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84 Views
第十二章 理血剂. 概 念. 凡以 理 血 药 为主组成, 具有 活血化瘀 或 止血 等作用,用于治疗 血瘀 或 出血证 的方剂,统称为 理血剂 。. 适应范围和分类. 1、瘀血证 —— 刺痛有定处,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 —— 活血化瘀 —— 血府逐瘀汤. 适应范围和分类. 2、出血证 —— 吐、 衄 、便、咳、尿血、崩漏 —— 止血 —— 小蓟饮子. 使 用 注 意. 活血化瘀剂 1、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E N D
概 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等作用,用于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方剂,统称为理血剂。
适应范围和分类 1、瘀血证 ——刺痛有定处,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适应范围和分类 2、出血证 ——吐、衄、便、咳、尿血、崩漏 ——止血 ——小蓟饮子
使 用 注 意 • 活血化瘀剂 1、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因瘀血内阻每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机阻滞又可瘀血难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伍理气药可使气行血行,有利于瘀血的排除。 2、逐瘀防伤正气,多辅养血益气之品。 活血祛瘀剂有耗血伤正之弊,并应适当配伍扶正之品。 3、活血祛瘀剂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使 用 注 意 • 止血剂 1、止血应治本,不能单纯见血止血。 2、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3、大出血者,单用止血药效果不佳,应配 伍益气固脱之品。 4、配伍活血药。 止血剂有留瘀恋邪之弊,故应审明出血原因,止血适当辅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并可适当配伍活血药,使血止不留瘀。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组成及功用 〖命名〗王清任认为隔膜低处,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血府逐瘀之剂。此言有误,但运用有效。 〖组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川芎、桔梗、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主治 胸中血瘀证。 症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方解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君 当归、川芎、赤芍、 ↓牛膝:助君祛瘀。 ——臣
血府逐瘀汤——方解 ↑柴胡:①疏肝解郁;②升达清阳 ↓枳壳、↑桔梗: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桔梗常为上部引经药,可载药上行入胸中。 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瘀祛而不伤阴血。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血府逐瘀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血府逐瘀汤——运用 • 加减变化: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莪术; 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蜇虫、水蛭。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组成与功用 〖命名〗王清任认为:人之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剩余五成归并一侧故“半身不遂”。遂创补气活血化瘀之剂,使气血充足,瘀祛络通,气行周身而“十全”。 〖组成〗黄芪、当归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补阳还五汤——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下肢痿废。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主治 病机: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经脉失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约束无力——言语蹇涩,口角流涎 气虚不能固涩——小便频数、遗尿失禁 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方解 本方为气虚血瘀之证。虽然就血瘀本身来说是实证,但其成因是虚,主要矛盾是“气虚“,属本虚标实,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治疗是首当补气,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
补阳还五汤——方解 黄芪(重用):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君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 ——臣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周行于全身。 ——佐
补阳还五汤——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标本兼顾,气旺血行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本方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证治要点。
补阳还五汤——运用 • 加减变化: 上肢加桑枝、桂枝; 下肢加牛膝、杜仲; 久病加水蛭、虻虫;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 口眼歪斜,合牵正散;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偏寒,加附子; 脾虚,加党参、白术。
补阳还五汤——运用 •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痰阻血瘀不宜使用。 • 现代运用: 现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温经汤——组成及功用 〖命名〗温则通,本方以温养血脉为主,使血得温则行,血行则无瘀血之患,用于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故名~。 〖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温经汤——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日再行或经停不止,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干口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温经汤——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君 川芎、当归:活血祛瘀。 丹皮:活血祛瘀,清血中虚热。 ——臣
温经汤——方解 阿胶、麦冬、白芍:养血益阴。 补阳中—配补阴(阴中求阳) 补血中 —配补气(气发生血)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生姜:降胃散结,以助祛瘀。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温经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冲任虚寒而致的月经不调。以月经不调,经血夹有瘀块,小腹冷痛,时发烦热,舌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温经汤——运用 • 加减变化: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或桂枝易为肉桂; 寒凝气滞,加香附、乌药; 漏下不止,血色暗淡,去丹皮,加炮姜、艾叶; 气虚甚,加黄芪、白术; 傍晚发热甚,加银柴胡、地骨皮。
温经汤——运用 • 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 现代运用: 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生 化 汤 《傅青主女科》
生化汤——组成及功用 〖命名〗生乃生新血、化为化瘀血之意、用于产后瘀血、腹痛。 〖组成〗当归(重用24g)、川芎、桃仁、甘草、炮姜 〖用法〗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生化汤——主治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瘀血腹痛) 症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生化汤——方解 当归(重用):补血活血、祛瘀生新。 ——君 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祛瘀。 ——臣 炮姜:散寒、温经止痛。 ——佐
生化汤——方解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黄酒:温散而助药力。 童便:益阴化瘀,祛瘀生新,引败血下行。 ——佐使
生化汤——运用 • 辨证要点: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 加减变化: 恶露已行,腹微痛,可减桃仁; 瘀滞较甚,痛剧,加黄蒲、五灵脂、元胡、益母草; 冷痛甚,加肉桂; 气滞明显,加木香、香附、乌药。
生化汤——运用 • 使用注意: 有些地方习惯将本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产后血热而有瘀滞,不宜使用本方。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不宜使用。 • 现代运用: 产后诸疾。如产后子宫修复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人流后出血不止等属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者。
比较:生化汤与温经汤 两方均可以温经、养血、祛瘀,适用于血虚寒凝血滞证。 温经汤——重用吴茱萸、桂枝为君,以温经补养为主,配少量化瘀、养血之品,温清消补并用。——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 生化汤——重用当归为君,以活血补血为主,配少量散寒之品,重在生新化瘀。——治产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之恶露不下。
小 蓟 饮 子 《济生方》
小蓟饮子 ——组成及功用 〖组成〗小蓟、藕节、蒲黄、木通、滑石、生地、当归、甘草、栀子、竹叶 本方为导赤散加上小蓟、藕节、蒲黄、滑石、当归、栀子而成。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小蓟饮子 ——主治 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 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小蓟饮子 ——方解 小蓟: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君。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生地:凉血养阴、防止利尿伤阴。 ——臣
小蓟饮子 ——方解 木通、滑石、竹叶:利尿通淋。 栀子:清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 ——佐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佐使
小蓟饮子 ——运用 • 辨证要点: 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 加减变化: 尿痛,加琥珀末; 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减木通、滑石,加太子参、黄芪、阿胶。
小蓟饮子 ——运用 • 使用注意: 若血淋、尿血属寒证或阴虚火动、气虚不 摄者,不宜使用。 • 现代运用: 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结石属于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
黄 土 汤 《金匮要略》
黄 土 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灶心土、白术、附子、生地、阿胶、甘草、黄芩 〖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