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02 Views
大腸早除瘜肉早防癌. 大腸癌很少發生在較年輕的人身上,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 2007 年 20 至 44 歲每 10 萬人病發率為 7.7 宗, 45 至 64 歲的為 65.8 宗, 65 歲以上的則為 298.3 宗。. 如果你愛惜身體 —— 又或者怕死,不能不留意大腸癌, 2007 年本港新症突破 4000 大關,計有 4084 宗,快要趕上第一位 4261 宗的肺癌,而且大腸癌有較可靠的方法及早找出與它相關的瘜肉或腺瘤(一種癌前病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及時剷除。.
E N D
大腸癌很少發生在較年輕的人身上,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07 年 20 至 44 歲每 10 萬人病發率為 7.7宗,45 至 64 歲的為 65.8 宗,65 歲以上的則為 298.3 宗。
如果你愛惜身體——又或者怕死,不能不留意大腸癌,2007 年本港新症突破 4000 大關,計有4084 宗,快要趕上第一位 4261 宗的肺癌,而且大腸癌有較可靠的方法及早找出與它相關的瘜肉或腺瘤(一種癌前病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及時剷除。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新任總監蔡錦輝指出,西方國家一早看出大腸癌有上升趨勢,美國約在 10 年前開展大腸癌的普查,近年漸見成績,就是大腸癌病發率下降。
美國普查計劃 減低病發率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最新發表的報告,大腸癌病發率自 1985 年一直下跌,由每 10 萬人有 66.3 宗,下跌至2006 年的 45.5 宗,其中跌幅最快的時段是1998年之後,主要原因是日漸普及的大腸癌普查,能及早發現及切除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瘤。蔡錦輝稱,本港並未有政府主導的大腸癌普查計劃,市民可以考慮自行付費檢查。
大腸癌普查大多以 50 歲或以上人士為對象,外科專科醫生陳長華指出,根據以往的數據,大腸癌病發率於 60 歲以上開始上升,而由瘜肉演變成癌大約要 10 年,故此由 50 歲開始接受檢查,有助及早找出瘜肉切除,詳情可參考另文的建議方案。
外科專科醫生陳長華 • 大便出血粗變幼 - 小心! • 陳長華又稱,若家族中有兩人患上大腸癌,又或有一人提早至 40 歲前病發,應向醫生查詢要不要提早接受大腸癌檢查。此外,蔡錦輝提醒,若有以下病徵,則可能是大腸癌徵兆,應盡快求醫﹕ • 大便出血 •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大便由粗變幼
大便後感不適 • 無故消瘦,例如 6 個月內體重下跌 10 磅
大腸癌普查建議方案 • 對象﹕適合沒有大腸癌病徵人士 • 方法﹕選擇以下其中一項 • 每年一次大便潛血(或稱大便隱血)測試,或 • 每 5 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 每年一次大便潛血+每 5 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 每 5 年一次鋇劑灌腸X光造影及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 每 10 年一次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四大檢查法 • 1.大便潛血 - 最簡單 •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其中一種取樣方式是以小棒末端刺進大便,之後送回盛著樣本的小瓶,工作人員可測試當中有否由瘜肉或腸癌流出的小量以至肉眼看不到的血液。 • 缺點﹕大便中的潛血也可以來自口腔、食道或胃部等部位出血,如化驗結果顯示有潛血,需要利用大腸鏡作進一步檢查
2.鋇劑灌腸 X 光造影 - 大腸現形 先飲用瀉劑以排走糞便,再從肛門灌進鋇劑(一種顯影劑),透過X光顯示大腸有否瘜肉或因腫瘤導致狹窄的地方。白色的物質即為鋇劑,一節節的大腸形態因而現形。 缺點﹕重疊的部位不能顯示出來,妨礙診斷;如有疑問,不能直接取出瘜肉,同樣要照大腸鏡確認
3.大腸鏡即切瘜肉 以長約 1.6 米的內鏡伸進整條大腸,觀察內部情形。如有瘜肉,可以立即取出。一如鋇劑灌腸X光造影,事前需要飲用瀉劑,方便觀察。 缺點﹕服用薄血丸的病人,要先與本身的主診醫生商量停藥事宜,以免萬一切除瘜肉時流血;或有穿腸風險,機會率約為二千分之一
4. 乙狀結腸鏡 - 針對高危區 大約 50% 的大腸癌在乙狀結腸及以下的段落發生,利用較短的內鏡(60厘米長)伸進乙狀結腸觀察,事前同樣需要飲用瀉劑。 缺點﹕不能檢查整段大腸,不夠全面;建議每 5年照一次,從費用方面考慮,未必比每 10 年照一次的大腸鏡划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