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73 Views
登楼赋. 作者:王粲(东汉). 一、作者介绍:. 王粲 (177-217) 汉末文学家,字仲宣,今山东邹县人。 生于乱世,怀才不遇,故作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 代表作 《 七哀诗 》 、 《 登楼赋 》 ,“建安七子”之一。 《 文心雕龙 》 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二、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王粲因董卓之乱逃离长安,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得到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建安九年(公元 205 年)秋,他久客思归,登上荆州所属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聊慰乡思,写成了这篇 《 登楼赋 》 。.
E N D
登楼赋 作者:王粲(东汉)
一、作者介绍: 王粲(177-217) 汉末文学家,字仲宣,今山东邹县人。 生于乱世,怀才不遇,故作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 代表作《七哀诗》、《登楼赋》,“建安七子”之一。 《文心雕龙》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二、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粲因董卓之乱逃离长安,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得到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建安九年(公元205年)秋,他久客思归,登上荆州所属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聊慰乡思,写成了这篇《登楼赋》。
三、字词音义 沮(jū)皋(gǎo)隰(xī)庄舄(xi细) 惧匏(pao袍)瓜畏井渫(xie卸) 忉(dāo)怛(dá) 阒(qu去) 憯(cǎn惨)恻cè 挟xié清漳黍稷Shǔjì
四、课文分析 1.感情基调和抒情脉络: 忧思 2.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节): 交代登楼原因,确定全文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节): 描写路遥山高川深,抒发思乡盼归之情。 第三部分(第三节): 向往太平盛世,感叹怀才不遇。
3、文章主题: 《登楼赋》抒发了作者因久客他乡,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怀乡思归情绪,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同时也倾吐了渴望施展才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怀。 赋中充盈着沉郁悲愤的失意之叹,但这种情绪并不消沉,是建安时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相生: 景——登楼四望之景 情——虽信美而非吾土 以乐景写愁思 情:眷眷怀归 景:北望遥想 以情观景,因情设景 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 景——黄昏萧瑟惨淡之景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用典贴切: “陶牧”、“昭丘” : ——事业无成、未逢明主之慨叹 “仲尼”、“钟仪”、“庄舄”: ——羁旅漂泊,去国思乡之愁情 “匏瓜”、“井渫”: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愤
六、相关评论: 述其进退危惧之状。 ——唐·刘良《文选注》 其篇首所云四望形胜尽“华实蔽野”二句,所以明有战守之资,而深惜之也。然措辞雅丽,令读者不觉。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九
发声微吟,山川奔进,风声、云气与歌声并至。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因登楼而四望,因四望而触动其忧时感事、去国怀乡之思。凡三易韵,段落自明,文意悠然不尽。 ——清·李元度《赋学正鹄》 《登楼赋》情真语至,使人读之泪下。 ——清·浦铣《复小斋赋话》
献帝兴平二年,李(催)、郭(汜)之乱,至于劫夺乘舆,关中无复人迹。仲宣方依刘表,知其不足有为,故为此赋以写其不遇。其云“信美非吾土”,斥刘表之不能据有荆州,祸将作也。其下写客子思归之状况,声激而悲,尚不远于屈、宋。齐梁以下,不足语此矣。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十
七、拓展阅读: 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第一部分(第一节): 首句中的“望”字,是作者外在行为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 次句中的“忧”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 从“览斯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望”字而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抒情,承“忧”字而来。 返回
第二部分(第二节):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 “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引出下文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是倾诉思乡之情。 返回
第三部分(第三节): 由思乡之情,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由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 文章末两句:“循阶除而下降兮”写下楼,呼应文章开头“登兹楼以四望兮”的登楼; “气交愤于胸臆”写忧思难销,呼应文章开头“聊暇日以销忧”之销忧。 返回
八、课后思考练习 简述典故在《登楼赋》中的作用: 全文多处用典,其中第二段以孔子在陈、钟仪楚秦、庄舄越吟等典故,说明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遍人,不论是身在富贵还是处于困境,怀乡恋土是人的共性,很贴 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第三段“瓠瓜徒悬”语出《论语》,“井渫不食”语出《周易》,王粲利用这些当时人所熟知的语典,也就为自己的忧虑寻找到往古的回 响,所以更显得忧愤深广。这些典故的成功运用,啬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