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例析中考数学中的动态几何问题

例析中考数学中的动态几何问题. 王盛裕. 主讲 : 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 纵观近几年的各国各地中考试题,涉及动态几何问题屡见不鲜,这类问题融几何、代数、三角于一体,用到的知识点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圆中的有关定理、面积关系等,解题过程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思想等。. 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是:对于定点或定值问题。首先在特殊(极端)情形中求出这个不变量,然后转化为常规的论证题进行证明,对于探索数量关系的问题,要善于模仿,类比和转化,甚至创新,特别考虑运动过程中不同情形时 , 要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silvio
Download Presentation

例析中考数学中的动态几何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例析中考数学中的动态几何问题 王盛裕 主讲: 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

  2. 纵观近几年的各国各地中考试题,涉及动态几何问题屡见不鲜,这类问题融几何、代数、三角于一体,用到的知识点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圆中的有关定理、面积关系等,解题过程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思想等。纵观近几年的各国各地中考试题,涉及动态几何问题屡见不鲜,这类问题融几何、代数、三角于一体,用到的知识点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圆中的有关定理、面积关系等,解题过程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思想等。 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是:对于定点或定值问题。首先在特殊(极端)情形中求出这个不变量,然后转化为常规的论证题进行证明,对于探索数量关系的问题,要善于模仿,类比和转化,甚至创新,特别考虑运动过程中不同情形时,要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下面分类举例加以说明,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3. 一.探索点的位置 例1:如图1,A、B为两定点,O为动点,在AB所在平面上异于O的一侧取点A’和点B’,使∠OAA’=∠OBB’=90°,且BB’=OB,AA’=OA,设A’B’的中点为O’, (1)想一想,当O在平面上移动时,A’B’的中点O’的位置将怎样变化? (2)试证明你的结论。

  4. 分析:试取动点O的几个特殊位置,可看出O’的位置将不随O点的移动变动,即点O按条件移动时,点O’的位置不变。分析:试取动点O的几个特殊位置,可看出O’的位置将不随O点的移动变动,即点O按条件移动时,点O’的位置不变。

  5. 证明:如图2,过O、A’、O’、B’分别作AB的垂线,垂足依次设为C、D、E、F,显然,△AOA’≌△OCA,△BFB’≌△OBC。证明:如图2,过O、A’、O’、B’分别作AB的垂线,垂足依次设为C、D、E、F,显然,△AOA’≌△OCA,△BFB’≌△OBC。 从而AD=OC=BF,A’D=AC,B’F=BC 又梯形DFB’A’中,显然DE=EF, ∴AE=AD+DE=BF+EF=EB 则O’E=1/2(A’D+B’F)=1/2(AC+CB)=1/2AB 由此可见,无论点O移到何处,O’点必在AB的中垂线上异于O的一侧,且距线段AB为1/2AB处,即△AO’B为一等腰直角三角形,这就是说,A’B’的中点O’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当点O移动到AB上侧时,则点O’的位置将移动到AB的下边,且两个位置关于AB对称。)

  6. 二.探索角的 大小 例2: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设切点为C,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3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度数。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作法,保留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度数。

  7. 猜想:∠CDP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猜想:∠CDP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分析与证明:测量得,三个图中的∠CDP的度数都为45°,于是猜想:∠CDP的度数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下面进行证明: 如图6所示,连接BC, ∵ AB是直径 ∴∠ACB=90°, 又∵ PC是⊙O 的切线 ∴∠1=∠A, 而∠2=∠3,∠4=∠1+∠2, ∠CDP=∠A+∠3 ∴∠CDP=∠4=(180°-90°)÷2=45° 评析: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研究形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形式,上述题目完全模拟了这一科学形式,都以动手作图,测度线段成角度的大小为猜想的依据,突出了几何实验能力和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实践性强,是典型的数学实验题,解答时,需认真作图测量,大胆猜想。

  8. 三.探索线段的长短 例3:如图7,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动点P,PH⊥OA,垂足为H,△OPH的重心为G, (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x,GP=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的长。

  9. 分析与解: (1)当点P在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一下子还看不出来,但它向我们暗示信息:可以从观察不变量入手,经观察图形可知,半径OP是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综合已知条件:G是△POH的重心,于是延长HG交OP于E,又因为△OPH是直角三角形,故有:GH=2/3HE=2/3×1/2OP=2,故线段GH是保持长度不变的线段,且GH=2。 (2)延长PG交OH于F,易知F是OH的中点,且GP=2/3PF,由勾股定理知:OH= ,所以,FH=1/2OH=1/2 ,y=GP=2/3PF=2/3 (3)△PGH是等腰三角形,要分三种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Ⅰ) 当GP=PH,即 =x,解得:x=  (负的舍去) (Ⅱ) 当GP=GH,即 =2,解得:x=0(不合题意舍去) (Ⅲ) 当PH=GH,即x=2,  符合题意 综上:当x=2或x= 时,△PGH是等腰三角形。

  10. 四.探索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4:如图8,一个以AB为直径的半圆,过AB上任一点C作CD⊥AB交⊙O于D,图形DCB的内切⊙P和CD,半圆O和直径AB分别切于E、F、G, (1)判别A、E、F之点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半圆O的半径为2,C为动点,AC=x,内切⊙P的面积为S,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当x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11. 分析与解: (1)∵半⊙O与⊙P相切于F, ∴O、P、F三点共线, 连结OF、PE、FE、FA, ∵PE∥AB ∴∠EPF=∠AOF 又△EPF和△AOF都是等腰三角形 故∠PFE=∠OFA 从而,A、E、F三点共线。

  12. (2)连结AD、BD、BF、PG    由射影定理得:AD2=AC·AB    易证△ACE∽△AFB  所以AC·AB=AE·AF    另由切割线定理知:AG2=AE·AF    ∴AD2=AG2 即AD=AG= 易证四边形CGPE是正方形,  ∴PG=CG=AG-AC= ∴S=πPG2=π( )2 (3)显然,⊙P的半径r≤1/4AB=1,当r取最大值1时,此时, =1,  即x=1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π

  13. 五.探索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例5:如图9,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形外有一直线l,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是A1、B1、C1、D1, (1)请你猜想四条垂线段A A1、BB1、CC1、DD1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直线l平行向上移动到使A、B、D在l’的一侧,C在直线l’的另一侧(如图10) 四条垂线段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4. 分析与解: (1)A A1、BB1、CC1、DD1有如下结论: A A1+CC1=BB1+DD1   连结AC、BD交于O,过O作OO1⊥l交l于O1   显然,A A1∥BB1∥CC1∥DD1∥OO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CO,BO=DO   ∴A1O1=C1O1,B1O1=D1O1 ∴OO1同时是梯形A A1 CC1和梯形BB1DD1的中位线 ∴A A1+CC1=2OO1=BB1+DD1

  15. (2)A A1、BB1、CC1、DD1有如下关系,A A1-CC1=BB1+DD1 如图10,分别延长A A1、BB1、CC1、DD1交直线l于A2、B2、C2、D2,    ∵l∥l’    ∴A1 A2=B1B2=C1 C2=D1D2 另外由(1)的结论有:A A2+CC2=BB2+DD2    即:A A1+A1 A2+C1 C2-CC1=BB1+B1B2+DD1+ D1D2    故A A1-CC1=BB1+DD1 拓展: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当l’继续向上平行移动到B、C和A、D分别在l’的两侧,此时结论又将如何?

  16. 六.探索不同位置时的面积关系 例6:如图11,有一边长为5 cm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PQR,PQ=PR=5cm,QR=8cm,点B、C、Q、R在同一条直线l上,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方向开始匀速运动,t秒后正方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cm2,解答下列问题: (1)当t=3秒时,求S的值; (2)当t=5秒时,求S的值; (3)当5秒≤t≤8秒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17. 解:(1)如图12,设t秒后PQ交CD于M点,此时QC=t秒×1=t厘米,解:(1)如图12,设t秒后PQ交CD于M点,此时QC=t秒×1=t厘米, 过点P作PE⊥l,垂足为E,在等腰△PQR中, ∵PQ=PR=5cm,QR=8cm ∴QE=RE=4cm,PE=3cm ∵MC∥PE     ∴MC∶PE=QC∶QE ∴MC∶3=t∶4   ∴MC=3/4t(cm) ∴S=S△MQC=1/2QC×MC=3/8t2 当t=3秒时,S=27/8cm2

  18. (2)如图13,当t=5秒时,Q点正好运动了QC=BC=5cm,Q点与B点重合,设PR交CD于N,则CR=QR-QC=8-5=3(cm)(2)如图13,当t=5秒时,Q点正好运动了QC=BC=5cm,Q点与B点重合,设PR交CD于N,则CR=QR-QC=8-5=3(cm) ∵PE∥NC  ∴NC∶PE=CR∶ER   ∴NC=9/4(cm) ∴S=S△PQR-S△NCR= ×3×8- ×3×9/4 = (cm2)

  19. (3)如图14,当5≤t≤8时,QC=t cm, QB=QC-BC=(t-5)cmRC=QR-QC=(8-t)cm 可求得:S△MQB=3/8(t-5)2S△CNR=3/8(8-t)2 ∴S=S△PQR-S△MQB-S△NCR =1/2×3×8-3/8(t-5)2-3/8(8-t)2 =-3/4t2+39/4t-171/8∴当t=13/2时,S最大,且S的最大值为165/16cm2 评析:本题在求解过程中用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常量与变量的转化、动态与静态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整体与局部的转化、几何 问题转化为代数中的函数问题等等。

  20. 下面练习供同学们练习: 1.如图15,在⊙0中,P是直径AB上一个动点,在AB同侧作AA’⊥AB,BB’ ⊥AB,且AA’=AP,BB’=BP,连结A’B’,当点P从点A移动到点B时,A’B’的中点位置(  ) (A)在平分AB的某直线上移动 (B)在垂直AB的某直线上移动 (C)在AmB上移动 (D)保持固定不移动

  21. 2.如图16,⊙O1与⊙O2外切于点A,BC是两圆的外公切线,B、C是切点,那么不论两圆的大小如何,对于∠BAC总有等量∠BAC=90°,现在⊙O1不动,使⊙O2向左或向右移动,2.如图16,⊙O1与⊙O2外切于点A,BC是两圆的外公切线,B、C是切点,那么不论两圆的大小如何,对于∠BAC总有等量∠BAC=90°,现在⊙O1不动,使⊙O2向左或向右移动, (1)若使⊙O1与⊙O2外离,BC是⊙O1与⊙O2的外公切线,B、C为切点,连心线O1O2分别交⊙O1、⊙O2于M、N,BM、CN的延长线交于P(如图17),试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等量关系,说出你的结论,并给予证明。 (2)如图18,使⊙O1与⊙O2相交,其它条件同(1),是否仍存在相应的等量关系呢?请说出你的结论,并给予证明。

  22. 3.如图19,等腰Rt△ABC的直角边AB=2,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点P沿射线AB运动,点Q沿边BC的延长线运动,PQ现直线A以C相交于点D,3.如图19,等腰Rt△ABC的直角边AB=2,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点P沿射线AB运动,点Q沿边BC的延长线运动,PQ现直线A以C相交于点D, (1)设AP的长为x,△PCQ的面积为8,求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 (2)当AP的长为何值时,S△PCQ=S△ABC? (3)作PE⊥AC于点E,当点P、Q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结论。

  23. 4.如图20,PF是⊙O的切线,PE=PF,A是⊙O上是点,直线AE、AP分别交⊙O于B、D,直线DE交⊙O于C,连结BC,4.如图20,PF是⊙O的切线,PE=PF,A是⊙O上是点,直线AE、AP分别交⊙O于B、D,直线DE交⊙O于C,连结BC, (1)求证:PE∥BC; (2)将PE绕点P顺时针旋转,使点E移到圆内,并在⊙O上另选一点A,如图21,其它条件不变,在图21中画出完整的图形,此时PE与BC是否仍然平行?证明你的结论。

  24. 5.已知等边△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BC、CA的距离分别为h1、h2、h3,5.已知等边△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BC、CA的距离分别为h1、h2、h3, △ABC的高为h, (1)若点P在△ABC内部时(如图22),请你猜想h1、h2、h3与h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点P运动到如图23的区域时,其他条件同(1),此时h1、h2、h3与h的关系如何?(不必证明) (3)当点P运动到如图24的区域时,此时h1、h2、h3与h的关系如何?(不必证明)

  25. 6.如图25所示,菱形OABC的连长为4cm,∠AOC=60°,动点P从O出发,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沿O→A→B路线运动,点P出发2秒后,动点Q从O出发,在OA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在AB上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沿O→A→B路线运动,过P、Q两点分别作对角线AC的平行线,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x秒,这两条平行线在菱形上截出的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y厘米,请你回答下列问题,6.如图25所示,菱形OABC的连长为4cm,∠AOC=60°,动点P从O出发,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沿O→A→B路线运动,点P出发2秒后,动点Q从O出发,在OA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在AB上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沿O→A→B路线运动,过P、Q两点分别作对角线AC的平行线,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x秒,这两条平行线在菱形上截出的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y厘米,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当x=3时,y的值是多少? (2)就下列各种情形,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0≤x≤2   ②2≤x≤4   ③4≤x≤6   ④6≤x≤8 (3)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中,用图像表示②中的各种情形下y与x的关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