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97 Views
印加 - 消失的文明. 作者 : 吳丞祐 - 蕭至湧 指導老師 : 郭如玲. ----- 目錄 -----. 1. 古老的移民 2. 太陽的子民 3. 位置 - 地形 4. 氣候 - 環境 5. 經濟 - 作物 6. 文藝 - 建築 7. 興起 - 滅亡. 移民 - 印地安人. 美洲印第安人到底從何處來?他們到底屬於什麼人種?一直為人類學家所爭論的問題。經過學者長期參與研究後,現在一般都認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種的一支。大約在一萬二千至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東北部通過白令海到達阿拉斯加,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和推進,終於散佈到南北美洲的全境。. 太陽的子民.
E N D
印加-消失的文明 作者:吳丞祐-蕭至湧 指導老師:郭如玲
-----目錄----- • 1.古老的移民 • 2.太陽的子民 • 3.位置-地形 • 4.氣候-環境 • 5.經濟-作物 • 6.文藝-建築 • 7.興起-滅亡
移民-印地安人 • 美洲印第安人到底從何處來?他們到底屬於什麼人種?一直為人類學家所爭論的問題。經過學者長期參與研究後,現在一般都認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種的一支。大約在一萬二千至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東北部通過白令海到達阿拉斯加,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和推進,終於散佈到南北美洲的全境。
太陽的子民 • 關於印加族的起源,有不同的傳說。印加人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太陽神在的的喀喀湖的島上,創造了一個男人和其妻子,使他們成為王與王后,並命他們外出尋找建立部族的基地,他們走進了谷地,把人民召集在一起,共同建築了庫斯科城。從此以後,印加族就以庫斯科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
--地形-- • 山地的阻隔導致區域間交通網的建立幾不可能,雖然有金銀錫銅等貴金屬礦,但因運輸困難而開發較少。 • 由於文明位在山地,其農業是以梯田的方式呈現,一方面可以增加可耕地,另一方面也可以減緩水土流失。
-氣候環境- • 高聳的安地斯山形成垂直分布的氣候與植被。
-經濟作物- • 個人是沒有私人土地的 。土地上所生產的食物,全部歸入公共倉庫再重行分配。 • 印加人曉得水利灌溉制度加上知道使用鳥糞做為肥料,所以農業得到良好發展。他們培養了近四十種經濟作物,馬鈴薯及玉米產量尤其豐富。
-交通- • 印加擁有長達幾千公里的發達道路系統,人們稱其為「新世界的羅馬」。 • 駱馬是他們最重要的牲畜之一,可馱運、肉可食、毛可織衣或繩,糞便可以拿來燃燒當作肥料。 • <-點我->
建築-藝術 • 建築是他們表現較好的,主要表現在建築的技巧和穩固,不重視外觀的美麗,即缺乏裝飾。印加人不知道使用柱子、拱門及拱頂,也不會使用水泥。庫斯科及馬丘比丘都相當雄偉、壯觀及耐震,但外觀卻很樸實。
-婚姻- • 為了讓人口不斷成長,殺嬰及通姦在印加社會須受嚴厲懲罰;婚姻是義務,娼妓幾乎不存在。 • 至於婚姻,印加人有試婚的習俗,如果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和,男女雙方可各自回到父母家裡,如果已有小孩,小孩則跟隨媽媽。對印加人而言婚姻是一種義務,因此若有人沒有女朋友,官方會幫他選派一位。
-律法- • 紡紗及家事是婦女的主要工作,他們必須陪著先生出征,所有印加婦女都受法律保護,丈夫不能對他們施加暴力或辱罵。 • 孩子犯罪,父親同受處罰,但是父母犯罪,罪不及子女。不小心燒毀房子必須負責重建。偷竊須接受懲罰,但若因三餐不繼偷東西,官員則須提供竊犯食物。
醫藥-科學 • 為了因應經常發生的戰傷,印加的外科醫學相當發達,他們已能進行解剖和使用麻醉劑,也知道利用奎寧和可可治病。 • 但是其曆法已脫離馬雅人抽象的概念,分成十二個月,另外也採行更實用的十進位法。在文字方面,印加人不知象形文字,只知道結繩記事 。
帝國的興起-滅亡 • 從十五世紀中葉起,印加王國先後在Pachacuti及Tupac Inca領導下,大舉擴充版圖,約在一四五0年時,印加王國所占領的土地,已超過今天祕魯共和國的面積。一五二五年時,印加帝國發展達到極盛時期,帝國已達今日哥倫比亞和厄瓜多邊境,同時也與智利中部谷地及玻利維亞東部山坡接壤。 • 約在一五二七年皇帝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之間發生了爭端,帝國分裂為二。為了爭奪王位,兩兄弟兵刃相接,達三年之久,最後雖由弟弟獲勝,但也造成西班牙征服者Pizarro來此良機,一五三二年印加帝國終於被Pizarro所滅亡。
-欣賞- • 三仙廟遺址~
-欣賞- • 後面就是峭壁~
-資料來源- •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C006206F/fotos%20incas_i.htm • http://www.gomy.com.tw/showgoods.asp?M_ID=68&G_ID=2214&G_Category=68&Affiliate_ID=226 • http://www.internet-at-work.com/hos_mcgrane/inca/eg_inca_9.html • http://www.hc09.dial.pipex.com/incas/incas.shtml#top •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index.html • http://www.hkmes.com/history/incas/003.htm •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inca/machu_picchu_5.html • http://home.kimo.com.tw/m6912011/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2305944 • http://olac.myweb.hinet.net/intro.htm • http://www1.pu.edu.tw/~spanksho/biblio/Cultura%20antigua%20de%20America.htm • http://www.tita.org.tw/view/southamerica.html •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view?back=http%3A%2F%2Ftw.search.yahoo.com%2Fsearch%2Fimages%3Ffr%3Dfp-tab-img-t%26p%3D%25e5%258d%25b0%25e5%258a%25a0%26ei%3Dutf-8&h=100&w=150&imgcurl=maya.go2c.info%2Fpe%2F96mx1631rt.jpg&imgurl=maya.go2c.info%2Fpe%2F96mx1631rt.jpg&size=4.4K&name=96mx1631rt.jpg&rcurl=http%3A%2F%2Fmaya.go2c.info%2Fpe%2Fmachupicchu.htm&rurl=http%3A%2F%2Fmaya.go2c.info%2Fpe%2Fmachupicchu.htm&p=%E5%8D%B0%E5%8A%A0&type=&no=2&tt=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