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邢适颖. 一、心脏解剖与传导系统 二、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三、正常心电图和房室肥大心电图. 第一节 心脏解剖与传导系统. 心脏的位置. 位于中纵隔内, 2/3 居于正中线左侧, 1/3 居于右侧。. 心脏的外观及血管. 心脏解剖与传导系统. 心脏激动正常传导顺序. 心脏传导系统. 第二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是什么? 心电图:利用 心电图机 从体表记录的 心脏电活动 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是怎样产生的? 1. 心肌细胞电活动 2. 心电图机描记.

shay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电图基础知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电图基础知识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邢适颖

  2. 一、心脏解剖与传导系统 二、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三、正常心电图和房室肥大心电图

  3. 第一节 心脏解剖与传导系统

  4. 心脏的位置 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

  5. 心脏的外观及血管

  6. 心脏解剖与传导系统 心脏激动正常传导顺序 心脏传导系统

  7. 第二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8.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是什么? • 心电图: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的心脏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9. 心电图是怎样产生的? 1.心肌细胞电活动 2.心电图机描记

  10.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心肌细胞 + + + + + + - - - - - - 静息膜电位 兴奋性 兴奋收缩偶联 - - - - - - + + + + + + 静息状态

  11. 心肌除极过程与复极过程 除极进行正电位(电源)在前,负电位(电穴)在后 复极进行负电位(电穴)在前,正电位(电源)在后

  12. 单个心肌细胞检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单个心肌细胞检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 + - + - • 正电位对着探查电极描出向上的波 • 正电位背离探查电极描出向下的波

  13. 描记电位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1.数量:参与激动心肌细胞愈多,电位越大。比如:左室肥厚时, 左胸导联电压增高。肥厚性心肌病时,各导联电压增高。 2.距离:探查电极距心脏越近,电位越大。例如小儿胸壁薄,电压 较成人高。 3.方向: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夹角有关。 夹角越小,电位越大。相同方向电位相加(夹角为零), 相反方向电位相减(夹角1800),其余夹角则按平行四边 形法则。

  14. 心电向量概念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心电向量概念:既有强度,又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向量。 平行四边形法则:见下图。

  15. 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和命名

  16. 四波:P波 QRS 波 T波 U波 1.P波:心房除极波 2.QRS 波:心室除极波 3.T波:心室除极后晚期复极波 4.U波:激后电位(普肯野纤维复极波) • 四段:PR间期 QRS时间ST 段 QT 间期 • PR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 波开始。代表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 QRS时间:从Q波开始到S波结束。代表心室除极时间。 • ST 段:从S波结束到T波开始。代表心室除极后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 • QT间期:从Q波开始到T波结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17. QRS波命名 • 原则:第1个向上的波称R波, R波前向下的波为Q波, R波后第1个向下的波为S波,S波后向上的波为R′波。只有负向的波为QS(qs)波。大小字母因波的大小而定。 • 举例 qs

  18. 心电图导联体系 • 描记心电图的连接方法称为导联。 • 导联体系的多样性 • 经典导联体系:Einthoven创设的国际通用的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6个 名称:标准导联: I II 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位置:见下页图 2.胸导联:6个 名称: V1 V2 V 3 V4 V5 V6 位置: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 3 V2 、V4连线中点 ;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5 左腋前线V4水平 ; V6左腋中线V4水平。

  19. 肢体导联位置及导联轴 导联轴:正负极间假想的直线

  20. 肢体导联 电极位置及 连接方式

  21. 胸导联电极连接方式

  22. 心电图导联体系(特殊) 右心病变可加描导联V3R—V6R导联 正后壁心肌梗死加描导联V7、V8、V9导联

  23. 心电图的测量 心率、时间、振幅、电轴

  24. 300次/分 150次/分 100次/分 75次/分 60次/分 50次/分

  25. 心电轴 心电轴指在额面上心房心室除极、复极最大综合向量,通常指最大除极向量在额面上的投影,一般采用最大除极向量和 I 导联正侧端之间的夹角来表示有无偏移。临床上常测量P电轴、QRS电轴、T电轴。常用方法有:目测法、查表法。 目测法:目前多采用两种方法。 ①根据Ⅰ和Ⅲ导联(国内常用)P、QRS、T主波方向将心电轴分为:正常、左偏、右偏、极度右偏(不确定电轴)。 正常:Ⅰ↑Ⅲ↑(上上为正) 左偏:Ⅰ↑Ⅲ↓(背道为左) 右偏:Ⅰ↓Ⅲ↑(针对为右) 极度右偏:Ⅰ↓Ⅲ↓(下下极右) ②根据Ⅰ和aVF导联(国外常用)P、QRS、T主波方向目测心电轴

  26. 平均心电轴 -90o -120o -60o -150o aVR aVL -30o -180o I 右 左 +180o 0o +150o +30o +120o +60o +90o III II aVF 下

  27. I III 左 偏 无偏移 右 偏

  28. -90o 正常心电轴及其偏移 左 极 度 偏 -30o 右 偏 正 0 I + 0o ±180o 右 左 常 无 右 III 心 + 电 轴 偏 范 偏 围 移 下 +90o

  29. 心电轴正常

  30. 心电轴左偏

  31. 心电轴右偏

  32. 坐标法 查表法: 根据 I、III导联中QRS波群的代数和查表得出心电轴。

  33. 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 1、正常最大心电轴范围: -300 ~ +900, • 无偏移: 00 ~ +900 • 2、左偏:-300~ -900,左室肥大和左前分支阻滞 • 3、右偏:+900~+1800,右室肥大和左后分支阻滞 • 4、极度右偏: -900 ~ +1800,先天性心脏病、室速

  34. 心脏钟向转位 概念 心脏在胸腔内沿其长轴顺钟向或逆钟向旋转称为心脏钟向转位。常 以V3的QRS波群改变为准。

  35. 钟向转位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V3 顺钟向转位 V1 V3 正常 逆钟向转位 V5 V3 • 顺钟向转位:V3波形呈rS,见于右室肥大、瘦长体型。 • 逆钟向转位:V3波形呈Rs(或qRs型),见于左室肥大、矮胖体型。 注:钟向转位是根据错误的单极概念推理而来,有其片面性。因此,根据胸导联心电图改变推断的心脏转位,有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仅供分析参考用。

  36. 第三节正常心电图和房室肥大心电图

  37. 各波段正常值 P波:在大部分导联上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由于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指向左、前、下,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时间≤0.11秒,电压在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15mv QRS波:Q<0.04秒<R/4, RI<1.5mv,RⅡ+RⅢ<4.0mv,RI+SⅢ<2.5mv, RaVR<0.5mv,RaVL<1.2mv,RaVF<2.0mv, RV1<1.0mv,RV5<2.5mv,RV5+SV1<4.0mv(男),3.5mv(女), SV1<2.0mv, SV5<0.7mv, R峰时间V1<0.03 秒,R峰时间V5<0.05秒. QRS电压:正负向波振幅绝对值相加: 肢导>0.5mv                   胸导>1.0mv

  38. P-R 间 期 代表自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主要反映了激动经房室交界区传导的时间。 R T P U q s • 正常值:0.12~0.20 s • 与心率、年龄、性别等有关

  39. J点: QRS波群终点与S-T段起始处的交接点。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40. S-T段:指自QRS波终末至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代表心室全部除极后,心室各部位没有电位差,处于等电位线上,正常可轻微的向上与T波相连。 正常无偏移 ,↑抬高,↓压低 压低可分为:①病理性压低(分为水平型、下斜型、下垂型、J点下移); ②生理性压低(分为上斜型)。 压低幅度:任一导联均应<0.05mV (水平型) 抬高幅度:肢体导联、V4~V6<0.1mV, V1~ V3 <0.3mV;

  41.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为心室的晚期复极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为心室的晚期复极波。 1、方向: 多数导联与QRS主波方向一致,I、II、V4~V6导联:向上, aVR 导联:向下; T波如果在V1导联直立,V2~V6导联不应倒置。 2、振幅:  肢导 ≥R/10(同导联),胸导 ≥R/8(同导联) 3、形态: 正常T波形状是顶端圆滑,前后支不对称,前支漫长,后支陡直。 “冠状T波”:双支对称,高耸或倒置改变。

  42. 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指从QRS波群开始至T波结束时的时间。可随心率变化而变化,心率快时短,心率慢时长。 正常值:0.32~0.44s。 矫正Q-T间期:Q-Tc=Q-T /√R-R≤0.44s。

  43. U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U波代表后继电位的影响 胸导联易发现, 方向与T波一致; 振幅一般<同导联T/4,U波增高见于低血钾。

  44. 正常窦性心律的特点: ①PI、II V4-V6↑,PaVR↓。 ②P-R:0.12-0.20秒。 ③P波频率:60-100次/分。 ④同导联P-P间期互差<0.12秒。

  45.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46. 正常心电图: 指心律、心率、P-QRS-T各波段形态、时限、电压正常。 但应除外一些心脏疾患在某阶段中心电图的正常表现。

  47. ST段各种形态 1.凹面向上抬高;2.凹面向下抬高; 3.水平型压低;4.下垂型压低;5.上斜型压低;

  48. T波各种形态 1.圆钝直立;2.高尖直立;3.基底部狭窄高尖; 4.低平;5.平坦;6.非对称倒置;7.对称倒置; 8.切迹;9.正负双向;10.负正双向

  49. 右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P波 高尖(肺型P波 ) 心电图诊断标准: P波 ≥0.25mV( II、III、aVF 最明显) P波 ≥0.15mV( VI直立) ≥0.20mV ( VI双向,算术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