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likes | 1.1k Views
第八章 蛋 白 质 降 解 与 氨 基 酸 代 谢.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与蛋白质的降解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 一 节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与 蛋白质的降解. 一、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细胞的主要成分 氧化供能 转化成其他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 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的更新与修补.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人体每天通过食物蛋白摄入的氮量 与通过尿、粪排出的氮量之间的关系. 1.氮平衡: 摄入氮 = 排出氮,正常代谢; 2.正氮平衡:
E N D
第八章 蛋 白 质 降 解 与 氨 基 酸 代 谢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 与蛋白质的降解 •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 一 节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与 蛋白质的降解
一、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细胞的主要成分 • 氧化供能 • 转化成其他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 • 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的更新与修补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人体每天通过食物蛋白摄入的氮量 与通过尿、粪排出的氮量之间的关系. 1.氮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正常代谢; 2.正氮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合成旺盛; 3.负氮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分解加强.
生理需要量(成人): 每日最低需要食进50-100g蛋白,以补充 体内蛋白的分解,保持氮平衡。 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是指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或饲料蛋白质 经代谢转化为机体组织蛋白的利用率. 氮的保留量 生理价值= ×100 氮的吸收量
必需氨基酸: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足,必 须通过食物供应的氨基酸. 苏、赖、苯、蛋、色、亮、异、缬 半必需氨基酸: 组氨酸和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 其他十种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则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而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作用.
三、蛋白质的降解 (一)胃中的消化 胃蛋白酶 胃酸 (+) 自身激活 胃蛋白酶原 -42AA 多肽 少量氨基酸 胃蛋白酶 蛋白质 (Phe.Try.Trp.Leu.Glu)
(二)小肠中消化(主要) 内肽酶:胰蛋白酶(碱性氨基酸羧基端肽键) 糜蛋白酶(芳香族氨基酸羧基端肽键) 弹性蛋白酶(脂肪族氨基酸肽键) 外肽酶:羧肽酶A(中性氨基酸羧基末端肽键) 羧肽酶B(碱性氨基酸羧基末端肽键) 氨肽酶
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再激活糜 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肽酶等酶原 小肠粘膜细胞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水解产物中2/3是寡肽,再被肠粘膜细胞分泌的寡肽酶从氨基末端逐个水解成二肽,再经二肽酶水解成氨基酸.
(三)蛋白质的体外水解 酸水解:6mol/LHCI或4mol/LH2SO4真空100℃~110 ℃水解10~24小时。Trp被破坏,Asn和Gln转变为Asp和Glu。 碱水解:5mol/LNaOH真空110 ℃水解20小时。 Trp不被破坏。 酶水解:在最适条件下,根据需要选择不同专一性的蛋白酶进行水解,得到不同水解产物。
尿素 食物蛋白质 酮 体 氨 消化吸收 α-酮酸 氧化供能 组织 蛋白质 分解 脱氨基作用 糖 合成 脱羧基作用 胺 类 体内合成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代谢转变 其它含氮化合物 (嘌呤、嘧啶等) 氨基酸代谢概况 氨基酸代谢库
第 二节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氨基酸分解的基本反应: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 3.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4.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5.氨基酸的羟化作用
脱羧酶 胺类化合物 AA (辅酶为磷酸吡哆醛) 1.脱羧基作用 +CO2 + 特点:专一性很强,每一种氨基酸都有一种脱羧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脱羧反应广泛,有些产物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但多数胺类对动物有毒,体内有胺氧化酶,能将胺氧化为醛和氨。
脱羧酶 胺类化合物 AA (辅酶为磷酸吡哆醛) H H H H - - - - R2 R2 R2 R2 R1 R1 R1 R1 - - - - - - H-C-NH2 O=C H-C-NH2 O=C H-C-N= C H-C-N= C - - - - - - COOH H H COOH 反应机制:磷酸吡哆醛是辅酶,形成醛亚胺,脱羧,水解,释放产物胺 + +H2O CO2 磷酸吡哆醛 醛亚胺 H2O +
(一)γ-氨基丁酸(GABA) COOH (CH2)2 HC-NH2 COOH COOH (CH2)2 HC-NH2 谷氨酸脱羧酶 +CO2 (脑、肾) GABA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 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作镇静剂。
(二)牛磺酸 3[O] E 半胱氨酸 磺酸丙氨酸 牛磺酸 E:磺酸丙氨酸脱羧酶 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脑中亦有。
(三)组 胺 HC=C-CH2CH-COOH HN N NH2 C H HC=C-CH2CH2NH2 HN N C H -CO2 组胺酸脱羧酶 组氨酸 组胺 组胺生理作用:1.扩血管,增加通透性,降血压。 2.收缩平滑肌(支气管痉挛-哮喘) 3.刺激胃酸分泌
(四)5-羟色胺 色氨酸羟化酶 色氨酸 5-羟色氨酸 5-羟色氨酸脱羧酶 -CO2 5-羟色胺
5-羟色胺又称血清素,广泛分 布于体内各组织。脑中5-羟色胺作 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外周组织中5- 羟色胺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五)多 胺 NH2 (CH2)3 CHNH2 COOH SAM 甲硫腺苷 -CO2 NH2 (CH2)4 NH2 鸟氨酸脱羧酶 -CO2 精脒合成酶 鸟氨酸 腐胺 SAM 甲硫腺苷 NH2 (CH2)4 NH(CH2)3NH2 NH (CH2)3NH2 (CH2)4 NH (CH2)3NH2 -CO2 精胺 亚精胺(精脒)
精胺与精脒是调节细胞生长的 重要物质。凡生长旺盛的组织(胚胎、 再生肝及癌瘤组织)多胺含量有所增 加。推测其具有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 成的作用。故临床测定癌瘤病人血、 尿多胺含量作为观察病情和辅助诊断 癌症的生化指标之一。
2.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 氧化脱氨 • 非氧化脱氨 • 脱酰胺作用 • 转氨基作用 • 联合脱氨基作用
H - R-C-COOH - NH2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 • 定义:-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酮酸,同时消耗氧并产生氨的过程。 • 反应通式: AA氧化酶 +O2+H2O R-C-COOH +H2O2+NH3 O 氨基酸 -酮酸
氨基酸氧化酶的种类 L-氨基酸氧化酶: 催化L-氨基酸氧化脱氨,体内分布不广泛,最适pH10左右,以FAD或FMN为辅基。 D-氨基酸氧化酶: 体内分布广泛,以FAD为辅基。但体内D-氨 基酸不多。
COOH COOH - - CHNH2 C=O - - CH2 CH2 - - CH2 CH2 - - COOH COOH 脱氨(正) 谷氨酸 脱氢酶 +NAD(P)++H2O +NAD(P)H+NH3 氨同化(反) L-谷氨酸脱氢酶: 专一性强,分布广泛(动、植、微生物),活力强,以NAD+或NADP+为辅酶。 △G≈0 谷氨酸 -酮戊二酸
L-谷氨酸脱氢酶的特点: 1.活性高(肝、肾、脑) 2.分布广(动、植、微) 2.特异性强 3.是一种变构酶: GTP、ATP是变构抑制剂 GDP、ADP是变构激活剂.
丝氨酸脱水酶 +NH3 CH2 CH3 L-丝氨酸 丙酮酸 -H2O +H2O COO- COO- α-氨基丙烯酸 亚氨基丙酸 COOH COOH - - = - C=NH2+ NH2-C-H C=O C-NH3+ - - - - CH2OH CH3 (二) 非氧化脱氨 • 还原脱氨基、脱水脱氨基、水解脱氨基、脱硫氢基脱氨基等。(在微生物中个别氨基酸进行, 不普遍)
(三) 氨基酸的脱酰胺作用 CONH2 COO- - - CH2 CH2 - - CH2 CH2 - - CHNH3+ CHNH3+ - - COO- COO- COO- - CH2 - CHNH3+ - COO- 谷氨酰胺酶 +H2O +NH3 CONH2 天冬酰胺酶 CH2 - +H2O +NH3 - CHNH3+ - COO- 广泛存在于微、动、植中,有相当高的专一性。
(四).转氨基作用 α-氨基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将氨基转移到α-酮酸上,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原来的α-氨基酸则转变成相应的α-酮酸 .
转氨酶特点: 1.种类多,分布广泛。 2.大多数转氨酶,优先利用α-酮戊二酸 作为氨基的受体,生成谷氨酸。 3.反应平衡常数为1.0左右。 4.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都可进行转氨反应。
重要的酶:1. GPT(谷丙转氨酶) 2. GOT(谷草转氨酶) 分布于细胞内,正常血清含量甚少。某种原因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组织坏死或细胞破裂时,大量转氨酶释放入血,血清转氨酶含量升高。
COOH (CH2)2 C=O COOH COOH (CH2)2 HC-NH2 COOH CH3 H-C-NH2 COOH CH3 C=O COOH GPT + + 丙氨酸 α-酮戊二酸 丙酮酸 谷氨酸 GPT:谷丙转氨酶,急性肝炎时血清GPT 活性显著增高。
COOH (CH2)2 C=O COOH COOH CH2 C=O COOH COOH (CH2)2 HC-NH2 COOH COOH CH2 H-C-NH2 COOH GOT + + 天冬氨酸 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谷氨酸 GOT::谷草转氨酶,心肌梗塞时血清含量明显增高.
氨基传递过程 CHO HO CH2O H3C R H-C-NH2 COOH R2 H-C-NH2 COOH P N 磷酸吡哆醛 (氨基传递体) 氨基酸-1 氨基酸-2 CH2NH2 HO CH2O H3C R2 C=O COOH R C=O COOH P N N α-酮酸-2 α-酮酸-1 磷酸吡哆胺
转氨酶作用机制: 1. 氨基酸与磷酸吡哆醛形成醛亚胺,双键移位,水解,释放出-酮酸与磷酸吡哆胺; 2.-酮酸与磷酸吡哆胺形成醛亚胺,双键移位,水解,释放出氨基酸与磷酸吡哆醛。
(五).联合脱氨基作用 --体内脱氨的主要方式 氨基酸与α-酮戊二酸进行转氨基 作用,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 后者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去氨基 生成α-酮戊二酸和NH3。
COOH (CH2)2 C=O COOH R H-C-NH2 COOH NH3 + NADH 氨基酸 α-酮戊二酸 转氨酶 L-谷氨酸脱氢酶 COOH (CH2)2 HC-NH2 COOH R C=O COOH NAD+ +H2O 谷氨酸 α-酮酸 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嘌呤核苷酸循环 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的另一种氨基酸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α-酮戊二酸 天冬氨酸IMPNH3 腺苷酸代琥珀酸 腺苷酸脱氢酶 α-酮酸 谷氨酸 草酰乙酸 延胡索酸AMP H2O 苹果酸
联合脱氨基作用的特点: a.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脱氢酶催 化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偶联。 b.联合脱氨基的结果产生游离氨。 c.既是脱氨的方式,也是合成非必 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 d.主要存在于肝、肾、脑组织中。
3.氨的代谢去路 • 氨的转运 谷氨酰胺的生成(主要) 丙氨酸转运 • 尿素的生成
氨,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正常人血氨含量甚微,≤0.06mmol/L氨,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正常人血氨含量甚微,≤0.06mmol/L (0.1mg/100ml)。
体内氨的来源 1.内源性氨体内代谢产生的氨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为主)。 (2)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谷氨酰胺分解产氨。 2.外源性氨消化道吸收的氨 ⑴肠道未消化蛋白和未吸收氨基酸经腐败作用产氨。 ⑵血尿素扩散入肠,被细菌尿素酶作用水解生成氨。 肠道产氨:4g/天,是血氨主要来源。
氨 的 吸 收 H+ NH3 NH4+ OH- NH3比NH4+更易于穿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 NH3与NH4+的互变受肠液pH的影响。pH>6时NH3大量扩散入血;肠液pH<6时NH3转变成NH4+进入肠腔,以铵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临床应用:弱酸性透析液结肠透析 治疗高血氨症,而禁止 使用肥皂液灌肠。
(一).氨的转运(向动物肝脏的运输) • 以Gln的形式: • NH4+ + Glu+ ATP Gln+ADP+Pi+H+ • Gln+H2O Glu + NH4+ • 以Ala转运(葡萄糖-丙氨酸转运:肌肉) NH4++ -酮戊二酸+NADPH+H+Glu+NADP++H2O • Glu + 丙酮酸 -酮戊二酸+ Ala • Ala+ -酮戊二酸 Glu+丙酮酸 Gln合成酶 Gln酶 尿素循环 在肝脏 Glu脱氢酶 丙酮酸转氨酶 在肌肉 丙酮酸转氨酶 尿素循环 在肝脏
谷氨酰胺合成酶 ADP+Pi ATP 谷氨酸 + NH3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酶 • 生理意义 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 反应过程 在脑、肌肉合成谷氨酰胺,运输到肝和肾后再分解为氨和谷氨酸,从而进行解毒。
Glc-Ala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在肌肉中,糖酵解提供丙酮酸,在肝中,丙酮酸又可生成葡萄糖返回肌肉氧化供能。 肌肉运动产生大量的氨和丙酮酸,以丙氨酸形式运送氨至肝脏进一步转化,既清除肌肉中的氨,又避免丙酮酸积累,一举两得。