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k likes | 2.89k Views
中外文明简史. 主讲 重庆文理学院法政系 刘廷忠. 半坡遗址. 绪论 -- 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文明与文明的形成 一、文明与文化的概念 1 .文明 文明是一个外来词,西文中的 “ 文明 ” ( civilization )一词来自拉丁文 Civis (公民)、 Civilis (公民的)、 Civitas (有组织的社会)。 “ 文明 ” 一词与 “ 文化 ” 一样,其定义多种多样。
E N D
中外文明简史 主讲 重庆文理学院法政系 刘廷忠
绪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文明与文明的形成 • 一、文明与文化的概念 • 1.文明 • 文明是一个外来词,西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s(公民)、Civilis(公民的)、Civitas(有组织的社会)。“文明”一词与“文化”一样,其定义多种多样。 • 爱德华·伯恩斯等人认为:“文明可定义为人类组织的这样一个阶段,其时行政结构、社会机构和经济机构已发展到足以处理(不论如何不完善)一个复杂社会中与秩序、安全和效能有关的问题。”
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认为:“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认为:“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 定义 •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以来所创造的全部精神遗产和物质成就。他包括一定人类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和形成的器物文化、政治秩序、社会关系以及群体的交流方式。
2.文化 • 中文“文化”一词,英文作“Culture”在中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概念“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以上三个本义,最基本的是指改变、变化。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文化的概念怎么理解,它有两方面的意义 • (1)广义的概念 • 泛指人类在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和建立来的各种生活方式、习俗仪礼、制度和规范,它包含人类所创造和建立起来的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1)狭义的概念 • 是专指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的各种文化符号,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社会一名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 塞缪尔·亨停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19世纪德国的思想家描述料文明和文化之间的明显区别,前者包括技巧、技术和物质的因素,后者包括价值、理想和一个更高级的思想艺术性、道德性。这一区分在德国的思想中保持料下来,但在其他地方没有被接受。一些人类学家甚至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原始的一成不变的、非城市的社会设想为代表了文化,而更复杂的、发达的、城市的和动态的社会是文明。 • 布罗代尔认为文明是社会文化的基础,要想把文明与文化分开简直是虚妄的。
二、人类的形成与进化 • 1人类的形成 • 恩格斯提出了人类起源三个连续阶段的科学概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阐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
2.人类的进化 • 我国学者将人类的这一进化过程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 a.早期猿人 • 其生存年代约在三百多万年前到一百八十万年前。 • b.晚期猿人 • 其生存年代为距今180万年至30(或20)万年前。最早发现的是印尼爪哇直立猿人,其生存年代为距今80万年前。在中国有元谋人、兰田人和北京
c.早期智人,又称古人。 • 其生存年代为距今30万年(或20万年)到5万年前。
d.晚期智人,亦称能人。 其生存年代为5万年前至一万年前。其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已基本相同。人类体质形态的发展至此基本完成。晚期智人化石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有山顶洞人等。
人类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长期影响下,现代人种开始形成。现代世界人种通常分 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黄种)、尼格罗人种(黑种)和欧罗巴人种(白种)。 • 所谓人种,是指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特征的人群。人种主要是根据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头型、鼻型等体质形态的外部性状特征来区分的,其次还有血型等差别。
三、从野蛮走向文明 • 1.原始经济 • (1)旧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处于辅助地位。原始人借助简陋的石、木工具,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花叶等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捕捉动物等作肉食。他们人数不多,四处游动觅食,在天然洞穴、岩下、林中聚息,也开始出现简陋的棚屋。 • 旧石器晚期,采集经济继续发展,同时狩猎能力也大为提高。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弓箭、标枪和投矛等复合武器的出现,使狩猎经济在一些地区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 人类学家将这种经济称为“攫取经济”。
(2)新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在采集和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人类从此由“攫取经济”进入了生产经济新阶段。原始农业是从妇女从事的采集发展而来的,是妇女发明创造的职业。最初的农业可称为锄耕农业。人们用石斧砍伐林木,放火焚烧树枝杂草,然后用木锄或石锄耕耘播种,以后就等收获。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一直保持到近代原始民族的农业生产中。 •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次大飞跃。
2.人类文明的产生 • 新石器朝代之后,人类开始进入金属器时代。 • 农业日益专门化,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畜牧业成了副业。同时,也出现了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部落。 • 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增多,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又促使交换经常化及商品货币的产生。 • 金属器的使用,农业、畜牧业和交换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部门增多,规模扩大,工具和技术改进,手工业便逐渐专门化,制陶、纺织、冶金、制革、建筑、酿酒、榨油等手工业门类相继出现。 • 后来,当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进行商品交换的商人出现时,就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此时人类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了。
第二节早期文明的传播 • 一、早期文明分布 • 1.史前人类的迁徙 • 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早期人类最初活动的地区是东非和南非。由于地理气候的变化和寻找食物的需要,早期人类不得不分支向新的地区移徒,逐步进入亚欧大陆更为广大的地区。后来,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部分从西伯利亚之东,经过当时可能存在大陆桥进入美洲大陆,一部分由印度支那、印尼进入大洋洲。早期人类的这种移徙大约经历了300多万年之久。人类的原始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也就在这样的移徒中,从一个地方传播到了另一个地方。
2.三大农业文明的中心 • 通常认为世界上有三大农业文明中心。 • 一个是西亚。在两河流域地区,人们最早培育种植小麦、大麦。两河流域的麦类种植分别向东西传播,扩散到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二是东亚和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粟,长江流域及以南至印度的恒河流域则以种植水稻为特色,是水稻种植的中心地区;三是美洲。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先后培育种植玉米,另外还种植马铃薯、南瓜、豆类等作物,是玉米种植的中心地区。
3.农业文明的扩散与联系 • 如亚欧大陆,在“经历了好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波斯、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至波罗的海之南,由不列颠至乌克兰,乃至与亚欧大陆毗连的地中海南岸,都先后不一地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由此构成一个绵亘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之间的偏南的长孤形的农耕世界。
二、早期文明的移徒与冲撞 • 1.早期文明的交流 • 早期文明的传播首先而且主要地是在农耕地带展开的。农耕地带进入文明时代,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各民族、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当古代文明中心统一大国出现和大国对峙局面出现以后,这种交往就变得频繁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西亚、北非和东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闭塞状态较早地被打破,相互间出现文明的交流。 • 暴力是文明传播的另一种方式。一此民族或国家之间,常因为争夺土地、资源、商道以及移殖人口等发生暴力冲突或战争。暴力冲突或战争往往使闭塞的地区受到猛烈的冲击,而出现文明的互相交流。
2.早期文明的移徒与冲撞 • (1)第一次迁徙浪潮 : • 时间:公元前24世纪中叶继续绵延到公元前14纪。 • 迁徙范围: • a.西北部,印欧种人向农耕世界的移徒和冲击。 • b.东部,雅利安人冲入印度河流域, • c.西南部,另一支印欧种人,即最早的一批希腊人冲入希腊半岛。 • 这些印欧种人给进入的地区带来了马匹和战车。在两河流域和北非,入侵者主要是闪米特人,他们也将马匹和战车传入了这些地区。
(2)第二次迁徙浪潮 • 公元2、3世纪到7世纪掀起了第二次浪潮。最早发动向农耕世界冲击的是北方的匈奴人、突厥人,后来还有鲜卑人,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对东部的黄河流域进行冲击。由匈奴人和大月氏人混合而成的口厌哒(yà dā)人约在公元5世纪初始由中亚南下,进入伊朗东部和印度西部地区。在匈奴人移徒的强大压力的推动下,日尔曼人一批一批地进入罗马帝国的领地,稍后斯拉夫人各族也冲入罗马帝国。公元7世纪,游牧而精于骑射的阿拉伯人冲入西亚和中亚,以后不断扩张,一直到北非和西南欧。
(3)第三次迁徙浪潮 • 第三次浪潮起于13世纪,发动冲击的主要是北方草原的蒙古人,作为冲击主力的还有突厥人。此次浪潮至14世纪结束,波及面很广,其范围包括东亚、中亚、西亚、东欧和中欧。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移徒和冲击,实际上两个世界以暴力为载体的文明的交流,游牧民族将其独有的马匹、战车文化传播给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则以先进的文化影响游牧民族,使之逐渐开化。两个世界文明交流的结果,使游牧世界越来缩小,农耕世界越扩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
三、世界文明的形态 •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21种文明的形态,分别是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古代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代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洛斯社会、印度河流域文化、苏未社会、赫悌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地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斯坦社会、和马雅社会。 • 卡洛尔·奎格利在《文明的演变:历史分析导论》中对世界文明的演变过程作了一个图示:
第三节早期文明的社会关系和思维内容 • 一、氏族社会 • 1.母系氏族 • 血缘家庭 ——群婚的家庭形式,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婚姻关系。 (人类第一个婚姻家庭形式) • 普那路亚家庭 ——这是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形式。普那路亚即同伴的意思。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氏族制度直接 产生于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 —— 家庭婚姻的过渡阶段。这是由婚姻的排除与限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式 2父系氏族. 一夫一妻制家庭 —— 父权制确立的家庭形式。
3.氏族的结构形式 • 胞族,一种分裂而成的几个女儿氏族同时又把他们联合起来的母亲氏族。 同属一个共同的女祖先 女 儿 氏 族 胞族 部落,几个亲属胞族构成一个部落,在英雄时代几个部落已联合为一些小民族。
二、文字与宗教 • 1.文字的发明 • 漫长的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但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文字的萌芽。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从实物记事、结绳记事、刻痕记事、图画记事,到书写符号的发展过程。
2.原始宗教的形成 • (1)原始宗教的产生 •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产生于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平极低的时代。据考古材料推断,原始宗教大约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2)自然崇拜 • 自然崇拜是原始人最早的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对原始人生活影响最直接而又最能直接感知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如土地山岳、河流海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受到世界上各原始民族的普遍崇拜。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原始人的自然的崇拜往往不同。大河流域的民族崇拜河神和土地神,因为河水灌溉和土地与农业生产关系极大。海洋民族崇拜大海之神,因为大海与航海贸易密切相关。山地民族则崇拜山岳之神,因为山岳的物产使他们得以生存和繁衍。
(3)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 在自然物和自然力崇拜产生以后,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也产生了。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原始人不能正确认识人体构造,梦幻现象和生老病死有关。原始人错误地认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由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支配,这种神秘的东西就是灵魂。认为灵魂依附于人的肉体,主宰着人的肉体。人死之后,灵魂就会脱离人的肉体而独立游荡。人的肉体腐烂了,但灵魂还继续存在着。灵魂若无所依托就变成鬼魂,鬼魂还会继续参加氏族和家庭的活动,并且产生影响。因而原始人崇拜鬼魂,以图逢凶化吉。 • 鬼魂崇拜和血缘关系联系起来,就出现对祖先的崇拜。父系氏族首领和家长制家族的族长活着时的权威,使人们幻想其死后的鬼魂也比一般成员强大,希望他们死后仍然生前一样关照和保护自己的后代,同时死后的祖先都具有料一种神力,因而产生祖先活动。
(4)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晚期氏族出现之后。“图腾”(Totem)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为“它的亲族”。氏族成员以血缘为纽带结合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祖先,之间有相互救助的习惯和义务。由此,各个氏族的人往往把某种对本氏族经济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或自然物联想为自己的同族,并视为本氏族的保护者而加以爱护和崇拜。每个氏族常以本氏族崇拜的图腾物种来命名,作为氏族的标志。各个氏族对图腾物种都有自己的崇拜方式和禁忌。有的在一定时期内对图腾物种禁食和禁止接触,有的则要特别食用图腾物种,认为在特殊场合举行隆重仪式来吃图腾物种可以从它们身上承受某种特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