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702 Views
臺北市士東國小校長 林玫伶 2013.8. 讀報教育在新加坡. 一、新加坡讀報教育的 發展. 附屬主報時期 ( 70 年代起 ) 有意識培養學生讀者,推出以學生為對象的專版和報刊. 1979.6《 星洲日報 》 從 〈 少年新聞 〉 出發 , 發展出小型學生報 〈 星洲少年 〉 , 以中學生以上為主 。內容包括 國內外新聞 、 短評時論 、 校園新聞 、 學生文藝 , 隨報附送。 1979.8 《 南洋商報 》 出版專刊 〈 南洋學生 〉 , 類似 〈 星洲少年 〉 , 隨報附送 。 且組織學生記者 / 通訊員參與採訪 。
E N D
臺北市士東國小校長 林玫伶 2013.8 讀報教育在新加坡
附屬主報時期(70年代起)有意識培養學生讀者,推出以學生為對象的專版和報刊附屬主報時期(70年代起)有意識培養學生讀者,推出以學生為對象的專版和報刊 • 1979.6《星洲日報》從〈少年新聞〉出發,發展出小型學生報〈星洲少年〉,以中學生以上為主。內容包括國內外新聞、短評時論、校園新聞、學生文藝,隨報附送。 • 1979.8《南洋商報》出版專刊〈南洋學生〉,類似〈星洲少年〉,隨報附送。且組織學生記者/通訊員參與採訪。 • 1982. 《新加坡箴言報》出版〈新一代〉,以華文第二語文學生為主,隨《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新國家午報》附送。
1983《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合併後,由新加坡報業控股出刊《聯合早報》和《聯合晚報》, 《聯合早報》出版〈青年廣場〉。 • 1988早報出季刊〈天空〉,由聯合學生通訊員組稿、編寫、排版,實際採訪、編寫。 • 1990《聯合晚報》出版學生刊〈新一代〉。 • 1990 《聯合晚報》停刊〈新一代〉,改由早報出版副刊〈聯合學生〉 。 • 1992〈天空〉停刊,從1988起四年共有1000人次學生參與採訪編寫。
系統規劃時期(90年代起)開始發行獨立的學生報,讀報教育趨於有系統、有規模系統規劃時期(90年代起)開始發行獨立的學生報,讀報教育趨於有系統、有規模 • 1991.2 新加坡報業控股創刊《星期5週報》,為獨立發行的中學生報,有獨立的編輯室,也是新加坡惟一的華文學生報紙,發刊儀式由內閣資政李光耀主持,許多學校集體訂閱(超過100所中學)。 • 報社與學校合辦許多推廣活動,如編採比賽、閱讀比賽、報章剪貼比賽、新聞講座、新聞最前線等。 • 1999.2 報社推出NIE計畫,每週針對週報內容出題,併傳真給學校,由教師運用。
2000.1新加坡報業控股創刊《大拇指》,以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主,發刊儀式由李顯龍副總理主持。2000.1新加坡報業控股創刊《大拇指》,以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主,發刊儀式由李顯龍副總理主持。 • 2001.9 NIE計畫上網,推出網上華文課室,可供下載、作答。
引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王惠女士,新加坡華文用字量與教學研究,《語文建設通訊》第95期,2010.4引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王惠女士,新加坡華文用字量與教學研究,《語文建設通訊》第95期,2010.4 • 早報副刊仍保留每週一次副刊〈青春〉,提供成熟青少年閱讀,2004年改為專版〈爆米花〉。並辦理讀報教育活動,如華文專題作業比賽、歌詞改寫比賽。
深耕校園時期(2009年起)公部門、學校及報社聯手合作,發展讀報教育教案,深耕校園深耕校園時期(2009年起)公部門、學校及報社聯手合作,發展讀報教育教案,深耕校園 • 2009《星期5週報》改名《逗號》,每週三「一大一小」《聯合早報》和《逗號》進入校園。 「逗號」是句子中較小的停頓,代表過渡、延續。 《逗號》是練就讀報的起點,《聯合早報》是成就讀報的終點。
改版為《逗號》的原因 • 《星期5週報》創刊以來,……是老師們不可缺的教學工具,也是眾多學子們的良師益友。但由於它與母報早報之間的‘切割’導致學生們中學畢業後因不曾接觸早報而無法體會早報作為洞悉新加坡華人社會,探索東方文化視窗,乃至認知今日中國動態的最佳途徑。 • 這不僅是一件可惜的事,更關鍵的是我們有責任幫助每一代的新加坡人不斷地鞏固我們獨有的雙語雙文化優勢。(報業控股執行副總裁胡以晨)
選擇報紙進入校園的原因報紙為活教材,反映生活,能引發學生興趣報紙有真實語料,語言鮮活,內容深入淺出選擇報紙進入校園的原因報紙為活教材,反映生活,能引發學生興趣報紙有真實語料,語言鮮活,內容深入淺出 • 過去課堂雖然也引用報紙新聞教學,但老師多半為了考試選用某個主題,學生憑有限的知識(老本)完成老師交辦的作業,不見得理解新聞內容。 • 經過篩選的報章新聞: 1.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便於調動潛存知識; 2.話語結構比較固定,容易調動相應的話語結構知識。 3.標題、照片及插圖,可提高閱讀興趣及效果。 4.500-1000字的篇幅,便於教師加工,成為具備特定教學目標的教材。 學生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中學華文課程組主任陳亞鳳 〈從素材到教材--新加坡報章新聞閱讀教學的構想〉
二、新加坡現階段讀報教育簡介 • 對象:中學生 • 教材:一大一小,小為主,大為輔 • 教案:《報紙要你好看—讀報教育教學手冊》,分中一、中二、中三共三冊,每冊10個單元 • 時間:每單元授課1小時,共10次;或每次30分鐘,授課20次。(學者指出間斷性的教學效果不好,持續性即使每日十分鐘都好)
教案使用 • 教案各自獨立,全盤式、拼盤式均可,但因教案編排由淺入深,序列最好不要更動 • 每冊包括 • 標點符號與新聞學 • 教學對象 • 教學時間 • 報紙欄目(報章或版面) • 教學資源(材料、活動單、新聞篇章、收錄於光碟) • 教學大補帖 • 教學流程
標點符號與新聞學 • 標點符號與新聞學
三、新加坡讀報教育的特色 • 提供學生近用媒體機會,三十年來不輟 • 以新聞為素材,扣緊媒體素養,達成華文閱讀寫作目標 • 產官學合作,教案發展過程嚴謹 • 結合網路,方便教師與家長使用 學生報之母—林春蘭:傳達新聞資訊、栽培少年記者,培養學生對中文的興趣
设计者:黄伊美(文殊中学) • 改编自:《读报教育教学手册—报纸要你好看!》中三第四课《站长的话》和第九课《不是俺的Facebook》。 • 教学资源:2013年第26期《逗号》“号召”——“泡泡堂”《Facebook过时了吗?》 • 教学简介:(略) Facebook “非死不可”? 站长的话 中三
每年舉辦發表會,擴大影響力 • 報紙肩負振興華文任務,深具使命感 • 以學生報為過渡,有計劃培養未來讀者 1+1+1+1的超值組合 • 《逗號》與《聯合早報》一起進入校園,結合早報新聞、青少年專刊〈爆米花〉,延伸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內容和形式上和早報作有機的聯繫。(聯合早報總編輯 林任君)
如何透過讀報厚植閱讀實力? 剪貼仿作
補充~運用報紙學作文 • 從【兒童園地】版選一篇適合的範文,最好是剛教過的文體或類似題。 • 把文章貼在紙上。 • 規定學生: • 第一遍閱讀,用紅筆在各段上面註明(1)(2)(3)…,表示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並且跟著文章,一邊唸,一邊跟著文章中的標點符號畫。(這樣做的用意是….) • 寫出各段的旨意。(這樣做的用意是….)(P.S各段旨意的寫法要事先教學,不然學生不知道要寫什麼) • 第二遍閱讀,用螢光筆把佳句和成語畫起來。(這樣做的用意是….) • 接下來可以要求仿作一篇類似的文章;如果不仿作,也可以只寫讀後心得、抄錄佳句、疑難字詞、找出用了哪種修辭法的句子….等。老師平常可以交叉運用,好改又實用。(頻率上,仿作一週不超過1篇) • 長期練習,必有進步。 • 步驟(1)-(3)若擔心學生沒有閱讀,只是跟著畫葫蘆,建議這3個步驟可在校內完成,只要大家拿出筆來,大家一邊朗讀,一邊畫記,就可以確保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