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75 Views
屏東縣立崇文國中 洪國智 老師. 紀念鍾理和的歷史探討. 目次. 前言 怎麼紀念鍾理和 ? 中文創作者-鍾理和 用 《 雨 》 紀念鍾理和 由紀念通往認識鍾理和之路 結論. 前言. 那時,我們內心都充滿 徬徨 與苦悶,但卻也有一絲慰藉,那是友誼的熱情。在苦難中,我與理和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還有其他幾個文友。那是苦難的日子。一顆種子,吸飽了水分,就要發芽了,它不得不奮力頂著泥土,爆出一小瓣生命之芽來。 而今一切均已過去了,理和成了故人也過去了 。 - 鍾肇政 1961 年 6 月 16 日從龍潭寄給張良澤的信
E N D
屏東縣立崇文國中 洪國智 老師 紀念鍾理和的歷史探討
目次 前言 怎麼紀念鍾理和? 中文創作者-鍾理和 用《雨》紀念鍾理和 由紀念通往認識鍾理和之路 結論
前言 那時,我們內心都充滿徬徨與苦悶,但卻也有一絲慰藉,那是友誼的熱情。在苦難中,我與理和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還有其他幾個文友。那是苦難的日子。一顆種子,吸飽了水分,就要發芽了,它不得不奮力頂著泥土,爆出一小瓣生命之芽來。而今一切均已過去了,理和成了故人也過去了。 -鍾肇政1961年6月16日從龍潭寄給張良澤的信 鍾肇政,〈苦難中,我與理和的心緊連在一起〉,張良澤編,《肝膽相照:鍾肇政.張良澤往返書信集(鍾肇政卷)》,台北:前衛,1999,頁4。
硬體紀念 民間的鍾理和紀念館開館(1983) 高雄縣政府於紀念館兩側興建台灣文學步道園區,並於館側豎立鍾理和紀念雕像(1997)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地方文化館(2005) 相關訊息參見http://www.chungliher.url.tw/yellowpage/index.html
電影紀念 導演李行繼《汪洋中的一條船》後尋找題材,連續拍了《小城故事》、《早安台北》,自己不滿意,偶然機會在報紙上看到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鍾理和是個在平凡中有不平凡作為的作家」,正好是李行於翻拍鄭豐喜故事後要追尋的理想對象。於是有電影「原鄉人」的誕生。 黃仁編著,《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台北:時報文化,1999,頁211-212。
電影紀念 李行導演,1980年由作家鍾理和一生改編成的電影「原鄉人」上映。 中國影評人協會選此片為1980年最佳國語片第一名 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童星、最佳電影插曲
電影帶動認識鍾理和的風潮 林海音女兒夏祖麗: 「原鄉人」上演後,更使一般讀者和影迷對這位困苦一生的作家有進一步的認識,引起大家興趣。很多人跑到鍾理和的家鄉美濃,想多了解這位作家與作品。 夏祖麗,《從城南走過: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2000,頁175。
出版紀念 2010年的「高雄縣之書」-新版《鍾理和全集》 (經過好書推薦、專家學者評審、各級學校校長以及全民網上投票,三階段投票選出。) 推廣用的摘選單本《鍾理和文選》(贈送縣內圖書館並於特定地點販售) 鍾理和過世後半個世紀以上的作品推廣歷程 參見:洪慧瑜,〈高縣之書出版-新版鍾理和全集〉 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112388
出版紀念 鍾理和過世後半個世紀以上的作品推廣歷程 從1960年紀念集子《雨》到2009年出版的新版全集 歷次全集出版,反映出從民間到官方都共同推崇鍾理和
遠行版全集 鍾理和去逝後張良澤整理彙編《鍾理和全集》八冊(遠行版,1976)如下: 《夾竹桃》 《原鄉人》 《雨》 《做田》 《笠山農場》 《鍾理和日記》 《鍾理和書簡》 《鍾理和殘集》
高雄縣政府版全集 1997年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鍾理和全集 2009年全新版鍾理和全集仍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傳承與革新 • 祖孫三代合力完成的新版鍾理和全集:鍾理和最完整文稿,其子鍾鐵民校對、孫女鍾怡彥編輯、孫女鍾舜文插畫 • 縣長親自現身推薦新版全集 • 媒體呈現全集出版消息 〈文壇傳佳話 祖孫三代合力完成新版鍾理和全集〉http://www.nownews.com/2009/04/22/11477-2440359.htm
持續發生影響力的作品 至今仍持續更新出版的全集,證明鍾理和未曾因他的過世而失去影響力 現今多數作品皆屬鍾理和生前十年在台灣的文藝表現
生前十年在台的旺盛創作 許素蘭: 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去世為止的十年間,是鍾理和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 許素蘭,〈冷眼與熱腸-從〈夾竹桃〉、〈故鄉〉之比較看鍾理和的原鄉情與台灣愛〉,簡炯仁編,《鍾理和逝世三十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2年,頁30。
鍾理和創作的時代處境 • 政權轉換: 日治時期進入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 語言轉換: 日文轉換入中文
中文創作者-鍾理和 鍾鐵民先生說,他的父親鍾理和是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出生偏僻農村的鍾理和居然立志要當個那時候沒人理解的現代文學作家,並發誓用漢文寫作,完全不考慮前途和出路。一個農夫都會考慮農作物有無市場了,鍾理和卻為此「前衛理想」奮鬥一生,「只有在他生命的後期得到文友們的一些掌聲,寫一些自己認為不錯的文章,寂寞而死,去世時虛歲才四六。」 鍾鐵民,〈鍾理和逝世三十二週年紀念會感言〉, 簡炯仁編,《鍾理和逝世三十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2年,頁3-4。
跨語言的一代 鍾肇政: 我有了個痛切得自省,像我這一輩人,讀日本書長大,從日常交談到閱讀、寫作(例如寫信),甚至思考時都是滿腦子日文的,想走上用中文從事文學創作之路,根本就是痴人說夢,還是趕快死了這條心吧。想是這麼想,而且經常會有類似的想法浮現(尤其遭到退稿時),然而過了不多久便又故態復萌,照樣趴在桌上苦寫不輟。 鍾肇政,〈那一段青春歲月-記《文友通訊》的青春群像〉,《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1998,頁12。
跨語言的一代 近數年來,自由中國的文藝運動相當蓬勃,不過,使人遺憾的是本省作家很少活動。無可否認地,其首要原因,並不是台灣沒有文藝工作者,而是由於寫作的工具(文字)變更,大使一些舊作家們舉手無措,因而使光復後的台灣文壇,一直陷入沉寂的狀態中。 施翠峯,〈寫在「祖國與同胞」前面〉,《聯合報》,1955年12月5日,第6版。
跨語言的一代 為了對治日治末期在台灣推動的皇民化運動,接收台灣後的國府政權厲行國語政策,以此增強民族意識,剔除奴化思想。由於中文成為文化主流,於是在台灣出現了「跨越語言的一代」或是「失語的一代」,前者指成功從日文作家轉換成中文作家的作者,後者指有人停止於語言障礙前面,從此成為無言的人。例如在戰後初期熱心學習中文,「接受當中文作家的命運」的葉石濤,即屬於成功跨越兩種語言的前者。 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1998,頁122。
退出創作的跨語言一代作家 228事件後台灣報紙版面全面中文化,使得在戰後以日文發表作品的諸多台灣作家,大多放棄文學,另謀他途。二十世紀的一九五零年代,更因為白色恐怖的高壓政治氛圍,讓許多必須跨越語言轉換障礙的台灣作家,基於三餐溫飽與明哲保身的關係,而遠離文藝創作。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玉山社,2010,頁70-71。
堅持中文創作的鍾理和 鍾鐵民: 他沒有一篇作品是用日文寫的,他非常堅持用中文。 彭瑞金總編,《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台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台北:唐山,2007,頁48-49。
中文創作者-鍾理和 鍾理和說: 我在學校讀的是日文,學校畢業後緊接著的一段時間所接觸的又幾乎是日文,這是一;其次,我的中文又是無師自通,用客家音來拼讀的,便是這二點使我後來的寫作嚐受到許多無謂的苦惱,並使寫出來的文字生硬和混亂。我初習寫作時一邊執筆在手,一邊在心中用日文打底稿,再把底稿譯成國文,然後方始用筆寫到稿紙上。日文文法和客家音的國文,這是我的兩大對頭。現在,前者的影響已漸漸淡薄,至於後者-用客家音讀和寫,則寫出來的東西像不像『話』,作為白話文它通不通順,但憑聽覺我便會很快覺察到,並馬上加以糾正。 鍾理和作,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8)》,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頁277-288。
中文創作者-鍾理和 林戴爵: 在前代的台灣作家中,鍾理和是將文字、形式、結構應用得最好的一位,尤其是文字方面……這當然和他曾經浪跡中國大陸又苦心孤詣地努力學習有關。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高雄:春暉,2004,頁185。
中文創作者-鍾理和 許多本省籍作家在戰後必須不斷克服語言障礙才能在轉換政權之後依舊持續創作。 鍾理和有語言轉換的困擾,但是他一直都以中文創作,過去在日治時期他就到過中國,而且還在北平出版過書,也因此比戰後台灣本省籍跨語言一代的作家來得熟捻中文創作型態。而這也是他於過世前十年,能夠比其他省籍作家擁有旺盛創作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寫身邊事? 1973年張良澤替鍾理和作品辯駁的話: 很多人以為鍾理和只寫他自己身邊瑣屑故事而已,不但作品的幅度狹隘,而且也顯得他思想太貧乏、太小家子氣。其實,這些人只讀丁他晚近所發表的部份作品而已。 張良澤,〈從鍾理和的遺書說起〉,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高雄:春暉,2004,頁156。
民國47年11月19日鍾理和寫給鍾肇政的信 戰鬥文藝滿天飛,我們趕不上時代,但這豈是我們的過失?何況我們也無須強行「趕上」,文學是假不出來的,我們但忠於自己,何必計較其他。 鍾理和作,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7)》,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頁52-53。
民國47年12月24日鍾理和寫給鍾肇政的信 我們寫出來的東西所憑依者僅是這一顆熱的心,並不問是不是愛國,倘使寫出來的作品裡面確乎有這麼一點東西,那也不過不得不如此寫罷了,倘竟因此而目他為什麼什麼主義者豈不叫他哭笑不得? 但是現在的風氣卻在要求你這篇也「愛國」那篇也「反攻」,非如此便不足以表示你確係一位愛國者,非如此便不為他們所歡迎,想起來真是肉麻之極。 鍾理和作,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7)》,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頁59。
掙扎於文壇主流的邊緣 鍾肇政認為,鍾理和就是因為不寫反共、戰鬥、歌德一類的作品,所以在生前發表的作品寥寥無幾,連獲得文獎會第二名的作品《笠山農場》都到處發表碰壁。 鍾肇政,〈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1998,頁278。 鍾肇政,〈感慨話五0年代〉,《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1998,頁224-225。
鍾肇政的回憶 • 那時的我們在所謂的「自由中國文壇」上,是多麼不起眼、不被看在眼裡的可憐角色,以致我們都以「退稿專家」自況。 鍾肇政,〈序〉,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頁3。
作品發表的困境分析 用漢文寫作在戰後台灣算是很好的創作條件,卻未能讓熟悉漢文寫作的鍾理和擁有更廣的發表空間。 當時文學創作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密切,反共抗俄政策宣導的文學比較有市場,受到官方有形的鼓勵,所以,鍾理和不配合政策所作的創作不易被登稿採用。
鍾理和於特定背景下的創作 • 不涉政治的作品 • 用自己的傳奇故事營造政治之外的生活空間 • 關懷焦點集中在「人」身上
用《雨》紀念鍾理和 想到他在「聯副」兩年來的合作關係,以及對於他的敬佩和認識,似乎不會使我的心情平復!同時本刊的讀者,在讀了理和先生的許多作品以後,也會對默默一生的作家寄予無限的懷念吧! 他臨死前的遺言要肇政和我幫他出版集子。 林海音,〈悼鍾理和先生〉,《聯合報》,1960年8月12日,第6版。
生前密集刊登於「聯副」的作品 • 細數理和在生前發表的作品,長、中、短篇小說及散文共三十五篇,約五十萬言,卻絕大多數發表於《聯合報副刊》,時間分兩段:一是從民國四十八年四月到四十九年八月理和去世;一是理和死後的四十九年到五十年五月。前者共十七個中、短篇,剛好在他開始投稿到去世為止的十七個月中刊出,平均每月一篇;後者一中篇〈雨〉五萬字,一長篇《笠山農場》二十萬字。 林海音,〈追憶中的欣慰—為《鍾理和全集》出版而寫〉,《芸窗夜讀》,台北:遊目族,2000,頁13-14。
《雨》的預備出版 原以為理和先生不過是一位默默的寫作者,不會有太多的人對他有什麼印象。其實這完全是錯估了,稿子刊出來後,本刊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來稿、贈款。他們大家都是理和先生的忠誠讀者。他們對於這位作者的逝世,也感到驚心、惋惜和悲傷。 林海音,〈同情在人間 為「雨」告讀者〉,《聯合報》,1960年9月1日,第7版。
紀念集子《雨》出版 1960年鍾理和遺作〈雨〉在聯副刊載 1960年《雨》以紀念集形式,由「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出版(目前有出版品在文化館內展示) 林海音與鍾肇政催生了《雨》 鍾肇政:《雨》是戰後第一本有份量的台灣文學作品 鍾肇政,〈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鍾理和〉,《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1998,頁65。
《雨》的歷次變化 鍾理和逝世十周年大江出版社再版短篇小說集《雨》 (目前有出版品在文化館內展示) 張良澤主編全集有《雨》一冊 最初的紀念集子《雨》,到了高雄縣政府出版的全集中,「雨」才回歸小說名稱而非獨立的書名。
三、由紀念通往認識鍾理和之路 黃娟的話: 鍾理和先生在一九六○年八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五歲。他去世前在病床上修訂中篇小說《雨》,因肺病復發,喀血而死。他這個倒在血泊裡的事跡,不但令人感動,更使人感慨不已!如果說他這個悲劇性的「死」,引發了文友們的同情,讀者們的共鳴,和學者們的研究,而導致「鍾理和文學」在今天的台灣文壇,得到應有的認識和地位,我們感到的是莫大的安慰,雖然我依舊拂不掉心中一絲淒涼的感覺。 黃娟,〈鍾理和與《笠山農場》〉,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高雄:春暉,2004,頁296。
透過《雨》認識鍾理和 • 鄭清文重讀《雨》這本鍾理和逝世十周年後由大江出版社再版的短篇小說集後感言: 日本有一些作家喜歡拿自己的身世做題材,鍾理和似乎也走上了這一條路。 鄭清文,〈讀鍾理和短篇小說集〉,《台灣文學的基點》,1992,頁14。
透過《雨》認識鍾理和 • 鍾怡彥: 在鍾理和的作品裡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素材所創作的短篇小說……。 鍾怡彥撰寫,〈鍾理和〉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759&Keyword=%E9%8D%BE%E7%90%86%E5%92%8C
結論 莫拉克風災後,鍾理和故居損害嚴重,屏東縣政府已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爭取新台幣1850萬元進行整修。 位於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的鍾理和故居,有100多年歷史。 縣政府客務處表示,故居修復後,除了恢復建築本體原有風貌以及居住機能外,也能為鍾理和文學精神帶來更大的宣傳效益。 ﹤保護百年伙房 屏縣搶修鍾理和故居 ﹥ http://88flood.www.gov.tw/news_content_detail.php?nc_id=4173
結論 • 鍾理和的影響力從他過世後開始擴大 • 生前堅持中文創作文學而於逝世後成就不朽 • 文友、「聯副」、民間與官方、軟體與硬體的媒介,歷時性地持續讓鍾理和文學精神發揚光大 • 鍾理和與鍾理和文學是台灣重要的人文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