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87 Views
第七章 醛、酮. 在醛和酮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官能团 — 羰基, 故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7―1 醛、酮的结构与分类. §7-1-1 结构. 醛分子中,羰基至少要与一个氢原子直接相连,故醛 基一定位于链端。. 酮分子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直接相连,故羰基必然位 于碳链中间。. §7-1-2 分类. §7―2 醛、酮的制备方法. §7-2-1 从不饱和烃制备. 1. 从烯烃出发. ( 1 ) 烯烃的臭氧化:. 该法只在个别情况下具有制备意义。. ( 2 ) 丙烯的 α -H 氧化. ( 3 ) 羰基合成.
E N D
第七章 醛、酮 在醛和酮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官能团—羰基, 故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7―1 醛、酮的结构与分类 §7-1-1结构 醛分子中,羰基至少要与一个氢原子直接相连,故醛 基一定位于链端。
酮分子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直接相连,故羰基必然位酮分子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直接相连,故羰基必然位 于碳链中间。 §7-1-2 分类
§7―2 醛、酮的制备方法 §7-2-1从不饱和烃制备 1. 从烯烃出发 (1)烯烃的臭氧化: 该法只在个别情况下具有制备意义。 (2)丙烯的α-H 氧化 (3)羰基合成
2. 从炔烃出发 (1)炔烃水合——Kucherov反应 该反应遵循“马氏规则”。 产物的结构特点:除乙炔可得到乙醛外,一烷基炔将 得到甲基酮,二烷基炔将得到非甲基酮,
(2) 炔烃的硼氢化: 硼氢化反应在形式上是反马氏规则的。 产物的结构特点: 一烷基炔(即:端炔)最终产物为醛;非端炔的最终产物 为酮。 §7-2-2从芳烃制备 1. Friedel-Crafts酰基化:
Gattermann-Koch反应可看成是Friedel-Crafts反应的一 种特殊形式,适用于烷基苯的甲酰化。 2. 芳烃侧链的控制氧化: §7-2-3从卤代烃制备——同碳二卤化物的水解
该法一般不用来制备脂肪醛、酮,因为脂肪族同碳二该法一般不用来制备脂肪醛、酮,因为脂肪族同碳二 卤化物的制备较难困难。 由于醛对碱敏感,故一般不使用碱催化剂。 §7-2-4从醇制备 1. 氧化: 常用氧化剂——K2Cr2O7-稀H2SO4、CrO3-HOAc以及 KMnO4等。
为防止醛的进一步氧化,可采用较弱的氧化剂或特殊为防止醛的进一步氧化,可采用较弱的氧化剂或特殊 的氧化剂,如:CrO3-吡啶等。 2. 脱氢: 该反应是伯醇和仲醇在活性Cu或Ag、Ni等催化剂表 面进行的气相脱氢反应。 3°醇分子中没有α-H,故不能脱氢,只能脱水生成 烯烃。
§7―3 醛、酮的物理性质 由于羰基为一极性基团,故醛、酮的b.p比相对分子 质量相近的烃和醚高。但因其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其 b.p又比相同碳原子数的醇要低。 醛、酮的羰基能与水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故低级醛、酮可溶于水;但芳香族醛、酮则微溶或不溶于水。 IR谱: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1850~1700cm-1 处,若羰基与双键处于共轭体系,其吸收峰将向低波数区 移动。 醛基的C—H在~2720cm-1处有中等强度尖锐的吸收峰,
§7―4 醛、酮的化学性质 可用于—CHO存在与否的鉴别。 NMR谱:醛基质子特征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值δ=9~10,以此可证实—CHO的存在。 与其它吸电子基一样,羰基对与其直接相连的α-C上 的质子也产生一定的去屏蔽效应,其化学位移值将移向高 场区, δ=2.0~2.5之间。
§7-4-2 亲核加成反应 在这里,决定反应速度的关键步骤是第一步,即亲核 试剂的进攻引起的,故称亲核加成反应。 一、可逆加成 1. 与HCN加成
实验事实证明:该加成反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N , CN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1) 反应机理: (2) 反应活性: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A) 电子效应 羰基碳原子连有-I、-C基团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 性↑,从而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反之,连有+I、+C 基团,将使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不利于亲核试剂的
进攻。因此: (B) 空间效应 羰基碳原子连有基团的体积↑,空间位阻↑,不利于 亲核试剂进攻,达到过渡状态所需活化能↑,故反应活性 相对↓。 综上所述,下列醛、酮进行亲核加成的相对活性为: 对于芳香族醛、酮而言,则主要考虑环上取代基的电
子效应。如: (3) 应用: 羰基与HCN加成,不仅是增加一个碳原子的增长碳 链方法,而且其加成产物α-羟基腈又是一类较为活泼的 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的用处。如: 2. 与NaHSO3加成
(1) 反应的应用范围: 所有的醛、脂肪族甲基酮、<C8的环酮。 (2) 应用: (A) 用于定性鉴别 α-羟基磺酸钠易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的NaHSO3溶 液而析出无色针状结晶,故可定性鉴别。 (2) 用于分离、提纯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产品中加入稀酸或稀碱,可使 NaHSO3分解而除去。
(3) 转化成α-羟基腈 α-羟基磺酸钠与NaCN作用,其磺酸基则被氰基取代 生成α-羟基腈。如: 该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使用易挥发、有毒的HCN, 且产率较高。 3. 与ROH加成
(1) 反应机理: (2) 酮与醇的作用:
酮与醇的作用比醛困难,但在酸催化下与乙二醇作用酮与醇的作用比醛困难,但在酸催化下与乙二醇作用 容易得到环状的缩酮。如: (3) 应用: 缩醛(酮)可看成是同碳二元醇的醚,其性质与醚相似,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但缩醛(酮)又与醚不同,它在稀酸中易水解成原来的醛(酮),故该反应可用来保护羰基。例如:
4. 与氨及其衍生物的缩合——加成-消去反应 (1) 反应机理: 氨及其衍生物是较弱的亲核试剂,为使反应顺利进行,通常需在酸催化下进行,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酸催化虽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酸性过强,作为亲核试剂的NH2Y将与酸成盐(NH3+Y )而失去亲核性。因此,必须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通常在pH=4~5最为有利。 (2) 与氨或伯胺的作用(即Y= —H、 —R)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A) 脂肪族醛所生成的Schiff碱容易进一步聚合,而 芳醛所生成的Schiff碱性质稳定,且产率较高。 (B) 酮与NH3、RNH2的反应趋势较小。 (3) 与肼、苯肼、氨基脲的反应(即Y=—NH2、 —NHAr、 —NHCONH2)
(A) 这类反应的产物不仅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且容易进行重结晶提纯;又因这些产物在酸性水溶液中加热易于分解成原来的醛酮,故用于分离、提纯。 (B) 这类反应的产物为结晶固体,又可用于醛、酮的 定性鉴别。常用的羰基试剂为2,4-二硝基苯肼。 (4) 与羟氨作用(即Y= —OH) (A) 在肟分子中,若双键碳原子连有两个不同的基团,
则存在顺反异构体,并可用Z/E法标记其构型(腙类化合物则存在顺反异构体,并可用Z/E法标记其构型(腙类化合物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 (B) 肟在酸性条件下的重排——Beckmann重排 芳香族酮肟用H2SO4或PCl5处理,则发生分子内重排,其结果是肟羟基与其处于反式的烃基换位,生成烯醇式中间体,然后再转化为N-取代酰胺。这种酮肟的反式重排成为贝克曼(Beckmann)重排。
其反应历程如下: 醛肟不易发生Beckmann重排;脂肪族酮肟在重排时 得到的不完全是反式重排产物。 二、不可逆加成 1. 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加成
有机金属化合物,如前面讲授过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是一个高度极化的共价键,其 烃基部分具有很强的亲核性,可与醛、酮发生亲核加成反 应。 (1) 与Grignard试剂加成
例:选择适当的原料合成2-甲基-3-戊炔-2-醇。 思考: 如何制备? (2) 与炔钠加成
2. 与Wittig试剂加成 季鏻盐 Wittig试剂 Wittig试剂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广泛用于烯类的合成。这类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1) Wittig反应是立体专一性很强的反应,广泛用于手
性烯烃、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2) 与α,β-不饱和醛、酮反应,一般不发生1,4-加成。 (3) 参与Wittig反应的醛、酮和Wittig试剂中的烃基几 乎不受限制,可以是含有各种官能团的芳基和烷基。 (4) Wittig反应条件温和、收率较高,可合成一些用 其它方法难于制备的烯烃。
§7-4-3 α-氢的反应 一、 卤代反应 酸催化卤代反应机理: 由此可见,酸催化的作用在于加速烯醇的形成。这是 决定反应的关键步骤。因此,烯醇型的生成与含量
的多寡则是反应的关键。 生成的一卤代醛(酮),因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 得羰基氧原子的碱性有所下降,从而不利于与 H+ 结合再 转化成烯醇型,故酸催化卤代反应可通过控制卤素的用量 等,得到一卤代、二卤代或三卤代为主的产物。 碱催化卤代反应机理: 在这里碱的作用是加速烯醇盐的形成。碱催化卤代生
成的一卤代醛(酮),因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成的一卤代醛(酮),因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 的酸性增强,在碱的作用下更容易离去,因此碱催化卤代 反应难以停留在一取代阶段,易生成α, α, α-三卤代物。 生成的α, α, α-三卤代物,因-CX3为强 -I 基团, 使得羰基碳原子的活性大大增加,在OHˉ的作用下而发 生亲核加成反应,进而离去-CX3,生成减少一个碳原子 的羧酸和卤仿。
若反应用次碘酸钠(I2+NaOH)作试剂,便生成具有特若反应用次碘酸钠(I2+NaOH)作试剂,便生成具有特 殊气味的黄色结晶——碘仿(CHI3),该反应称为碘仿反应。 因此,能发生卤仿反应的醛(酮),其充分和必要的条 件就是要有三个α-H。 显然,能发生卤仿反应的醛只有乙醛(CH3CHO);酮 只能是甲基酮 。 又因次碘酸钠是一个氧化剂,故能被其氧化成乙醛或 甲基酮的醇也可发生碘仿反应。即: 二、 缩合反应
(1) 含α-H 醛(酮)的自身缩合: 含α-H 的脂肪醛在稀碱作用下,一分子醛的α-H 加 到另一分子醛的羰基氧原子上,而其余部分加到羰基碳原 子上,生成β-羟基醛,该反应称为羟醛缩合反应。 反应机理:
从反应机理可以看出,羟醛缩合实际上也是亲核加成从反应机理可以看出,羟醛缩合实际上也是亲核加成 反应。 碱催化的作用:在于使一分子醛转变为一个亲核试剂 (碳负离子)。 生成的β-羟基醛分子中的α-H因受─OH 和─CHO两 个基团的影响,稍微受热或在酸的作用下即发生分子内脱 水,生成α, β-不饱和醛。 当醛分子中的碳原子数 ≥7 时,反应较慢,需要提高
反应温度和增加碱的浓度(10 ~ 15%),因而,反应只能得 到α, β-不饱和醛。 用途: 可见,自身羟醛缩合反应不仅在合成中有着重要的作 用,而且是一个碳链成倍增长的反应。
自身羟醛缩合的产物,除乙醛得到的是直链的β-羟自身羟醛缩合的产物,除乙醛得到的是直链的β-羟 基醛外,其它含α-H 的醛得到的都是在α-C上有支链的 β-羟基醛。 含α-H 的酮在碱性条件下也可发生自身缩合,生成 β-羟基酮,进而脱水生成α, β- 不饱和酮。但因反应的 平衡常数较小,只能得到 5% 左右的β-羟基酮。若设法 使产物生成后迅速离开反应体系,使平衡向右移动,也可 得到较高产率的产物。
(2) 交错羟醛缩合 两种不同的含有α-H 的醛,在稀碱作用下缩合,将 发生交错缩合,生成四种产物的混合物,难以分离,因此 实用意义不大。 然而,若两种不同的醛,其中有一种醛不含α-H , 那么这种交错缩合就有实用价值。例如: 芳醛与含有α-H 的醛、酮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交错缩 合生成α, β-不饱和醛(酮),该反应称为Claisen-Schmidt 反应。如:
(3) 分子内缩合 结构适当的二羰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分子内 缩合,生成环状的α, β-不饱和醛(酮)。
(4) Perkin反应 芳醛与含α-H 的脂肪族酸酐,在相应的羧酸盐存在 下共热,发生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酸,该反应称为珀金 (Perkin)反应。 思考: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反应历程。 显然,该缩合反应除乙酸酐外,其它含有α-H 的脂 肪族酸酐与芳醛缩合,其缩合产物都是在α-C上带有支链 的α,β-不饱和酸。 除个别者外,脂肪族醛通常不易发生Perkin反应。
(5) Mannich反应 含有α-H 的醛(酮),与甲醛和氨(或1°胺、2°胺)的 盐酸盐之间发生的缩合反应,称为曼尼希(Mannich)反应。 该反应的净结果是二甲氨甲基取代了α-H ,故又称 为氨甲基化反应,产物为β-氨基酮。 β-氨基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如:
Mannich反应通常是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除醛、酮外,其它含α-H 的化合物如酯、腈等也可发生该反应。 §7-4-4 氧化和还原 一、 氧化反应: 醛与酮不同,有一个与C=O直接相连的H原子,因而 醛非常容易被氧化。 醛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成羧酸,如:KMnO4、HNO3、K2Cr2O7、CrO3、H2O2、Br2等,且脂肪醛比芳醛容易氧化。然而,将醛暴露在空气中,则是芳醛比脂肪醛容易氧化。这是因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为离子型氧化反应,
而用空气中的氧氧化则是自由基氧化反应。 醛容易被氧化,还表现在它们可被弱氧化剂氧化。常 用的弱氧化剂是: (1) Tollens试剂——Ag(NH3)2OH溶液 若将析出的金属银沉积在干净的反应器皿上,则形成 银镜,故该反应又有银镜反应之称。 (2) Fehling试剂——CuSO4水溶液和酒石酸钾钠碱溶 液的混合液。
Fehling试剂中起氧化作用的是二价铜离子。 上述两种试剂反应现象明显,故可用于定性鉴别。但 值得注意的是Fehling试剂与芳醛不作用。 Tollens试剂和Fehling试剂对C=C、C≡C不起反应, 因此它们又都可看作是选择性氧化剂。 酮不为弱氧化剂所氧化,但遇强氧化剂如KMnO4等 则发生碳链断裂,生成多种较低级羧酸的混合物,故没有 制备意义。然而,脂环酮在强氧化剂作用下生成二元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