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k likes | 2.24k Views
數位攝影概論. 許舜斌. Outline 1/2. 成像原理 結構 感光元件 鏡頭 曝光 快門 光圈. Outline 2/2. ISO 白平衡 攝影 教學短片 數位格式 影像端子 結論. 成像原理 1/2. 成像原理 2/2. 回 Outline. 數位相機結構. 觀景系統 1/2. 觀景系統 2/2. 數位攝影機結構. 回 Outline. 感光元件 1/29. 感光元件 2/29.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 感光耦合元件. 感光元件 3/29.
E N D
數位攝影概論 許舜斌
Outline 1/2 • 成像原理 • 結構 • 感光元件 • 鏡頭 • 曝光 • 快門 • 光圈
Outline 2/2 • ISO • 白平衡 • 攝影 • 教學短片 • 數位格式 • 影像端子 • 結論
成像原理 2/2 回Outline
數位攝影機結構 回Outline
感光元件 2/29 •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感光耦合元件
感光元件 3/29 當CCD感光時,每個感光像素上依光量多寡累積相對應的電荷,並在感光結束後將各個電荷採序列的方式送到訊號放大器,以提供數位訊號處理器運算成數位影像。另外,由於CCD採用單一通道,故感光效率較慢且傳送電荷訊號時須外加電壓造成耗電量較大;但也因為單一通道,可有效減少電荷傳送過程與訊號放大時所產生的雜訊。
感光元件 4/29 •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
感光元件 5/29 CMOS傳送像素的通道不需外加電壓來傳送電荷,能立刻讀取電荷訊號,較CCD省電,感光效率也較快。另外,CMOS在每個感光像素旁都設計一組訊號放大電路,因此當像素越多時,越容易因電路間的訊號干擾而出現雜訊。
感光元件 7/29 大部分的消費型數位相機,由於成本考量,都僅使用單片感光陣列。由於CCD及CMOS僅能感應光的強弱,無法分辨顏色,因此在每個像素上還會加上 “RGB”濾色片,只讓單一原色的光線通過進而使感光像素進行感光。因為人眼對綠色較為敏感,為了模擬人眼的視覺,濾色片會以1個紅、1個藍及2個綠為一組的陣列方式排列。
感光元件 8/29 • Bayer濾色片
感光元件 9/29 • 除了使用單片CCD或CMOS搭配濾色片來感應三原色外,現在也有Foveon X3與3CCD等技術,以多片感光陣列分別感應三原色,以還原真實色彩。
感光元件 10/29 • Foveon X3
感光元件 11/29 • Foveon X3
感光元件 12/29 • 3CCD 利用稜鏡將光線分成三原色光,再以多片感光陣列分別記錄。
感光元件 13/29 • 微型鏡頭
感光元件 14/29 • SuperCCD ISUPER CCD畫素是45度回轉成蜂巢式排列,斜向比水平和垂直狹窄,所以水平、垂直方向解析度較高。
感光元件 15/29 • SuperCCD
感光元件 17/29 • 電路結構之完整比較
感光元件 18/29 • 差異分析: • ISO :CMOS 每個畫素包含了放大器與A/D轉換電路,過多的額外設備壓縮單一畫素的感光區域的表面積,因此在相同畫素下,同樣大小之感光器尺寸,CMOS的感光度會低於CCD。 • 雜訊:由於CMOS每個感光二極體旁都搭配一個 ADC 放大器,如果以百萬畫素計,那麼就需要百萬個以上的 ADC 放大器,雖然是統一製造下的產品,但是每個放大器或多或少都有些微的差異存在,很難達到放大同步的效果,對比單一個放大器的CCD,CMOS最終計算出的雜訊就比較多。
感光元件 19/29 • 差異分析: • 耗電量:CMOS的影像電荷驅動方式為主動式,感光二極體所產生的電荷會直接由旁邊的電晶體做放大輸出;但CCD卻為被動式, 必須外加電壓讓每個畫素中的電荷移動至傳輸通道。而這外加電壓通常需要12伏特(V)以上的水平,因此 CCD 還必須要有更精密的電源線路設計和耐壓強度,高驅動電壓使 CCD 的電量遠高於CMOS。
感光元件 20/29 • 差異分析: • 解析度:由於 CMOS 每個畫素的結構比 CCD 複雜,其感光開口不及CCD大, 相對比較相同尺寸的CCD與CMOS感光器時,CCD感光器的解析度通常會優於CMOS。但如果跳脫尺寸限制,目前業界的CMOS 感光原件已經可達到1400萬 畫素 / 全片幅的設計,CMOS 技術在良率上的優勢可以克服大尺寸感光原件製造上的困難,特別是全片幅 24mm-by-36mm 這樣的大小。
感光元件 21/29 • 差異分析: • 成本:CMOS 應用半導體工業常用的 MOS制程,可以一次整合全部周邊設施於單晶片中,節省加工晶片所需負擔的成本 和良率的損失;相對地 CCD 採用電荷傳遞的方式輸出資訊,必須另闢傳輸通道,如果通道中有一個畫素故障(Fail),就會導致一整排的 訊號壅塞,無法傳遞,因此CCD的良率比CMOS低,加上另闢傳輸通道和外加 ADC 等周邊,CCD的製造成本相對高於CMOS。
感光元件 22/29 • 尺寸說明: 大多數 DSC 消費型數位相機的 CCD 長寬比,依然沿襲 1950 年代電視規格標準剛制訂時 4:3的標準。
感光元件 23/29 • 尺寸說明: 常用的 CCD 尺寸並不是『單位』而是『比例』。業界通用的規範就是 1英吋 CCD Size = 長 12.8mm X 寬 9.6mm = 對角線為 16mm之對應面積。 例如: 1/2“ CCD Size 的對角線就是 1”的一半為8mm,面積約為 1/4;1/4“ 就是1”的1/4。
感光元件 24/29 • 常見尺寸比較:
感光元件 25/29 • 尺寸說明: 等同傳統底片面積的 CCD 或 CMOS 因為所使用的長寬比由 4:3放成3:2,就不以『英吋』作為表達方式,而改為 Full Frame 或 35mm Film Size (面積:36×24mm)直接稱呼,比這小一號的稱為 APS(25.1×16.7mm) / APS-C size(23.7×15.6mm)。
感光元件 26/29 • 尺寸說明: 近來,為了補足 APS-C 以下的 CCD 尺寸空間,由日本 Olympus 主導的 4/3 系統(比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的 1吋型CCD 再大上 1/3 (22.5 ÷ 16mm)),但比例不是 3:2 而是 4:3 ,是故沿用『英吋』的稱法,命名為 4/3 或是 1又 1/3 系統。
感光元件 27/29 • 常見尺寸比較:
感光元件 28/29 • 此 inch 與 彼 inch? 這個問題必須回到1950 從第一代電視機開始說起,當時的電視機和現在所使用的CRT 或映像管電視大同小異,但有一個最大不同點就是那時候的螢幕是『圓』的!對於當時的電視工程師來說,從 Tube 中發射出來的電子線本就會繞著圓形軌道散佈,因此,將螢幕做成圓形是理所當然的事。
感光元件 29/29 • 此 inch 與 彼 inch? 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圓形螢幕實在太難適應了,最後還是將螢幕裁成『方』型,已爭取大眾的認同。然而如何在『圓中取方』得到最大的面積,後來的工程學界看法不一定相同,但通常裁切比例維持在 1.4~1.6之間,這之中並沒有一定的數學式。不過在描述尺寸大小時,仍維持 50年代的傳統,把『圓』形概念套用到『方』型螢幕上,以英吋來表達。 回Outline
鏡頭 1/36 • 鏡頭是影像品質的最大關鍵,為有良好的鏡頭,才能拍出畫面清楚、色彩飽和的照片。
鏡頭 2/36 • 焦距: 當光線以接近平行的方通過一片鏡片,會在鏡片後方聚集成一點,稱為焦點;鏡片中心點與焦點的距離則稱為焦距。
鏡頭 3/36 • 等效焦距: 大部分的消費型數位相機感光元件尺寸都比底片小,只能擷取畫面中央的影像,因此當鏡頭接上相機時,會發現取景角度變窄,主體變大,有如傳統底片機使用更長焦距的鏡頭一樣。
鏡頭 4/36 • 等效焦距:
鏡頭 5/36 • 常用等效焦距參考表:
鏡頭 6/36 • 畫角: 畫角是鏡頭可以拍攝範圍的角度,當鏡頭焦距越短,畫角越大,取景畫面就能容納更多的景物;鏡頭焦距越長則畫角越小,畫面中可容納的景物就少。
鏡頭 7/36 • 不同焦距的畫角:
鏡頭 8/36 • 鏡頭口徑: 一般鏡頭上都會標一個數字,例如52mm、58mm、67mm…等,指的是鏡頭前方的口徑大小,主要是在為鏡頭加裝濾鏡時的依據。
鏡頭 9/36 • 有效口徑: 鏡頭口徑與鏡頭光圈大小並無直接關係。真正與光圈值有關的是有效口徑。有效口徑決定了鏡頭的最大進光量,也就決定了鏡頭的最大光圈值。 光圈值=鏡頭焦距/有效口徑
鏡頭 10/36 • 有效口徑:
鏡頭 11/36 • 光圈 變焦鏡的光圈分成兩種,恆定光圈與非恆定光圈。兩者的差異在於非恆定光圈的最大光圈會隨著焦距改變,非恆定光圈則否。
鏡頭 12/36 • 恆定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