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第七章 醛、酮

第七章 醛、酮. 在醛和酮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官能团 — 羰基, 故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7―1 醛、酮的结构与分类. §7-1-1 结构. 醛分子中,羰基至少要与一个氢原子直接相连,故醛 基一定位于链端。. 酮分子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直接相连,故羰基必然位 于碳链中间。. §7-1-2 分类. §7―2 醛、酮的制备方法. §7-2-1 从不饱和烃制备. 1. 从烯烃出发. ( 1 ) 烯烃的臭氧化:. 该法只在个别情况下具有制备意义。. ( 2 ) 丙烯的 α -H 氧化. ( 3 ) 羰基合成.

shaw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醛、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醛、酮 在醛和酮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官能团—羰基, 故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7―1 醛、酮的结构与分类 §7-1-1结构 醛分子中,羰基至少要与一个氢原子直接相连,故醛 基一定位于链端。

  2. 酮分子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直接相连,故羰基必然位酮分子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直接相连,故羰基必然位 于碳链中间。 §7-1-2 分类

  3. §7―2 醛、酮的制备方法 §7-2-1从不饱和烃制备 1. 从烯烃出发 (1)烯烃的臭氧化: 该法只在个别情况下具有制备意义。 (2)丙烯的α-H 氧化 (3)羰基合成

  4. 2. 从炔烃出发 (1)炔烃水合——Kucherov反应 该反应遵循“马氏规则”。 产物的结构特点:除乙炔可得到乙醛外,一烷基炔将 得到甲基酮,二烷基炔将得到非甲基酮,

  5. (2) 炔烃的硼氢化: 硼氢化反应在形式上是反马氏规则的。 产物的结构特点: 一烷基炔(即:端炔)最终产物为醛;非端炔的最终产物 为酮。 §7-2-2从芳烃制备 1. Friedel-Crafts酰基化:

  6. Gattermann-Koch反应可看成是Friedel-Crafts反应的一 种特殊形式,适用于烷基苯的甲酰化。 2. 芳烃侧链的控制氧化: §7-2-3从卤代烃制备——同碳二卤化物的水解

  7. 该法一般不用来制备脂肪醛、酮,因为脂肪族同碳二该法一般不用来制备脂肪醛、酮,因为脂肪族同碳二 卤化物的制备较难困难。 由于醛对碱敏感,故一般不使用碱催化剂。 §7-2-4从醇制备 1. 氧化: 常用氧化剂——K2Cr2O7-稀H2SO4、CrO3-HOAc以及 KMnO4等。

  8. 为防止醛的进一步氧化,可采用较弱的氧化剂或特殊为防止醛的进一步氧化,可采用较弱的氧化剂或特殊 的氧化剂,如:CrO3-吡啶等。 2. 脱氢: 该反应是伯醇和仲醇在活性Cu或Ag、Ni等催化剂表 面进行的气相脱氢反应。 3°醇分子中没有α-H,故不能脱氢,只能脱水生成 烯烃。

  9. §7―3 醛、酮的物理性质 由于羰基为一极性基团,故醛、酮的b.p比相对分子 质量相近的烃和醚高。但因其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其 b.p又比相同碳原子数的醇要低。 醛、酮的羰基能与水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故低级醛、酮可溶于水;但芳香族醛、酮则微溶或不溶于水。 IR谱: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1850~1700cm-1 处,若羰基与双键处于共轭体系,其吸收峰将向低波数区 移动。 醛基的C—H在~2720cm-1处有中等强度尖锐的吸收峰,

  10. §7―4 醛、酮的化学性质 可用于—CHO存在与否的鉴别。 NMR谱:醛基质子特征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值δ=9~10,以此可证实—CHO的存在。 与其它吸电子基一样,羰基对与其直接相连的α-C上 的质子也产生一定的去屏蔽效应,其化学位移值将移向高 场区, δ=2.0~2.5之间。

  11. §7-4-1 化学性质一览表

  12. §7-4-2 亲核加成反应 在这里,决定反应速度的关键步骤是第一步,即亲核 试剂的进攻引起的,故称亲核加成反应。 一、可逆加成 1. 与HCN加成

  13. 实验事实证明:该加成反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N , CN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1) 反应机理: (2) 反应活性: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A) 电子效应 羰基碳原子连有-I、-C基团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 性↑,从而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反之,连有+I、+C 基团,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不利于亲核试剂的

  14. 进攻。因此: (B) 空间效应 羰基碳原子连有基团的体积↑,空间位阻↑,不利于 亲核试剂进攻,达到过渡状态所需活化能↑,故反应活性 相对↓。 综上所述,下列醛、酮进行亲核加成的相对活性为: 对于芳香族醛、酮而言,则主要考虑环上取代基的电

  15. 子效应。如: (3) 应用: 羰基与HCN加成,不仅是增加一个碳原子的增长碳 链方法,而且其加成产物α-羟基腈又是一类较为活泼的 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的用处。如: 2. 与NaHSO3加成

  16. (1) 反应的应用范围: 所有的醛、脂肪族甲基酮、<C8的环酮。 (2) 应用: (A) 用于定性鉴别 α-羟基磺酸钠易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的NaHSO3溶 液而析出无色针状结晶,故可定性鉴别。 (2) 用于分离、提纯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产品中加入稀酸或稀碱,可使 NaHSO3分解而除去。

  17. (3) 转化成α-羟基腈 α-羟基磺酸钠与NaCN作用,其磺酸基则被氰基取代 生成α-羟基腈。如: 该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使用易挥发、有毒的HCN, 且产率较高。 3. 与ROH加成

  18. (1) 反应机理: (2) 酮与醇的作用:

  19. 酮与醇的作用比醛困难,但在酸催化下与乙二醇作用酮与醇的作用比醛困难,但在酸催化下与乙二醇作用 容易得到环状的缩酮。如: (3) 应用: 缩醛(酮)可看成是同碳二元醇的醚,其性质与醚相似,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但缩醛(酮)又与醚不同,它在稀酸中易水解成原来的醛(酮),故该反应可用来保护羰基。例如:

  20. 4. 与氨及其衍生物的缩合——加成-消去反应 (1) 反应机理: 氨及其衍生物是较弱的亲核试剂,为使反应顺利进行,通常需在酸催化下进行,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21.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酸催化虽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酸性过强,作为亲核试剂的NH2Y将与酸成盐(NH3+Y )而失去亲核性。因此,必须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通常在pH=4~5最为有利。 (2) 与氨或伯胺的作用(即Y= —H、 —R)

  22.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A) 脂肪族醛所生成的Schiff碱容易进一步聚合,而 芳醛所生成的Schiff碱性质稳定,且产率较高。 (B) 酮与NH3、RNH2的反应趋势较小。 (3) 与肼、苯肼、氨基脲的反应(即Y=—NH2、 —NHAr、 —NHCONH2)

  23. (A) 这类反应的产物不仅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且容易进行重结晶提纯;又因这些产物在酸性水溶液中加热易于分解成原来的醛酮,故用于分离、提纯。 (B) 这类反应的产物为结晶固体,又可用于醛、酮的 定性鉴别。常用的羰基试剂为2,4-二硝基苯肼。 (4) 与羟氨作用(即Y= —OH) (A) 在肟分子中,若双键碳原子连有两个不同的基团,

  24. 则存在顺反异构体,并可用Z/E法标记其构型(腙类化合物则存在顺反异构体,并可用Z/E法标记其构型(腙类化合物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 (B) 肟在酸性条件下的重排——Beckmann重排 芳香族酮肟用H2SO4或PCl5处理,则发生分子内重排,其结果是肟羟基与其处于反式的烃基换位,生成烯醇式中间体,然后再转化为N-取代酰胺。这种酮肟的反式重排成为贝克曼(Beckmann)重排。

  25. 其反应历程如下: 醛肟不易发生Beckmann重排;脂肪族酮肟在重排时 得到的不完全是反式重排产物。 二、不可逆加成 1. 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加成

  26. 有机金属化合物,如前面讲授过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是一个高度极化的共价键,其 烃基部分具有很强的亲核性,可与醛、酮发生亲核加成反 应。 (1) 与Grignard试剂加成

  27. 例:选择适当的原料合成2-甲基-3-戊炔-2-醇。 思考: 如何制备? (2) 与炔钠加成

  28. 2. 与Wittig试剂加成 季鏻盐 Wittig试剂 Wittig试剂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广泛用于烯类的合成。这类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1) Wittig反应是立体专一性很强的反应,广泛用于手

  29. 性烯烃、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2) 与α,β-不饱和醛、酮反应,一般不发生1,4-加成。 (3) 参与Wittig反应的醛、酮和Wittig试剂中的烃基几 乎不受限制,可以是含有各种官能团的芳基和烷基。 (4) Wittig反应条件温和、收率较高,可合成一些用 其它方法难于制备的烯烃。

  30. §7-4-3 α-氢的反应 一、 卤代反应 酸催化卤代反应机理: 由此可见,酸催化的作用在于加速烯醇的形成。这是 决定反应的关键步骤。因此,烯醇型的生成与含量

  31. 的多寡则是反应的关键。 生成的一卤代醛(酮),因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 得羰基氧原子的碱性有所下降,从而不利于与 H+ 结合再 转化成烯醇型,故酸催化卤代反应可通过控制卤素的用量 等,得到一卤代、二卤代或三卤代为主的产物。 碱催化卤代反应机理: 在这里碱的作用是加速烯醇盐的形成。碱催化卤代生

  32. 成的一卤代醛(酮),因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成的一卤代醛(酮),因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 的酸性增强,在碱的作用下更容易离去,因此碱催化卤代 反应难以停留在一取代阶段,易生成α, α, α-三卤代物。 生成的α, α, α-三卤代物,因-CX3为强 -I 基团, 使得羰基碳原子的活性大大增加,在OHˉ的作用下而发 生亲核加成反应,进而离去-CX3,生成减少一个碳原子 的羧酸和卤仿。

  33. 若反应用次碘酸钠(I2+NaOH)作试剂,便生成具有特若反应用次碘酸钠(I2+NaOH)作试剂,便生成具有特 殊气味的黄色结晶——碘仿(CHI3),该反应称为碘仿反应。 因此,能发生卤仿反应的醛(酮),其充分和必要的条 件就是要有三个α-H。 显然,能发生卤仿反应的醛只有乙醛(CH3CHO);酮 只能是甲基酮 。 又因次碘酸钠是一个氧化剂,故能被其氧化成乙醛或 甲基酮的醇也可发生碘仿反应。即: 二、 缩合反应

  34. (1) 含α-H 醛(酮)的自身缩合: 含α-H 的脂肪醛在稀碱作用下,一分子醛的α-H 加 到另一分子醛的羰基氧原子上,而其余部分加到羰基碳原 子上,生成β-羟基醛,该反应称为羟醛缩合反应。 反应机理:

  35. 从反应机理可以看出,羟醛缩合实际上也是亲核加成从反应机理可以看出,羟醛缩合实际上也是亲核加成 反应。 碱催化的作用:在于使一分子醛转变为一个亲核试剂 (碳负离子)。 生成的β-羟基醛分子中的α-H因受─OH 和─CHO两 个基团的影响,稍微受热或在酸的作用下即发生分子内脱 水,生成α, β-不饱和醛。 当醛分子中的碳原子数 ≥7 时,反应较慢,需要提高

  36. 反应温度和增加碱的浓度(10 ~ 15%),因而,反应只能得 到α, β-不饱和醛。 用途: 可见,自身羟醛缩合反应不仅在合成中有着重要的作 用,而且是一个碳链成倍增长的反应。

  37. 自身羟醛缩合的产物,除乙醛得到的是直链的β-羟自身羟醛缩合的产物,除乙醛得到的是直链的β-羟 基醛外,其它含α-H 的醛得到的都是在α-C上有支链的 β-羟基醛。 含α-H 的酮在碱性条件下也可发生自身缩合,生成 β-羟基酮,进而脱水生成α, β- 不饱和酮。但因反应的 平衡常数较小,只能得到 5% 左右的β-羟基酮。若设法 使产物生成后迅速离开反应体系,使平衡向右移动,也可 得到较高产率的产物。

  38. (2) 交错羟醛缩合 两种不同的含有α-H 的醛,在稀碱作用下缩合,将 发生交错缩合,生成四种产物的混合物,难以分离,因此 实用意义不大。 然而,若两种不同的醛,其中有一种醛不含α-H , 那么这种交错缩合就有实用价值。例如: 芳醛与含有α-H 的醛、酮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交错缩 合生成α, β-不饱和醛(酮),该反应称为Claisen-Schmidt 反应。如:

  39. (3) 分子内缩合 结构适当的二羰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分子内 缩合,生成环状的α, β-不饱和醛(酮)。

  40. (4) Perkin反应 芳醛与含α-H 的脂肪族酸酐,在相应的羧酸盐存在 下共热,发生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酸,该反应称为珀金 (Perkin)反应。 思考: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反应历程。 显然,该缩合反应除乙酸酐外,其它含有α-H 的脂 肪族酸酐与芳醛缩合,其缩合产物都是在α-C上带有支链 的α,β-不饱和酸。 除个别者外,脂肪族醛通常不易发生Perkin反应。

  41. (5) Mannich反应 含有α-H 的醛(酮),与甲醛和氨(或1°胺、2°胺)的 盐酸盐之间发生的缩合反应,称为曼尼希(Mannich)反应。 该反应的净结果是二甲氨甲基取代了α-H ,故又称 为氨甲基化反应,产物为β-氨基酮。 β-氨基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如:

  42. Mannich反应通常是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除醛、酮外,其它含α-H 的化合物如酯、腈等也可发生该反应。 §7-4-4 氧化和还原 一、 氧化反应: 醛与酮不同,有一个与C=O直接相连的H原子,因而 醛非常容易被氧化。 醛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成羧酸,如:KMnO4、HNO3、K2Cr2O7、CrO3、H2O2、Br2等,且脂肪醛比芳醛容易氧化。然而,将醛暴露在空气中,则是芳醛比脂肪醛容易氧化。这是因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为离子型氧化反应,

  43. 而用空气中的氧氧化则是自由基氧化反应。 醛容易被氧化,还表现在它们可被弱氧化剂氧化。常 用的弱氧化剂是: (1) Tollens试剂——Ag(NH3)2OH溶液 若将析出的金属银沉积在干净的反应器皿上,则形成 银镜,故该反应又有银镜反应之称。 (2) Fehling试剂——CuSO4水溶液和酒石酸钾钠碱溶 液的混合液。

  44. Fehling试剂中起氧化作用的是二价铜离子。 上述两种试剂反应现象明显,故可用于定性鉴别。但 值得注意的是Fehling试剂与芳醛不作用。 Tollens试剂和Fehling试剂对C=C、C≡C不起反应, 因此它们又都可看作是选择性氧化剂。 酮不为弱氧化剂所氧化,但遇强氧化剂如KMnO4等 则发生碳链断裂,生成多种较低级羧酸的混合物,故没有 制备意义。然而,脂环酮在强氧化剂作用下生成二元酸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