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57 Views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1 2 年 1 0 月 2 9 日. 201 2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评 何克抗. 2012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评.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二 、本届参赛作品的 不足之处 三 、 今后 的 努力方向 —— 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 IT 对教育 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201 2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评.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E N D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12年10月29日 2012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评何克抗
2012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评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二、本届参赛作品的不足之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 IT 对教育 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2012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评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2012年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参赛作品共计1800多个,其中进入本次决赛的作品有632个(理科组51个;工科组144个;医科组44个;文科组216个;高职组151个;中职组26个)。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听取了其中87个作品的介绍。我的感觉是,本届参赛作品与往年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进展: (1)有些参赛作品的指导思想能更多地结合本课程特点进行课件设计 如西京学院的 “新视野大学英语”在其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中,除了强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外,还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特点,特别关注“要把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为此在课件中增加了许多扩展性练习,因而有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体培养。 渭南师范学院的 “风光摄影”其课件中所有照片的选取,除了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以外,还结合大学摄影课程的教学特点,特别强调 “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因而该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工程图学基础教学和助学辅助系统”,其课件设计,除了强调要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外,还结合工程图学基础教学的特点,特别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工程制图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除此以外,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拍摄与制作”,其课件设计,除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外,还结合影视拍摄课程的特点,特别强调整个课件设计要贯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思想,事实上,该课件就是这种结合的很好体现,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欢迎。 (2)很多参赛课件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 例如,长春工业大学的“女装原型纸样设计”,对女装原型设计的最终效果,课件是以视频展示为主;但是对于纸样设计的细节部分(尺寸掌握、剪裁步骤等)则是用图形和二维或三维动画展示。从而使整个课件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量子力学”课件,在运用PPT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电子教鞭,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吸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该课件还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供“记事本”功能——便于学生记笔记、写心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由于涉及许多深奥的理论和全新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四川师范大学的“分子生物学”课件,运用Flash动画对微观现象和抽象概念进行直观、生动的讲解和演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传统教学的难题。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牙体缺损粘结修复术”课程,由于牙齿修复技术涉及许多细致、复杂的操作过程,传统课堂教学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们也是在课件中引入Flash动画,才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广西教育学院的“舞蹈创编技法”课件,不仅提供大量的静态与动态的动植物图片,而且将这些静、动态的动植物图片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练习动作进行对照观察和对比分析(既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去比照分析)。对静、动态的动植物图片做这种应用,显著地提高了舞蹈创编技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舞蹈创编技法教学的创新。 (3)不少参赛作品能关注课件内多种不同媒体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这方面较突出的例子是天津工业大学的“通信原理概论”课件,该课件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多种教学媒体在一门课程内的有机融合: 一是,以PPT文件作为基本框架,将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都有机地融入其中,并让其中任一媒体都可依据教学的需要,随机调用; 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把各种教学媒体所展示的内容,按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课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而非大量不同知识点的拼凑或组合)。 这方面另一个较好的例子是吉林医药学院的“人体断面解剖学”课件,该课件结合解剖学的特点,为便于学习者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大量采用三维动画——这种动画既可水平旋转,也可垂直旋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是教学媒体内容与形式很好结合的又一案例。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4)不少参赛课件能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这方面较突出的例子有: ① 新疆医科大学的“心力衰竭网络课程”。该课程内容全面、新颖,不仅涵盖各种相关的心血管理论,还有欧洲医学界以及国际杂志有关心血管和心力衰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及论述。 ②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分泌常见病诊疗课件。该课件收集的、有关内分泌常见病的诊疗案例丰富且有代表性;以糖尿病为例:当前国内外关于这种疾病的典型案例、主要症状、诊疗方法及相关的热点问题,基本上都已纳入该课件的教学内容之中。 ③ 河海大学的“计算水力学”课件。该课件能紧密结合近年来我国洪水灾害频发的真实情况及案例(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并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④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众健美操”课件。该课件差不多已把目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健美操全都包括在内。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5)有些参赛课件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自主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例如,泸州医学院的“眼部检查网络课程”,其教学资源库除了提供一般的关键词索引以外,还专门提供“图片索引”和“多媒体索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除此以外,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课件不仅能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自我测试,还能做整体评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总的正确率占百分之多少?错误率又占百分之多少? 又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该课件包含50多套自主开发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虚拟仿真软件。这些仿真软件既可用于教师的课堂演示;也可结合机械设备的装配、维修等教学内容由学生去自主学习和自主操作,从而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威海职业学院的“综合布线虚拟实训系统”课件的功能设计,也有和“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件类似的特点。
二、本届参赛作品的不足之处 (1)不少参赛课件作者尚未牢牢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这表现在有不少课件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为主,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表明该参赛课件作者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尚未牢牢树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2)有些参赛课件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表现在有些课件的教学内容很丰富、也很有特色,但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仍主要是以文本为主)。这类课件最好能以上述天津工业大学的“通信原理概论”课件为样板——以PPT文件作为基本框架,将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都有机地融入其中,并让其中任一媒体都可依据教学的需要,随机调用。 (3)有些参赛课件的界面设计及细节设计有待提高 有些参赛课件的总体结构基本清楚,目录和导航也较醒目,但细节方面却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文字过小,背景晃动,视频框看不清,指示语言杂乱无章,色彩、动画、音响太多以致分散学生注意力等。 (4)有些参赛的网络课程未能关注在线测试与评价 本次参赛的多数网络课程都能关注在线测试与评价(过程性评价),以便及时检查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仍有少数参赛的网络课程,在其功能设计中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必须引起这部分参赛作者的注意,并加以改正。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今年3月13日,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强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进入到强调应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正在蓬勃展开之际,发布与实施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可谓正当其时。 该《规划》由“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部分(行动计划) ;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以及 实施” 等六个模块组成。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序言”的开篇直接引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统领本《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总纲。 在“序言”的开篇之后,是“序言”的核心内容——对“教育信息化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途径与方法”的概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2)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3)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途径与方法则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这是本《规划》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在《规划》全文中,曾先后出现达10次以上,可见其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国际上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即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达到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目标),传统的途径与方法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放弃这一传统观念与做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其根据何在?这只有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内涵、实质去探寻,才有可能弄明白。 为此,我们需要先来考察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念与做法提出的背景;它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与做法有哪些不同?在此基础上,我们方可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确切内涵。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经济、军事、医疗等领域显著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在这些领域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或部门(尤其是在工商企业部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却成效不显——大多数仍是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应用,对于教育生产力的提升(即大批创新人材的培养),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原因在哪里呢?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曾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与探讨,都无功而还。只有2010年11月发布的《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通过认真回顾和总结近30年来企业部门应用技术的经验与教训,并与教育领域应用技术的现状做对比,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fundamental 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evolutionary tinkering)” (下面我们把NETP作出的这个结论,简称之为“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命题)。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从国际范围来看,迄今为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历来都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顶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阐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意义与作用(或者去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因而都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只有NETP通过回顾和总结近30年来企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与教训,并与教育领域应用技术的现状做对比,才最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之所以成效不显(或者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未能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其问题是出在:教育系统没有实现由信息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或者是只关注了如何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总之,都没有触及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念与做法,而倡导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与做法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种新的、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成效不显(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未能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问题。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了解这一特定背景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深度融合”的观念与做法,和传统“整合”观念与做法到底有哪些不同?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与做法取代“整合”观念与做法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可见“深度融合”观念与做法和传统“整合”观念与做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不可能。那么,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又指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简单逻辑推理: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事实上,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内容; 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 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当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上述简单逻辑推理表明,“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 那么,“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又是指什么呢?在我们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中,曾为“深层次整合”给出下面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三个基本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新型教学环境); 整合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而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建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更不可能对教育发展产生出革命性影响。这是一条铁的定律,也是教育信息化领域最重要的一条规律。“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并运用这一规律”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可见,在对“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以后,即可顺理成章地找到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途径与方法(也就是使信息技术能够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途径与方法)—— 这种途径与方法就是要:彻底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如上所述,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课堂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 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 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 IT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 IT 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才有可能;除此以外,还需要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 ”和“网络课程 ”),并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指导下将这套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使之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才可能真正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在全国范围的20多个教改试验区(其中多半是在中西部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近400所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大幅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经过整整12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来实现的。 所以,今后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朝着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目标去奋斗——努力使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性改变。
谢谢!! 何克抗 Email: hekkbnu@163.com http: //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