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969 Views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 、政治地图的含义. 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 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 国界和领土轮廓。. 2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 1 )起因. 美、德、日等国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 ( 2 )两大对立集团的国家. 同盟国(德奥意). 协约国(英法俄). ( 3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德. 奥. 俄.
E N D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政治地图的含义 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 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 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1)起因 美、德、日等国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 (2)两大对立集团的国家 同盟国(德奥意) 协约国(英法俄)
(3)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德 奥 俄 (______)国缩小,(_______)崩溃、(_____)革命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_____和_____)衰败、(_____和 _____)兴起。 英 法 美 日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起因 (2)轴心国及反法西斯同盟 轴心国:德、日、意 反法西斯同盟:苏联、美、中国、英国和法国 (3)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德 英 法 (____)分割、 (____和_____)严重削弱、 (____)成为美国的附庸、 (____)扩大、 欧洲政治上分裂 亚欧涌现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殖民体系崩溃。 日 美 两极格局 形成 东部依附苏联 中西部依附美国
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南斯拉夫 德 苏联 (_____)国统一、(_____)分裂、(______) 解体、华约解散、北约东扩;形成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 ______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形成。 美 80年代末 西欧 日本 俄罗斯 中国 印度 多极化趋势
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1、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作用 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作用:这些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 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地区性冲突: 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1)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 (2)海湾战争
二战后世界上曾发生过的主要局部战争或地区冲突二战后世界上曾发生过的主要局部战争或地区冲突 1950.6.25朝鲜战争(外来势力)1953.7.27停战协定 1964.8.5越南战争(外来势力)-1976.7越南统一 1948.5.15中东战争(领土纠纷) 1982-----1990八年两伊战争(国界争端) 1991年伊科战争(资源问题,领土争端)--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等多国部队将伊拉克赶出科威特)--1998年海湾危机(对伊拉克核武器,生化武器核查矛盾) 1999年科索沃战争(民族宗教矛盾) 2000年至今巴以冲突(和谈僵局,恐怖活动) 2001年阿富汗战争(美国9.11事件----美国打击在阿富汗的国际恐怖组织基地) 2001--2002年印巴冲突(克什米尔问题)
阿以冲突 (1).巴勒斯坦问题; (2).耶路撒冷问题; (3).被占领土问题; (4).水源问题
耶路撒冷 万国教堂 圣石清真寺 哭墙
读右图,回答: (1)图中字母A表示的是1967 年以色列占领的---国的---半岛。 (2)图中字母B表示---河,该 河向南注入--海。 (3)图中C表示----城市,被 ---、---、-----尊为圣城。 (4)影响巴以和平进程的因素包括 --------、-------、 --------、-------。 (5)以色列北部降水较多,南部为 大片沙漠,原因是-------------------------。 埃及 西奈 约旦 死 耶路撒冷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民族和宗教矛盾 领土纠纷 资源问题 外来势力干涉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1、第一次海湾战争 原因: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各国长期争夺的对象。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在陷于经济困境,提出减免债务等要 求未果的情况下,于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领科全境,8月8日 宣布科为其第19个省。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上绝大多 数国家的反对,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为美出 兵海湾提供了借口。伊侵科当天,美“独立”号航空母舰即奉 命驶往海湾。8月6日,美总统G.布什下令实施“沙漠盾牌”行 动,向海湾部署军队。联合国安理会亦通过要求伊无条件撤 出科威特并对伊实施贸易禁运等决议 经过: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 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 “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和地面战 役阶段(1991.2.24~28)。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 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 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
海湾战争结局与影响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 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 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 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 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第二次海湾战争 一个中心美国发动战争的最直接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在最后通牒 中,美国给予萨达姆避免战争的唯一选择就是退位流亡。也 就是说,整个战争的核心就是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早在布什 上台之前,美国政界就有人开始酝酿这样的目标。1997年, 包括美国现任国防部长、副总统等在内的18位在美国政坛颇 有影响的人物就创立一个致力于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新美国 世纪计划”组织。现在该组织的主要骨干都已经成为当前“倒 萨内阁”的骨干。因此,推翻萨达姆政权是美国多年来的夙愿。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于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1时30分左右(当地时13日20时30分左右)在其家乡提克力特被捕。图为萨达姆被捕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于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1时30分左右(当地时13日20时30分左右)在其家乡提克力特被捕。图为萨达姆被捕后 间的照片。
美国为何要控制伊拉克石油? 美伊战争尚在进行,但华盛顿已经越来越少地提及当初发动 战争的理由,即“解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取而代 之的理由是“解放伊拉克人民”和“争取伊拉克的自由”。 不少明眼人指出,美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与其说是查缴武器 不如说是控制石油。确实,美国石油消费量居世界之首,伊拉克 石油储量则占世界第二,假如在巴格达建立了亲美政权,对于保 障美国石油供应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布什总统和切尼副总统都出身于石油世家。有评论说, 他们盯着伊拉克石油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了高额利润外, 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图谋。美国以深度调查报道著称的《母亲琼斯》 杂志指出,布什政府考虑的除了美国本国的石油供应外,更重要 的是试图通过控制石油资源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战略意图。石油 对于欧洲、日本和东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控制了海 湾地区的石油就等于把握住了全世界的能源生命线,阻止潜在竞 争对手获得这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达到建立全球霸权的政 治目的。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_(海洋) B_________(河流) C_________(地区) D_________(区) E____ _____(地区) F_________(湖泊) G_________(城市) H_________(国家) 地中海 约旦河 加沙地带 戈兰高地 约旦河西岸 死海 耶路撒冷 黎巴嫩
读图回答: 1、该区域最具有世界意义的 自然资源是______。该地区 生活和生产的限制因素是 _______。被犹太教、基督教 和伊斯兰教都尊为圣城的是 _______。 2、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 大会的决议,_____人在该 地区建立巴勒斯坦国,_____ 人建立犹太国。 石油 水 耶路撒冷 阿拉伯 犹太 该地区石油丰富,美国在该此地有经济利益;地处“五海三洲之地”,交通军事位置重要;相对众多无流国而言,伊 是西亚水源富庶大国,因而成为美英控制西亚的首选对象;控制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旦成功,即可辐射整个西亚,主宰中东事务,控制亚洲中东部,甚致 全世界。 3、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的事务? 4、该地区的成立阿拉国联盟有何意义? 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之间的团结 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伊拉克的首都是______(城市),地跨______河两岸.1、伊拉克的首都是______(城市),地跨______河两岸. A 巴士拉,底格里斯河 B 鲁迈拉,幼发拉底河 C 巴格达,底格里河 D阿巴丹,幼发拉底河 2、伊拉克地处______板块 A 亚欧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太平洋 D印度洋 3、伊拉克境内主要地形区是______,它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 _____的发祥地 A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比伦王国 B安纳托利亚高原,中国 C扎格罗斯山地,印度 D伊朗高原,埃及 4、伊拉克出口的特产主要是_____,它是______的代表性植被. A紫羔皮,游牧业 B 地毯,种植业 C 椰枣,灌溉农业 D 茶叶,采集业 5、霍尔木兹海峡两侧表层海水的流向是____,其成因是 A波斯湾 阿曼湾 风海流 B阿曼湾 波斯湾 密度流 C波斯湾 阿曼湾 密度流 D阿曼湾 波斯湾 风海流
综合简答题: 1、伊拉克为什么石油资源如此丰富?该国石油具有哪些特点? 要想将其境内的石油外运到地中海沿岸,是经济的运输方式是 什么?运往西欧最便捷的路径经过哪些海,海湾,运河,海峡? 2、伊拉克最大的炼油中心是哪个地方?炼油厂会产生哪些污 染?如何布局更为合理? 答案:伊拉克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为向斜构造,利于储油. 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管道运输 波斯湾 红海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 直布罗陀 海峡 大西洋 西欧 巴士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厂应设在居民区最小 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当地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且 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皮尔瑞纳先生的一天 住在美国东部的皮尔瑞纳先生一天的生活。早晨, 他是被索尼闹钟叫醒的。半导体广播的是中东危机。他 考虑这是否会引起汽油涨价,是应该买辆德国的小汽车 呢,还是买辆日本的。进入浴室时,他有些犹豫:是用 荷兰的电须刀,还是用英国的。太太建议他需要将房子 扩展,但是木材在涨价,因为政府迫使加拿大提高出口 到美国木材的价格。当他下楼喝橘子汁(巴西生产的) 时,门铃响了,保姆米瑞纳(墨西哥人)来打扫卫生。 早餐是使用法国制造的咖啡壶、加拿大输送的天然气 烧煮来自印度尼西亚、巴西、哥伦比亚的混合咖啡, 还有瑞士生产的饼和面包,夹着比利时生产的草莓酱。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各国对外经济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活动的全球性不断加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障碍日益消除的状态与趋势。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该如何应对? 我们的策略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5.2世界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的地区 大致以30°N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为界,以北为发达国家,以南为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边缘地位。 3、世界经济核心和边缘格局的形成 第一次技术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核心在, 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核心扩大到, 第三次技术革命后核心扩大到和。 欧洲 北美 日本 澳大利亚
下面是四个国家轮廓略图,其中不属于北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是( )下面是四个国家轮廓略图,其中不属于北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是( ) B
跨国公司含义: 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国际性企业。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生产、销售的规模化规范化 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 科学技术 促进全球经济联系 交通、通信的发展 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新观念的同步应用 导致全球经济扩散 跨国公司 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利:便于引进资金、技术 弊:扩大南北差距 最大受益者 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有些国家政局动荡 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主导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先 进 相对落后 低 高 输出产品资本技术进口原料、燃料 (相反) 多处农业化阶段 少数进入后工业化 工农业产值比高采矿与轻工比低 农业为主采矿比大 技术落后,效率低 现代化、商品化 核 心 边 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受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影响: 持续的国内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一体化、改善投资环境) 外商投资众多、进出口贸易有较大发展 拉美 东亚、 东南亚 吸收外资较多,经济发展快 有效的产业政策;高水平的教育投入; 世界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应地 南亚 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黑非洲 经济发展波动明显 工业基础薄弱,政局动荡 北非、 西亚 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工人短缺,政治冲突不断 吸引外资能力低
发达国家被称为北方,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以及部分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发达国家被称为北方,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以及部分亚洲和大洋洲国家。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的南方,主要是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B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跨国公司的活动及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B.跨国公司易形成世界性垄断,束缚技术的交流和扩散 C.跨国公司的优势在于它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行高度科学的经营管理 D.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2.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设有零件供应地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B.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C.美国国力强大的标志 D.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是通过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联合完成的 B
5.3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的特点:具有内向的性, 具有外向的性。 保护 竞争
一、世界经济区域化 1.特点: 2.形成原因 : 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 争性,在集团内部实行关税互惠,实现互补合作 • 地理位置靠近,经济联系密切,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 大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 • 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抗发达国家
你如何理解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 和 外向的竞争性?(举例)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为对抗西方发达国家,大幅度抬高石油价格,从而保护了这些石油输出国家的经济利益,而西方国家因油价上涨,致使成本增高,从而蒙受巨大损失,这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内向保护性的体现。 而外向的竞争性,如欧盟在内部实行联合,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使他们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对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发点一样吗?对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发点一样吗? 发展中国家通过联合加强自身势力,维护地区利益;发达国家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要地位,在国际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 区域化与全球化矛盾吗? 不矛盾。(1)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基础,没有区域化不可能实现全球化。(2)区域化本身是全球化的阶段性表现,区域化的最终结果应是全球化,只有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70年代增至28个,80年代再增至32个,进入90年代,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达100多个。这些组织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也各异,遍及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和亚洲,其内容涉及除国际贸易以外,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流动以及财政、信贷政策的协调等。在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中,最大的有三个: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它们拥有世界4/5的GDP和4/5以上的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70年代增至28个,80年代再增至32个,进入90年代,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达100多个。这些组织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也各异,遍及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和亚洲,其内容涉及除国际贸易以外,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流动以及财政、信贷政策的协调等。在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中,最大的有三个: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它们拥有世界4/5的GDP和4/5以上的国际贸易。
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 欧洲联盟 • 北美自由贸易区 •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石油输出国组织 • 上海合作组织 (European Union -EU ) (NAFTA) (APEC) (ASAN) (OPEC) (上合组织)
欧 洲 联 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6亿人口(2004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后,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欧盟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前三位是香港、美国和日本)。欧盟对华投资的特点是单项投资金额大,技术含量高。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国从欧盟累计引进技术18530项,合同金额800亿美元。
读右图,回答: (1)写出下列国家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2)上述国家中,不属 于欧盟的国家的代号 是_________。 挪威 瑞典 丹麦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① 荷比卢联盟 (3)最早出现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目前_________(国家)的_______港成为欧盟的大门。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荷兰 鹿特丹
北美自由贸易区 加拿大 美国 墨西哥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成为与欧盟抗衡的经济组织。 协定的宗旨: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 ▲对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美国而言,积极的影响是:第一,不仅工业制造业企业受益,高科技的各工业部门也将增加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国同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会因此而增加。第二,美国西部投资的扩大。第三,由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结果,将会出现大量劳动力投入那些关键工业部门。第四,协定对墨西哥向美国的移民问题将起到制约作用。消极影响的主要有:技术性不强的消费品工业对美国不利,为改善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环境条件,美国要付出60亿-100亿美元的经济和社会费用,关税削减美国减少大笔收入,加重了美国的负担。 ▲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会产生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合组织 共有21个成员: 1989年11月APEC成立时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等12个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鲁、俄罗斯、越南加入。 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为官方论坛。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开始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迈进。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东 南 亚 联 盟 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成员国: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东 南 亚 国 家 联 盟 1967年8月初成立。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总部:印尼的雅加达。 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10个对话伙伴国: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印度、中国、俄罗斯建立了关系。 宗旨和目标: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 观察员 :巴布亚新几内亚。
欧洲联盟形成的原因 首先,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各国由于交往便利,经济联系密切,易于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从而达成某种协议,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主要原因是: 其次,一些大国为了在世界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极力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 东盟成立的主要原因: 第三,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集团形式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