、學術發達的背景 一、士以知識技能謀生: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宗法、封建的逐漸解體,許多落魄的貴族,尤其是士階層,淪落至民間以傳授知識謀生 二、官府藏書:流至民間 三、國君求才若渴:布衣可為卿相 四、私人講學之風大盛:官學漸廢,學術不再被貴族壟斷 五、書寫工具的進步:促進學術思想文化的傳播

  34. P21 u    

  35. 課文整理 九流十家 一、由來:  1.《漢書‧藝文志》記載:九流十家均出於「王官」,及西周王朝所設的官職  2.東周時代禮樂崩毀,為解決時代劇變產生的問題而出現不同的學說派別 二、九流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合稱為「九流」 ,加上小說家為「十家」 三、影響較大者:儒、墨、道、法、陰陽、名等六家

  36. 九流十家

  37. P21 P22

  38. P22

  39. P22

  40. 課文整理 儒家 一、中心思想:  1.「仁」與「性善」  2.強調「禮治」與「人治」 二、理想: 撥亂世反之正,以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治社會 三、影響:  1.在春秋戰國政治上緩不濟急  2.成為日後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

  41. 課文整理 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張 一、至聖先師—孔子:  1.政治主張:「正名」、「立信」、 「德治」  2.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二、亞聖—孟子:  1.人性論:「性善」,強調「義利之辨」  2.政治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三、荀子:  1.人性論:「性惡」  2.強調以「禮」約束行為

  42. P22

  43. 課文整理 墨 家 一、代表人物:墨子 二、主張:  1.兼愛:不同於儒家的「仁愛」  2.非攻:反對戰爭  3.節用:愛惜資源  4. 交相利: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三、特色:具有宗教情懷及實際行動的精神 四、發展:  1.墨家與儒家在戰國時代,並稱「顯學」  2.因理想太高,戰國以後趨於衰微

  44. P23

  45. 課文整理 道 家 一、代表人物:  1.老子:  思想主旨:「反璞歸真」、「順應自然」  認為知識與文明是人類社會罪惡及痛苦的根源  政治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 2.莊子:主張生死齊觀,無入而不自得 二、特色:受當時政治社會動亂的影響,頗有避世色彩

  46. P23

  47. 課文整理 法家 一、主張—強調「法」、「術」、「勢」的重要 :  1.「法」:商鞅為代表,主張「憲令著於官府」  2.「術」:申不害為代表,主張國君統御臣下的手段  3.「勢」:慎到為代表,主張提高人主的威勢 二、集大成者—韓非:主張法、術、勢三者缺一不可 三、特點:  1.站在國君立場發言  2.不相信人性,講求利害 四、發展:秦國以法家主張達成富強目標但也因此而崩潰

  48. 課文整理 法家流派

  49. P2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