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11 Views
文学情境浅析. 主讲:杜康老师.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一、. 二、. 三、. 文学与情境. 进入情境四法. 有声化的情境表达.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内容提要. (一)认识文学. 1、文学的定义 2、 文学概念的演变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 4、文学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5、文学、哲学与宗教 6、文学的功能. 7、文学体裁和种类 8、文学鉴赏.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一)认识文学. 1、定义:.
E N D
文学情境浅析 主讲:杜康老师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一、 二、 三、 文学与情境 进入情境四法 有声化的情境表达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内容提要
(一)认识文学 1、文学的定义 2、文学概念的演变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 4、文学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5、文学、哲学与宗教 6、文学的功能 7、文学体裁和种类 8、文学鉴赏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一)认识文学 1、定义: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亦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创作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2、文学概念的演变 艺术形式的确立与中国古代对“文”与“学”的两重含义。 先秦时代:“文章”与“博学”,博学即包括现代所指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学术; 两汉时期:“文章”与“专著”,即单纯的文章作品与学术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汉代说法的同时,另一方面,把文学与文章通归于现在意义上的文学,而把学术著作称之为“经学”; 唐宋时期:由于过度强调“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于是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于是不太重视“文”与“学”的区别,于是又把“文章”和“博学”混为一谈,“文学”一词变成了一切学术的总称。 清代晚期:文学才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这一概念至“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确立下来,并被广泛使用。至此,“文学”这个概念才比较严格的排除了非艺术的含义,而成为艺术样式的一种名称。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等一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文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共有的普遍品格。它归根结底要被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任何文学现象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具体性,没有超时代,超社会,超历史的文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4、文学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形态。同时文学也能作用于经济基础。但由于文学远离经济基础,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和单纯的意识形态要实现对经济的反作用力,并不是直接的,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一样,要通过政治与法律这些接近经济基础的环节才能得以实现。 (《沈浩与小岗村》等报告文学)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5、文学、哲学与宗教 文学是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感染受众,通过多种形象的艺术手段反映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并不抛弃生活中个别偶然现象,而是通过集中、概况、提炼、凝缩,创造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并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以及作者自身的喜恶爱憎融入到艺术形象当中。 所以,我们常把文学称为人学,因为它是以研究和表现人类社会及人的生存状态为目的,以反映现实生活以及作家认识、评价和思想感情为内容,以内容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及语言表现为形式的艺术作品。 哲学是抽象思维(理论思维),以逻辑力量作用于人的思考力和理解力,从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把握客观世界。 宗教是表象思维,通过一些虚幻的表象观念歪曲的反映人的生活,并非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6、文学的功能 1 审美作用 3 认知作用 2 教育作用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7、文学体裁和种类 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文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样式。就文学本身而言,它具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和种类。 四大体裁: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五大体裁:+ 电影文学 从内在性质,即以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所用的塑造形象的方法等为标准,把文学分为三大类: 叙事的 戏剧的 抒情的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8、文学鉴赏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8、文学鉴赏 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与潜移默化中逐渐体会到包含其中的思想。 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 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单有感觉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体会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8、文学鉴赏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 “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 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对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 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起形象具有间接性,不像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必须要求我们读者通过语言艺术进入到文学作品中所构建的情境当中。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认识情境 1、定义: 情节与境况(非百度和汉语词典的情景与环境) 情节即可能发生的事件,境况即事件所处的具体环境。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认识情境 2、作用: (1)情境是读者或观众对艺术形象产生共鸣的媒介。 读者只有进入到艺术形象同处的特定情境中,才能理解和体验到艺术形象所反映的内心状态或思想感情,从而才能根本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情境是读者或观众对艺术形象进行审美判断的前提。 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使读者对艺术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判断,脱离特定情境便脱离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即一件事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事件才得以成立,读者对艺术形象才具有审美意义,脱离了特定的环境这件事就变得毫无意义,或与作者的意图背道而驰。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认识情境 3、文学情境的假定性与语言艺术的陌生化 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相比是一种假定的真实。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绝不是对生活的照搬,其中一定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悟,经过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凝缩,通过想象与虚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造,使语言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真、善、美作为它的追求目标,作者在创作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遵循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原则或规律。正是因为有这一前提或条件,所以不管是何种类型文学的作者总是设法把普通日常语言加工成陌生的、异化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语。这种话语增强了读者解读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使读者暂时期待受挫,它是一种有意不让你轻易理解的“阻拒性”和“陌生化”的话语。但正是这种“阻拒性”和“陌生化”的话语才使得作品增强了审美效果。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戏剧场景《海湾恋人》 [男人盯着墙上的油画聚精会神,时不时的还在思考 男:这画像上的是谁? 女:她是我母亲,已经去世了。 男:真对不起,提起了你的伤心事。 女:没关系,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在了。 男:真遗憾,因为从画像上来看,我不得不说你母亲真的很漂亮。 女:谢谢,我想如果我母亲泉下有知,她听到您这么说一定会很高兴的,但我对她的印象或许也就只有这副油画了吧。 男:我猜想你母亲一定是一个慷慨的人。 女:为什么这么说? 男:因为她把最美丽的眼睛和最纯洁的心灵留给了你。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朱自清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戏剧场景《海湾恋人》 [男人盯着墙上的油画聚精会神,时不时的还在思考 男:这画像上的是谁? 女:她是我母亲,已经去世了。 男:真对不起,提起了你的伤心事。 女:没关系,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在了。 男:真遗憾,因为从画像上来看,我不得不说你母亲真的很漂亮。 女:谢谢,我想如果我母亲泉下有知,她听到您这么说一定会很高兴的,但我对她的印象或许也就只有这副油画了吧。 男:我猜想你母亲一定是一个慷慨的人。 女:为什么这么说? 男:因为她把最美丽的眼睛和最纯洁的心灵留给了你。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思考题: 女孩爱买鞋,花费了很多精力和金钱,男孩对女孩说:“鞋是用来走路的,只看鞋,不看路,穿再好的鞋又有什么用呢?” 请问男孩什么意思?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进入情境四法 想象沟通法 感官调动法 诵读品味法 联想体验法
三、有声化的情境表达 (一)声音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作为词语符号的声音为人声,电影、电视中的人声包括:人声的音高、音色、力度、节奏;对话;内心独白;解说词。 作为非词语符号的声音具体分为自然音响(包括动作音响、自然声、机械声、环境声等)和音乐。 声音除了有记录、言语表述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处理、表现空间。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一)声音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在创造处理中,人声具有多种表情,如高兴、哀怨、平静、崇拜、傲慢、嘲讽、虚弱、沉稳、冷漠等。 人声的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的不同能表达出多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个性情绪,能塑造出年龄、性别、身份,能对角色的表情或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补充,它甚至能在黑屏状况下通过声音交代剧情,营造气氛。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一)声音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电影、电视中的声音是为了表达剧情而刻意设计的,与生活中的声音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着艺术的精确性,它的表现方式要符合影片整体风格要求。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声音对时间和空间的创造 观众对空间的感知除影像空间调度与安排外,还可从声音的强弱、远近、清晰与模糊来感知空间的大小、距离的远近以及方向。 另外用声音塑造画外空间,使人产生联想是对直觉的一种补充。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声音对时间和空间的创造 自然音响这种非词语的声音,除了它对剧情的起伏有暗示作用外,便是它可以塑造情境空间。 同时,自然音响也是构成画外空间的重要手段,画外传来的声音向观众提示了画外空间的存在,也通过声音的特性传达了画外空间的性质以及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画外动作,并让观众对事件戏剧性发展产生期待。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二)声音对时间和空间的创造 另外,这种非词语的声音在强弱、节奏及质感上的变化可改变人的心理空间,让人有舒缓或紧张的心理感觉,也可以交代环境,营造气氛。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三)声音对作品意境的渲染作用 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声音,绝不是单纯的对自然声音的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化处理或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特意安排的声音。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
(三)声音对作品意境的渲染作用 1、声音具有符号化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观众对视听的感知有两个层面,即感官感知和认知性感知,那么我认为音乐对认知性感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声音艺术而非视觉艺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后产生美感。 音乐是抽象艺术,是与人们的情感最为接近的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内在经验,它存在于灵魂的最深层。它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领域,从潜意识影响我们的情感,让影片产生一种意境。反复出现的音乐或是在特定剧情中出现的音乐就成了一种符号,具有象征与隐喻的作用,并以此让观众获得审美体验。
(三)声音对作品意境的渲染作用 2、情感表意过程是由声音至心理空间到主观接受与回馈的反复循环作用的过程。 声音是对人的听觉感官的一种刺激,这种感官刺激以人的感知经验为依据,通过心理感悟、分析产生出主观反应,并能够激发某些审美体验。 声音也是影响剧作结构,贯穿于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全过程的推动元素,是剧中人物与观众在心理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构成情绪,表现作品艺术主旨的重要因素。因此,声音超越了它自身的品质属性,造就出了艺术的完美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声音具有重要的表现性价值,我们应该重视声音这一艺术表现元素,并努力探索它的艺术表现语言规律,以此来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
谢谢大家 原声教育公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