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1.04k Views
第十一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螺旋体 二、支原体 三、立克次体 四、衣原体. 第一节 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菌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能活泼运动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它的基本结构与细菌类似,有细胞壁、核质,以二分裂繁殖。. 特点: 螺旋状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螺旋状弯曲,长而纤细,柔软; 无鞭毛,依靠轴丝屈曲和旋转而运动; 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 螺旋体.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1. 形态: 螺旋状,有些可通过细菌滤器或滤膜。 2. 结构: 原生质柱 、轴鞭毛 、外鞘。. 3. 运动性: 依靠轴丝,有三种方式。运动活跃。
E N D
第十一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螺旋体 二、支原体 三、立克次体 四、衣原体
第一节 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菌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能活泼运动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它的基本结构与细菌类似,有细胞壁、核质,以二分裂繁殖。
特点: 螺旋状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螺旋状弯曲,长而纤细,柔软; 无鞭毛,依靠轴丝屈曲和旋转而运动; 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1.形态:螺旋状,有些可通过细菌滤器或滤膜。 2.结构:原生质柱 、轴鞭毛 、外鞘。
3.运动性:依靠轴丝,有三种方式。运动活跃。3.运动性:依靠轴丝,有三种方式。运动活跃。 4.繁殖方式:以二分裂法繁殖。 5.核酸:核酸兼有RNA和DNA。 6.染色:革兰氏阴性,但大多数不易着色。 7.培养特性:多数需厌氧培养,营养要求较高, 有的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
(二)分类: • 螺旋体科:短螺旋体属(蛇形)、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 • 钩端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纤细螺旋体属
疏螺旋体属 • 呈螺旋状,有3-10个不规则的疏松螺旋,以螺旋状推进方式活泼运动,微需氧或厌氧。 • 对人和动物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只对人)。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伯氏疏螺旋体(B. burgdorferi) 引起莱姆病(Lyme disease)的病原体。莱姆病最早于1975年在美国的康尼狄克州的莱姆镇发现,故而得名,现已遍布全世界。
此病由硬蜱(Ixodes)为传播媒介,感染人和犬、牛、马等动物,可致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病人出现的第一个病症是被蜱叮咬的部位呈圆环状疹块。此病由硬蜱(Ixodes)为传播媒介,感染人和犬、牛、马等动物,可致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病人出现的第一个病症是被蜱叮咬的部位呈圆环状疹块。
短螺旋体属 • 蛇形螺旋体属现归入短螺旋体属。 • 呈疏松、规则的螺旋形,具有螺旋体的典型超微结构。 • 与兽医学相关的有7种。
猪痢短螺旋体 可引起猪痢疾,又称血痢、黑痢、粘液性出血下痢或弧菌性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粪便中混有大量粘液和血液,传播慢流行期长。其病理特征为结肠出现坏死性炎症,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猪痢短螺旋体 (荧光)
密螺旋体属 • 螺旋弯曲而致密,规则或不规则,不易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严格厌氧。要求较高,还不能人工培养。 • 致病性: 引起人梅毒及相关疾病的苍白密螺旋体的三个亚种:苍白亚种、品他亚种和极细亚种。 兽医学:兔梅毒密螺旋体及勃兰登堡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梅毒(syphilis) • 形态与染色 8-14个致密而规则的小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 镀银染色法 染成棕褐色。
培养特性:不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家兔上皮细胞培养中能有限生长,繁殖慢,约30h才分裂一次;含3%-4%氧生长最宜。培养特性:不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家兔上皮细胞培养中能有限生长,繁殖慢,约30h才分裂一次;含3%-4%氧生长最宜。
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均敏感。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均敏感。 • 致病物质: 外膜蛋白-与宿主细胞粘附 透明质酸酶-利于扩散 纤维粘连蛋白-免受宿主免疫细胞攻击
传染源: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 性接触传播 输血(血液) 先天性 垂直传染(母-胎) 梅毒:分为3期 (1)第一期 (2)第二期(早期梅毒) (3)第三期(晚期梅毒)
钩端螺旋体属 • 又名细螺旋体属,是一大类菌体纤细、螺旋致密,一端或两端呈钩状的螺旋体,简称钩体。 • 分布广泛,多存活于水生环境中,大部分无致病性。只有小部分可引起人和动物的钩体病。 • 形态:弯曲圆柱形,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 钩端螺旋体属:问号钩端螺旋体(致病性)和双曲钩端螺旋体(非致病性)。
形态学特点 • 螺旋细密、规则,其螺旋数因种而有差异。一端或两端呈钩状。 • 运动:细胞的弯曲和沿长轴的旋转,呈活泼的蛇形运动。
培养及生化特性 • 营养要求不高,需氧,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7.2-7.4,最适温度为28-30℃。接种后生长缓慢,7-14天生长最好。 •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阳性,某些能产生溶血素。
致病性 • 致病物质:内毒素样物质;溶血素;细胞毒性因子;细胞致病作用物质。 • 引起钩体病,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 储存宿主:鼠和猪。带菌率高,排菌期长。 •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或土壤,经粘膜或破损皮肤感染;经胎盘垂直传播。
主要症状:先形成钩体血症,进入损伤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肾、肺、心及中枢神经,可出现黄疸、贫血、出血、心肾功能不全、发热、休克等。主要症状:先形成钩体血症,进入损伤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肾、肺、心及中枢神经,可出现黄疸、贫血、出血、心肾功能不全、发热、休克等。 • 疾病特点:发病急,高热乏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
第二节 支原体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目前已知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特点: (1)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 (2)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煎荷包蛋状”菌落 (3)含有DNA和RNA (4)以二分裂或芽生方式繁殖 (5)对青霉素有抵抗力
(一)形态与染色 • 具有多形性、可塑性和滤过性。无鞭毛,革兰氏染色 • 呈阴性,着色不良,姬姆萨或瑞氏染色良好,呈淡 • 紫色。 • 霉形体的细胞膜具有三层结构,内、外层主要是蛋白质,中间层主要是脂质 (固醇含量高)。
(二)培养特性 • 营养要求较高,需牛心浸液,酵母膏,辅酶I、氨基酸等。 • 生长缓慢,菌落呈“荷包蛋状”(猪肺炎霉形体除外),菌落中心深入培养基中,致密、色暗;周围长在培养基表面,较透明。
支原体可在鸡胚的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有些菌株可致鸡胚死亡。也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不一定引起细胞病变,但可妨碍病毒的细胞培养。支原体可在鸡胚的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有些菌株可致鸡胚死亡。也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不一定引起细胞病变,但可妨碍病毒的细胞培养。 •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数量少,不易见浑浊,仅有小颗粒沉于管底或粘附于管壁,液体常清亮;长时间培养易死亡。
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 • 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有时并有支气管肺炎,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或不表现症状,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 主要经飞沫传播感染,多发于夏末秋初,其中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 可通过分离培养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治疗可用红霉素、氯霉素等。
二、鸡毒支原体 • 鸡毒支原体感染引起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疾病发展缓慢,病程长,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可在鸡群长期存在和蔓延。 • 一般发病不高,如有不利因素会使本病更加严重。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可造成三炎“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
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感染鸡 种蛋 感染雏鸡 与易感鸡 直接接触 发病 呼吸道 排泄物 感染鸡 感染鸡 通过飞沫媒介 (野鸟、人及 器具等与易 感鸡间接接触 带菌者
三、猪肺炎支原体 猪肺炎支原体可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M. hyo Disease猪支原体肺炎 • First isolated from pig lungs in 1965 • 1965年首次在猪肺脏中分离 •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diseases • 最普遍和经济意义重大的疾病之一 •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M. hyo and other bacterial and viral infections, and poor management and ventilation. • 主要损失是支原体和其它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饲养管理不善、通风不良等综合因素所致。
病原 病原体为猪肺炎支原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不强,圈舍、用具上的支原体,一般在2~3d失活,病料悬液中支原体在15~20℃放置36h,即丧失致病力。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 健康猪呼吸道上皮纤毛所分泌的粘液以4-15mm/分钟的速度向喉头移动,籍以排岀异物 • 支原体除了引发猪气喘病外,还可使猪上呼吸道的纤毛凝集、脱落,削弱和抑制纤毛清除异物和病原的能力,使通过呼吸道吸进去的病原体下沉到肺脏,引起感染。肺炎支原体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产生干扰作用,也为其他病原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M. hyo Pathogenesis • M. hyo colonizes cilia of trachea and bronchi….paralyzing then tangling, splitting and breaking cilia….reducing normal function of mucociliary apparatus. • 支原体定植在气管和支气管纤毛上,导致纤毛缠绕折断、脱落,从而降低了粘液纤毛的正常功能。
A mucosal pathogen Only attaches to tracheobronchial c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